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及主要研究范式
(一)社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社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界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侧重以经济学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社会学内容。与之相对应的另一类似学科——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界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侧重的是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经济与社会的关系,进行有关“经济现象的社会学研究。”可以这样认为,社会经济学和经济社会学在学派、学理和研究范式方面,存在诸多共同点。并且在研究若干经济与社会问题时,也很难彼此割裂,有其很强的趋同性。我们认为,社会经济学则更多表现出经济学家们关注经济与社会关系的取向和努力,表现出超越于西方新古典经济学说的现有研究起点、研究范式及研究方法的某种努力。事实上,随着学科界限的逐步消融,经济学家与社会学家研究的范式逐步超越于一般经济、社会运行机制表层,进到制度层面乃至发展层面,经济社会学与社会经济学的所有差异将逐步缩小,而表现出围绕“经济——社会文化”这一研究轴心而演化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轨迹及其规律。尽管从经济学背景和从社会学角度方面二者存在着某些差异,但在学科交融的背景下,并不会影响我们对经济与社会关系本质的探讨。
但二者毕竟仍旧为两门学科,虽然都为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交叉,但各自所擅用的研究视角、理论基础、方式方法以及对有关问题的认知和处理等都有一定差距。并且,经济社会学的起步较早,虽然仍旧是一门新兴学科,但早已成为国内外社会学界的热点领域。而相比之下,社会经济学则是一门刚刚兴起的边缘交叉学科,其发展要相对薄弱得多。
首先,较之于经济社会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社会经济学无论就研究范式、研究方法乃至研究结论,均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受正统经济学的影响,社会经济学的研究难以跳出既有的框架,过多地关注形式上的日臻完善,而限制和排斥对非经济现象及制度根源的深层次探索,难以真正把握经济与社会的内在关联。尽管有著名经济学家如贝克尔(G. Becker)关注经济学以外的领域,如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家庭经济学等,但他又过多运用经济学研究范式,使之成为拓展到社会、政治学及其他学科的“经济学帝国主义”。其研究思路和研究范式相当程度地打上了经济学路径依赖的印记,严重地影响影响和制约了社会经济学的正常发展。导致其影响力至今仍非常有限。
其次,经济社会学的代表人物异常活跃,而社会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的思想及学术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受到广泛关注。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T. Parsons)开始倡导经济社会学的研究, 1956年帕森斯与其学生斯梅尔瑟(N.J.Smelser)发表了《经济与社会》一书,运用结构功能理论和社会系统论来分析经济问题及有关的非经济问题。1963年斯梅尔瑟发表了《经济生活社会学》,强调经济社会学就是“研究社会生活中经济方面和非经济方面之间的关系,即两者是怎样交叉重叠、怎样相互影响的”。1985年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M. Granovetter)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的标志性论文《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预示着新经济社会学的诞生,将经济社会学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强调运用嵌入理论、网络理论、组织理论及文化理论来研究经济现象的社会学取向。正是由于经济社会学领域众多知名专家和学者的参与,使之成为优胜于社会经济学研究的一支显学。相比之下,现代社会经济学的领军人物卡尔·波兰尼(K. Polanyi)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及方法论体系一直未被给予充分关注和拓展,社会经济学、人本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艾特琼尼(A. Etzioni)、卢兹(M. Luts)的影响力亦相当有限,社会经济学的构建及影响仍处于初创阶段。时代呼唤社会经济学家的整合与创新,从研究范式、研究内容到研究方法给予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提升,使之成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面临经济社会问题严峻挑战重要理论和政策思想库。事实上,构建社会经济学已成为时代发展上需要顺应时代的呼唤。
(二)社会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1.社会经济学的三大主流研究范式
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社会经济学的构建,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主要范式:心理学视野中的社会经济学(Psychological Socio-Economics,PSE),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经济学,(Sociological Socio-Economics, SSE),人本主义或整体社会经济学(Humanistic and Holistic Socio-Economics,HSE。)
心理学视野中的社会经济学(PSE)研究范式保留了大部分主流理论经济学的内容,强调用一个内涵更为丰富的“心理经济人”的概念取代“理性经济人”的假说。在这一研究范式中学院派心理学理论构成其研究的主要内容。
