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深化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素质教育存在两个涵盖意义。广义讲,素质教育必须面对全体社会成员,任何社会成员都必须接受相应的基础教育。狭义讲,指为全体不同年龄、层次、群体的学生进行的正规基础教育。从高校素质教育的全体性看,它体现着全体性原则,积极引导者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素质教育的全过程之中,最终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科学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道德素质等的合格公民。素质教育是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的活动,深化招生就业的全体性特点尤为重要:一看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真正落实情况。学生接受素质教育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践性参与还是形成性参与,是全面、全部参与还是局部、部分参与的具体情况,引导素质教育更全面深入地发挥教育效应,在学生参与的数量上体现全体性的实际质量。二看学生是否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素质教育的过程、方法、意义,以及学生素质教育具有的宽松或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否具有参与和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机会,是否存在素质学习的差异。如理解把握的差异、观察实践的差异、逻辑判断的差异、思维和理念的差异等,也是体现全体性的客观要求。通过改变差异到达到全体性的统一,正在深化全体性的积极举措。三看学生参与的素质教育是否体现了机会均等的原则,是否表现出了基本素质受众面的公平、公正与公信率的实际状况,以及全面性的素质教育带来的数量与质量究竟有怎样的同比几率、互动效应和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六)加强素质教育的未来性
未来性就是在现在或短时间内,依据素质教育的状况对素质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一定的分析后作出的相应判断或相关预测,反映出未来社会对素质教育的需要。未来性作为素质教育的特点之一,不是反映眼前的升学目标或素质教育需求状况,而是对素质教育的未来发展作出判断或评价,并且会利用现实的素质教育状况作为判断和创新的模板,进行有效的未来性设计,推进素质教育的步步创新。素质教育由于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和不同时期素质教育变革影响,它表现的运作方式、概念形态等常常存在一定的预测性的不确定特征。加强对素质教育未来性的创新性设计大有必要。首先,要充分认知未来性的积极意义,对于素质教育未来发展具有的前瞻性价值, 可以深刻影响素质教育的发展走向而酝酿着为素质教育变革的某些捷径。其次,设计要积极利用素质教育已完成的某些过程、成果、经验、模式进行参照与对比,分析可能存在的局限和弊端,进行多项性分析,为未来性的创新设计做好必要的铺垫。再次,加强设计必须要借鉴以往,参照过去,确定思维、判断、认知和运筹的具体方式,特别要注重对素质教育的一些重点环节、局部、项目等进行对比择优,结合未来性的相关原理或规律有的放矢地强化设计效果,推出素质教育富有创意的新模式,新概念,新原理。最后,要强化对素质教育未来性的课题研究,从当今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克服目前素质教育还存在的一些自上而下填充式的,被动性单一化的教育模式,以更为先进的现代素质教育推进高校整体现代素质教育的更大进步。
(七)扩大素质教育的创造性
创造性指在素质教育中个体或某些群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教育价值或素质价值的能力或特性,亦称为创造力。创造性有发明和发现两种表现形:发明是制造新素质或引发新概念。发现是找出本来就存在但尚未被人了解的素质教育的原理、规律、特征等。素质教育的创造性特点在素质教育中表现很充分,是一种有别于智力的能力,与智力型表达有不同的方式和内容。它既是对素质教育科学、技术和能力的创造,又涉及到比较广泛的其他方面的创造性活动,新颖独特,表现常常前所未有,与众不同。创造性的直接结果是创造出素质教育的新特征、新概念、新原理或素质教育的新产品,不仅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还会突出表达出实用价值、学术价值、素质价值和审美价值等。当前,扩大素质教育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第一,发展创造性思维。素质教育的创造性由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过程和创造性活动三部分组成。素质教育创造性作为丰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体现在思维的创新运用上至为重要。利用创造性的思维核心,可以在素质教育中更多应用发散思维突出素质教育的流畅性,在短时间形成更多的观念、思考、联想等思维特征;可以增加变通性应用,即以思维的灵活性,从不同角度用多种方法进行多维性创新,对同一问题或概念,做出更多不同的结论,增加其可选性和交融性;可以加大独特性运作,针对素质教育的相关问题(发散点)用新角度、新观点去分析,提出独特的、有新颖成分的见解。第二,利用创造性引发更多素质教育的创新性方案。创造性是一种主观标准,必须要依靠一些方案来突出创造性的准确性和可选性。目前,素质教育实践迫切需要通过探索、开发和运用多类性的创新性方案进行创造性的更新。如集中在表现拓宽发明路子的思考方案、发现素质教育新效果的运作方案、克服偏差的创新性方案、长期未能解决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延续素质教育成果的优化方案等。第三,增加创造性的知识含量。对素质教育相关内容的分析、推理都离不开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量的有效投入。创造性可以凭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知识经验的有力铺垫,在创造性和知识的多样化互动与补充的基础上,增加创造性的组织方式、运用手段等,形成更加优化的素质教育的知识结构,才有助于学生以新颖的方式认识和理解素质教育所面对的各种问题。第四,提高智力对创造性的影响。