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以重庆为视角
9632300000020

第20章 重庆民族地区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策略(1)

旅游业是公认的“绿色产业”、“无烟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全国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同时也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布局中把建设大重庆与发展大旅游相结合,对旅游业予以重点鼓励和扶持。在重庆旅游业发展中,重庆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重庆民族地区主要指渝东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包括黔江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等5个民族自治区县。区域总面积1.69万平方公里,占重庆市总面积的20.6%,总人口310万,占重庆市总人口的9.7%,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183万,占重庆市少数民族人口的92.7%。作为重庆苗族和土家族的传统聚居地,重庆民族地区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2011年,重庆民族地区共计接待游客接待人数达1119.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9.65亿元,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为进一步加大旅游业对重庆民族地区发展的推动作用,从民族地区区情出发,对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探索新时期旅游业的发展路径,就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命题。

第一节重庆民族地区文化创意旅游发展概况

重庆民族地区山美、水秀、林幽、人纯、俗异,其鲜明的自然山水、独特的民族风情、丰富的历史文化、厚重的人文底蕴、朴实的民风民俗,构成了该地区独特的旅游资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纵深推进以及重庆被确立为全国五大中心城市之一,重庆民族地区文化创意旅游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黔江、石柱、秀山、酉阳、彭水等民族自治区县已逐步意识到旅游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并将旅游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加以培育。重庆民族地区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创意旅游资源,文化创意旅游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旅游开发,重庆民族地区独特的文化创意旅游资源正慢慢揭开神秘的面纱,吸引越来越多游客的目光,如:“乌江画廊”现已成为重庆民族地区文化创意旅游的一大亮点。同时,重庆民族地区旅游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国道319、216的干道路网建设卓有成效,渝长高速公路、渝怀铁路已投入运行,黔江舟白机场已经通航,重庆市筹集专项经费改造的旅游公路亦加强了旅游景区与干线道路的连接。

目前,重庆民族地区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从政策层面上看,国务院“3.14”总体部署以及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为重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同时也为渝重庆民族地区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从交通基础条件看,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重庆民族地区对现代都市人的吸引力日益增强,“自驾游”增长迅速,这也极大地带动了该地区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

与此同时,由于重庆民族地区地处武陵山深处,区域内76%的面积是山地,有效灌溉面积不足30%,地区5区县均为国定贫困区县,贫困人口多达33.5万人,占重庆民族地区总人口的10.7%,占重庆市贫困人口总数的23.6%,是典型的集“老、少、边、穷、山、库”于一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重庆民族地区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旅游资源整合不够,没有形成整体效应,各个区县以行政区域为界各自为政,同时与湘、黔、鄂等省际间旅游协作不够,从而导致文化创意旅游项目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旅游资金投入不足,由于重庆民族地区的5个民族自治县均为贫困县,很多旅游资源至今仍“养在深闺”,没有得到有效开发;旅游目的地地处山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可进入性较差;旅游发展起点低,已有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未能形成旅游精品;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设施档次低, 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严重溃乏,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亟待提升等。因此,如何“脱贫致富”仍是该地区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这也对渝东南民族地区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目前,重庆民族地区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尚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推出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大多属于较为普通的大众化产品,真正反映本地特色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则较为鲜见。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文化创意旅游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日益增强,重庆民族地区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速度也明显加快,但目前该地区在特色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方面仍需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第二节重庆民族地区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一、重庆民族地区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的优势

(一)区位优势突出

重庆民族地区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结合的渝东南武陵山片区,与湖南、湖北、贵州三省相邻,是川渝腹地通往沿海最便捷的陆上战略通道,区位优势十分突出。黔江区地处渝、鄂、湘、黔四省市的结合部,素有“渝鄂咽喉”之称,是重庆市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酉阳是中国土家文化发源地,龚滩古镇及桃花源景区是著名的原生态旅游地;秀山地处武陵山腹地,历来是渝、黔、湘、鄂四省边区物资集散地及旅游中转地;彭水地处武陵山区,居乌江下游,与黔、鄂接壤,孕育了巴渝最古老的“黔中文化”;石柱与湖北接壤,位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三峡库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重庆民族地区区位优势突出,为文化创意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旅游资源丰富

重庆民族地区自然风光独特,民族风情浓郁,拥有各类旅游资源1500余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按旅游等级划分,一级旅游资源有乌江画廊、黔江小南海2处;二级旅游资源有西沱古镇、龚滩古镇、桃花源景区、洪安边城、黄水森林公园5处;三级旅游资源有武陵仙山、秀山花灯广场、鞍子苗族盘歌寨、秦良玉历史文化区4处;四级旅游资源有阿蓬江、神龟峡、武陵山森林公园、龙潭古镇、千野草场5处。

重庆民族地区历史文化悠久,人文资源丰富,“秀山花灯”、“黔江南溪号子”、“石柱啰儿调”等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为文化创意旅游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三)民族风情浓郁

