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十一五”回眸:四川金融改革与发展
9523500000043

第43章 地方篇(1)

成都市

“十一五”期间,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市金融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金融服务不断创新,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金融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强,金融业初步成为全市重要支柱产业,成都西部金融中心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截至2010年末,全市共有金融机构339家,其中银行业机构48 家,证券、期货、基金公司68家,保险公司54家,小额贷款公司27 家,融资性担保公司129 家。2010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37亿元,占GDP的7.9%,是2005年的3.87倍,年均增长31%。

一、金融业“十一五”发展主要成就

(一)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持

“十一五”期间,全市在制定金融业发展规划,加强政策支持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成都府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政府金融办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快金融业发展若干意见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明确把金融业作为全市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同时,成都市金融办配合省金融办制定了《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规划(2010—2012)》,出台《成都市金融产业规划(2010—2012)》、《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若干意见》、《促进全市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全市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近期重点工作安排的意见》等大量措施,为金融业的大力发展提供了强有力地政策保障和支持。

(二)载体建设全面启动

成都市确立了以成都金融总部商务区作为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载体,规划面积约5平方公里,主要吸引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总部、区域总部和金融要素市场等入驻。成都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市领导为组长的金融总部商务区建设领导小组,专门组建了成都金融城公司作为金融总部商务区的开发建设运营主体和投融建管平台,实行“领导小组+办公室+金融城公司”的管理体制。目前,金融总部商务区已完成产业发展规划、城市设计以及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招商引资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初步形成以金融监管机构为核心、以金融机构总部为龙头、以金融要素交易平台为重点、以中小金融机构为补充的金融产业集群。

金融总部商务区一期以原行政办公中心转型作为起步发展区,更名为“天府国际金融中心”,已引进金融机构31家,包括四川银监局、四川保监局在内的金融监管机构3家,上市银行1家,包括中国人寿等在内的全国性保险机构3家,金融要素交易平台5家以及其他金融机构19家。

金融总部商务区二期以引进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功能性机构为重点,包括中国进出口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成都银行、成都农商行等5家银行总部或区域总部,中国华商金融贸易中心、泰达时代金融广场、中航瑞赛国际金融交流中心、中国林权交易所等10余家以金融为主要业态的城市综合体项目。金融总部商务区二期计划总投资200亿元,目前已到位资金120亿元,完成投资80亿元。

(三)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成都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成为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种类最齐全、数量最多的城市。截至2010年底,共有银行机构48家,其中政策性银行3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26家,地方法人银行(含村镇银行)8家,外资银行11家,银行机构数量比2005年增加19家;国内42家证券公司在蓉设立了79家营业部,其中4家证券公司注册地在成都,证券公司数量比2005年增加28家;期货经营机构9家,其中本地法人期货公司3家;54家保险公司在蓉设立了地区性总部或分公司,保险公司数量比2005年增加26家;国内14家金融机构在蓉设立了全国性或区域性金融后台服务总部;信托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也实现了快速发展。

(四)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金融业增加值大幅增加,截至2010年底,全市金融业增加值437亿元,占GDP比重为7.9%,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15.9%,比2005年增长324亿元。信贷市场发达,截至2010年底,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53万亿元,贷款余额1.2万亿元。资本市场活跃,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上市公司45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43家,香港H股上市公司4家(含2家A+H公司),上市公司数量比2005年增加14家,位居中西部前列。2010年全市证券交易总量2.5万亿元。保险市场规模增长迅速,截至2010年底,全市保费总收入309亿元,保费总收入比2005年增长3.12倍,其中,财险收入91亿元,同比增长29.7%,寿险收入218亿元,同比增长36.5%。

(五)金融改革创新与对外开放不断推进

1.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创新不断深化

设立成都投资控股集团公司,对地方金融机构资源进行了合理归集和管理。成功设立锦泰财产保险公司,实现地方法人保险机构零的突破。成都银行成功增资扩股并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跨区域发展快速推进,目前已经设立重庆、广安、资阳、眉山等分行。市农信社在以市为单位统一法人改革的基础上,成功组建成都农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达到了二级银行标准,资产规模位居全市银行机构第3位。成功设立了四川锦程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内首家中外合资消费金融公司。国金证券完成了对控股子公司国金期货的增资扩股,获得股指期货中间介绍业务资格。

