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构建美的课堂
9649700000017

第17章 效益美

◆重要性

“效益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效果,二是收益(效益)。我们提倡课堂上的效益美,其实就是要在40分钟的时间内既创造良好的课堂效果,又要让教师和学生都有收益。”在《北京市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就将“教学效果”作为一个评价的参数,其中的三个评价要素,是内容最为重要的评价指数,是反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结合的一个标准,是对一节课目标是否达成的确定。因此,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益美,是我们每一位师生的共同愿望,不仅仅是学生的需要,也是教师的需要。具体来讲,课堂效益美可以通过“体现效果美”和“体现收益美”来实现。

一、体现效果美

效果美指在一节课上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学习在知识和能力上形成的最佳教学效果。从课堂目标达成度和解决问题的灵活度两个层面,都可以体现课堂效果美。

(一)从目标的达成度上看效果美

一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最重要的是要看教学目标达成度的高低。我们一般把85%以上的学生通过当堂达标形成性测试题作为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基本标准。否则,则视为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经过已有实践证明,开展目标教学,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实施策略——作品展示

在课堂上可以采用作品或成果展示的方法来体现课程的目标达成度。例如在美术课上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品来体现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小学一年级美术课《漂亮的染花纸》中进行了如下探索和试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设计了:(1)小朋友到瑶寨旅游观光(感知、体验);(2)在瑶寨看到了染花服饰及染花作品(欣赏、比较);(3)在瑶寨学到了染纸方法与技巧(创作、表现);(4)开个小小染花作品展览会(展示、交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用活动的形式,把设计的教学环节串成一个完整的过程。通过“开个小小染花作品展览会(展示、交流)”这个环节,让学生体验到这是一次有意义的旅游活动。

2.实施策略——数据展示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通过科学课的学习,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和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科学课强调对事物不仅要有本质上的认识,更要从量的分析上得出结论。定量分析能使学生的头脑更精确化、科学化,只有能用数据来描述事物时,才算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真正了解。

如在上《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时,要求学生记录各自小组最后溶解了“几克(匙)食盐”,这与这堂课的重点是一致的,且比较简便,这“几克(匙)食盐”的数据,就是记录价值之所在。

(二)从解决问题的灵活度看效果美

“解决问题”是指认识主体提出问题后,将思维引向问题解决这一有意识的学习探索过程,是根据已获得的有关知识对发现的新问题采用新的策略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断加强对信息的运用,作为老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条件,展开合理的想象、推理。通过题型训练,学生如果能学会多向思维,就能开阔思路,思维敏捷,达到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练习要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常用的方法是一题多变。

例如:一条水渠长200米,修了3/5,根据这两个条件,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1)修了多少米?200×3/5=120(米)

(2)还剩多少米?200×(1-3/5)=80(米)

(3)修了的比没修的多多少米?200×3/5-(1-3/5)=40(米)

改:第一天修了1/4,第二天修了7/20,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4)两天共修了多少米?200×(1/4+7/20)=120(米)

(5)两天后还剩多少米?200×(1-1/4-7/20)=80(米)

(6)第二天比第一天多多少米?200×(7/20-1/4)=20(米)

(7)没修的比修了的少多少米?

200×(1/4+7/20)-(1-1/4-7/20)=40(米)

再将以上7道题变换条件:把未知量变成已知量,已知的全长变成所求,其他倍数关系一律不变,转化为另一类应用题,将这两类题进行比较,提高认识,从而提高能力。

《数学教学大纲》中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课堂中,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引导和帮助两个方面,只有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实现了主体地位,学习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才能实现最佳课堂效果。老师没有一味地教或过多地讲解,学生却能一直积极地思考和探索,兴趣盎然,在轻松、自由、有趣、有序、有效的活动中学到知识,并能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这也正是课程改革所要求的目标。

二、体现收益(效益)美

效益美指教师在一节课上的投入和所获得的结果。投入大收效小,是教学的失败;投入和收效持平,是合格水平;投入小收效大,则是教学的成功。一节课的效益美,则体现为教师投入小却能有比较大的收效,学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掌握了更多的技能。

体现课堂效益美的方法有很多,课堂前测和课堂后记是两种常用的有效方法。

(一)前测

课堂前测是指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上课前的一段时间内,通过不同的调查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储备和相关方法的预先测试,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活动,并提出相应的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是由教师设计并负责组织施教的。课堂上,教师的自主权要比学生的大。基于此,课堂前测,能够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也就是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这样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开展饶有兴致的学习;选择适当的前测方法,从而切实可行地制定更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策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片断展示:除法竖式学情调研

调研目的:了解学生学习“除法竖式”这部分内容的已有知识经验。

调研题目:出示15÷5=3,请你写出这道除法算式的竖式。

调研对象:三年级(1)班、(2)班,共计46人。

调研结果:

(1)写成加法与减法竖式形式的有29人占(63%)。

为此我对学生进行了访谈:

师:你心目中的除法竖式这样写,你是怎么想的?

生:加减法竖式都是这样,我认为除法竖式也应该这样,我在数学班学过但我忘记怎么写了,老师讲半天,我也没听明白。

(2)写成有竖式模样的有14人占30%。

经过访谈大部分学生,都是爸爸妈妈或爷爷教过,但不知道对不对。

(3)有1人写的完全正确,占2.1%。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与5的乘积写在下面,除法算式中的15减去乘积的15就等于0了。

师:谁教你这么写的?

生:妈妈。第一个15是算式中的,第二个15是3和5的乘积。

另外有1人写成:

有一人写成:

(二)后记

课堂后记是指在教学环节结束后,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各个环节中的错误进行记录和分析,上课回答时容易出错的地方以及学生的错题都会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当教师对这些内容进行事后分析并进行归纳整理和记录分析时,就可以成为后记。

原因分析:学生只考虑了5个同学从教室去办公室,没考虑到是去那里取书,要取回教室,也就是5个同学还要一起回来。

原因分析:学生只考虑了一个同学从教室到办公室,再从办公室到教室所走的路程,没意识到题目要求5个同学一共走了多少米。

原因分析:学生只考虑一个同学从教室到办公室要走的距离,没意识到题目要求的是从教室走到办公室,还要回到教室的距离,而且是5个同学一共走的距离。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对学生错题的记录和分析,可以让学生渐渐认识到三个重要性:认真审题的重要性、计算认真的重要性、画图帮助思考的重要性。

◆结束语

当一节课或者一门课的教学实现了效益美,达到了教学效果和师生双方面均有收益时,教学就升华到了一个较高境界。培根说:“我们不应该像蚂蚁,只是收集;也不要像蜘蛛只从自己肚中取丝;而应该像蜜蜂,既收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来。”努力实现教学效益美的教师就应该是辛勤劳作的蜜蜂,在课堂前测和后记中收集资料,在课堂教学中整合资料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应变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