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基于资产价格的金融安全研究
9631500000009

第9章 金融体系安全性问题产生的根源(4)

(1)金融自由化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由于在贷款监管方面的限制减少,银行就有可能为了获得高额回报为高风险的客户提供融资。虽然单个银行可能通过风险管理手段降低这些融资的风险,因而不会导致金融体系产生系统性风险,但银行业同质化的风险策略却会给金融体系带来较大的风险,特别当总体经济环境变化的时候。此外,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银行员工来说,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技术是非常复杂的,他们可能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技巧,这也是金融危机容易发生在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实施初期的原因之一。

(2)金融自由化可能加大企业的债务风险。金融自由化会使企业面临的债务约束减少,从而有能力筹集更多的资金,这提高了企业对债务的依赖程度。因此Wolfson(1989)将“金融自由化导致的机构和调控机制改变”看成导致金融脆弱性的三大直接原因之一,另两个指的是“商务流转中债务融资比重的提高”和“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流动性降低”。

(3)金融的对外开放与金融脆弱性。金融自由化的特征之一就是政府放松对金融的管制,这不仅包括对内的管制,也包括对外部的限制,因而金融自由化往往伴随着金融体系的对外开放及对国际资本流动的限制的减少,推动本国金融的国际化。一方面,金融的国际化是世界范围内金融体系追求效率改进的结果,以使金融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可以获得有效配置,这是金融国际化长期能够带来的积极影响,也是它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金融国际化增加了一国金融危机向其它国家传导的可能性。国际范围的流动性过剩,使得世界金融市场充斥巨额投机资本,这些游动资本的大规模流动会明显放大一国的经济和金融缺陷,对一国经济和金融造成巨大破坏,引发危机。特别对于中小经济体及发展中的经济体来说,暴露于如此巨额的国际游资面前,显然会增加本国金融系统的脆弱性。

第四节金融安全的典型事例

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世界金融市场的动荡性加剧,金融危机不断在一些国家出现,对于发展中国家以及新近开放的国家来说,危机对本国的金融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同时带来了国民财富的重大损失。这里重点介绍在墨西哥、东南亚及俄罗斯发生的金融危机。

2.4.1墨西哥金融危机

墨西哥是中美州及加勒比海地区最大的国家,在经历了80年代初的债务危机后,墨西哥经济不断恢复,逐步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但1994—1995年的金融危机对墨西哥的金融和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1)事件描述

危机爆发之前,墨西哥在政治上陷入混乱,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有因,1994年12月20日危机爆发。大体上,墨西哥金融危机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4年的12月,由于在12月之前国内政治形势的混乱,外国投资者的信心不断动摇,资本开始大量外逃,墨西哥货币新比索的贬值压力加大,由于墨西哥实行的是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为维持对美元的汇率,墨西哥政府开始动用国际储备干预外汇市场,但形势并未改观,而国际储备则大幅减少。12月20日,政府被迫宣布放宽汇率干预上限15%,新比索对美元的汇率随即下跌了12%,但继续下跌的压力并未缓解,而官方储备继续锐减。至12月22日墨西哥政府被迫宣布允许新比索对美元自由浮动,当日新比索对美元又贬值了20%。同时,墨西哥股市也出现剧烈动荡,出现大幅下跌。第二阶段为1995年1月至四月,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开始向墨西哥提供援助,1月31日,美国推出了500亿美元的援助贷款计划,包括美国200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80亿美元、国际清算银行100亿美元和美国商业银行的30亿美元。但援助方案并未立即奏效,新比索对美元汇率继续大幅下跌,最低时相对于12月19日贬值幅度超过50%,达到了53%,股市也下跌了40%左右,股市与最高水平时相比则最大下跌超过70%。

