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光华思想政治教育论坛:2008—2009
9631200000008

第8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7)

仔细思考在编辑《社会民主党人报》时期的成长经历,我们不难发现:伯恩施坦只是吃了一顿丰盛的马克思主义快餐,像是在速成班毕业的马克思主义者。因为,伯恩施坦还只是在理论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还没有通过具体的运动性实践来完全体会和内化。所有这种程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人,如果在进一步的实践中不能处处站在原则的高度消化现实问题,都会犯或“左”或右的错误。由于缺乏浓厚的理论素养且一直未能深入研究经典著作,也由于他自己所说的长于分析而不善于综合的思维特点,伯恩施坦没有成为教条主义者。但是,伯恩施坦在不知不觉中正在走向另一极端:当原则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不是辩证地用原则分析现实,而是用现实质疑原则,相应表现实际上已在编辑《社会民主党人报》时期时即露端倪,并形成“疑问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面貌。从这个角度看,考茨基后来用《疑问的社会主义对抗科学的社会主义》为名批判伯恩施坦,并非从社会主义观一个侧面而言,实为对伯恩施坦马克思主义观的最确当概括。

注释:

①伯恩施坦:《一个社会主义者的发展过程》,殷叙彝编:《伯恩施坦文选》,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91页。

②伯恩施坦:《一个社会主义者的发展过程》,殷叙彝编:《伯恩施坦文选》,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93页。

③《恩格斯与伯恩施坦通信集 (1879-1895年)》, 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34页。

④伯恩施坦:《国家帮助吗?》,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4页。

⑤伯恩施坦:《国家社会主义和阶级国家》,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9页。

⑥《恩格斯与伯恩施坦通信集 (1879-1895年)》, 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8页。

⑦伯恩施坦:《讲坛社会主义的智慧》,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24页。

⑧伯恩施坦:《关于“社会王国”的童话》,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29页。

⑨伯恩施坦:《社会主义和国家》,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37-38页。

⑩伯恩施坦:《关于原则问题》,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52页。

○11伯恩施坦:《空间和数字在社会政策上的意义》,《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东方出版社,1989年,第167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5-56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31页。

○14伯恩施坦:《社会主义和国家》,殷叙彝编:《伯恩施坦读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37-38页。

○15伯恩施坦:《一个社会主义者的发展过程》,殷叙彝编:《伯恩施坦文选》,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03页。

○16同上。

从“三个新贡献”看马克思学说的核心与实质

人民出版社马列国际编辑室 崔继新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立足当代社会主义改革实践,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底蕴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学术上出现了诸多对马克思主义解读的新方案和新模式。解读马克思,必须首先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与实质。在此,马克思1852年给魏德迈的一封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思路:“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①

一、马克思学说的理论内核

马克思的“三个新贡献”是整个马克思学说的核心内容,马克思的人的解放学说的整体结构就是由“三个新贡献”的诞生史和展开史共同组成的一个人的解放学说的完整的理论系统。而“三个新贡献”则是马克思用他的科学世界观研究人的解放的自然过程和实践过程的科学结晶,是对人的解放的客观规律和革命过程的科学表述。因而,马克思的“三个新贡献”标示着人类解放所必然经历的三个革命时代:思想革命时代、政治革命时代和社会革命时代;预示着马克思主义自身依次实施的发展形态和实践形式。这种研究方法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确立了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的发展主线,确立了它的历史起点,展开了由抽象到具体的完整体系,实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完成了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统一,从而表明以人为本——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1894年,卡内帕请求恩格斯为1894年3月起在日内瓦出版的周刊《新纪元》找一段题词,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达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别于但丁曾说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旧纪元。恩格斯在卡内帕来信的页边上写了如下这封信的草稿:“我打算从马克思的著作中给您找出一则您所期望的题词。我认为,马克思是当代唯一能够和伟大的佛罗伦萨人相提并论的社会主义者。但是,除了《共产党宣言》中的下面这句话……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要用几句话来概括未来新时代的精神,而又不堕入空想主义或者不流于空泛辞藻,几乎是不可能的。”②在此,恩格斯实际上在这里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和最高目标。