创造性与智力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即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高智商有高创造性,也有低的创造性,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运用智力与素质教育的密切结合,以智力提高素质教育要素的集合与互动,形成智力与素质教育创造性的双向并行优势。突出智力引导作用,以二者的紧密互动推动创造性的发展,可以明显地提升素质教育创造性的运行质量,增加创造性容量,丰富创造性的表达形式。第五,增加创造性的个性因素影响。利用创造性与个性之间的互为因果的关系,积极开发个人的人格特征与品质,可以明显促进创造性的个性化发展。如人的个性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尝试、探索等,可以极大地丰富创造性的表达方式,纯化创造性的表现内容。人的个性因素多种多样,可以由此增加创造性的目标清晰度、创造性的独立性和创造力,形成优质的感召力和吸引力。第六,加大创造性的影响力。它除了表现对个人、集体、学校、家庭、社会的连续性影响力外,还可以利用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差异性,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素质培养,以创造性的规范性、科学性、自由度和开放层次等进行综合性嫁接,在丰富学生的探索与求知能力上大有作为。
(八)创新素质教育的特点设计
对高校素质教育的特点进行综合性创新设计非常必要。这样的设计集中在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让学生以“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心理创意”,增加素质教育的“心理性特点”,推动学生从心理到意识再到行为的意识创新力。 要增加素质教育的“空间性特点”的表达,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利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从事一些具有独创性的活动。突出素质教育的空间性,可以增加学生思考的自由度、具体课程的选择度,以不同的选修课、素质教育的相关命等,让学生有机会选择不同的课程学习,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注意对素质教育“个性化特点”的创意,即强调素质教育个性的塑造,突出素质教育的人本精神。它包括好奇心、兴趣度、自我创造性等的意义表达,鼓励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大胆进行个性化的一些尝试,采取多样形式和方法支持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以个性化的特点丰富素教育内容。要对素质教育的思维方式等进行设计,以素质教育的“思维性特点”对学生逻辑与非逻辑思维能力等的培养。在素质教育的创意、想象、表达、概括、提炼等过程中,填补逻辑思维形象表达和实际运用的不足,使素质教育的形象更为鲜明、完整、突出,以此突出学生对思维与逻辑体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提倡素质教育的“艺术化特点”。素质教育实际上包含着不少艺术化表现要素,带有相当的艺术氛围和艺术表现力,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直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全部过程。事实上,素质教育的榜样或形象所具有艺术的渲染力,总会在教育中给予学生指导性或创造性的示范,增加学生的形象感和认知力。结合素质教育,可以凭借“艺术化”特点,给学生介绍或引导阅读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作品或传记;参观各类创造性展览、科学博物馆、人文历史陈列馆;深入实际,接触生活,与科研者、创造者、革新者和精英人物等进行直接交流等,启发学生认知榜样,默化典型,模仿先进,追求精英,熏染自我,求得进步。
三、素质教育的本质扩展
本质即为本身的形体,本来的形体,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本质可使人们脱离具体的形象进行创新活动。在高校的素质教育中,“素质”可以理解为教育的实质,“教育”则为现象、介体、形式、里外、手段、表现等。二者在素质教育的必然反映,是素质教育的属性特征的一种意义表达。依据传统教育观的基本点,高校传统的素质教育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特别强调教师的传授与诱导作用,带有“应试教育”的明显特征,容易压抑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影响着学生的主动性与潜能的发挥。反之,高校现代素质教育则强调以学生自主持续发展为目标,面向学生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出于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认知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创新发展,显然需要对当今高校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进行不断研究。高校素质教育的本质扩展基本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把握素质教育本质的创新性
素质教育本质是反映事物固有属性的一种体现,但更多反映在可以依靠事物的属性和形象进行本质的创新性活动上。这样的创新性活动带来素质教育的形体和属性变化,会引发素质教育数量和质量变异,提高素质教育的档次,是素质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完美自我和释放教育能效的积极能动。创新性认识素质教育本质,突出本质的潜能效应非常必要。这样的创新性比较集中反映在:其一,积极扩容素质教育本质的容量,推动本质的内涵创新,以创新性的举措丰富本质的主体,提高本质的表现式样和本质的表达质量。如增加本质的人本要素含量,彰显学生主体地位,加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就可以演绎出学生素质整体性提高的质量形态,更快更优更直接地对素质教育施以更大影响。其二,增加相关要素,扩大对本质的认知,可以变革素质教育的设计、程序、手段、内容、形式等,推出更多素质教育规律性成果和创新运作,促成素质教育的更大进步,以及素质教育理论和相关研究课题的创新程度举一反三,推进高校的全面素质教育。其三,本质的创新势必会形成学生和社会实践性的积极反弹,其“回归效应”的链式反馈既反映出素质教育的运用效果,又利于素质教育本质的不断充实提高,推动素质教育本质的优化,形成素质教育本体、学生与社会的“三联动”,使素质教育的质量真正T型化、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