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基于资产价格的金融安全研究
9631500000010

第10章 金融体系安全性问题产生的根源(5)

(2)金融结构不合理。90年代以后,泰国经济泡沫化倾向加重,金融机构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向高盈利预期部门提供大量融资,这样很大一部分资金流向了房地产、证券等市场,造成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随着投资不足的出现,以及因经济结构失衡而逐渐丧失的经济发展动力,泡沫逐渐破灭,如危机前股市已经开始大幅下跌,大量金融机构的贷款成为不良资产,加重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也增加了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3)金融国际化过程中缺乏保障机制。1991年泰国取消了经常项目的汇兑限制,1992年放宽了资本项目的汇兑限制,并开放了本国的资本市场。在国内利率高于国外利率的条件下,这引起了国外短期资本的大量流入,而政府又没有加以正确引导,这些资金很多也流向房地产及证券市场,对经济泡沫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缺乏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机制,因为并不像墨西哥金融危机,虽然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发生有其基本面的原因,但其却是由国际投机突然触发的,并没有预先的征兆,或者说是有可能通过国内的主动调整而避免的,这也是危机发生后当时的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痛斥国际投机资金毁掉了东南亚国家多年来经济成果的原因。

2.4.3俄罗斯金融危机

俄罗斯金融危机爆发于1998年5月,但危机发生前俄罗斯已经出现了持续的经济下滑,到1997开始好转,出现1992年后的首次经济正增长,不过东南亚金融危机也对俄罗斯金融形势产生巨大压力。

1)事件描述

1998年5月27日,俄罗斯金融市场遭遇“黑色星期三”,俄罗斯货币卢布对美元的汇率跌破1美元对6.2卢布,超过了俄罗斯中央银行公布的美元对卢布的汇率上限,同时引起其它市场的剧烈动荡,股市下挫10.5%,国债收益率暴涨到60%——80%,至8月中旬俄罗斯股市更是暴挫55%,国债收益率也大幅上升到160%,有的甚至超过300%。8月17日俄罗斯中央银行被迫将卢布对美元的浮动范围扩大到1美元对6.5—9.5卢布之间,并宣布延期支付外债,实际上是暂停偿付内、外债,9月4日宣布外汇汇率自由浮动,卢布对美元降至1美元兑21卢布左右,比危机前贬值70.5%。这次危机的结果有一点与东南亚金融危机不同,国际投机资金在东南亚套取了巨额投机利润,但在俄罗斯,由于其宣布暂停支付内、外债,造成投机资金特别是对冲基金的巨额损失,自此一蹶不振。

2)原因分析

(1)俄国内长期以来生产效率低下,结构严重失衡。俄罗斯是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其经济结构的缺陷很大程度是源于前苏联时期的缺陷,即重工业比较发达,而关系日常民生的轻工业则比较落后,产量不足,处于长期短缺状态。俄罗斯“休克疗法”式的激进改革措施非但没有解决上述问题,反而进一步加重了生产率的下降及更严重的通货膨胀。

(2)金融体系严重不稳。这段时期俄罗斯中小银行较多,资本薄弱,金融监管不严,金融秩序混乱,居于前十位的银行资本总额还不及欧美一家大银行的资本额,并且有一半以上的银行自有资本在15万美元以下。此外,俄罗斯银行经营项目单一,管理水平低下、腐败现象严重,银行贷款结构严重不合理,多数贷款资金集中在流通领域及风险投资领域,工业部门贷款不足贷款总额的一半,使整个金融体系孕育较大的风险。

(3)政府财政出现危机、债务负担沉重。俄罗斯税制改革不畅,存在较为普遍的偷税和漏税现象。由于税收收入无法满足财政需要,俄罗斯不得不大量发行外债来筹集资金,外债总额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5%,大幅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这又加重了其债务负担,削弱了其债务偿还能力,反过来这些又限制了其国际筹资能力,财政和债务危机进一步加重。

(4)国内资金大量外流。由于改革混乱,俄罗斯经济转型初期造就了许多超级富豪,他们将其财富大量转移海外,西方保守估计这期间俄罗斯资金外流可能接近500亿美元,俄罗斯官方则估计外流资金接近3000亿美元,是俄罗斯接受的国际援助的8—10倍,外债的两倍多,造成俄罗斯国内资金的严重失血,财富的大量外流,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因素。

