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光华思想政治教育论坛:2008—2009
9631200000032

第32章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12)

[8]. 《傅立叶选集》第4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92页。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659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72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9-60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23页

[13]. 《列宁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555页。

[14]. 《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78页。

[15]. 周新城:如何看待苏联社会主义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6,第68页。

[16]. 《列宁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378页。

[17]. 【匈】亚诺什·科尔内:《短缺经济学》上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3页。

[18].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73页。

[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85页。

[20]. 同上,第265页。

[21]. 谢韬: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J]炎黄春秋,2007年第2期。

[22]. 郑炎潮:当务之急是突破“鸟笼思想”。 [N].南方周末,2008-3-27。

[23]. 郑炎潮:当务之急是突破“鸟笼思想”。 [N].南方周末,2008-3-27。

[2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74页。

[25]. 参《成都商报》2008-10-1稿:“温家宝与美国经济金融界人士谈美国金融危机”。

[2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40页。

[27]. 【德】海因利希·伯尔:《伯尔文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第60页。

对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考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长荣

【摘 要】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专门讲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命题。那么,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就此,我将自己的思考归纳如下六个小问题。

【关键词】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价值论的理论定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显然属于理性意识价值论的范畴。一般人对价值论的理论认识是模糊的,但理论工作者必须对此有一个较准确的认识。然而这个认识至今并不是统一的。对价值论的认识首先应归结到哲学的理论体系中,哲学从它产生开始就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

本体论

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世界及其它所包含的存在的本质是什么?自然科学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事实性的、经验性的,而哲学对本质归纳是“超验性”的。最初朴素的自然哲学将二者混在一起,归纳出了世界的本源是水、火、原子、粒子等等朴素的观点。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理念”,这是一种纯哲学的思维。黑格学最终归结为“自我精神”的产物“绝对理念”,即一种精神与物相统一的概念。黑格学说:“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在,以及这二者的统一。”(《小逻辑》)我们所学习的哲学理论中将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并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现代哲学将哲学的对象转向对人的研究。

认识论

哲学中对认识的研究,将研究的对象确定为意识思维本身,亦即人类知识的来源,这是哲学中最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是认识的本质。出现了唯物主义和维心主义、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尖锐对立,同时也产生了世界是可知还是不可知的分歧。另一方面是认识是规律,产生了辩证法和形上学的区别。认识论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指此意。

价值论

带着目的和主观标准来认识和评价周围的物和现象与人的关系,便产生了价值论。按照古老的分类,我们可以将这些评价分为“真与伪”(真理标准)、“善与恶”(道德标准)“美与丑”(审美标准)。下面,我们主要就这一问题作进一步地分析。

2.价值论的本体论定位

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是价值?”或“价值是什么”?什么是价值呢?一般人看来,某一物或对象能满足我的需要、对我有用,它就对我有价值。因此容易认为:价值就是物的有用性。但是,价值不是实体范畴,也不是对象本身的固有属性。而是物与人之间的某种关系。马克思曾讲了一段话:“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根据这段话,在一些理论文章中将价值描述为:客体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即主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关系。这种描述同样将价值归结对物对人的有用关系、功利关系。对此,我个人是不赞成的。在我看来,人作为关系的存在物,他与对象之间发生着多层次的关系以满足人们多层次的需要。首先是人与世界的实践—认识关系,即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这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其次,在这个基础上又产生了有用—功利关系。主要是科学,经济关系。再次,意识的认识功能对以上关系进行再认识,这就产生了价值关系。价值关系将对象认识为对自身存在所具有意义以及意义的大小。因此要说明的是:第一:价值关系不完全是有用关系,即不是物满足人需要本身。满足需要是一个实际的过程,这个过程频繁地发生,但我们并非都以价值形式来理解它;而对于一个无理解能力的人来讲,它与世界之间还不存在价值关系。例如婴儿吃奶是满足生理的需要,但他不会将乳汁理解为“价值”。第二,由此可见,价值关系是一种认识关系,是对实践、功利等的再认识。因此人们对科学、知识的判断可见能是统一的,而对价值的判断却是有分歧的,因为意义是人赋予的。最典型的是体现在审美价值、宗教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判断中。

3.价值观念既是一种社会意识,更是一种自我意识

“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德尔裴神庙前刻的铬言,它反映了人类想知道自己的强烈愿望,是人类自我意识的最初反应,价值观念隐现其中。人们为什么要认识实践关系和功利关系呢?这是因为它们是人本质的外化形式、物化形式,它们是人达到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马克思赞成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将商品价值归结为人类劳动的观点,认为商品的价值反映的是人的关系而不是物的关系。价值不是使用价值,不是有用性;商品价值所要比较的是凝结在商品中人类无差别劳动的耗费。马克思还认为,人也像商品,只有通过物化的形式,才能达到认识自身。他在《资本论》中讲:“在某种意义上,人很像商品。因为人来到人世间,即没有带镜子,也不会象费希特的哲学家那样,说什么我就是我,所以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资本论》第一卷第67页)我们为何要将劳动创造物视为一种价值?因为它体现了人本质活动的结果。我们为何要将自然物也视为一种价值?因为它们对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真、善、美”是价值的标准,在于它们是人类主观评价的理想追求。其实价值最核心的内容是人的价值和人生价值,它们都是达到“直观自身”、认识自我、激励自我、完善自我的思维手段。

