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问题研究
9630800000003

第3章 融合的含义(2)

大学生应该具有勇于怀疑一切现实的权威意见的精神,许多伟人就是因“怀疑”而创立了新的科学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由怀疑神创论而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源于怀疑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科学理论不是神圣不可触犯的宗教教条,去伪存真是科学研究的精髓,怀疑一切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怀疑精神呢?

培养大学生的怀疑精神,教师的引导必不可少。教师的引导包括课外引导与课堂引导两个方面。在课外引导中,思想政治教育要起很大的作用。这一点,可以通过多种德育渠道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如组织学生辩论,学生在对正反两种观点辩论过程中逐渐形成怀疑已有结论的精神。在课堂引导中,教师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有些教师上课只是执行教案,他们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大学生怀疑精神的培养。正确的方法,是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诸多结论中找出最佳结论。甚至教师可以首先给出结论,组织学生驳倒这个结论。

培养大学生的怀疑精神,就要提倡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这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怀疑精神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每年公布科研课题供学生选,要求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一定量的科研任务,通过评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在论证过程中学习知识,在推翻既有结论中找到成功的喜悦。大学生在校的科研成果可以作为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这样,大四这一年,学生将会有更多的时间找工作。

当然,在培养大学生怀疑精神的过程中要避免走向极端。极端的怀疑论会导致怀疑一切,否认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从而走向反科学。因此,仅仅具有怀疑精神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为科学精神增添新的内涵:实证和理性,即对各种主张用严密的逻辑进行分析,要求有确凿的证据。既不是盲目地相信,也不是盲目地怀疑,而是建立在实证和理性的基础上,这才是科学的怀疑精神的真谛。当代大学生应该避免两种极端:一是胡乱怀疑科学主流;二是盲目迷信怪力乱神和伪

(三)实践精神

实践精神是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的极其重要的内容,它起到承上启下作用。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源泉。由于马克思主义发现了科学的实践观,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实践转向,从而完成了一项哲学革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的实践原则是其基本的建构原则,科学的实践观点则是其首要的基本观点。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我们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不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教条和口号,而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探索和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是解决人生发展中的现实课题。信仰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且要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丰富马克思主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1978年5月11日,署名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公开发表,由此揭开了声势浩大的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序幕。当代大学生,出生的时间正好在我们思想大解放的改革开放之后,应该具备实践精神。

实践是通往成功彼岸的桥梁,没有实践精神就谈不上大学生的实践,科学精神的培养就成了空洞的说教。

培养大学生实践精神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要“教”,即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增加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份额。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在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方式,围绕“动”字展开教学工作。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的结合与创新出发,在培养模式和方法上寻求突破。实践教学要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在学生学习与社会需要中找到切入点。

2、要“引”,即加强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的组织与管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了新时期大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学校应该每学期都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通过社会实践完成。不同专业的学生围绕自己所学专业选择题目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社会。以社会实践为契机培养创新意识,激发自己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奋发成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要“导”,即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类竞赛活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科竞赛主要侧重于考察参赛者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创新意识和思维亮点,是一条培养高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学生们通过参加科技活动、各类学科竞赛,能取得各类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学科竞赛强调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完美结合。从竞赛中,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发现自己理论上的不足,明白知识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参加从校级竞赛到省级竞赛直至国际性大赛等学科竞赛。

大学生在培养实践精神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顺境与逆境的关系,特别是身处逆境时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与努力方向。英国诗人拜伦说:“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通路和桥梁。”因此,挫折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挫折逆境没有正确的认识,缺乏进取精神。如果人们对挫折逆境能正确认识,并能顽强拼搏,就一定能战胜挫折,走出逆境,创造人生的辉煌。

(四)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要紧跟时代,勇于创新,并把它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五种精神之一。这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分析后得出的科学结论。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他在2008年6月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科技已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落实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口健康、保障公共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迫切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迫切需要我们加紧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我国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总书记的讲话给当代大学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1、要提高教育者素质。教育者特别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过程中起主导地位。每个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树立榜样,而且能在科学日益发展的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备创造力、强烈的求知欲和亲和力,注重对创造过程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2、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变说教式教学为讨论式教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强调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讨论式教学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层次。

3、要加大指导学生创新科技的投入。高校应该建立学生创新实验中心或实践实习基地,搭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实践的平台。设置创新科研项目以启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灵感,举办各种科技活动,如学术报告,科技成果会等等,使校园充满了智慧和创造的氛围。此外,产学研合作办学也是重要渠道之一,学校既可在经济上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又能了解生产实践中的需要和情况,有了创造性研究的方向。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关心学生的成长过程,尤其是创新心理成长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树立学以致用、报效国家的终身奋斗目标,创造敢为天下先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想象的空间和翅膀,有一个创新的启动力。

(五)奉献精神

“奉”,《辞海》解释为“捧”,“进献”。《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历王”。《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给,献给(多指对上级或长辈)”;“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把实物或意见等恭敬庄严地送给集体或尊敬的人”;奉献,进物以表敬意。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奉献”,似应指“为人民做出贡献”。大学生的奉献精神作为科学精神的组成部分,应体现为吸取知识与应用知识的忘我态度。奉献精神是以上五种精神的目的与归宿,大学生从奉献中得到快乐,从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奉献是“爱”,奉献是“善”。邓小平说:“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苏霍姆林斯基说:“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要是一个人的全部人格、全部生活都奉献给一种道德追求,要是他拥有这样的力量,一切其他的人在这方面和这个人相比起来都显得渺小的时候,那我们在这个人的身上就看到崇高的善。”

如何培养大学生奉献精神呢?笔者认为以下三方面尤其重要。

1、培养大学生奉献精神,要有强健的体魄。2006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学生体质监测数据表明,青少年学生的部分体能素质指标近二十年来持续下降。在2005年高校招生中,有85%的考生报考专业受限;在近两年的征兵工作中,有63.7%的高中毕业生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这是针对高中生而言的,对大学生来说情况并不比这乐观。据了解,大学生中有一部分人缺乏精力,记忆力及学习能力下降,视力欠佳,紧张或忧虑,食欲不振,疲劳或情绪低落……这些现象说明,当代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培养大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已刻不容缓。

2、培养大学生奉献精神,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培养奉献精神,没有雄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是不行的。当代大学生,只有把自己首先培养成为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有能力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也就是说,要想下海,必先上山。

3、培养大学生奉献精神,要在志愿服务中净化心灵。“志愿者”这个称谓在中国已经家喻户晓。近年来,从校内服务到社区服务,从体育盛会到灾区建设,都有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就体育盛会而言,在北京奥运会上,有的志愿者在地下车库负责车辆调度,有的人顶着烈日收门票,有的人在拥挤不堪的火车站组织疏散前来的观众,有的人在贵宾看台之间跑腿递送记分成绩。许多人看不到赛场内发生的一切,连电视也看不到,还要耐心地回答各种询问。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大学生志愿者为营救伤员做出了贡献,最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在地震后的若干年中,大学生将为灾后精神重建奉献青春乃至终生。大学生在这些志愿服务中培养了自己的奉献精神,净化了自己的心灵。

拥有以上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大学生就拥有奉献精神所必备的身体条件、智能条件和道德条件。这是培养大学生奉献精神的三要素。

探索精神、怀疑精神、实践精神、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是大学生科学精神的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其中,探索精神是前提,怀疑精神是基础,实践精神是桥梁,创新精神是动力,奉献精神是落脚点。没有以上五种精神为内容的科学精神,就没有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