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光华思想政治教育论坛:2008—2009
9631200000009

第9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8)

马克思在对他的唯物史观进行了科学的表述之后,曾经做过一个明确的科学认定:“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概述。”⑦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他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提出了生产力社会本原论,从而系统论述了从社会存在到社会意识,从社会意识到政治结构,从政治结构到整个社会结构的社会有机体的构建规律、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最根本的属性就是社会机体系统论属性,这个属性彻底阐明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生成关系、生存关系和生发关系,这是生命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关系,由此揭开了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根本秘密。这个理论的根本之点就是讲明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怎样产生,并怎样取代旧的社会形态的,拿这个观点看人类解放的历史过程就必然得出“三个新贡献”的理论创新,因而,正确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这个根本属性,是正确理解“三个新贡献”及其理论展开的关键之点,因而构成了这一展开主线的真正难点。

三、马克思学说的当代价值

牢牢把握马克思学说的基本内核,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科学,这个历史科学是马克思的基础史学,通过历史的展开而形成的以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革命史学、政治革命史学和社会革命史学为基本形态的完整的史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人类解放的革命史学,这正如列宁所说的:“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⑧拿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去看人类的解放史,这就形成了“三个新贡献”。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这样,马克思通过把阶级的产生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本质性地联系在一起,这就确立了人的解放的历史、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和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起点。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革命时代的历史起点。构成了这个时代与思想革命时代的区别和对立。 “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⑨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无产阶级进行政治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仅仅是革命的开始。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为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应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革命,争取两个解放——把人从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马克思的理论说明,人的解放和共产主义是从旧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的。它们的产生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马克思详细研究了从旧社会到新社会的过渡形式,“三个新贡献”描述的就是人类解放的这段实践史和革命史。它就已暗含着人类解放的时代划分。这样,按照以上的划分,人类的解放史就大体区分为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三个历史阶段,也就是人类解放的三个革命时代。

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的解放的总纲领是建立在社会有机体的总规律基础上的,而对人的解放的新社会形态的由经济形态经意识形态到政治形态的整个社会形态的构建过程和发展过程,则相应地形成了革命的不同的历史阶段。因而,人的解放的新社会形态的构建过程就表现为培育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思想革命阶段、创立无产阶级的政权结构的政治革命阶段和构建无产阶级的社会形态的社会革命阶段。根据历史观和革命观相一致的原理,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篇章就把人类解放的这个过程区分为自觉革命的三个时代:思想革命时代、政治革命时代和社会革命时代。“三个新贡献”恰恰就是在马克思的历史科学的基础上概括和揭示了社会主义运动过程的这三个历史篇章,这就是社会主义运动的醒世篇、创世篇和治世篇。而这些篇章的揭示和概括首先是通过对社会主义运动的三个时代主题的揭示和概括而完成的:思想革命时代要组成一个革命阶级;政治革命时代要创立一个革命政权;社会革命时代要构建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思想革命的实践形式、政治革命的实践形式和社会革命的实践形式。这是革命的主要形式。而与这些革命的时代主题和实践形式相适应,每一个时代的革命策略都有其不同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元哲学就是马克思的社会本原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后的基本原因,也即是社会发展的基因和基元——社会物质生产力。马克思正是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出发,依次再现了社会的经济形态、意识形态和政治形态之内的和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历史关系。这样,马克思实际上把社会机体区分为三个生命系统:一是物质生命机体,二是精神生命机体,三是政治生命机体。并认为物质机体决定精神机体,并通过精神机体决定政治机体,三种社会机体的生命系统相互作用、辩证发展,构成一个社会的完整的机体和面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思想革命时代的时代精神是阶级的思想解放和意识培育。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就是思想革命和阶级意识的启蒙,就是一个革命阶级的形成。其精髓和实质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必须正确深刻地、全面系统地反映社会存在的结构和性质。所以,在思想革命时代,其时代精神的精华和实质就是系统科学地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结构和性质。政治革命时代的时代精神就是政治革命和阶级政权的构建,就是一个革命阶级的政治统治的形成。其时代精神的精华和实质就是通过自己的阶级意识系统科学地创造自己的政治结构。这就必然表现为政治结构对社会意识的正确表达和系统实现,就必然表现为革命的英雄主义。社会革命时代的时代精神是人的解放的新社会形态的全面构建。其时代精神就是社会革命和人的社会解放,无产阶级由政治上的统治阶级转变为通过自己的政党对全社会的领导。其时代精神的精华和实质就是对全部社会关系的为适应和实现人的社会解放而进行的科学构建和人本创造。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0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0-731页。

③《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8—139页。

④《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5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0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页。

⑧《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6页。

⑨《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9页。

党的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契合关系之分析

广西民族大学政法学院 李文兵

【摘 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方面在理论逻辑、实践需要、价值取向等多方面紧密契合。加强党的建设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两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党的建设 关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新的时代课题,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要旨在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引导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新形势下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了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那么,在党的建设视角下,加强党的建设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理论依据、实践需求、价值取向、政治目标等方面是否有共通之处?在此基础上,两者之间有何相互作用?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探讨,具有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用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深奥到通俗、由理论抽象到实践具体,为大众所认知、认同并实践的过程,其内容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既秉承历史、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紧跟时代,弘扬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理论,又是凝聚力量的思想基础。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由理论抽象到实践具体的过程;在推进的对象上,包括党内同志与党外群众。马克思主义是党的理论基础,也是党的行动指南,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作为一种意识,理论本身不具有实践的功能,“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所以,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为党内同志所理解、掌握,才能成为党带领人民为实现党的事业而奋斗的物质力量;只有为群众所认知、认同,才能化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努力的实践力量。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现实政治价值取向为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完成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提高全党运用科学理论体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使全党工作始终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统领功能、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功能,凝聚各方群众的力量,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

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系分析

1.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需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自身建设,“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根据党情、国情、世情的实际变化,就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等多方面建设作了全面部署,其中,思想建设是党的根本与灵魂,“这是我们党提高自身凝聚力、战斗力的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1]。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党的思想建设,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思想以坚定理想信念,是举什么旗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一方面,“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思想上武装全党,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方面,在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和建设规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

2.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提供坚实的群众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现时代的真理性,需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检验,人民群众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又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强大动力。推动马克在主义大众化,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广大群众的理论感,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理论自觉”[2]。提高群众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与运用理论的自觉性,在丰富的实践中检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形成大量具体、相对的真理。“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3],党运用自身理论优势和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在丰富的群众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不断实现党的理论创新和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

所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党的思想建设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党的思想建设,客观上需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进一步坚定党的理想信念、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两者的政治价值取向达成了合一。

三、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系分析

1.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增强党组织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