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类型电视剧研究
9650600000008

第8章 青春偶像剧(1)

青春偶像剧“青春”是人生中美好的昙花一现,无数文人试图用文字抒写“青春”的美好,而在今天这个影像时代,电视导演们也尝试用镜头表现这一难忘的人生初春时节。1958年中国就有了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然而到1998年《将爱情进行到底》的播出,经过了40年的“长途跋涉”,青春偶像剧才作为一种电视剧类型在中国内地出现,这并不偶然。因为只有吃饱了肚子,且不再吃“菜饼子”,而是吃“肉饼子”、“比萨饼子”,青春偶像剧这种和时尚、消费经济、风花雪月联系紧密的电视剧才会在市场上出现。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内地青春偶像剧一改日韩青春偶像剧给观众留下的“俊男靓女、香车豪宅、缠绵爱情”的固有印象,开始逐渐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青春主题、偶像力量和影像风格。本章的研究对象是内地青春偶像剧,它和其他国家、其他地区的青春偶像剧在表现主题、精神内涵等方面都有着不同之处。

第一节青春偶像剧的概念界定与发展历程

一、青春偶像剧的概念界定

学界对早期中国内地荧屏上出现的一批以表现青年人爱情为主的“引进剧”称之为“青春偶像剧”。当时青春偶像剧的“青春”从某种程度上就等于“爱情”,而“偶像”则等于“偶像级明星”。直至今日,这种理解上的误区仍然存在,而本书则以为:

(一)青春≠爱情

青春在《辞海》里的解释是“指人的青年时期”。其实,青春的时限是具有时代性的,特别是青春偶像剧,这个从诞生之初就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弄潮儿,它必须能够反映当代青年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风貌。因为教育体制的原因,中国内地的年轻人多半在高中毕业之前仍然处于“前青春时代”;而一旦进入婚姻之后,他们多半又都失去了最初“恰同学少年”时的意气风发,进入了“后青春时代”。因此,不妨把“从高中毕业到结婚之前”这一时段定义为“青春”。

应该说,“爱情”是“青春”之树上最亮丽的花朵,那种对异性朦胧的向往正是我们逐渐成熟的标志之一。正因为如此,日韩青春偶像剧才会不惜笔墨地描写缠绵悱恻的爱情,而中国内地也不乏以爱情为主题的青春偶像剧。但因为国情的不同,各个国家、地区的青春偶像剧所要展示的“青春”内容也不尽相同。由于中国内地实行计划生育,当今第一代独生子女面临婚恋问题时多半已经大学毕业,此时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首先是“立业”。为此,我们的青春偶像剧中的“青春”不可能以缠绵悱恻的爱情为主要描写对象,爱情有时候可能只是配角,这才是我们“青春”的真相。

(二)偶像≠明星

很多观众都认为由年轻的明星出演的电视剧就是青春偶像剧,所以把《永不瞑目》这样的涉案剧也划归到了青春偶像剧的范畴。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青春偶像剧中“偶像”与明星的关系,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偶像”一词的意义。“偶像”最初的本义是“神像”,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它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现在大多用来形容在某些领域内出类拔萃的人物,为公众所崇拜的对象”。具体到青春偶像剧中,“偶像”代表的是剧中人物所展示的“虚拟的、抽象的”形象,“偶像”其实是“被看的对象”和“欲望的载体”;而“明星”只是娱乐制造的“真实的人”。简而言之,“明星”代表的是演员本人,而“偶像”代表的是虚拟的人物,“明星”不过是“偶像级”的演员而已。

综上所述,不妨这样定义内地青春偶像剧:以高中毕业后、进入婚姻前这一时间段的青年男女的生活状态、情感经历为描摹对象,旨在影响当代青年的生活方式、引导当代青年的精神追求的电视剧。

二、青春偶像剧的发展历程

鲍德里亚认为,人类在历经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以及商品化经济阶段之后,当下正经历着第四个经济关系发展阶段——消费社会阶段。与前三者不同的是,消费社会的经济重心不是生产而是消费,而我们说受众对“偶像”的关注实际上也是一种消费。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大众传媒运用高科技手段和商业模式炮制了各种各样的偶像,使得“偶像制造”与“偶像消费”成为一种文化产业。从受众对“偶像”元素的消费程度出发,我们不妨把青春偶像剧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一)发现“偶像”(1998年至2002年)