2.新兴金融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一是金融外包及后台服务业初步形成集聚发展态势。截至2010年底,全市已有独立的第三方金融服务外包企业近30家。澳新银行中国运营中心落户成都市高新区,成为全市第一家外资银行独立第三方运营中心。二是股权投资基金得到迅速发展。抢抓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和创业(风险)投资基金(VC)向西部发展的机遇,各类投资基金已达30余家,为构建西部股权投资基金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其他新兴金融机构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新设立村镇银行6家,新增小额贷款公司27家,融资性担保公司总数达到129家;成都工投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和成都金控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正式开业,其中成都金控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是四川省首家中外合资融资租赁公司。

3.地方产权市场蓬勃发展

组建全国首个农村产权交易所——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搭建了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房屋产权等重要产权在内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与深圳证券交易所合作设立的西部路演中心正式挂牌,成为辐射西部地区的上市路演中心、股权融资路演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设立中国林权交易所西南交易中心、中国技术交易所成都交易中心和北京黄金交易中心四川分公司。

4.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

一是积极探索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工作,农发行、农行和成都农商银行3家主要涉农银行机构在县及县以下经营网点共有800余个,基本实现了全市农村区域全覆盖。二是积极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开展水稻、玉米、生猪、奶牛等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水稻、玉米、生猪承保面不断扩大;积极开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试点区双流县投保农村居民投保率达30%以上。三是完善农业担保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涉农担保机构,设立市和区(县)两级涉农融资性担保机构,支持开发涉农融资性担保产品和服务,创新担保方式,为“三农”经济发展提供增信服务。四是鼓励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科技型企业利用证监会灾后重建政策支持,通过上市融资筹措资金。2009年,吉锋农机在创业板上市,募集资金约3.8亿元。

5.金融对外开放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积极吸引外资银行、外资保险机构入驻,共吸引3家外资银行和7家外资保险公司入驻,外资银行和外资保险公司总数分别达到了11家和13家,分别比2005年增加6家和7家;引进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2家,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在西部地区名列第一。二是外资银行、外资保险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0年底,驻蓉外资银行存款余额为106亿元,同比增长65.6%,贷款余额为139亿元,同比增长133.6%,外资保险机构财产险保费收入6190万元,同比增长158.5%,寿险保费收入为148790;三是与成都经济区内德阳市、绵阳市、遂宁市、资阳市、雅安市、乐山市和眉山市等七市签订金融合作协议,建立金融合作推进机制。四是成功获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16家商业银行为60家企业办理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业务金额达到8.3亿元,首次开立了非居民企业人民币账户并开展相应业务,办理了首笔人民币融资性保函。五是搭建了与国外金融中心的交流学习平台,与伦敦金融城建立了长期金融人才交流培训合作机制,与迪拜国际金融中心的交流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六是成立了成都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邀请境内外知名金融专家学者参加,围绕成都金融业发展、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以及金融创新等课题开展研究。

6.金融环境不断优化,风险控制能力增强

先后出台了《成都市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都市处置非法集资局际联席会议制度》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若干意见》等规章制度,构建了良好的风险控制机制,成立了市政府有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其日常工作机制。组织了“金融生态示范区(市)县”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快征信系统建设,搭建成都市社会信用信息系统,接入了工商、税务、质检、法院等市级成员单位信息,成立了企业信用信息管理中心。

二、金融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快速发展的金融产业对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其对经济的支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信贷投放,支持产业发展

截至2010年底,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5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861亿元,同比增长23.1%;贷款余额1.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270亿元,同比增长23%。在金融机构的支持下,“十一五”期间,全市产业发展迅速。一是工业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00亿元,增长23.5%。新增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3户。实施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425个,完成投资680亿元。二是服务业持续提升。2010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700亿元,增长13%以上。仁恒置地、富力天汇等16个重大商贸项目竣工投用,成都国际商贸城、百扬大厦等121个重大商贸项目加快建设。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66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01.6亿元,分别增长19.9%和20%。三是农业优化发展。2010年农业增加值290亿元,增长4%。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25个,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33个、标准化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230个。新增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161个,农产品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名牌称号44个。彭州濛阳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农业物流基地初步建成,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建成49个。四是重点产业不断壮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节能减排和落后产能淘汰,积极推广低碳技术,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2010年全市完成技改投资1000亿元,完成重点项目投资18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积极支持全市灾后重建

“5·12”汶川大地震后,为及时有效开展灾后重建工作,满足政府平台公司和各类企业的资金需求,各驻蓉银行加大了对全市信贷投放工作力度。成都银行、成都农商银行在抗震救灾期间率先开展“汽车银行”和“帐篷银行”为灾区群众提供金融服务。进出口银行省分行、工行省分行等18家驻蓉银行在大地震发生后1个月内纷纷与全市签订灾后重建项目融资合作协议,支持全市灾后重建。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各驻蓉银行累计向全市两级政府和平台公司发放贷款235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