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农家开店68问
9524600000050

第50章 如何炒热一家店

新店开张是一个经营的起点儿,广告策划与营销也应从此时开始。其实,店铺开业是宣传的绝好机会,经营者都非常重视开张大吉之日,但是,在重视程度和策略上却有所不同,其效果也自然各有千秋了。

报载,中华书局要在北京开设一个门市部,便在报上登了一个广告:该店开张大吉之日,将请第一位到店“站脚助威”的读者剪彩,并奉送纪念品以示敬意。该广告使开业那天引来了不少看稀奇的观众,一位清晨五点就赶到的记者不但成了剪彩者,还领受了《朱子集成》十二卷的馈赠。同时,这别开生面的开业广告也成了当地众多报纸的花边新闻,一时传为京城佳话。你可以对比一下,该创意所带来的宣传效果,相比那些开列一长串祝贺单位名单,或者邀请领导和名流剪彩,哪个更好呢?

事实上,门店的经营,有很多工作就是提高知名度。然而,知名度还不能包括经营的所有内容,在此,好的形象比知名度更重要。这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

美国著名的辛迪诺商店在开业之初,经常赞助那些能在电台、报刊抛头露面的项目,使商店的社会知名度大大提高,可商品销售就是不见起色。为此,他们作了一份问卷调查,题目是“既然你知道我们的商店,那为什么不来购货”,他们得到的答案是:我们认识了你,但并不等于信得过你。

这一调查来的结果使商店老板恍然大悟。于是,他果断决定,把在大众媒介上抛头露面的赞助费,用来定做了许多垃圾箱,放在大街小巷,上面印有该店的名称,还印有公益性质的内容,比如“请爱护卫生,把垃圾倒入箱内”之类的字眼。人们慢慢地在潜意识中形成了“这样的商店信得过”的观念。店的生意开始红火起来。

上面的事例再次印证了那个朴素的真理:知名度和好的形象不能划等号。因此,营销策划既要扩大知名度,更要塑造企业的好形象。只有二者双管齐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英国伦敦的一条街上,有三家漂亮的裁衣店,裁缝个个手艺高超,不相上下。

这一年,为了招徕更多的生意,三家裁衣店先后在自己的店铺前立起精制的广告牌。其中一家最先挂出一块醒目的广告牌。上面写着:“本店有伦敦最好的裁缝。”另一家见了生怕落后,马上挂出一块同样大小的广告牌。上面写着:“本店有英国最好的裁缝”。人们以为第三家裁衣店一定挂出:“本店有世界上最好的裁缝”的广告牌。然而,第三家裁衣店的老板并没有再往大处吹,而是出人意料地把笔锋一转,挂出了一块极为普通又非常绝妙的广告牌:“本店有这条街上最好的裁缝。”此牌一挂出,立即受到顾客的众口称赞。

还有一个“巧联招来八方客”的开店故事:

二十年代的成都,有一家经营不甚景气的酒家,生意日渐清淡,老板为此是愁肠百结。

这一天,有一秀才入店吃酒,连夸好酒。但见老板苦笑不语,秀才知此不觉雅兴顿起,挥毫写了一副绝妙对联: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二两酒来。

此联贴出,引得文人墨客、脚夫、官员慕名而至。欣然痛饮几杯,真乃是一副雅谷共赏的商联救活了行将破产的酒店。

美国人希尔兹的销售术也同样高明:

美国人希尔兹开了一家小店,开始时,生意萧条,后来他经过精心的计算,决定只要顾客拿出一美元,便可以任意选购店里的一件商品,于是招来大批顾客,销售额甚至超过附近几家大的百货公司。后来他改行经营绸布店,又在经营方式上出新意,决定凡是在该店购买10美元的绸布赠白券一张,积白券5张可兑换蓝券一张,积蓝券5张可兑换红券1张,积红券5张的,可任选价值30元的商品作酬谢。这种“希尔兹销售术”,使他很快便跨入百万富翁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