1998年,《将爱情进行到底》吹响了青春偶像剧的第一声号角。从此,内地青春偶像剧开始“青春偶像”的“发现之旅”。

为什么青春偶像剧出现在1998年,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香港澳门的回归、加入WTO谈判等一系列对社会经济及文化生活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成为此时社会转型与人文变迁的“推手”。从社会心理看,在经济生活日益繁荣、物质领域日渐丰厚的同时,人们在精神领域则显得空虚、焦虑、浮躁和迷茫。面对多元文化理念的冲击,人们需要“青春”的激荡和“偶像”的力量。从影视文化生活来看,当时香港卫视中文台的“偶像剧场”大量播放日本偶像剧,无疑对我国内地电视剧市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中央电视台连续播放的韩国偶像剧,又对我们青春偶像剧的出现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当1993年央视播出第一部韩剧《嫉妒》时,那种人物华美、故事平和、于细节中见情感的电视剧类型让见惯了“影视以载道”的中国观众为之一振。紧接着,《爱情是什么》、《蓝色生死恋》、《澡堂老板家的男人》等韩剧在内地观众心中刮起了一阵“蓝色风潮”,这也迅速影响到了内地影视剧的创作。

1998年,我国内地影视界还有一个文化事件不得不提,那就是电视剧《还珠格格》的走红。据央视—索福瑞公司的数据,该剧在湖南的平均收视率高达45%,最高收视率突破58%。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也因为播放《还珠格格》而创下了全年收视最高。虽然《还珠格格》并不是青春偶像剧,但它却成功推出了“小燕子”、“紫薇”、“尔康”等一批“偶像”。正是在经济、文化的双重影响下,更是在人们心灵的呼唤下,中国内地第一部青春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应运而生。这之后,内地荧屏上又陆续出现了一系列的青春偶像剧,其中较为成功的是《北京夏天》(1998)、《你我一样》(1998)、《真情告白》(1999)、《青春出动》(1999)、《都是天使惹的祸》(2001)、《白领公寓》(2002)、《真情告别》(2002)等。这一阶段的作品多是努力塑造“身体偶像”,是荧屏对人类的“青春”之美、“身体”之美、“时尚”之美关注的开始,是内地受众“发现偶像”的开始。但因为这一时期青春偶像剧的作品大都制作拙劣,作品本身并未给观众展示真正的“青春”,也未能树立真正的“偶像”。

自1998年《将爱情进行到底》的播出到2002年这几年间,青春偶像剧市场并未出现更优秀的作品。《将爱情进行到底》这部“前无古人”的青春偶像剧,接下来的几年就面临了“后无来者”的尴尬局面,青春偶像剧似乎“青春”刚来,就“青春”不再了。

(二)模仿“偶像”(2002年至2006年)

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在多哈作出决定,接纳中国加入WTO。随着中国的入世,更多“Made in China”的商品出现在世界市场上,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更近了。而这一年,北京申奥成功,一系列的大事件促使中国的经济更上一个台阶,文化也得到了多元的发展。

2002年,台湾的青春偶像剧《流星花园》在内地荧屏上亮相伊始,就出现了万人争看的景象。于是,2003年的内地荧屏很快出现了《流星花园》的“内地版”——《红苹果乐园》,制作方在宣传该片时也丝毫不回避二者的关系。《流星花园》里有“F4”和“杉菜”,而《红苹果乐园》里则有“H5”和“萧晴”,同样是王子爱灰姑娘的老桥段。这部“山寨版《流星花园》”迅速红得发紫。制作方一不做二不休,2006年,用几乎原班人马推出了《星梦缘》。这两部作品都是对台湾青春偶像剧的一种模仿。继《红苹果乐园》之后,2003年内地电视荧屏上还出现过《粉红女郎》,因该剧的成功,2005年其姊妹篇《摇摆女郎》也迅速问世。这两部青春偶像剧都是根据朱德庸的漫画改编而成,因此作品从故事情节到人物表演都或多或少带着一些漫画的痕迹。四个可爱的女性:结婚狂、万人迷、男人婆、天真妹也成了四种女性偶像的代表。这两部作品是间接对其他艺术形式——漫画的一种模仿。如果说以上的模仿尚可接受,那么,2002年播出的《对门对面》对日韩影视剧的模仿就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对门对面》几乎原版抄袭韩剧《冬日恋歌》,从剧情到场景、对白,都有“克隆”之嫌。这期间,内地的很多青春偶像剧作品都迷失了方向,在“日韩风”的吹拂下几乎都“找不到北”。

