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光华思想政治教育论坛:2008—2009
9631200000024

第24章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4)

(1)举办经济特区。1979年4月,广东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汇报广东的设想时,邓小平同志表示,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意见,派当时主管这方面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带工作组到广东、福建考察。同年7月15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特区。最初称为“出口特区”。1980年3月,在中央召开的广东、福建两省工作会议上,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意见,正式定名为“经济特区”。明确四个经济特区不仅是对外开放的前沿,而且是运用市场机制发展经济的试验地。根据邓小平同志和中央领导的决策,先开放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开办经济特区,意义十分重大,可以多方面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邓小平同志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14]邓小平同志关于“四个窗口”的说法,全面、准确、精辟、生动地概括了开放经济特区的重大意义和作用。与此同时的另一举措是,198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建立更大的特区―海南岛经济特区的问题。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海南建省,海南岛列为经济特区,实行更加灵活开放的政策。海南特区的建立,使沉睡的宝岛充满了生机和活力。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中,再一次对经济特区作了肯定。他说:“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四分之一,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嘛!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15]

(2)开放14个沿海城市。邓小平同志在总结4个经济特区的经验以后,又开办上海浦东和海南两大经济特区,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广东、福建、上海后,对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意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1984年3月26日到4月6日召开了沿海部分城市工作座谈会,研究开放沿海城市问题,并形成了会议纪要。同年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纪要》,正式确定沿海的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为对外开放城市,并给予这些城市两条大政策:一是给前来投资和提供技术的外商以优惠待遇,使其有利可图;二是扩大沿海城市自主权,使其有充分活力开展对外经济活动。这些重大决策,对于发挥沿海大中港口城市的优势,开创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新局面,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在开放沿海城市中,邓小平同志特别注重上海的开放开发。1990年3月3日,他对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说:“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意见,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1991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上海时,再次肯定了开发开放浦东的重要意义。他说:“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16]

(3)开放沿海地带 1988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将经济开放区扩展到北方沿海的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等一些沿海市、县,形成了一个以经济特区为前沿,14个开放城市为主干,沿海开放地区为广阔腹地,横跨11个省、市、自治区,包括293个市、县,2.8亿人口,42.6万平方公里面积的沿海开放地带。邓小平同志对此寄予了极大的期望。1988年9月12日在一次汇报会上他说:“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17]广大沿海地带按照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要求,实施发展外向型经济战略,以拓展出口贸易为导向,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积极参与国际商品交换,增加外汇收入;吸收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加速了经济的发展;并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提高了经济素质。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同内地的联系,带动了内地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对外经济联系的窗口作用。至此,我国对外开放由经济特区向沿海港口城市及沿海中小城市、县逐步扩展的态势和格局显示出来了。

(4)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格局。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进一步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我国对外开放再次出现高潮。为了落实邓小平同志的讲话精神,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对外开放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新的举措:开放沿长江的芜湖、九江、黄石、武汉、岳阳、重庆6个港口城市,批准设立长江三峡经济开放区,实行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有关政策,并且确定了以浦东开发为龙头,带动长江流域经济起飞的发展战略。开放了东北、西南、西北等边境地区,批准20个省会城市为开放城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批准建立了32个经济开发区、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省会以外的许多内陆城市,也从本地实际出发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至此,我国已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内陆省会城市及广大地区的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的大开放格局,对外开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生活的主要课题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3.进出口贸易战略

进出口贸易是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实行对外经济开放政策,必须发展和扩大国际贸易。这不仅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需要,而且也是世界各国的愿望。开展国际贸易,既有进口,也有出口。而出口是对外贸易的基础,出口创汇的多少直接影响进口规模的大小,为了多进口商品,就要多出口商品。所以邓小平同志讲:“要进口,就要多出口点东西。……换点高、精、尖的技术和设备回来,加速工业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18]那么出口什么商品呢?邓小平同志认为:“这里有一个出口政策问题。”因此,选择正确的进出口战略,是从广度上和深度上扩大对外开放的首要问题。