列宁关于“三个新贡献”也有过深刻论述,他说:“在这一段话里,马克思极其鲜明地表达了两点:第一,他的学说同先进的和最渊博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学说之间的主要的和根本的区别;第二,他的国家学说的实质。”③从第一点上看,列宁已经确凿无疑地把马克思的“三个新贡献”看成是马克思的全部理论的主要的和根本的东西;而从第二点上看,似乎列宁又把马克思的“三个新贡献”看成是马克思的国家学说。这实际上是人们忽视了列宁的一个推论,一个简略化的连续递进推理,一个严密得无懈可击的理论证明。列宁在引述了马克思的那段精彩论述后指出了两点,这已经很清楚地讲明了马克思和最先进最渊博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的主要的和根本的区别;也就是指明了马克思所独创而资产阶级先进思想家所没有的东西;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的那种本质规定;也就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根本内容和主要之点;也就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实质。列宁说得非常明确: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学说的实质正在于此,这是谁都知道的。”④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又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马克思的三个新贡献就理所当然地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实质。由此不难理解,列宁所说的第二点,正是对第一点的引伸。过去,人们往往忽略了“实质”这一概念的涵义。人们用实质这一概念时,总是相对于外部形态、表现形式和外在的感性现象而说的,就是说实质与现象、与形态、与外部的感性外观相比,是作为一种更概括、更抽象的概念使用的。说到实质不等于形态,不等于现象,不等于感性外观,我们可以举以下例证: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实质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仅仅有这么一条抽象的条条而没有具体的表现形态,诸如调查研究、深入群众、反对教条主义等。当列宁说”三个新贡献”是马克思的国家学说的实质,那也一定是把实质和马克思的一系列的国家学说进行了“区别”和“对立”,那也一定是指这个实质比国家学说更概括、更抽象、更深刻,那也一定是指马克思的国家学说比”三个新贡献”更具体、更丰富,那也一定是再清楚不过地指明,实质就是根本点。这一条恰恰更明确地说明了“三个新贡献”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内容和主要之点。

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是人的解放的纲领体系和科学理论。马克思的全部理论揭示和阐明了人类解放的战斗历程和革命周期:人类的解放要依次经历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这样三个革命时代。思想革命时代主要认识革命的条件和可能,以实现人的思想解放;政治革命时代主要是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以实现无产阶级及广大人民的政治解放;社会革命时代主要是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前提下,实现人的两个解放:把人从自然关系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把人从社会关系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从而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人的解放必须依次经历这三个革命,必须实施好这两个解放,才能最后完成。纵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几次大的论战,无不与对马克思学说的核心与实质的不同认识紧密相关,历史经验已经多次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才能真正推动人的解放事业的发展。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根本点,不讲人的解放就没有半点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所有的共产主义的学说中,没有一个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系统论述了人的解放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以及实现人的彻底解放的根本道路和根本方略;没有一个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全面论述了人类解放的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纲领和科学。所以,马克思主义对于全人类和所有无产阶级党来说是不可超越、不可替代的。马克思主义可以时代化和民族化,也可以具体化和实践化,但在人类解放的根本道路和根本方略,在人类解放的根本纲领和根本理论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硬核是不能被动摇的。马克思主义需要发展,需要使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纲领的具体化和实践化;马克思主义需要时代化和民族化,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适用于人类解放的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的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所以,必须坚决纠正把马克思主义妖魔化的恶劣做法,克服把马克思主义边缘化和淡漠化的消极倾向,坚定不移地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二、马克思学说的历史结构

从马克思提出人的解放的革命理想到人的解放的革命学说的深化和展开,这既是马克思的人的解放学说的由抽象到具体的辩证发展过程,又是这一学说在革命实践的推动下逐步深化、系统展开的历史过程,马克思的人的解放学说的发展史就是它的核心内容和革命功能的展开史,这个理论的逻辑结构的展开和它的生成过程的历史结构的展开是相一致的。因而在这里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具体和抽象的统一,历史和逻辑的一致。

(一)历史的起点和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异化劳动理论,论证了私有财产的扬弃和共产主义的实现,系统地表述了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的伟大理想、革命实质和基本原则。但解答这个理想实现的条件、道路和方略,这却是一切资产阶级理论家都无能为力的历史难题。因而,它成为马克思为探索人类解放的道路而全面制定唯物史观的开端,成为马克思在终其一生的科学生涯和革命实践中展开和论证的总问题,因而它是马克思的人的解放学说的历史起点和真正诞生地。

(二)问题的转型和论证

马克思是通过《费尔巴哈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来完成这个问题的转型的。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⑤这就把人的解放问题转型为社会关系的革命改造的实践问题。同时又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提出了马克思的社会本原论。这就是后来马克思所说的:“我们见解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论点”。马克思的社会本原论的科学价值是对《巴黎手稿》提出的人类解放的总问题进行了第一次科学解答,为马克思的人类解放学说奠定了一块坚不可摧的科学基石。

(三)主题的解答和根本纲领的形成

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系统考察人类的解放史,这就诞生了《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是对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的第一次全面成熟的论述。《宣言》中三条基本原理经过1848年欧洲革命的检验、丰富和发展,终于形成了马克思的三个新贡献:“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⑥这是对《巴黎手稿》提出的人的解放的总问题的总解答。是对人的解放的历史过程和实践形态的科学描述,它构成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的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和总纲。

(四)理论的深化和纲领的展开

这一主要内容其目的是揭示马克思的三个新贡献作为人的解放的纲领体系和科学学说,是怎样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推动下逐渐得以深化和展开的。

剖析资本实质,奠定思想革命的基石,其代表作是《资本论》。

总结巴黎公社,明确政治革命的道路,其代表作是《法兰西内战》。

批判哥达纲领,深化社会革命的总纲,其代表作是《哥达纲领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