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源与流:西方文化中经济观念的演进
9632600000027

第27章 经济思维范式的开启(5)

培根(1561—1626)出生于一个靠宗教改革运动起家的新贵族家庭。他12岁就进入剑桥大学读书。大学期间,他就对当时经院哲学的理论基础——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不满,他认为这种学说缺少为人类生活谋福利的实践效果。在1605年出版的《学术的进展》中,他这样评论中世纪的学术:经院学者的“智慧禁锢在少数几个作者的窠臼里,因为他们的人身就束缚在修道院的小天地里;他们对自然和历史都不甚了了,因而他们没有研究大量的问题,而是无限制地发挥智慧,把在他的书本上苦心编织成的学术之网来束缚我们……他们实际上编织出了学术的蜘蛛网,网丝和编织之精细令人赞叹,但却是空洞的或无益的”。

然而,培根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局面。一方面,从总的来说,中世纪的文化是一种标准的蒙昧主义,经院哲学家们认为“知识即罪恶”,因为知识的传播会导致对神的怀疑。但另一方面,这种蒙昧主义又有十分精巧的理性外观,如阿奎那的《神学大全》。

培根正是在这两个方面对中世纪文化展开了全面攻击。在第一个方面,他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伟大命题。他认为,知识不是一种思辨,而是一种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的力量。他对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作了高度评价,这三大发明引起了无数伟大的变化,以至几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显赫的人物,对于人类事务曾经比这些变化具有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在第二个方面,既然知识不是一种思辨,而是一种力量,知识就不应该是一种玄学和教条,而应该做“大自然的仆人”。培根提出了他的“新工具” 。这个新工具就是“实验”。他说:“一种比较真正的对自然的解释只有靠恰当而适用的事例和实验才能做到,因为在那里,感官的判断只触及实验,而实验则是触及自然中的要点和事物本身的。”33 也就是说,知识的来源是人们的感性经验,而且感觉表象愈丰富、愈精确,人们的认识才愈容易、愈顺利。

培根集中批判了阻碍人类理解力的各种错误。他指出,在这些错误中,最有危害性的是“剧场偶像”。这是一种来源于哲学教条的偏见所造成的歪曲现象。比如根据圣经《创世纪》来创立一个自然哲学体系,从某种最终目的出发来寻找现实世界的根据;比如亚里士多德“以各种范畴铸出世界”,首先规定了问题的答案,然后再诉诸经验,将经验歪曲成与先定的原理一致,用文字来对问题提供答案的渴望远胜于对事物内在真理的追求;比如炼金术,“在辛勤地和仔细地对于少数实验下了苦功之后,便由那里大胆冒进去抽引和构造出各种体系,而硬把一切事实扭成怪状来合于那些体系”。培根认为,必须坚定而严肃地对这些东西弃尽摒绝,让人类的理解力得到彻底解放和涤洗。

我们对事物进行思辨这件事本身也是比各种发明的一切果实都要更有价值,只要我们的思辨是如实的,没有迷信,没有欺骗,没有错误,也没有混乱。

培根的理论在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科学是人的知识和力量相遇之处,科学的目标就是运用理性征服自然,科学的本质是人类获得知识和力量的工具。知识就是力量,在人们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人不再是无所作为,只能等待上帝拯救的可怜造物,他有能力掌握知识,为自身也为世界造福。这仿佛是用魔术从地底下呼唤出来的巨大生产力得以实现的重要思想前提。“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使人们的思维从天上回到了地上,并且,这个命题还把上帝的裁判权还给了人。什么是应当的,什么是应该摒弃的,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非法的,都只能依据人的经验来考察,只能从人的历史来判决,这一切在当时都具有革命性的影响。至于对经济思想的影响,马克思精辟地指出:“一般说来,英国早期的经济学家都把培根和霍布斯当作自己的哲学家。”

1626年4月的一天,培根在从伦敦到海革特的长途跋涉中,忽然想到肌肉腐败的实验问题。于是他特地停下来,购买了一只鸟,将鸟杀死,埋在雪地里,然后蹲在冰天雪地里观察。由于天气寒冷,他不幸着凉,从此一病不起。1626年4月29日,他猝然去世。他在人世间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实验……彻底成功了!”

1619年,当培根埋头于著述他的《新工具》时,一个23岁的法国青年却在日耳曼的法国军营里做着他的哲学大梦。有一天晚上,他梦见了一个全由真理构成的知识大厦。醒来之后,他向神明祈祷,如果神明指引他走上通向这座大厦之路,他将去意大利的洛勒托圣地朝拜。他,就是被黑格尔称为“近代哲学的真正创始人”的笛卡尔。

勒内·笛卡尔(1596—1650)出生于一个法国旧式贵族家庭。早年遵父命进普凡蒂埃大学学习法律。他天资聪颖,博览群书。但他发现读了许多书,非但没有增加知识,却反而为无数的怀疑和谬误困扰,于是他对经院典籍产生了巨大怀疑。1616年,即在伽利略第一次受审那一年,笛卡尔拿到学士学位后,开始了“阅读世界大书”的旅程。从军的经历和在欧洲各地的旅行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1629年,他定居于相对自由的荷兰,潜心著述,1637年发表《谈谈方法》,1641年发表《第一哲学沉思集》,1644年发表《哲学原理》。在这些著述中,他把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怀疑精神和理性精神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与培根一样,笛卡尔终身致力于为正在兴起的近代科学提供“新工具”。如果说培根高扬起实验和经验的大旗,那么笛卡尔则抒发了怀疑和理性的精神。

笛卡尔认为,建立真理大厦的方法论原则主要有四个:

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也就是说,要小心避免轻率的判断和先入之见……

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为解决。

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

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要尽量全面地考察,尽量普遍地复查,做到确信毫无遗漏。

为了做到前三个原则,笛卡尔提出他的怀疑方法,怀疑的目的是扫除一切成见,为树立知识的基础廓清场所。这种“完全普遍的和包罗万象的怀疑”,不允许有任何“未经考验”就被接受的教条:“凡是我早先信以为真的见解,没有一个是我现在不能怀疑的……”

那些由师长和父母传授给我们的东西,经过怀疑大都是偏见;我们的感觉往往会欺骗我们,它们与实际情况不符;我们的肉体和行动也不能完全证明是实在的,正如我们做梦,在梦中我们相信眼前有实在的东西,而实际上那仅仅是幻象,也许现在我们正在做梦。是否存在一个上帝?也许这是无稽之谈。因为真有一个至善至美的上帝创造世界,为什么世界上还有如此多的丑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