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广播文艺与技术
当前广播电视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各种技术发展很快,日新月异,而且它与数字电视、卫星广播、互联网和通信的发展关系日趋密切。目前广播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除了电视的迅速普及,通信特别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崛起,对广播又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威胁。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熟,利用手机听广播、看图像也已经成为事实。如果广播在数字新业务方面缺少手段,传统的受众就会逐步被其他新媒体夺走。流媒体的出现,使信息传播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得到进一步的促进。模拟声音广播的传统市场正在受到网络媒体的冲击,几乎所有的广播电台都开办了网上广播,宽带业务量正在迅速增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波传播方面的障碍已不复存在,互联网文字、声音和图像信息的获取已是广播电视最大的潜在竞争对手。在接收方面,新的数字媒体设备层出不穷:手机媒体已兼容MP3播放模式,PALM、PDA、掌上电脑及各种电子设备逐步具有多媒体功能。面对数字多媒体技术的挑战,如果广播仍然只把目光对准收音机,就要犯历史性错误。由于电子通信业的不断发展,广播的原有电子环境已变得越来越差,传统广播的收听效果已经比以前差很多,不加以改进则不能满足听众的收听要求。
所以说,广播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及信息的获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广播业的人文走向。广播节目,尤其是当代广播文艺节目,作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也深刻地感受到来自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当代广播文艺工作者应该正视受科技革命影响而形成的新的广播艺术发展态势,创造出超越传统艺术审美标准,适合新技术条件下生存发展的广播节目。
一、调幅广播(AM)、调频广播(FM)
声音广播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它是随着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1893年,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有人将700多条电话线连接在一起,定时进行新闻广播,形成了正式的有线广播。随后,无线电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又为无线电广播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920年,在美国的匹兹堡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座定时广播的无线电电台。从此以后,声音广播技术在全世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早期的无线电广播在技术上采用调幅方式,工作于长波、中波和短波波段,频率范围是150KHz~30MHz。调幅广播经过长期发展,技术不断完善,而且其接收机简单、廉价,适合于固定和便携式接收,因此有过辉煌的历史。在调频广播出现之前,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长、中、短波调幅广播是唯一对公众广播的形式。但由于调幅方式本身的特点及工作波段的传播特性,调幅广播的质量无法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1941年,第一个调频广播电台在美国开播。调频广播的工作频率范围介于87MHz~108MHz之间。与调幅广播相比,调频广播有很大优势,例如,具有较高的抗干扰能力、可实现高保真度广播、可播出多套节目等。另外,调频波段较宽,易于实现立体声广播。目前,世界各国的立体声广播无一例外都采用了调频方式。
二、数字音频广播(DAB)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声音广播技术也开始由模拟方式向数字方式过渡,出现了数字调幅、数字调频、数字音频广播等数字声音广播技术。
最先推出的是欧洲国家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发研制出的数字音频广播(DAB)系统,它成为国际电信联盟(ITU)认可的地面数字音频广播系统。
