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2010年高考满分作文阅卷第一现场
9520600000013

第13章 重庆卷(1)

高考真题

考题解读

今年重庆卷的作文是个无限制的命题作文。这个文题因其简洁性、生活性、导向性而备受社会各界的好评。这个题目出得很精致,在高考这种重大考试中,作文题目能如此直白、简洁、明快很少见。这个题目符合时代特征,也符合学生的生活气息,内容可大可小,包罗万象,谁都可以写。这个题目既关注时代问题,又能促使学生从中去反思问题、思考问题。

这个作文题目让学生没有任何审题负担,专心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它还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让考生懂得“直面”,不管是个人发展还是社会生活人人都会遇到不少难题,因此在高考作文中,学生能贴近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思想,让高考作文实现“文以载道”。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需要考生深入思考的命题。它要求考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真实体验,选取平常生活学习当中的相关场景和体验,或展开具体细腻的情感体验描写,或深入挖掘表达自己对某一领域问题的深刻思考和见解。考生可选取微观的个人经历,也可选取宏观的社会问题。

写好这个题目,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审题。“难题”这个题目具有多义性。此“难题”浅义即指解题中碰到的难题,通过引申抽象,“难题”的内涵就丰富了,自然、世界、人、人类、历史等等都可入题且立意高、境界大。同时还要注意“难”字,“难题”不是“问题”,文章所谈肯定不是一般性的问题。“难题”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给考生的发挥空间很大,考生可以实写学习上的难题,也可以虚写生活中的难题,还可以写国家和社会发展过程的难题,如“教育公平”、“低碳生活”、“绿色环保”、“交通缓堵”等。

我们要写好这次作文,选择合适的文体也非常重要。这个题目用散文或小说形式写要顺手些。散文宜用小标题式或中心句式,既可开合自如地表现,又能提纲挈领,结构清晰,利于老师阅卷时短时间的整体把握;写小说则要注意写作角度的思考,让800字很好地表现对“难题”的解决,或看似顺理成章的工作结果遭遇巨大的(法律.自然.生态等)难题,然后再挖出其中的祸根,都是不错的思路。当然,喜欢写议论文的同学一样可以用立论形式作文,只要境界开阔,一样能写出好文章。到底选择什么样的文题,这最终还是要看我们的特长和素材的积累情况。

满分作文赏读1

难题

重庆一考生

当时代竞相表达对“美少年”的顶礼膜拜,当城市竞相奉献对娘娘腔的崇拜,当软弱成为一种时尚,当苟且成为一种潮流。这个时代的青少年变得脆弱。如何找回青年的激情,青年的霸气,青年的壮志成了难题。

几十年前,“北下酒”的柔情中,作为花朵,我们害怕凋零,所以不能开放,作为矿石,我们害怕锻炼,所以不能成为钢,作为种子我们怕埋没,所以不能发芽,我们在“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遂人愿”的园中游戏、游玩。少年强则中国强!可这般无激情的青年怎样面对?一个崛岛代表当时的青年喊出了“我不相信”,是信念坍塌后集体怀疑中的呐喊。

十二年前,一本畅销书中写道,《中国,你可以说不》,代表了当时愤青的怒吼。而现在,在社会矛盾幻想似的消失以后,青年们只在网上冒一句我被你雷倒。

是的,找回青年的激情已经成为难题。

我们沉迷在“温一壶阳光起飞”中的中国。

是的,找回青年的霸气已成难题。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的豪气在哪儿?江山也要伟人扶的自信在哪儿?扬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志气在哪儿?“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的霸气在哪里?治国平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在哪里?不再需要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的安静了,我们要有豪气、有霸气的青年迎接飞速发展的中国。

是的,找回青年的壮志已成为难题。

我们还在此情不关风和月的柔媚中滚打摸爬,我们的非主流的自拍,我们的哈韩装,我们的爆炸头,我们的黑眼圈……刚站在时代的舞台,聚光灯已锁定了我们太多的负面新闻。难道这只是青春的流感,不!我们已病得太重,我们要呼唤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热血青年。

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难题,怎样才能找回青春失落的激情,壮志与豪气!青年们,看一看“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学一学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品一品“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悟一悟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

温总理说:“吾身虽瘦,必肥天下”,这是一个年过花甲老人的壮志。面对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话,当代青年们难道不羞愧吗?为了让这道难题得到重视,在《敬告青年》发表后的一百周年,我要写下:

