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广播文艺理论研究
9651600000030

第30章 广播与音乐(7)

(四)评论性节目

广播电台的音乐评论节目,绝不同于一般大众传媒的“评论”。音乐评论节目和音乐欣赏是紧密相连的,可以说它是音乐欣赏的深化和发展,并对音乐欣赏起到鉴别和指导的作用。虽然音乐评论和音乐欣赏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两者毕竟属于不同的范畴。音乐艺术欣赏是听众对音乐作品的直接审美感受,而音乐评论则是评论家对音乐作品进行的科学判断。音乐评论的目的,不是单纯地再现音乐欣赏过程中的具体感受,而是依据欣赏实践,通过理论的分析,对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作出客观评价。因此,不必把一般听众都能领会和理解的内容细细地说来,而是应当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把作品的真实内涵及其在艺术上的独到之处揭示出来,展现在听众面前,正如前人告诫我们的:“舍易见之粗,而论难识之精。”

这是音乐编辑所必须掌握的。

任何的艺术评论都反映着一定的时代和阶级对艺术的要求。音乐评论也同样存在着这个问题。纵观历史,人们对艺术都是从两个角度出发来评价的:一方面是从音乐作品本身对当时社会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来评论,这是政治评价;另一方面是音乐本身,包括创作和表演是否成功,这是艺术评价。

历史证明,在阶级社会里,任何统治阶级都不能不以本阶级的政治需要、道德标准和经济利益作为艺术评论的标准。在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删诗以“思无邪”为标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倡导“老不看《水浒》,少不看《红楼》”,认为二者是“诲盗”、“诲淫”之作,这都是从社会功利价值的角度,以本阶级的利益为出发点来衡量艺术的标准。新中国成立后,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确立了自己的艺术评论标准。

毛泽东同志早就明确指出要坚持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

对艺术评论的标准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对艺术作品提出的准则。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前进,时代赋予人们的审美观和艺术作品的出新,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艺术评论的标准也会相应发生改变。但是不管怎样千变万化,艺术评论的根本准则总是以社会阶级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当然,对于音乐艺术的评论,也不可能脱离开这个轨迹。

(五)教学性节目

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都曾开办音乐教学性节目,目的是通过无线电波向广大听众传授某些音乐知识或技能,以达到普及和提高听众的音乐文化水平和音乐欣赏能力。早在1949年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开办了《教唱歌》节目,它的宗旨是选择优秀的群众歌曲,通过广播教唱的方式加以推广传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同时,结合教唱歌曲也兼顾讲解一些有关的乐理知识,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

音乐广播教学节目与音乐院校的课堂教学,有着显著的区别。音乐院校的教学任务是培养专业音乐艺术人才,它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成为专业理论研究、创作与表演人才,所以它的教学是极其严格的,教学原则要求全、深、专;而音乐广播教学节目,其目的是想通过教学使听众能初步掌握一些最基本的音乐知识和音乐艺术技能,而不是为了培养音乐艺术人才。

音乐广播教学节目,是音乐广播艺苑中的一支绚丽的花朵,我们应当从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探求节目的编辑规律,研究听众的接受心理和接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听众持续收听,取得良好的收听效果。

(六)服务性节目

为听众服务,是一切广播节目的宗旨。而我们这里所说的音乐广播中的“服务性节目”,则有着它特殊的涵义。这种音乐服务性节目,是专门为广大听众解答各种各样的音乐问题,向听众推荐、介绍优秀的音乐作品,为听众安排音乐录音,向听众传递多数人比较关心的音乐信息等等。

要想办好音乐服务性节目,就要有全心全意为听众服务的思想。服务性节目不能被动地等待听众向电台提问,应该有意识地做些调查研究,了解听众的音乐需求,主动地、有计划地向听众提供和输送他们感兴趣的优秀作品和有关音乐艺术方面的信息,最大限度地满足听众的要求。

音乐服务性节目,是广播电台为听众服务的手段和与听众保持联系的重要方式之一。为了更广泛地联系听众,扩大电台的宣传效果,应尽最大努力做好通联工作。听众的来信和来访也不外乎是向电台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我们应把这些看成是他们对电台的爱护和信任,应予以认真对待,不能以任何借口敷衍和搪塞,应设法满足听众的要求。

(七)调频立体声音乐节目

这种节目是采用立体声技术进行的无线电广播,是现代兴起的一项新技术。

它的诞生使广大听众对音乐广播产生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调频立体声音乐广播是通过一个调频广播频道同时播送对应于听众左前和右前两个方位的两路声音信号。这样播放的音乐节目较之单声道的播出有很多优势:声音的抗干扰性强,噪音明显减小,音色纯正,音质优美,声音逼真,音域也显得宽广。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临场感”,使受众可以从音源清晰地分辨出各个发音点的相对空间位置,从而产生强烈的立体感。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调频立体声音乐广播于1981年6月开始试机,1982年10月在第三套节目中试播,每天播出一小时,两个月后增加到两小时,星期六、日重播上周和本周节目。1985年2月23日,第三套调频广播正式播出,全部播送立体声节目。

随着人民广播事业的蓬勃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大多数省市广播电台相继开办了立体声音乐广播节目,从而使广播听觉艺术的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为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听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调频立体声音乐广播,代表未来中国音乐广播发展的趋势,特别是经过先进的微波手段传送,再加上高保真音响设备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更为立体声音乐广播的发展展现了一片无限光明的前景。

(八)音乐广播剧

音乐广播剧是由音乐故事发展而来的。音乐故事的雏形仅仅是伴随着一部音乐作品,讲述与这部音乐作品有关的故事,以增强节目的趣味性和知识性。随着编辑对文艺广播业务的研究和探索,逐渐突破了以单人叙述为主的音乐故事的结构,产生了一种具有戏剧情节和戏剧冲突的新型的音乐故事。这种故事既可以是实有其事的历史故事,也可以是神话传说。但是,这些故事和传说都要与音乐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它的脚本写作格式比较灵活多样,但音乐在故事中的位置要突出,音乐和故事是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关系。其中的音乐绝不是节目中的“配乐”。

随着编辑业务水平的发展与提高,音乐故事在广播剧的启发与影响下,逐渐演变成由演员扮演音乐家的传记性戏剧作品,形成了音乐型的广播剧。这种广播剧一般是集中而完整地介绍音乐家的艺术创作道路和生活中一些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如五集广播连续剧《音乐家冼星海的故事》、《莫扎特》、《贝多芬的故事》等等。

武汉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高山流水》也属于这个类型的广播剧。它是把民间广为流传的“伯牙抚琴遇知音”的故事,与古曲《高山流水》巧妙地串联起来,把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友谊写得淋漓尽致,令人十分感动。在这部剧里,人物对话紧紧地围绕着《高山流水》这首古琴曲所描绘的意境,不仅使听众收听到一个动人的故事,同时也欣赏了一首妙不可言的乐曲,并深深领会了其中的含义。这是一部音乐性较强的广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