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构建美的课堂
9649700000021

第21章 互动美(2)

二、互说,体现交流美

语言是思维的结果和工具。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相应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人与人之间的有效交流是一种能力,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美的体现。美的交流应该是说话有根有据,思维有条理,表达准确严密,这种交流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会让人如醉如痴。因此,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给学生创设充分“说”的环境,变“听众”为“主人”,让学生在互说互议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具体操作中,可采用以下两种形式:

(一)师生角色互换

课堂上,鼓励学生走上讲台,面对全体同学,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解题思路或不理解、有疑问的地方。这样,“说”的学生必须要理清思路,反复思考,形成一个反思过程;“听”的学生想迫切了解别人的发言、观点与自己有何不同,有何长处,有何不足,必定会认真倾听。只有认真倾听了才能撷取别人思想的精华,博采众长,萌发灵感,触类旁通,使“听”、“说”双方共同提高。

(二)组内互相说

小学生有个特点,只要自己会讲的话,总是不爱听老师讲,喜欢“自己说”。组内互动就是一种让学生充分说的形式。

例如,在数学十一册《整数除以分数》教学中,老师出示例题:一辆自行车2/5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首先,老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准备参与小组交流。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思考角度不同,势必会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先让他们整理已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试着自己组织语言,为交流做好准备。然后,几人一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生1:把分数化成小数是0.4,用18÷0.4=45(千米)。

生2:根据“速度×时间=路程”,列式验算:45×2/5=18(千米)。

生3:把除数变成1,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也同时乘2.5,结果也是45。

生4:我是画线段图看出来的,先画一段表示1小时行的,把它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2份表示2/5小时,2/5小时行驶18千米,那么其中的1/5小时就行驶了9千米,1小时是5个1/5小时,所以用9×5=45千米。

生5:我发现18除以2/5就等于18乘2/5的倒数!

……

学生在面对面的互动中,尽情“展示”着自己个性化的算法,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同时在倾听别人的想法时,也开阔了自己的思路。再经过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使课堂由“一言堂”变成“群言堂”,由一个老师变成几十个老师。学生思维积极,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的交流之美。

三、互辩,体现思维美

新一轮课改提出,课堂应该是思维碰撞、智慧飞扬和富有创造的课堂,自始至终都应激荡着师生灵气,弥漫着美丽芳香,展示着思维的美感。教师所要做的不仅是上好一堂课,更要把课堂的美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深深地融入其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群体的活动功能。当学生意见不一致又相持不下时,可组织学生共同讨论,使学生在知识方面互相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集智取长,协作创新。学生之间“互辩”能让学生共同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启发性。

例如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学生间就产生了这样一段争论:

生1:“新鲜”和鱼有什么关系呢?“鲜”为什么有个鱼字旁呢?

生2:因为古人认为鱼肉和羊肉放在一起做菜吃,就是“鲜”。

生3:我不同意,鱼肉和羊肉放到一块儿能好吃吗?这样的菜怎么“鲜”了?

生4:我来帮生2补充一下,“鲜”的意思是说市场上买的鱼肉和羊肉都很新鲜……

其间,老师没有打断学生,一直认真倾听孩子们的辩驳,把“思”与“辩”的时间与空间充分地留给学生。学生在短暂的争论中思维相互碰撞,产生出了可贵的火花。“鲜”的会意本质在学生的争论中层层深入,逐渐突现出来。学生为了说服他人,自然地将“鲜”的字理意义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这样字义也就越辩越明了。

另外,由于年龄特征的限制,小学生对刚刚学过的概念、刚刚摸索出来的思路,常常是模糊的、零散的。这种清晰度很低的信息在碰到某些疑难问题时,常常会迷失方向,产生思维紊乱。为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十字路口”,设计一些易混淆的题目,从而在“互辩”中拨正思路。如在教学“平均数”后,教师出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小明身高135厘米,小河的平均水深为110厘米,他在河中嬉戏会不会有危险?此题一出,全班同学迅速分为两大阵营,一组认为没有危险,一组认为有危险,双方各派出代表,阐述理由,一场精彩的辩论开始了。

甲方认为:“小明不会有危险,因为小明身高135厘米,而平均水深只有110厘米,小明站在河里水不会没过他的头。”

乙方反问:“请问对方,什么叫平均水深110厘米?”

甲方:“平均水深嘛,就是深水和浅水均衡均衡,中间的那个数。”

乙方紧追不舍:“那么小明是站在深水的地方还是浅水的地方呢?”