激情的而非平淡的,雄壮的而非婉约的,热烈的而非柔情的,自信的而非懦弱的,

青年们,要记住这一难题,要摆脱这一难题,呐喊出:

在死亡到来之前,让生命与日争辉。

【阅卷感受】

这篇作文之所以被公认为重庆考区的标卷作文,主要是因为如下特点:从内容上说,作者紧扣时代脉搏,把握当今青年的真实状况,提出了摆在青年面前的一系列难题,读来震荡人心,而文中的“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难题”又让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前景,这也是这篇作文的亮点所在,魅力所在。从表达上说,文中综合运用了比兴、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既突出了中心,又使得语言富有气势,增强了感染力。特别是文中排比段的运用,使文章语言慷慨激昂,气势磅礴,充分彰显了作者的语言功底。

【满分理由】

关注生活,内容富于时代性;巧用修辞,语言饱含气势。

满分作文赏读2

难题

重庆一考生

大风从东吹到西

从南刮到北

无视黑夜和黎明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海子《春天,十个海子》

海子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春光明媚的三月,对于寒冬尤其漫长的北方来说,春天象征复苏,可在那个世俗的社会里,海子感受到的却是彻骨的冰冷与绝望。

所以,海子追问:“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曙光,成了那个春天留给海子的永远都找不到答案的难题。

海子只活了25岁,前15年都生活在农村。他热爱麦田与土地,他钟情于原始苍凉生命的存在,他的心思慕着苍穹,他想在那个繁杂的社会,给自己的心灵寻一方净土,他想在自己纯白的世界里写出对世间的热爱与留恋。

但是,现实生活和他的理想格格不入,他的梦想总会被无端地捏得粉碎。海子就像一头困兽般陷入在黑暗的夜里,挣扎着,迷茫着,无法自拔。

当欲望与荒草长满了城市的每个角落之后,当纯朴的农耕文明行将逝去的时候,他热爱着乡村的土地,但他却面对这个越来越远离真善美的世界感到无能为力。

他始终不明白,为什么所有人都像群渴水的鱼一样,疯狂地涌入与自己本无缘的繁杂城市,为什么人们的世俗欲望会像茅草般疯狂地滋长,为什么生活越来越富足,但活着却让人越来越感到疲惫不堪?海子在这些找不出答案的难题中,痛苦着,煎熬着……

在现实与理想激烈地撞击下,绝望的海子看不到一丝希望,他愤怒地自问:“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所以,他不想再沉睡,也不想在这个耻辱的世界苟且偷生。

所以,仍旧是那个三月,诗人带着一个个找不到答案的难题,来到了山海关,当他把他那高贵的头颅毅然决然地放在冰冷的铁轨上时,他用他的死对这些难题,做出了完美的解答。

有人说:海子是一个孤独的王,但我觉得他更像一位绝望的勇士。

有人认为,他完全可以挣扎着跨过这道坎,但他太胆小,怕面对;也有人认为,他是宁愿坚守自己圣洁的灵魂,也不愿让世俗污浊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至今,仍旧有很多学者把海子的死因看作无法理解的难题。不过,我想,海子就是海子,既然他选择了这样的方式结束生命,也许真是将他从难题中解救出来的最好方式。

【阅卷感受】

海子是一个老话题,几乎每年的高考作文中都会有考生写及,但是,这篇写海子的作文能够抢到阅卷老师的眼球,在于作者写出了别的考生写不出来的新东西。一是从文章中看出,作者对海子的身世及作品都比较了解的,而不似有的考生只是蜻蜓点水,或者似是而非地提及一下;二是作者对海子思想灵魂的分析很有深度。不但如此,文章在结束处,更显出作者独立的个性思想。他先介绍了如今人们对海子仍然存在有各种各样的认识,而他自己却说“既然他选择了这样的方式结束生命,也许真是将他从难题中解救出来的最好方式”,这话不但回扣了题目,而且表明了自己对海子的认识。

【满分理由】

推陈出新,鞭辟入里。

满分作文赏读3

难题

重庆一考生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次西北之行,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幕幕让我目瞪口呆的景象,因为我在遥远的大西北,第一次感受了可怕的沙尘暴。

那天,我从开向卫星发射基地酒泉的火车上醒来,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夏令营的营友们都相顾不语,大家都默默地看着窗外那片黄沙的世界,眼里闪着不解与恐慌。昨天我们眼前的绿色一夜间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茫茫的黄沙,这黄色与绿色的跨度只一个晚上,仅仅几个小时,我仿佛在一夜之间穿越了两个世界。更可怕的是,铁路两边的黄沙离铁路线竟然不到五米,铁路两边光秃秃的,竟然没有一棵树,留给旅客欣赏的也只有那片茫茫的黄沙。