数字音频广播简称DAB,它是用数码方式传送音频信号和其他附加信息的,如歌曲的歌词、天气预报、交通信息等字符信息。DAB系统工作频段为30MHz以上,既适合于固定接收,也适合于便携式接收和移动接收,能提供CD质量的音频信号和大量数据业务,也可以采用地面、电缆及卫星进行覆盖。目前,除了欧洲之外,DAB在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例如在加拿大、新加坡、中国的香港和台湾等地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如果将模拟调幅、模拟调频广播看成是第一代和第二代广播技术,则数字声音广播可看成是第三代广播技术。数字广播的特点是:1.采用了先进的数字压缩可解压方式,可以同时传送几百个电台的节目,听众可选择喜爱的节目存储起来在任何时间播放;2.在弱场强地区,发挥强大的纠错能力,使其听不到任何噪音;3.可以方便地开展其他数据业务。
此外,数字信号本身便于存储、交换、处理,而且便于和计算机连接。由此可见,数字声音广播和模拟声音广播相比,具有较大优势。可以预见,数字声音广播在21世纪将会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最终会完全取代模拟声音广播。
三、数字音频多媒体广播(DMB)
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除了传统意义上仅传输声音信号外,现在任何形式数据业务信号的传输已成为可能,例如文字、静止画面、计算机程序、电视节目等图文并茂的信息。DMB是数字音频多媒体广播(Digital Multimedia Broadcasting)的简称。它能在高速移动条件下,接收到CD质量的声音广播业务及图像节目和各种数据业务,具有调谐简便、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广播公司一方面可为听众提供能与CD光盘媲美的良好音质及其蕴涵巨大商机的各种附加数据业务服务,降低发射成本;另一方面,DMB接收机和发射设备的崭新市场,对电子产业的发展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DMB广播的收听音质优越于目前的传统收音机
DMB技术可完全克服当前传统模拟调幅或调频广播技术上的先天不足,即一方面传统广播本身播出的各项技术指标远远低于演播室质量,另一方面音频信号在模拟技术条件下,其处理、传送、发射、接收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引入干扰,而这种干扰一旦产生,便无法消除,只会随着处理环节的增多而不断积累。而数字技术一方面可保证从节目制作到发射、接收全过程达到CD质量,另一方面还可对在处理、传送、发射、接收过程中,因各种干扰出现的误码进行自我纠错,故最终能够保证在接收机还原的音频质量就是演播室质量。自然DMB的收听质量比目前传统收音机要好得多。
(二)除了传统的声音节目外,DMB还可以接收各种图文信息
通过DMB发送的信号除了普通的音频节目数据外,还有附加的节目伴随数据(简称PAD)。这包括正在播出的歌曲的全部资料,如歌曲名称、作者、演唱者、唱片名称、歌曲序号等,歌曲的唱词在播出声音时也可同步发送出去。电台的商业广告播出也有了彻底的飞跃,除了以往的声音信息外,还可提供附加的可视化文字或图片信息,如产品的外观、联络方式等。故此,通常在DMB接收机上带有一个液晶显示屏。用户在使用时,只需轻触按钮,与节目有关的信息便在屏上一目了然。同时,由于DMB采用的是全数字化处理传输技术,所以任何可数字化的信息都能通过DMB传送。目前大家比较熟悉的这一类型的业务有:文本式的交通和天气信息,紧急报警,寻呼业务,股市、汇市交易信息等。未来的DMB个人接收将同GPS卫星定位结合起来,一方面进行精确的定位,另一方面还可以实现全自动的智能交通导航功能。DMB接收机同样能传输和接收计算机文件(像互联网信息和Email)或图文传真。
(三)DMB能提供多种有偿广播服务,有利于广播公司的发展
凭借其智能化设计,通过设置DMB同样具备有偿收听服务的功能。电台可有偿提供一些特别的节目,如演唱会等(因为DMB的灵活性,无须停掉正在播出的节目,即可提供诸如付费频道或普通免费频道的业务)。听众可以按实际次数付费享有此业务,也可以进行长期预定。
DMB由于其自身卓越综合的多媒体广播功能,将成为一种高效益、高回报的广告媒体,从而成为广播公司崭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有了DMB广播。比如在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芬兰、法国、德国、印度、意大利、挪威、瑞典和瑞士,DMB广播都已处于运营或试用阶段。像BBC公司已拥有一个覆盖全球60%人口的发射网络,全天候提供新的节目和业务,而一些欧美国家的数字广播已经实现了全国90%以上的覆盖。
中国的无线电广播电台最早是在1923年由外国人开办的,到1926年才有了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诞生,这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第一座无线电广播电台。新中国成立后,中、短波广播得到迅速发展,在50~60年代,收音机在城市中已相当普及。我国的调频广播于1959年开始试验,1964年中央台通过调频广播将节目传送到全国各地的转播台和有线广播站。1979年,立体声广播在哈尔滨试验成功,随后开始了调频立体声广播。截至2000年,我国共有广播电台304座,人口覆盖率达92.47%。另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数字广播技术的发展,我国在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先后建立了DAB先导网进行试验,1999年10月又成功地进行了DMB的试验。到2000年4月,广州、佛山地区收到了真正商业意义上的数字广播,其他地区也将逐步领略到这种多元化的数字广播服务。