(l)发展具有竞争力、见效快、效益高的出口产品。要根据国际市场需要和国内资源优势,建立出口战略产业和带头产业,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样化、多分支的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降低产品成本,改进产品包装,提高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出口商品构成上,实行由主要出口原料性的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制成品转变,由主要出口粗加工制成品向主要出口精加工制成品转变的战略。

(2)进口的重点要放在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上。我们组织进口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强调:“引进项目必须是能够带动我们自己的。”[19]所以要根据国家计划和外汇情况,合理调整进口商品结构,把重点放在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上,严格控制一般加工设备和耐用消费品进口,大力发展进口替代,凡是适宜于国内生产的重大设备和其他产品,都要立足于国内。

(3)按照有利于促进外资企业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方向,坚决地、有步骤地改革外贸体制,增强外贸企业的活力。此外,邓小平同志还提出补偿贸易的方法,比如关于煤炭出口问题,他指出:“煤炭也要考虑出口,还可以考虑同外国签订长期合同,引进他们的技术装备开采煤矿,用煤炭偿付。”[18]这在当时说来是为了多出口产品,减少外贸逆差,就必须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是国际贸易方面的战略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打开出口销路,关键是提高质量。质量不高,就没有竞争力。逐年减少外贸逆差是个战略性问题。否则,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就不可能,总有一天要萎缩下去。

4.发展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

邓小平同志1988年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他反复强调,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而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此,要同外国、特别是同发达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他主张积极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他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完全可以采取“拿来主义”,为己所用,大胆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把它们运用到我国现代经济建设中来,这样我们可以少走弯路。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20]他同时也强调,为了更好地与外国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必须善于抓住机遇;如果抓不住机遇,就会贻误我国经济的发展。邓小平同志1983年7月8日在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要抓住西欧国家经济困难的时机,同他们搞技术合作,使我们的技术改造能够快一些搞上去。同东欧国家合作,也有文章可做,他们有一些技术比我们好,我们的一些东西他们也需要。中国是一个大的市场,许多国家都想同我们搞点合作,做点买卖,我们要很好利用。”[21]

5.利用外资战略

利用外资发展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搞现代化建设,需要技术和资金。我们既缺乏技术,又缺少资金,所以必须从多方面引进技术和资金。邓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时就提出了“引进外资,合资经营”的主张。1979年1月17日同工商界领导人谈话时再次指出:“现在搞建设,门路要多一点,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华侨、华裔也可以回来办工厂。吸收外资可以采取补偿贸易的方法,也可以搞合营,先选择资金周转快的行业做起。”[22]他根据国外的经验,阐述了引进外资的必要性。他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被破坏得很厉害的国家,包括欧洲、日本都是采用贷款的方法搞起来的,不过它们主要是引进技术、专利。我们现在如果条件利用得好,外资数目可能更大一些。因而他强调:“现在研究财经问题,有一个立足点是要放在充分利用、善于利用外资上,不利用太可惜。”在他看来,为了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吸收外资政策,应该“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至于利用外资的办法,他提出,主要的方式是合营,某些方面采取补偿贸易的方式,包括外资设厂的方式,我们都采取。邓小平同志以新加坡的成功经验为例,说明利用外资的好处。他指出:“外国人在新加坡设厂,新加坡得到几个好处,一个是外资企业利润的百分之三十五要用来交税,这一部分国家得了;一个是劳务收入,工人得了;还有一个是带动了它的服务行业,这都是收入。我们要下这么个决心,权衡利弊,算清账,略微吃点亏也干,总归是在中国形成了生产能力,还会带动我们一些企业。”[23]他还强调,我们引进每一个项目都要做到必须具有偿付能力。因为没有偿付能力,外国人是不会干的。以后他多次讲到利用外资的问题。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想,1983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利用外资工作的指示,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利用外资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