甲方同学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了,最后得出结论:“可能会有危险”。

通过生生互动、互辩,学生们畅所欲言,深切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要灵活,在解决问题时,不仅要考虑数学因素,还要考虑其他相关因素。在这里,老师只需给他们搭建一个陈述理由、自由辩解的舞台,就可以让不同见解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把真实的内心世界表露出来,展示出课堂的一种思维互动美。

四、互帮,体现和谐美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未来社会将越来越注重个体能否与他人合作共事,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取他人的意见。在课堂上,虽然同时同地同人教学同一内容,但也会形成学生学习上的差异,因此必须加强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当别人有困难时指点、辅导他,当别人受到挫折时安慰他,当别人没有勇气表现时鼓励他,使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互动形式得到帮助,逐步提高。互帮的主要形式是小组合作。

例如,在学习“整数乘除法意义”时,关于乘除法的关系,教材是这样说的:“除法中的被除数是乘法里的积,除法中的除数和商,分别是乘法里的两个因数,因此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一个学生提出:“能不能说乘法也是除法的逆运算呢?”

另一个学生又提出:“能不能说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呢?”

这时教师及时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生们在小组里展开了讨论。小组讨论后,全班同学再讨论,各小组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一致认为,教材上的结果是最正确的,只能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因为我们求乘法中的任意一个因数都可以用除法计算,但是求除法中的被除数是用乘法计算,求除法中的除数则是用除法计算,求被除数和除数用的计算方法不同,所以我们不能说乘法是除法的逆运算,也不能说乘除法互为逆运算。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学习,学生们对这一数学概念的理解加深了。同时,学生们在互动中促进了交流,在交流中学会互帮互学,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一种互帮互学的和谐之美。

“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就像一幅画,美在它的色调、构图的和谐;也像一首歌曲,美在它的音色、旋律、节奏的和谐。课堂上,如果师与生、人与文、导与放、思与悟等方面平衡、统一、亲和、融洽的话,课堂就会是自然的、和谐的、美丽的。

五、互评,体现鉴赏美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然也是评价的主体。学生的评价,语言是儿童化的,情感是亲切的,思维水准差不多,他们的评价不一定很准确、很深刻,但往往是实事求是的。评价的学生在给别人提建议时应有礼貌,懂得去欣赏别人的闪光点,说话的态度、口气要平和,要用商量的口吻进行交流。通过这种评价方式,能提高学生看问题的能力和鉴赏美的能力,也修正了学生如何接受别人表扬和批评的态度。因此,教师应适时地组织学生互评。可以通过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拓展自主评价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对待他人,欣赏别人,从而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例如上《商不变的性质》后,可以设计一张小组互评表:

评价内容:优秀、良好、一般

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

独立解答习题的能力

猜想、验证、探索能力

发言的积极性和条理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表现

这张互评表,不但评知识的掌握,而且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至关重要的疑问:对于这部分知识我掌握了多少?组内谁掌握得最好、最多?……通过互评,学生不仅知己知彼,且知对知错,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从对方的评论中得到启发,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这种互评还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这种意识会促使个人勇于表现自己,奋发向上,确立更高的目标。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评价,学生在互评过程中增强了鉴赏美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将美育贯穿到课堂教学之中,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六、互考,体现体验美

现代大多数学生不喜欢传统的考试考查方式,有的甚至还产生了抵触心理。针对这一现象,在教学中,每当学习新的知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互考”,如同桌互考、组内互考、个人考全班等等。这样,不仅出题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由被考者变成主考者,十足过了一把“主考瘾”,有一种处于主动地位的骄傲感,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更重要的是,全班学生都真正变成了思维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想表现自己,想当小老师,在课堂上不得不自己去学、去说、去做、去思考。通过互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的热情,树立起对学习的信心,使学生产生一种亲身体验成功的自豪感。

◆结束语

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生生互动”既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最真实而有趣的实践活动,又是教学中一种使学生体验美的课堂的主要形式。对于学生而言,“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学生不感困惑,不觉疲倦,不出怨言,不受鞭挞,这种学习给学生带来一种身心的愉悦和学习美的享受,学生学习好像在做游戏和娱乐一样,这也正是我们追求的“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教育境界,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发展和进步的教学思想。

相反,离开美而谈“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是生硬、干涩、不会享受到成功喜悦的,是没有教学艺术的另类失败课。因此,教师要从多种途径设计美的课堂,让师生共享幸福教育人生,构建充满美育理念的“生生互动”的理想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