2.4.4美国的次贷危机

美国的次贷危机起始于2007年的下半年,并波及到世界各地,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并且已经演变为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目前危机仍在发展,也开始影响到各国的实体经济。

1)事件描述

美国的次贷危机也称为次级房贷危机,次级房地产贷款是美国房地产贷款提供商为了扩大市场而向不完全具备信用条件的次级贷款人发放的次级贷款。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次贷问题开始显现。2007年8月起危机开始集中爆发,许多与次级贷款有关的金融机构、投资基金宣布出现巨额亏损,一些金融机构因此倒闭,美联储进入新的“降息周期”;2007年底至2008年初,花旗、美林、瑞银等世界著名金融机构也因次级贷款出现巨额亏损,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资产管理公司破产,市场开始显现流动性不足,美联储被迫联手其它主要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进行干预,并向市场注入巨额资金,同时罕见的一次降低联邦基准利率75个基点;2008年7月美国房地美和房利美两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陷入困境,美国政府再次注入巨额资金,随后接管了两家公司,同时这一时期美国股市也结束长期的上升趋势,开始大幅下挫,至此,危机因次贷而起,但已经不局限于次贷领域,股市的大幅下挫使信贷规模加速收缩,市场流动性更加不足;2008年9月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股市开始加速下滑。目前,危机仍在持续,世界各国也开始联手应对目前的金融危机。

2)原因分析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是房地产次级贷款人违约的增加,导致住房贷款的大量坏帐。但深层的原因在于美国不适当的金融政策和金融监管。2001年初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十三次降息后,联邦基准利率仅为1%,达到近50年来的最低水平。这种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带动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仅此可能并不会导致此后的危机。但美国的住房贷款机构为了扩张市场,开始向缺乏足够还款能力的消费群体提供大量次级贷款,并且由于贷款对象包含大量的次级贷款人,美国贷款者为了分散风险就在世界范围内发行次级债券,而各种金融创新工具的使用,又极大的促进了次级债券的发行规模,这促使房产价格的进一步泡沫化。当次级贷款人因支付能力开始大量违约时,这些金融创新工具又成为危机最迅速的传播渠道。除了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外,美国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不当也是造成次贷危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实际上,美国此次发生的次贷危机也是有可能避免的,只是在九十年代末,当时被认为是最成功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虽然对股市的泡沫提出了警告,但其对于各种金融创新工具的使用所可能导致的后果却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在一些人士对各种金融创新工具的大量使用表示担忧时,格林斯潘也拒绝对此采取更为严格的监管策略,而金融创新工具正是导致次贷规模极度扩张的主要原因,这也是当危机爆发后,人们对其以往政策提出质疑的主要方面。此外,次贷危机能够演变为格林斯潘所谓的“百年一遇”的世界范围金融危机,还在于期间股市大幅下挫,造成金融机构资产的进一步大量损失,进而导致世界范围严重的流动性不足。

第五节本章小结

金融安全是一国金融的良性运转及对于其国内金融的有效控制。因此,其表现的是金融体系的运行状态,这种状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人们也往往从可能导致金融不安全的方面考察金融安全的形势,金融安全同金融风险即有密切的联系,也有存在一定的区别。金融不安全并不等于金融风险,因为金融风险是与金融活动相伴相生的,只要从事金融活动,就存在着金融风险;金融安全的反面是金融不安全,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安全首先应当是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金融、国内金融环境,应具备“应对”能力的状态,其次,金融安全是基于各类经济及金融信息的不断反馈,采用特定的应对机制及政策措施,并维持金融体系良好运行基础上的动态均衡。金融资产相对于实物资产的高度流动性,使金融体系成为经济领域中最容易受到冲击的部门,而其它行业的风险最终往往汇集于金融,因此较之其它企业,在风险冲击面前更显脆弱,从而引发金融安全问题,即金融体系本身包含固有的脆弱性,银行业脆弱性、金融市场的脆弱性、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所带来的金融体系脆弱性是其具体的表现。在墨西哥,东南亚、俄罗斯、美国及世界其它地方不断发生的金融危机,也不断提醒人们应对本国的金融安全形势保持足够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