2)原因分析

导致墨西哥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经济失衡。这是导致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最主要原因,它主要表现在国际收支的持续逆差、引进外资的结构失衡及经济泡沫成分增加等。1991年墨西哥的外贸赤字达到110亿美元,1994年更是高达280亿美元,外贸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8%,显著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5%的水平。国内储蓄率的不断下跌导致墨西哥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国外资金,并且吸引的多数外来资金是进入证券市场的,1990—1993年墨西哥资本净流入高达910亿美元,占同期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的20%,但其中610亿美元是证券投资,这也导致证券市场的过度泡沫,股票指数这期间也上升了436%,这也增加了其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隐患。

(2)货币可兑换与政府有限的干预能力之间产生矛盾。1994年墨西哥完全开放了国内的资本市场,并实施了货币的可自由兑换。这就意味着不仅外来投资者,而且本国居民也可以更容易的将本币金融资产转换为外币金融资产。墨西哥金融危机实际上首先起始于本国居民将本币金融资产转化为外币金融资产,因为危机的初期外资并未出现大幅出逃的现象。居民将本币转换为外币减弱了政府动用储备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

(3)过分依赖外币短期债权投资造成流动性风险。1994年墨西哥美元短期债券迅速扩张,总额达到240亿美元,占政府债务总额的50%,而危机期间随着新比索的大幅贬值,以新比索计算的外债总额所占比例上升到了66%,这进一步加剧了债权人对政府偿债能力的怀疑,从而拒绝在短期债务到期时进行续购,这又进一步限制了政府的融资能力,形成恶性循环,使危机进一步加重。

2.4.2东南亚金融危机

墨西哥金融危机后两年的1997年,东南亚发生了九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波及到了亚洲许多国家。

1)事件描述

东南亚金融危机始发于泰国,与墨西哥危机类似,人们把由泰铢贬值所引发的货币危机作为其开始的起点。但在此之前,危机已经显现。首先,1996年泰国股市达到顶峰,到1997年初股价已经下跌了40%,银行类股票甚至下跌了60%;其次,金融机构的筹资出现困难,并且大多数以短期债务为主,长期资金来源不足,国际投机资本利用了这些弱点。1997年5、6月间,由于以对冲基金为代表的投机活动的不断增强(这一点与墨西哥金融危机由本国居民换取外币资产的行为诱发不同),泰国货币泰铢贬值的压力不断增大,投机者不断抛售泰铢、购入美元。同样,泰国此前实行的是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为了稳定泰铢对美元的汇率,泰国政府动用大量的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但面对越来越激烈的投机冲击,泰国现有的外汇储备已经不足以通过外汇干预手段稳定泰铢汇率,迫于压力泰国政府宣布放弃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体制,7月2日宣布泰铢对美元自由浮动,当天,泰铢对美元就贬值了20%。这引起了东南亚外汇市场的连锁反应,马来西亚林吉特、菲律宾比索、印尼盾相继受到投机冲击,也被迫放弃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并大幅贬值。8月2日,泰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协议,后者提供172亿美元贷款援助泰国,然而形势并未好转,东南亚金融市场继续动荡,至8月底泰铢、印尼盾、马来西亚林吉特、菲律宾比索分别贬值38.5%、21.5%、14.9%、14.9%,到了1月则分别贬值51%、80%、47%、41%。同时,投机资金还在股市、期市进行大肆投机,造成了严重破坏。之后,金融危机蔓延到了韩国,并加重了日本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经开始的危机。

2)原因分析

以首先发生金融危机的泰国为例,主要有下面的原因:

(1)经济发展失衡。60年代之后泰国经济迅速发展,到了80年代经济的年均增长达到了10%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迅速的国家之一。但经济的快速增长掩盖了其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失衡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出口竞争力下降,经常贸易项目出现巨额赤字、基础设施投资不足、证券、房地产过热并聚集了大量泡沫等。并且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升值,而实行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也使泰铢同步升值,造成泰铢高估,这也进一步加剧了泰国的外贸失衡,至1997年,经常项目逆差达到150亿美元,外债突破90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超过50%,这为国外资本的投机提供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