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探索与研究
9525700000047

第47章 简析高校素质教育的创新视角(1)

杨诗硕(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摘要]高校素质教育是实施全面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有注重素质教育的概念创新,加大对素质教育的特点创意的理解,探索素质教育的本质扩展,积极创新素质教育的机制培育,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人格、智力、能力、身体等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 素质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 C9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C2013—870411—12

以每个学生为目标,提高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是当前高校教育的根本宗旨。在积极深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中,重视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大力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更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作为高校综合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基础部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促进学生思想品质、道德操守、人格素养、智力质量、情商能力、审美情趣、意识能力、思维形态、身体健康等意义突出,影响深远。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创新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通过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智力开发、身心健康等的培养和形成,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9.素质教育概念的创新理念

目前,高校素质教育的概念被认同,主要存在四个共同点:一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具有导致具有的明晰目标;二是与应试教育“主体性偏向”相对,它突出了素质教育不仅是人的需要,也包含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认为素质教育存在巨大的潜能,素质教育依赖的施教对象会随着人和社会的需求而不断扩大,包括智慧潜能、情操潜能和审美潜能等的创新性开发和利用;四是更重视倡导人本精神,主张人的个性发展,尤其重视人性本能与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在素质教育概念的四个共同认知基础上,高校素质教育由于形式与内容空间极大,内涵丰富,表现具有相当张力,对素质教育概念的理解,也一直存在不同的分析方法,不同的思考角度和不同定义认知。这些不同的认知、不同的概念性理解,或对概念取舍有所侧重,都为高校素质教育概念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了极大的探索空间和丰富的研究要素。依据现素质教育存在的多类多样多种内涵紧密,关联厚实,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的概念诠释,高校素质教育的概念显然存在着极大的创新与发展的空间:从词语、哲学、人本、社会、素质、心理、遗传、群体、科研等不同概念的素质要素的取舍与具体使用看,高校素质教育概念必然会加快深化过程,通过相关要素的不断创新与组合,使概念更现代、更科学、更精准,更具有统一性、代表性和典型性;从高校素质概念与高校综合教育、现代教育管理、教学现代化等教育概念的结合看,素质教育的概念对不同的教育资源、目标、行为、原理、规律、管理、体系、模式等存在明显的现实和潜在的两个影响。素质教育的概念会积极作用于不同素质教育体系的形态、结构、运作方式,客观上会促进素质教育概念的自我完善,扩大了概念的融置量和交叉能动性。高校素质教育的概念可以运用细化素质层次,扩大素质关联等手段,在实际应用和概念变革上进行更多的探索与创新。

(二)概念创新的基本途径

素质教育概念创新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没有概念的创新就没有素质教育改革和完善的必要基础。从当前素质教育现状出发,概念创新的基本途径大致有四个:一是固化现有的四个概念的共同点,可以利用这些共同点潜质要素以扩大运用范围,注重演绎转化过程,既要综合性地充分运用,又要作为概念创新的必要范本,为概念的创新提供必要的运作基础。二是必须结合素质教育的现实与未来发展,结合高校学生和社会两个实际需求,对现有概念进行扩充、转化,推陈出新,增加具有典型性或代表性的概念要素的吸纳与运用,增加概念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选性。三是注意概念创新途径的不同参照点,即利用概念的各个要素表达,选择不同的表述侧面,深化某些新颖概念,弱化某陈旧概念,进行概念的自我变革。四是要充分结合素质教育蕴含的新课题、新理论、新模式、新素材等,积极参照或借鉴国内外素质教育的不同蕴含、不同形态、不同体式、不同系统、不同机制等,进行概念的创新性和前瞻性设计与运用。

二、素质教育的特点创意

高校素质教育的特点主要有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发展性、整体性、全面性、代表性、人本性和未来性等。这些最基本的特点在相当程度上揭示了高校素质教育的范畴、要求、目标等实质性内容。在固有特点的基础上扩大素质教育内涵,积极衍生外延作用,对特点进行创意,是当前提升素质教育质量,拓展现代素质教育的又一新途径。