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经济学(SSE)研究范式包含了心理学视野中的社会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但尤为强调公平,公正和社会团体的问题,同时也特别关注社会制度对经济的影响作用。这一研究范式的领军人物为艾特琼尼——1989年成立的社会经济学促进会的创始人。该研究范式一方面引用了大量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同时强调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沟通,认为新古典经济学不足以解决经济问题,强调对经济行为的分析应当注意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的影响。其代表性文献包括艾特琼尼的《道德的尺度》、《新金箴》及他在《社会经济学杂志》中的系列论文。不难发现,这一研究范式也包含了丰富多彩的人文及整体社会经济学内容。
人本主义和整体社会经济学(HSE)研究范式强调从整体的、动态的角度研究社会经济问题。注重历史与比较社会制度的分析研究,强调人本主义与生态学的有机结合,强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构建更具人性化的经济学,构成人本主义社会经济学的一条重要主线。该研究范式尤为强调经济学的伦理、道德尺度及整体思维方法的主要价值,重视对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隐藏在人类经济行为背后的思维模式的探索。人本主义和整体社会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卡尔.波兰尼、舒马赫(E. F. Schumacher)等。可以这样认为,人本主义和整体社会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尽管就其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远未像前两种范式达到科学高度和形式完美的程度,但它们表现出来的深厚的社会文化哲学的思想基础、厚重的历史视角、广博宽泛的知识体系、大师级的领军人物等,注定成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经济学研究范式。
2.社会经济学三大主流范式的差异性
研究方法论上的差异性。首先,对第一种研究范式,心理学视野中的社会经济学(PSE),界定在观察的方法中(包括数学建模)。它认为社会经济学是一门科学,而对科学就不能运用自省或解释的方法。
对第二种研究范式,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经济学(SSE),在观察的基础上加入了解释的方法。它相信社会经济学还要找出人类的行为到底是为了什么,即意图是什么,因为在研究社会现象的时候也要考虑其意图。但建立在固定的和经过验证的假定之上的这一研究范式还是强调“科学”,不过这些验证在自然科学和数学中通常是不成立的。
对于第三种研究范式,人本主义或整体社会经济学(HSE),包括了全部三种方法——观察,解释和内省过程。考虑到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必须考虑到个人生活的质量,这一观点要求它的追随者在秉持科学精神的同时又拥有解释和内省的全面知识,而不是使用标准划一的科学研究的范式。
如对制度研究,第二种范式把制度作为一个关键的经济变量引入研究中。制度被认为是经济行为的一个制约因素,亦或是抑制市场的负面作用。艾特琼尼曾指出经济只是压缩在一个庞大的社会体系中的一部分。而第三种范式很关注经济制度和非经济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它们之间存在双向影响。与当前发展经济学的研究类似,HSE也认为制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一直在研究其发展过程。诺斯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North,1990)虽然与第三种范式非常吻合,但诺斯的观点仍然是不完整的,因为它始终停留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范例中。总之,第三种则特别关注,尤其是关注人类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威胁,强调应对相关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需要指出,三种社会经济学范式都强调运用整体思维方法。心理社会经济学将经济系统作为一个封闭系统来分析,而不考虑经济系统和其他社会系统间的相互影响。心理社会经济学要分析制度环境因素,只是由于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所以思路不够开阔。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经济学要对经济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如研究不同发达国家的生产系统,发现生产方式是作为一个更大的复杂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
人文社会经济学不仅研究社会系统,还将研究范围扩大到生态系统和自然系统。它的研究视角不仅涵盖了前两种社会经济学的研究,而且还具有更高的全局观,将分析对象纳入地球这一系统中进行研究,或从生态的角度进行研究。主张保持团体的自足性,并反对经济继续增长。一方面相信人们将来肯定会重新认识到具有无限扩张性的资本主义会造成能源紧缺,其在当前的全球化时代中是无法长久的。另一方面,又强调资本主义会对地方团体和个人生活造成破坏,所以从这一角度看它并不是理想的制度。心理社会经济学不重视研究社会机制。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经济学却不一样,它以社会学理论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因此要研究社会机制。人本主义社会经济学更加重视社会机制的研究。这是因为机制涉及了各种各样的系统,有社会的和非社会的,而人本主义社会经济学研究各种各样的系统,所以似乎最适于研究社会机制。而且人本主义社会经济学也因此最有可能对社会机制加以最大重视,相比而言,心理社会经济学因为不能对社会机制建立有效模型而可能以放弃研究告终。
人本主义社会经济学由于重视社会机制,因而也会认真看待复杂问题,当然这也与人本主义社会经济学的开阔研究视野分不开,而前两种社会经济学表面上也会重视研究复杂问题,不过限于研究方法和内容上的不足,他们最终难以取得这方面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