书城社科广播电视艺术学通论
9651900000060

第60章 广播电视传播效果与审美文化(5)

一、利与弊:从现象层解读广播电视与艺术文化的关系

细究起来,广播电视传播媒介与当代艺术文化究竟处于一种怎样的关联当中呢?

第一,广播电视使艺术文化的意义得到深化。

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人类的聪明才智被各式各样的艺术文化样式所记录和传承。广播电视的诞生,使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这些拥有悠久历史的艺术文化样式得以迅速在世界各地流传。时光流转,21世纪,广播电视作为强势传播手段,更是使艺术文化的传播得以加速度进行。这不仅让人类的智慧结晶得以延续,同时也让许多古老的历史文化在当下焕发新生,深化其在现代社会的存在意义。

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12集电视纪录片《故宫》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故宫》从故宫博物院的建筑艺术、使用价值、馆藏文物和从皇宫到博物院的历史流变这四个方面,全面地展示了故宫辉煌瑰丽的宫廷建筑、神秘沧桑的馆藏文物,讲述了宫闱内不为人知、真实鲜活的宫廷生活、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触摸历史跳动的脉搏,感悟众多人物的命运,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见证了故宫百年大修的整个历史过程。

故宫博物院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早已被世人所知晓。而对她的崇敬和向往也是大家的共同感受,只不过忙碌的生活使大家不能够时常去品味她的艺术魅力。电视纪录片《故宫》的播出,让大家的目光又一次投向了故宫博物院。

这种目光的投向无疑是一种大规模集体行为(高收视率可证明)。尽管,每天前往故宫博物院参观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但那尚属个人行为,或者说是小规模集体行为。这种关注故宫博物院的大规模集体行为得以产生,其中,电视功不可没。电视将许多历史资料、文化常识、专家解说汇集在一起,给观众呈现了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故宫博物院,加深了观众在这方面的历史文化知识。

因而,艺术文化借助广播电视传播,可以加深其受众影响力。

第二,广播电视可以提升艺术文化影响力的广度。

晋商文化是山西世代商人用辛勤汗水谱写的一首壮丽的诗篇,但是晋商文化的流传,还远远没有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而由胡玫导演、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的电视剧《乔家大院》却火爆荧屏,并掀起了晋商题材热。

《乔家大院》着重讲述了一代传奇晋商乔致庸弃文从商,怀抱以商救民、以商富国的梦想,经历千难万险终于实现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传奇故事。

这部电视剧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清新唯美的电视画面,受到观众的好评。

晋商、晋商文化也随之流传开来。电视剧中宣扬诚信和爱国主义精神,是特别有现实意义的。把家和国联系在一起,把商和义结合在一起,或者说把个人信誉和对国家的忠诚结合在一起,这种精神借助电视剧传播,又一次得到弘扬。

第三,广播电视使艺术文化失真。

失真,向来是广播电视传播的弊病。尽管广播电视有着包罗万象的功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和观照世界,甚至出现了现场直播这样共时的传播方式,但是,广播电视带给我们的世界依然是失真的。明星是包装过的明星,言论是筛选过的言论,剧情是编织过的剧情,广告更是美丽的陷阱。所以,广播电视中的世界,只是“类似”于真实世界,永远无法取代现实世界。正因为如此,广播电视的传播,必然会因其失真而受到诘问;或者在迷惑观众的同时,迷惑了自身。

“超女现象”就是失真的现象。本是普通的年轻女孩参加了一次艺术比赛这样再简单不过的现象,却因为电视强大的影响力,成为一种全民关注的现象。各种言论一起迸发,给这些年轻女孩带上了沉重的枷锁;恶意的中伤、诋毁,更是让女孩们站在了流言的中心,也让艺术比赛掺杂了太多利益的因素而丧失了艺术的神圣和纯洁。

所以,失真,不仅让参与事件的人受到伤害,也让艺术文化在传播过程中遭遇太多的是是非非。这些是是非非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力和广播电视的传播效果,进而影响到艺术文化本身。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但却真实存在的可悲之处。