第二节 中国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网络广播的现状
一、传统广播与网络的结合
(一)传统广播的特点
广播的出现,第一次使受众在接触媒体的时候可以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广播在传播新闻方面,时效性大大高于传统报刊,它还将美妙的音乐带进了千家万户,因而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大众传媒。
但是传统广播有其自身的先天弱点和劣势:
1.广播的保存性差。广播不像报纸那样可以保存起来反复阅读,它是通过声音传播的,而声音的最大特点就是转瞬即逝。由于这一特点,往往使得听众对广播的内容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2.广播的选择性弱。由于广播是典型的按时间运动的线性形式进行传播的,不具备立体空间性。广播节目都是按照事先安排好的时间顺序播出的,因此听众必须按照这个时间表顺序收听,而不可能按照个人的时间安排自由灵活地选择节目。
3.广播依靠模拟信号传输信息,直接影响了声音的质量,从而导致部分广播听众的流失。
传统广播固有的弱点决定了广播必须以一种全新的模式来开辟自己的生存空间。
(二)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的发展是20世纪传媒界的一大盛事。网络是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网络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自从互联网诞生之日起,就以它海纳百川的气势接纳来自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种语言的信息。
从总体来说,网络具有如下的媒介特征:
1.广容性
互联网被誉为“数字化图书馆”,其信息资源的丰富性是其他任何传播媒介所无法比拟的,古今中外的信息,只要轻轻按动一个键标或鼠标即可获得。丰富的信息给网络用户以更多的选择范围,更好地满足了受众的需求。正如“美国在线”老板斯缔夫·凯茨在1999年1月9日举行的“新闻业与互联网”专题研讨会上所言:“每天从‘美国在线’获得他们感兴趣的新闻的人,比全美国11家顶尖报纸的读者加起来的总数还多;在黄金时间,我们的读者和CNN或者MTV的观众一样多。”
网络拥有其他任何传播媒介所不可想象的海量信息。这些海量信息还可以进行结构、分类,实用性更强,这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
2.传播范围广、速度快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连通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动态网络。
专家们说,任何信息一旦进入互联网,几乎就可以同时被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网民在自己的电脑屏幕上看到和随机音箱中听到。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是唯一全球性的媒体,对于它来说,由地理位置造成的空间、时间差距已经不是问题。网络由于其传播范围广、速度快,使得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关于“地球村”的梦想得以最终实现。
3.交互性
以往的大众传媒基本上是单向的一对多的传播,所以早期的传播模式都着重于信息从信源到信宿的单向传播,即使有反馈的提出,也只是基于一种“应该有反馈”的认知,并不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反馈从来就不是一种传播过程中的主线,而网络则不同。交互性(Interactivity)一方面是指用户在网络上获得信息时,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权,他们可以自己决定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获得何种信息;另一方面指信息提供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直接,网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电子论坛讨论、聊天室交谈、电子邮件编读往来和网上民意调查等,加强受众和媒体之间的联系,用户反馈更迅速、更有效,有助于编辑、记者及时了解并满足受众的需求。
4.多媒体化
无论是上网媒体,还是网上自生媒体,都可以在技术上实现多媒体传播。多媒体被定义为“将相互分离的各种信息传播形式(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影像等)有机地融合起来,进行各种信息的处理传输和显示”。多媒体不仅能向用户显示文本,还能同时显示图形、活动图像和声音。互联网一方面具备了电视声画合一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具备了报纸的可保存性。从媒介特质看,互联网兼备了三大媒介的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