(一)注重素质教育基础性的新体验

基础性从广义看,是指一个人从事学习活动必须具备的比较广泛的最基本的能力要求。狭义的基础性指学习某种学科所必需的学习能力。它指向具体明确,如具体的某项实验、数学题的运算等。基础性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特点之一,相对于专业性、定向性而言,带有更多广义的要素成分。由于它对素质教育相关特点的特定表达,必然会反映出素质教育的相关内质,体现素质教育的必然过程。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在既定的目标制约下,可以揭示素质教育的相关涵盖具有比较明确的定向性和专门性。根据高校素质教育的基础性特点和高校素质教育的实际需求,素质教育基础性的新体验表现在四个方面:从学习的角度看,可以依据素质教育基础性的广义和狭义的划分,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基础性特点进行“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创意性认定。即增加素质教育基础性的“一般性”,扩大其涵盖意义,加大它的特征体现。同时,对“特殊性”素质教育进行相应的链接与对应,加大对基础性(普遍性)与定向性(特殊性)创新课题研究,用“一般性”提升“特殊性”的意义指向和实用价值。从知识的角度看,高校素质教育的基础性特点主要在于表达素质教育的基本知识、概念、范围、界定、方向、手段、要素、差异、因素、规律等,是属于一种基本功能和基本概念的一种表现,不是具体某一个学科或领域的具体技能、运作、变革、创新等的表达。针对素质教育的基础性特点,可以进行知识性的嫁接,达到一般和特殊的互动整合。如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可以对某些素质教育的素质概念、定理等进行深化,从基础知识的对角度完成某些概念、定理等的“装修”或“定型”,形成基础性创意性的特色或风格。从教育的角度看,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强调对某个“基础点”或“素质点”进行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同时突出对概念、脉络、关联、承接等明确无误的诠释。因此,基础性特点可以从教育、启发、深化、反馈等角度出发,对素质教育强调的技能、规范、操作,程序、运用等进行积极干预,建立回馈信息系统,有创意地将“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素质教育基本化,集合化,构建出高校素质教育基础性的集合体,形成更具广泛意义的基础性认知。从发展的角度看,基础性更应该强调依据实际素质情况,从学生个人或学生群体具有的现实基础考虑出发,利用基础性的一些差异特征,更深入体验素质教育“知识、技能、过程”的平衡度,注意基础性所蕴含的素质教育价值的开发与提示,奠定继续学习与终身学习的的技能、态度、情感、走向等,并可以扩大基础性的内涵性外延,发挥出基础性的更大作用。

(二)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全面性指素质教育规定的相关内容、形式、类别、方法、质量等要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全面体现和落实的状态,以及完成的情况。它的目的在于多以功能性素质教育目标的成形势态,反映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促进学生的优化发展。高校素质教育服务于全面的基本素质教育,要突出学生个人“一般性”和“特殊性”,达到一种和谐的统一,又要突出学生群体“共同性”和“差异性”的统一。这样的“一般”和“特殊”的统一到“共同”和“差异”的统一,既有全面性的一种体现,又有拓展全面性的空间。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必须进一步打破全面性只求“共同性”而无“差别发展”的倾向,建立或健全素质教育全面性特点的概括体系。要允许和支持个性化的差别发展,扶持个人或有代表性的群体的优化选择,进行具有特性的优化培养,形成有差别的各群体和各个体的梯次性素质发展。二是充分认识个性是一般性和个别性、动态性和稳定性的统一体的概念,以及全面性特点蕴含的积极能动作用。依据全面性的优化也包含着个性的优化的规律,可以利用全面性特点进行素质要素的梯次划分,寻找素质教育的新突破口,以新的素质增长点来丰富和创新素质教育。只有丰富不同个性的能动表现,才可能真正在整体上提高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三是强化全面性的系统和个性及群体结构的构建的充分整合,利用现代“人本认知”的新理念、新概念,突出人本精神,反映人本需求,有效增加素质教育全面性的核心涵义,优化出更加适应高校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素质教育结构。

(三)突出素质教育的人本意义

尊重个性,突出人本精神的自我性、能动性和积极性一直是高校素质教育的的热点研究课题。人本意义就是素质教育人本特点的一种积极表达。人本由无数的“自我”构成。这种“自我”表达着每个人的主观意愿、期待、情感、个性、趋向等,表现极为自由,还会出现群体性链接,形成某些自我群体,进行更大的自我展示。“自我”的特性赋予了人本精神的特定表达,维系着人本、物本与社会发展等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平衡关系,并不断在关系的平衡中得到发展。高校素质教育没有人本特点的特定体现,就没有素质教育的可靠对象,也就失去了素质教育的意义。突出人本精神的素质教育显然具有积极的创新意义:它以人的基本素养和基本品质的融合,强调素质教育在个性发展中的共同性,又体现出学生的不同个性发展结构,展示出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可以进行有区别的不同方式的素质教育,拓宽了素质教育的施教渠道和施教模式。创新性地将人本意义纳入素质教育的范围,可以借此对不同的学生素质结构进行优化,集个性发展与共性发展为互动体,更多注意人本主义的提炼与优化,形成人本素质的不同样式样或优势,丰富了素质教育的人本含量,反映出更多的人本精神。不仅如此,通过对人本意义的认知与弘扬,对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亲情化、和谐化、动感化和创新化无疑具有积极的拓展意义。

(四)延伸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更大地启迪学生心智、培育发展潜力、增强运用能力就是素质教育的发展性。强调素质教育的发展性,主要在于两个发展:一个是素质教育自身的发展。通过发展性可以延生素质教育的进程,保持教育的鲜明生动与创新活力。另一个在于通过协调和整合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实现学生知识到能力的转换,以知识的聚合、充实等手段来促进能力的综合性提高,形成更多优化的智力行为或智慧形态,发挥出学生更多能力,提升更多能力价值。这样的发展性强调在保持素质教育优势的前提下,不断优化和延伸学生的素质转换形态,立足于更多地利用发展性特点助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发挥,使学生自我教育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得以更大提高。延伸发展性的创意性更多还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体验和认知能力,把适应变化、学会变化具化为“认知学习、如何学习、怎样利用”的求知行为,完善其接受问题、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因此,教师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鼓励者、促进者、沟通者、帮助者和咨询者;学生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接受者、受益者、选择者,应用者和反馈者。二者的有机结合,才可能成为素质教育发展的提供更多动力,延续素质教育的优化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