第四,广播电视难免存在曲解艺术文化的弊病。

这一点从中西广播电视在传播艺术文化上的差异可见一斑。西方文化是多元的;而中国艺术文化则是多样性的,是一种注重变化的多样性文化。西方以法律维护社会秩序,人人都可以有特立独行的行为,这就需要以法律约束个人行为。中国文化是家国一体的一元文化,以宗亲氏族、血缘维系社会,注重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长期以来,我们固守的中西二元对立,在广播电视传播中,可以十分清晰地体验到。对于同一事件,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境内外媒体有截然不同的反映。

在对待艺术文化的态度上,中西对立的形势也是十分明显的,对于电影、音乐、书籍的评论,在各自要坚守言论阵地这一源动力的驱使下,产生很大分歧。

但是,我们应注意的是,像电影、音乐、书籍这样的艺术文化作品被制造出来以后,它们就是作为唯一而存在的,出现完全相反的言论,必然有一方在曲解事件的真实。而我们处于依赖广播电视认识世界的时代,这样的曲解无疑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远离了事件的真实,只能够人云亦云,听他人言罢了。当我们在对待艺术文化的时候,遭遇到如此曲解,是广播电视给我们带来的遗憾。

二、真与假:从本质层解读广播电视与艺术文化的关系

这里,我们涉及到的是真与假的问题。

1.广播电视的真实性

所谓真实性,是指广播电视完全作为传播工具,最大限度地传递其所要表现的事件或事物,而其自身不参与艺术文化的创作。

广播电视是人类创造的最接近生活真实的传播媒介,有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几乎完全连接在一起,不少人因此把广播电视所呈现的真实与生活原生形态的真实混淆为一体,进而把这种真实当做广播电视的终极追求。

影视的真实性首先源于视听的真实感。它借助于现代化的摄影录音设备,以直接的形式将物质现实诉诸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从而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而由于摄影机镜头与观众视点的一致性,更能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诚然,有相当一部分的广播电视节目是综艺节目。比如,一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转播,或是一场足球比赛的播出,等等,这类节目大多是演、播、看同时进行。广播电视在这里只是充当着传声筒的角色,将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无限延伸,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摄像机的在场替代了观众的在场,观众通过摄像机观看现场的一切。

这里,广播电视本身不具备二度创作的功能,只是单纯的传播工具,不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广播电视的传播,我们可以看到近似真实的世界。

所以,这里的真实也是广播电视工具论的一种体现。

2.广播电视的假定性

所谓假定性,是指广播电视不管自觉不自觉,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因为融入创作者的主观意志而变得不够真实。

事实上,广播电视不仅具有信息记录和传播的功能,同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承担着艺术表现的功能,要在作品中体现出艺术家、节目制作者、编导对于生活的思索、批评以及对于理想的追求。

广播电视而言既有真实再现非虚构现实生活的成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创造者多重选择、加工、表现的内容,也就是所谓的“艺术假定”。

“艺术的真实显然只能通过人为的方法实现,任何一种美学形式都必然进行选择。但是这种选择构成美学上的基本矛盾。它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通过这种选择,艺术才能存在。它又是难以接受的,因为选择毕竟会削弱电影旨在完整再现的这个现实。其实,电影艺术就是从这些矛盾中得到滋养。它充分利用了由银幕目前的局限所提供的抽象化与象征性手法。”因此,这里的假定性指的是广播电视艺术论的一种观点,认为广播电视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文化,并且是很纯粹的艺术。既然是艺术文化的一种,那么就有假定的成分在里面,因为艺术文化是允许被虚构的,不拘泥于真实,可以有艺术加工。就像没有人会相信小说里的人物绝对是真有其人,电影里的场景就一定真有其地,戏剧里的段落就一定真有其事,我们也不必要相信广播电视传播的内容完全都是真的,其中也有假定的一面。

这种观点的最好例证就是,广播电视的画面、声音、音乐都是创作者后期再创作的结果,编导在修改、加工素材的时候,就在作品中强加了自己的主观意志,倾注了自己的表达,并把这种主观意志和表达传达给了受众。

因此,广播电视既是对真人真事的真实记录,也是编导者完成的一次创作行为。广播电视的价值不在于原封不动地“复制”现实,而是包含了认知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再现。广播电视创作者可以把自己的真情、激情与艺术个性融入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