4.价值观念体系是未来人们的重要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是一种理性思维,在感性思维阶段并不存在。但它并不是纯逻辑思维,即它不是概念与实在的关系,也不是概念关系的演绎,而是一种“理解”,即把对象转为一种意义。如前所述,这在婴儿和儿童期是不会发生的;同样,在人类童年它也只是萌芽。因此说明,它是人类相对高级的一种思维方式,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重要的思维方式。

我们认为,价值观念体系是人类正在构建的一种新的、高级的认识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世界的看法不仅是唯物的、直观的、质朴的,而是思辩的、复杂的、创造性的。价值观永远把人放在思维的中心,以人作为标准去思维这个世界,找寻出世界所包含的意义,从而达到对人自身存在意义的认识。我们带着这个目的去认识物,物不仅是客体的物,而是人们创造的物,是体现了人本质的对象。满足我们需要的东西,如面包、衣服、汽车、书桌等,它们对我们肯定有用的,但对并不缺少这些必需品的人来讲,它们也许只是有用,并非一定有价值。但如果在饥饿中得到了一片面包、如果在天寒地冻中送来寒衣、如果在面临绝境的旅途中看见地平线上出现汽车、如果安放在地振灾区板房中的书桌等,人们必然会将它们视为一种珍贵的东西,探索它的意义,从而使之获得某种价值特征。物因对人有用而可能获得价值,对象或现象与人发生关系同样可能获得价值意义。干旱的沙漠中的一杯水对人生命的意义是重要的,一个被囚禁的人希望能呼吸自由空气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有用性大的东西可能价值大,但有用性小的东西未必就不能获得大的价值。美国NBA篮球赛从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肯定很大的,但一场残疾人兰球赛给人的印象和感动并不一定比前者浅。正是在价值论的意义上毛主席才会说:“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选集》第621页)这点精神就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价值观是社会的一种新的、高级的意识形态,它引导人民去崇高“真”、“善”、“美”等价值目标。当一个社会的人民更多是用价值的标准而非纯功利的标准来认识和思考我们的生活时,这种社会我们可以称之为价值社会而非功利社会。

5.价值体系的内容

首先,我们来谈谈价值的论价标准问题。对于价值及其大小,人们可能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但不论大家有什么样的标准,我们总可以高度地将这些标准归纳为三个方面,这就是前面说到的“真”、“善”、“美”。

“真”是事物符合客观规律性的主观认定。我们常用正误、真伪、真理等语言来表达。科学的真是对事物本质的认定,当事实明确后,人们对此分歧不大。例如:就每个人的生命都会死亡这一命题,今日的人们是不会去怀疑地。但作为价值论的真,由于明显带有主体目的性原因,因而标准就会不同。例如对集体主义或个人主义是否合理的问题,人们的争议就非常大了。在西方的实用主义思潮中,皮尔士的原则是真理等同于事物的实际效果;而杜威的理论是“有用即真理”,这说明人们价值标准是有所不同的。

“善”是人们对行为的价值评价,即对行为合主观目的性的认定;反之,“恶”则是对行为不合目的性的否定、排斥的判断和态度。由于社会行为的内容太多,又由于对行为评价的主观性太大,故“善”是价值标准的主要内容。则道德在价值体系中占有核心位置。一般说来。“善”是在“真”的基础上产生,但这是指价值论的真而非一定是科学论的真。例如举重运动是对地球引力的克服,本身并无功利,但作为人类意志力的显现而获得价值意义。

“美”是对象或行为在符合真善基础上的一种心理上、情感上、态度上的积极倾向,表现为愉悦感、满足感,即“美感”。美感是由形式而非内容引起的,康德因此认为美是事物无目的又合目的性的形式。前一个目的指功利,后一个目的指审美要求即价值标准。可见,美的价值是排斥功利的,也说明我们前面讲的价值不是需要与满足需要关系本身,同时真、善、美是高度统一的。中国的孟子认为德必美之,并把美德分为为同的层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已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孟子.尽心下》)所谓伟大、圣神是人类价值追求的最高境界了。

其次,我们再简单谈谈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价值观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主观目的性可以把社会领域的所有对象都转化为价值追求,因此,我们可以按社会意识形态将价值体系的内容划分为科学、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道德、宗教、艺术等方面。但是,就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而言,人们最看重的应该是两种价值内容,一是个人的人生价值,一是社会的政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