我原来有些兴奋,以为自己可以领略到大西北绮丽的边塞风光,可我领略到的是烙在我心灵深处的茫茫戈壁,领略到的是“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毛,风吹石头跑”的荒凉景象,风景如画的塞上江南到哪里去了呢?昔日碧水幽幽的新疆罗布泊到哪里去了呢?曾经辉煌一时的楼兰古国到哪里去了呢?这些似乎不是什么难题,但我坐在车厢里,望着窗外一片黄沙的世界发呆,因为没有人为我解答。

来到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脸上有一层厚厚的沙子,怎么也洗不掉。我无奈地向甘肃的营友们倾诉,他却笑着说:“这算什么?沙尘暴真正来的时候比这厉害多了,会吹得你睁不开眼。”听了他的话,我竟然有些害怕,我无法想象这颗蓝色的星球,被铺天盖地的黄沙包围的景象,无法想象在大西北坚强生长的胡杨树,还能顽强地坚持多久,无法想象这美丽神奇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是否也会像楼兰古国一样,突然在某一天消失在万里黄沙之中。

我们早已明白,人类无论有多少智慧,都无法抵抗自然的力量,沙尘暴,就成为了困扰人类的一大难题。然而,人类虽然不能直接与自然之力抗衡,难道就真的找不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径?就找不到解决沙尘暴这一难题的方法?

一位中国访问者从日本带回来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天,他惊奇地发现日本车厢里的桌子上有一层薄薄的尘土,日本人说,“这是你们中国的沙尘暴啊”,并说,他们将要到中国东北植树的原因。这个故事像鞭子一样抽打着全体中国人,如果13亿中国人每人植一棵树,神州大地会多出多少绿色?又会减少多少沙尘暴?

好在,我们已经开始反思,开始觉醒,开始着手解决像沙尘暴这样的恶劣的环境问题。十几年前,治沙专家王涛在导师的带领下就与治沙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西北治沙是极为艰苦的,但他说,要干一辈子治沙工作。女儿出生后,他为女儿取名为王莎,也许在别人的眼里,“莎”字有些西洋味,但他解释说:希望黄沙地上能长出更多的绿草来。

我们从王涛身上看到了中国人治沙的决心与精神,沙尘暴还会肆虐多久呢?只要中国人人人都参与到王涛的行列中来,攻克治沙难题就指日可待。

【阅卷感受】

这篇随笔式散文的感人之处在于它立意高,内容真。这是一篇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文章。作者没有像有的考生那样,只是把环境问题当难题,然后泛泛而谈环境保护问题,而是记叙了自己一次西北之旅的所见所闻所感,从“沙尘暴”这一具体的恶劣天气写起,从而使文章的内容真切而具体。文章最后所讲述的治沙专家的故事,对所有读者都有启示与鞭策作用。

【满分理由】

构思严谨,文笔洗练。

满分作文赏读4

难题

重庆一考生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在一生中会是真正的一帆风顺,孔子说:“智者不惑。”可见,孔子也是这样认为的,不过,在他的心目中,真正的智者不是没有难题,而是不被难题所困惑。那么,智者是如何在难题的困顿中表现出不惑的呢?说来很简单,那就是淡定坦然,从容不迫。

嵇康身为竹林七贤之首,高洁傲岸,恃才傲物。在现实苦难、精神失落等多重打击之下选择淡定来超越自己,超越那个庸俗的社会。由于他一向主张“非汤武而薄周孔”,然而,他却生活在种种传世久远、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之中,这让他的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与社会现实的矛盾,给他出了一道难题。但是,他没有被这道难题困倒,而是开了个铁匠铺,每天在大树下打铁。一个稀世的大学者、大艺术家,就用那“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将心中那道难题化解。本来,他打他的铁,与世无干,可现实却偏偏与他过不去,统治者千方百计找出他的茬子,将他拉上断头台。是姑息顺从恶势力,还是坚守自己的人生准则?这又是一道难度极高的选择题,前者可以让他荣华富贵,后者让他命归黄泉。但在嵇康看来,这却并不是什么难题,他从容地走向断头台,而且,又从容地弹奏了一曲《广陵散》,然后从容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