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和谐社会论纲
9524200000034

第34章 和谐社会的文化生态(8)

首先要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积极探索有效的工作机制。思想认识上的重视和提高,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提。现阶段,农村文化建设在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上尚未被引起足够重视,对其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学习、加强教育来提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使他们能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实现和谐社会的高度去充分认识搞好农村文化的战略意义,认识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增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有效的工作机制。首先是行政保障机制。各县( 市、区) 有关部门要制定文化发展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切实作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要建立相关制度,定期研究区域内农村文化建设的情况,及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抓共管,形成合力,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要建立科学的经济、文化一体化考核体系,把农村文化工作同农村经济工作一样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其次是投入保障机制,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为辅的投入保障机制。建立激励促进机制,通过制度创新,激励各界各部门向农村提供文化资源,注意发挥民办剧团、农村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民业余文艺队在农村文化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其次必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任务是:抓住基本阵地、队伍、活动内容和方式这几个中心环节。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固定阵地与流动阵地相结合的网络体系,加强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建设,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断创新农村文化服务内容、方式和手段,争取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基层文化单位的活力明显增强,文化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文化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城市的问题逐步解决。

再次是要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我国广大农村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一是节日文化又称节庆文化,主要指村镇广大劳动群众在节日期间举行的各种喜庆活动。二是民俗文化,主要包括节日类民俗、生产民俗类、生活类民俗、礼仪类民俗等,由于民俗活动总是要伴随着歌舞音乐和其它艺术表演,因而,颇能吸引村民参与或观览。三是乡镇企业文化,它与村镇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并越来越多地担负着带动、影响和建设村镇新文化的重任。四是农村的山水风光、自然或历史文化遗产、生态园区等,这既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家园,又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对农村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的基础上,开发符合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文化生态的关键。

最后是要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近几年,农村文化骨干、专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人员老化,民间艺人的绝技近于失传。首先,积极扶植农村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努力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素质,要发现并挽留人才,要给予文化人才以合理的生活待遇,同时要创造条件,尽可能发挥其业务专长,使他们在农村有用武之地,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和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农村文化骨干培训网络,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文化机构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增强农村文化机构和队伍建设。

3、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

由于文化生态系统中的每个文化因素时刻都在运动着,这意味着文化生态系统时刻进行着信息、能量的交换和更替。要维持文化生态的正常运作和发展,及时更新文化因素是必要的,创新对于文化建设是须臾不可或缺的。但文化生态的新旧更替是一个自然过程,它具有连续性、联系性和客观性。任何简单粗暴地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割断、批判与否定都是对文化生态的破坏,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破坏旧文化、不尊重文化生命的行为。因此,在文化建设中,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一要结合时代精神,二要继承文化遗产,三要根据时代要求。也就是说,文化创新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一种生态行为;如果主观地去创新,不顾条件地创新,就会导致文化生态的失衡,就会导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失败。所以,我们一方面应积极地去创造新文化,另一方面则要恪守文化创新的生态要求,使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方向生态化。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是相对的概念,前者是人类数千年的历史实践活动中形成并传递下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是现代文化的根基;后者是人类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现实生活和现代实践中创造的活生生的文化。现代文化的创建必须解决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等问题。

(1)传统文化中对促进社会和谐值得借鉴和吸收的精华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家与国家的关系等方面,强调“和为贵”,提倡和谐共处,同时还强调“和而不同”。和谐求以共生共长,不同求以相辅相成。在和谐中实现共同的发展,在不同中相互吸收对方的长处。这种底蕴十分厚重深远的和谐思想,为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

第一、肯定人的价值,注重社会和谐稳定

和谐社会关键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个体对其他个体和对整个群体的态度,而这又取决于个体对社会原则遵守的自觉性程度和个体自身道德品性的修养程度,这两方面也就是儒家学说中的“礼”和“仁”。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主张“相濡以沫”的社会和谐,极重视人的价值,认为人是天下最宝贵的。儒家“仁”学就是“人”学,“仁者人也”(《中庸》) “仁者,爱人”,爱人就是尊重人,承认人的尊严与价值。儒家还将“爱人”与“敬人”相结合,对“仁”辅之以礼,造就了“谦谦君子”的中国人,“礼仪之邦”的中国社会,从而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可见,儒家学说中崇尚人的价值、注重和谐稳定的理念对今天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有着极大的文化价值。

第二、爱好和平,提倡协和兴邦

中国传统文化“厚物载德”,中华民族仁义善良,胸怀博大。追求“天下为公, 世界大同”理想的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是,天下乃全人类所共有,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追求平等、公平、和平的“平天下”。这种传统文化中的世界和平主义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热爱和平的民族,历来善待邻邦,和睦相处,不以大压小,不以强凌弱,不侵略、不称霸。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由毛泽东、周恩来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新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