重庆民族地区是土家族和苗族的聚居地,土家族、苗族约占地区总人口的70%,民族风情淳朴浓郁,民族歌舞独具魅力。土家摆手舞以其独有的韵律、明快的节奏、优美的舞姿而久享盛名,土家族传统的“哭嫁歌”催人泪下。苗族民歌音色柔和,富有特色“赶秋”、“三月三”、“六月六”等节日异彩纷呈。彭水县拥有2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彭水郁山古盐业的发展孕育了著名的“黔中文化”,现存的郁山古盐井遗址则是这一文化的见证。石柱县的秦良玉古战场遗址则为游客提供了领略巾帼英雄风采的平台。1996年,秀山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花灯歌舞)之乡”,2002年酉阳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摆手舞)之乡”。 重庆民民族地区浓郁的民族风情对游客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也为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生态环境优良

重庆民族地区位于渝东南边陲,武陵山深处,与湖南、湖北、贵州三省接壤,远离大城市,远离工业污染,森林资源丰富,空气自然清新,犹如天然氧吧。生态环境保存得比较完整,具有良好的“原真性”,是领略自然风光、畅享生态旅游、体验民族风情的难得去处。

重庆民族地区虽然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但由于地处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带,境内山峦连绵起伏,河流蜿蜒纵横,乡村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宜人,拥有发展原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的良好基础。景区内的自然资源大多处于自然、原始状态,很少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具有较高品位。如:彭水高谷至酉阳龚滩万木段全长120公里的乌江被喻为“山似斧劈、水如碧玉、虬枝盘旋、水鸟嬉翔”,有“奇山、怪石、碧水、险滩、古镇、廊桥、纤道、悬葬”等原生态景观;酉阳拥有典型的喀斯特溶岩地貌区,山川逶迤,河谷秀美,拥有大河口、酉水河等雄奇秀丽的原始自然风景区;石柱的黄水国家级森林公园较少受到人类活动破坏,古森参天,植被繁茂,森林资源保持着原始状态。

(五)客源市场广阔

重庆市地域广阔,占地面积8.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200万,其中非农业人口840余万,为重庆民族地区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同时,随着重庆城镇居民私家车保有量的增加以及重庆民族地区交通条件的改善,重庆民族地区旅游景区景点也越来越得到游客青睐。此外,除本市客源外,由于重庆民族地区所处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同样也吸引了湘、黔、鄂等邻近省份旅游者的目光,进一步拓展了重庆民族地区文化创意旅游的客源市场。

二、重庆民族地区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的劣势

(一)旅游资源整合度不够

重庆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但资源整合度不够,尚未形成整体开发效应。黔江、秀山、彭水、酉阳、石柱等5个民族自治区县虽已意识到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但由于受行政区域制约,基本上各自为政,沟通合作较少,旅游规划和开发缺乏科学性和整体性,降低了旅游资源的档次和文化品位。此外,由于重庆民族地区属于“老、少、边、穷”地区,财政紧张,在旅游业上的投入严重不足,从而导致了现实的尴尬和无奈,即当地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却依然处于贫困状态。重庆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整合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

(二)旅游景区可进入性较差

重庆民族地区“一区四县”均处于武陵山腹地,山高坡陡,峡谷纵横,山区海拔落差大,地质构造复杂,公路、铁路、机场等修筑困难。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加之5个民族自治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交通建设资金严重不足,重庆民族地区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公路总量虽初具规模,但路网等级低,路面质量差,抗灾能力弱,公路路网改造任务繁重,道路维护费用高。由于景区可进入性较差,旅游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往往使得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从而影响旅游景区的市场美誉度。

(三)区域旅游形象定位欠佳

重庆民族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但旅游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主要原因在于区域旅游形象定位不清晰。重庆民族地区与湘、黔、鄂三省接壤,周边省份在旅游发展中均体现了自身特色,发展较为迅速。而重庆民族地区“一区四县”由于行政区域不一致,统筹协调不够,竞争管理无序,旅游规划缺乏统一性,区域旅游形象定位模糊,尚未形成有区域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从而导致区域旅游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因此,重庆民族地区应凸显自身特色,提供独特而异质的旅游产品,确定鲜明清晰的地区旅游整体形象,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四)旅游管理服务质量较低

旅游业是服务业中的新兴产业,旅游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重庆民族地区文化创意旅游起步较晚,区域内没有专门的旅游学校,现有旅游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从业人员学历整体偏低,甚至连本科生都凤毛麟角。重庆民族地区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旅游规划人才、旅游产品营销人才、旅游景区景点中英文导游人才极度溃乏,这也直接导致了旅游业经营管理水平及旅游服务质量较低,从而制约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三、重庆民族地区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的机遇

(一)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创造的旅游契机

2010年2月,在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重庆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一起被确定为国家五大中心城市,成为“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的城市”,从而为重庆民族地区文化创意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重庆市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将针对“一圈两翼”的布局,更大范围整合旅游资源,深入贯彻落实“五个重庆”发展目标及“旅游扶贫”战略,进一步推进渝东南民族地区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

(二)“返璞归真”原生态旅游诉求聚集的市场人气

旅游活动是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需要,也是个体释放自我的一种方式。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普遍产生了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旅游诉求。重庆民族地区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良好、民风纯朴,民俗迥异,对现代都市人极具吸引力。

(三)武陵山区域旅游合作开发带来的“关联效应”

重庆民族地区地处武陵山片区,位于张家界武陵源景区和重庆武隆景区之间。周边景区凭借“世界自然遗产地”提高了景区知名度,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客流量充足,旅游业发展比较成熟。重庆民族地区与周边旅游地签订了合作开发协议,区域旅游合作开发带来的“关联效应”亦会带动重庆民族地区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