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光华思想政治教育论坛:2008—2009
9631200000027

第27章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7)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指明了方向。(1)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按照市场经济和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形成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创造公平和可预见的法制环境,确保各类企业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的自主权和平等地位。依法管理涉外经济活动,强化服务和监管职能,进一步提高贸易和投资的自由、便利程度。建立健全外贸运行监控体系和国际收支预警机制,维护国家经济安全。(2)更好地发挥外资的作用。抓住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结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投资领域,吸引外资加快向有条件的地区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扩展,力争再形成若干外资密集、内外结合、带动力强的经济增长带。(3)增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鼓励国内企业充分利用扩大开放的有利时机,增强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服务贸易,全面提高出口竞争力。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赋予企业更大的境外经营管理自主权,健全对境外投资企业的监管机制,促进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14]

2004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针对对外开放,特别强调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把握“两个坚持”。(1)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涉外经济方针政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15](2)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注重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既立足于国内需求又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既充分用好内资又有效利用外资,既依靠和开发国内人力资源又借助和引进国外智力。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坚持引进先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提高自主开发能力,保护知识产权,增强关键行业和领域的控制力,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建立健全妥善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机制,善于运用国际通行规则发展和保护自己。[16]

2005年5月31日胡锦涛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发挥好对外开放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树立全球战略意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当前,尤其要重视以下几点。(1)要着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实施以质取胜的战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出口竞争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要在充分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同时,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和服务出口,扩大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并增强国内配套能力。(2)要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要根据我国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利用外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不断优化引进外资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更好地把引进外资同提升国内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结合起来,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企业改革改组改造结合起来。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3)要着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要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和服务体系,赋予企业更大的境外经营管理自主权,健全风险防范机制,促进形成“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的双向对外开放格局。(4)要着力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要加强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创造良好法制环境,完善公平贸易政策,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健全市场信用体系,改进市场监管体系,形成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要完善对外贸易运行监控体系和国际收支预警机制,切实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胡锦涛2007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在总结改革开放近30年经验的基础上,就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时,针对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新情况,指出了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具体举措,为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其具体内容是:(1)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2)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3)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4)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5)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6)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7)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8)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9)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我国对外开放理论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中国的对外开放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参照,更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做法,只能根据中国自己的国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完善。30年来,在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指导下,党和国家制定了建立经济特区、利用外资、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逐步扩展到全国,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拓宽,外经贸体制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进行了全面改革。这些政策措施是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具体化,成为指导改革与实践的传动纽带,为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生机与活力。

注释

[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P6,人民出版社,1982。

[2]、《中共中央文件选编》P207,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3]、《中共中央文件选编》,P272,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4]、《中共中央文件选编》,P289-290,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5]、《中共中央文件选编》,P374-37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6]、《中共中央文件选编》,P37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7]、《中共中央文件选编》,P37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8]、《人民日报》1997年9月22日。

[9]、《人民日报》1997年9月22日。

[10]、《人民日报》1997年9月22日。

[11]、《人民日报》1997年9月22日。

[12]、 《光明日报》2002年6月1日。

[1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P29-301,人民 出版社,2002。

[14]、《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P25-26,人民出版社,2003。

[1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P12-13,人民出版社,2004。

[16]、《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P12-13,人民出版社,2004。

论社会公正、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辜堪生

【摘 要】“公正”主要运用于评价代表社会执法机构行使公共权力的人员的行为是否正派、无私、不偏不倚;“公平”主要运用于评价社会法规、公共政策是否合理。公平不仅是一种客观状况,更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改革本质上是利益关系的重新分配,以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如果当大多数社会成员感到不公平时,必须反思我们的改革、分配政策是否合理。我国目前社会不公平乃至不公正问题正变得愈来愈突出,对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造成十分危险的隐患。社会公平始终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角是政府,关键是确立“社会公平”优先的原则,确立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基本理念,保证行政、执法的“社会公正”,重视社会政策的价值导向。

【关键词】 公平 公正 公平理论 和谐社会

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到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充分说明党中央对这个问题的高度重视,而且已引起全社会强烈的共鸣,建立“和谐社会”、“和谐城市”、“和谐社区”、“和谐校园”等提法不绝于耳。

然而,构建和谐社会决非单纯依靠领导干部“热情关怀”、“送温暖”或发动群众“上下齐动员”就能解决问题的。笔者认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角应是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则是确立“社会公平”优先原则。

一、关于“公平”、“公正” 的概念及启示

关于“公平”、“公正”概念,人们通常视为同义词或近义词,故尔在日常生活中随意交替使用,并进尔造成某些观念上的混乱和政策抉择上的所谓“两难”。实际上,这两个概念在内涵上有明显区别,必须厘清。

关于“公平”或“公正”概念和理论的研究,古今中外的研究成果可称得上汗牛充栋。远可溯及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古代中国的老子、孔子、荀子等哲人,近有爱尔维修、威廉.葛德文、弗里德里希.包尔生等思想家,当代则以罗尔斯和诺齐克为研究“正义”或“公正”的代表人物。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很少有对“公平”、“公正”、“平等”等概念作学理上的辨析,即使是亚里士多德,他也把社会“正义”和分配上的“平等”直接等同起来,认为“正义是某些事物的‘平等’(均等)的观念。”“应该按照各自的价值分配才是公正。”(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148、94页)

近年来我国也有不少学者致力于 “社会公正”、“社会公平”的研究,如《公平与效率》专著的作者曾昭宁,《社会公正论》专著的作者吴忠民等。吴忠民教授在他的个人专著《社会公正论》中对“公平”、“公正”、“平等”等概念作了专门梳理,其见解独到,给人启发。他认为:广义的“公平”与“公正”乃日常“习惯用语”,意思差不多,可以通用;狭义的“公平”、“公正”概念则有明显区别,表现在:第一,公正带有明显的“价值取向”,它所侧重的是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且强调这种价值取向的正当性;而公平则带有明显的“工具性”,它所强调的是衡量标准的“同一个尺度”,用以防止社会对待中的双重(或多重)标准问题。这是公正和公平的最重要的区别。第二,只有在现代社会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正,而传统社会则是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之内存在着公平的可能性。第三,相比之下,公正的“应然”成分更多一些,而公平则带有更多的现实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