这期间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播出的青春偶像剧《好想好想谈恋爱》。同《粉红女郎》和《摇摆女郎》一样,《好想好想谈恋爱》也是“四个女人一台戏”,上演了女人对爱情的憧憬与渴望、痛苦与迷茫。该剧公开承认是对美剧《欲望都市》的模仿,在很多家电视台的宣传语就是“中国版的《欲望都市》”。尽管如此,对当时的青春偶像剧市场而言,它仍然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成功之作。首先,《欲望都市》已在美国市场证明了是相当成功的青春偶像剧,《好想好想谈恋爱》对它的抄袭是一种对成功范例的模仿。其次,正因为《好想好想谈恋爱》并没有像其他青春偶像剧那样对模仿和抄袭他人“犹抱琵琶半遮面”,企图以拙劣的方式去对别人的青春偶像剧进行所谓的“本土式的改造”。相反,《好想好想谈恋爱》就是“好想好想模仿”——正是这种大大方方的、几乎是忠实的模仿态度,才使得它成为一部收视率颇高的青春偶像剧;而且,《好想好想谈恋爱》的编剧李樯是电影《孔雀》、《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的编剧,具有较强的影视编剧功力;该剧的四位主要演员表演生动,与角色极为贴合,展现了当代女性的精神面貌。更可贵的是,该剧从音乐、包装到发行都有较强的营销计划,剧中还展现了云南等地的风土人情,这也是该剧的成功之处。

除了以上提到的青春偶像剧,内地荧屏还有几部具有一定可看性的作品,如2005年的《爱上单眼皮男生》、《卓尔的故事》、《完美》、《蝴蝶飞飞》和2006年的《后天美女》等。可以说,这一阶段,青春偶像剧层出不穷,但它们大都是对其他国家和地区青春偶像剧的模仿,是“别人的青春”、“别人的偶像”。这一阶段,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青春在路上”、“偶像在别处”。

(三)重塑“偶像”(2007年至今)

2007年,青春偶像剧发展的第十个年头。它开始成功运用本土化策略,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北”。仅2007年这一年,就出现了《奋斗》、《向天真的女孩投降》、《士兵突击》、《梦里花落知多少》、《纯白之恋》、《谈谈心,恋恋爱》、《恰同学少年》等一系列较为优秀的作品。

为什么从2007年开始,内地的青春偶像剧逐渐繁盛并且找到了发展的方向?对有些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我们必须考虑: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普遍到了婚恋年龄,对事业、对情感存在一种集体焦虑,而青春偶像剧正是他们情感宣泄的出口。同时,这一时期,“80后”青春文学兴起:在市场经济的助推下,“80后”作家发展成为一个群体和一种力量,安妮宝贝、韩寒、郭敬明、春树……他们以“青春文学偶像”的姿态,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青春浪潮”。文学的发展势必影响到影视创作。因此,内地青春偶像剧市场如此繁荣也就不足为奇了。2007年播出的《士兵突击》让许三多这个“傻根”似的小兵一夜之间红遍全国,“许三多”虽然外形离“偶像”差了十万八千里,但他那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纯真和执著,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对逝去已久的那种青春情怀的向往。2008年、2009年连续播出的两季《丑女无敌》,更是引起了一场颇为宏大的视觉革命,林无敌这个丑到“看哪儿毁哪儿”的女孩,却凭借实力让自己做到了真正的“无敌”。2008年播出的《我们遥远的青春》是中国内地第一部用胶片拍摄的电视剧,故事的悲剧美和影像的美感一起,使该剧成为我们写作此书时不得不提的作品。2010年,《张小五的春天》、《大女当嫁》、《杜拉拉升职记》一连三部青春偶像剧更是在观众中引发了收视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