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紫砂壶收藏鉴赏500问
9520000000003

第3章 认识紫砂壶(3)

蜀山镇所产,一般称紫砂,是用质地特殊的紫砂泥制坯,烧成后质地坚硬,呈赤褐、淡黄或紫黑色的无釉陶器。

20紫砂壶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答一把传统的紫砂壶,其完整的结构组织包括壶身(壶体)、壶嘴、壶盖、壶把、壶底、壶足等方面。其中,壶身是其主体,壶嘴、壶盖、壶把、壶底、壶足则是其附件。当然,每件紫砂壶的结构配置关系,是存在差别的。从下面几种不同样式的紫砂壶的基本结构图,我们可以得到更为直观的认识。

21紫砂壶为什么有“壶中壶”的美誉?

答宜兴不仅盛产陶器,而且还盛产茶叶。这种特殊环境是紫砂壶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据有关史料可知,明代万历中期以前沏茶的方法,是煮茶和沸水泡茶并存的。煮茶是用紫砂大壶,然后倾入茶盏中再饮,这是当时有身份的人,特别是文人所爱用的方法。据明代万历二十五年(1597)成书的《茶疏》(许次纾著)可知,沸水泡茶在明代万历中期才全面推广。这期间人们用过瓷壶、银壶、锡壶、紫砂壶等沏茶,在比较中,认识到小紫砂壶沏茶,有诸多宜茶的优点。所以,《阳羡茗壶系》的作者明人周高起说:“饮茶至明代,不复碾屑和香药制团饼,此已远过古人。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以本山土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也,不但杜工部云:‘倾金注玉惊人眼’,高流务以免俗也。至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世日趋华,抑足感矣!”

所以,紫砂壶又有“壶中壶”之称,即世间茶具之首。

22紫砂壶的宜茶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紫砂茶韵

答宜兴紫砂壶的宜茶性能,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紫砂壶泡茶能保持茶的原味,使茶水的色、香、味俱佳,且香不涣散。

二是陈茶不馊,甚至在暑天隔夜也不起腻苔,十分有利于洗涤及保持茶壶自身的清洁;即使久置不用,只要用沸水泡一泡,倒出后再浸入冷水中冲洗,泡茶仍得原味。

三是紫砂壶长久使用,壶内壁会积聚“茶锈”,即使不放茶叶,注入沸水也会有茶香味。

四是紫砂壶耐热性能好,可以承受冷热的急剧变化,比如在冬天往壶内注入沸水,壶体不会炸裂;同时紫砂传热缓慢,泡茶后握壶不会烫手。

五是紫砂壶长久使用,器身会因抚摸擦拭,变得更加光润可爱,即所谓《茶笺》中所说的“摩挲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

23为什么紫砂壶具有优良的宜茶性能?

答宜兴紫砂壶之所以具有优良的宜茶性能,是有科学原因的。紫砂泥的特性,是决定紫砂壶宜茶性的主要原因。紫砂壶经高温烧成后,胎体会生成“链状气孔”和“微细气孔”,又叫“双重气孔结构”。“链状气孔”是坯体在干燥过程时因水分逸出发生收缩而形成的,“微细气孔”是在烧成时,团粒、黏土发生收缩而涡形成的空隙,有开口和闭口两种。双重气孔结构使紫砂陶具有较高的气孔密度和一定的气孔率(4.01%~7.85%),从而具有了良好的吸附气体性能和透气性能,所以能吸收茶之香味,并较长时间保持茶味、茶香、茶色,且不易变质变馊。

24紫砂壶的艺术体系包括哪些方面?

答紫砂壶自明代以来传承有序的发展历史,使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艺术体系,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材料体系。紫砂艺人对于泥料的采矿、筛选以及练泥,在明代时大彬等大家就已经对宜兴地区所产的特殊泥土形成了独特的处理方法,并且对各种紫砂泥土的调配、烧成温度及各种细微变化和呈色有着系统而科学的经验积累。

(2)工艺体系。从粗陶中诞生的紫砂壶,运用了独特的拍打成型和镶接成型的方法,这一工艺是对紫砂泥特性的挖掘,大约在明代中晚期,制作紫砂壶的工具已与现代工具基本一样,已十分完备。而手工艺中的拍打、砑光以及啄壶嘴、把等工艺也同时完备。这一工艺充满着陶瓷艺术的手工制作魅力,至今仍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陶瓷艺术家来到宜兴学习和参观。

(3)烧成的科学体系。从与粗陶混烧到采用匣钵装烧,不沾杂质,到完全掌握温度的高低,以及窑内气氛的把握,使各种泥质的茶壶能够有最佳的呈现。

以上三个体系看似与艺术性关系不大,实际上它们是整个紫砂艺术体系的基础,而且紫砂壶艺术的欣赏都建立在对泥土的质感之美、工艺的纯熟和流畅、烧成的火候恰到好处等方面。

(4)造型体系,紫砂壶在造型上可谓千变万化,但其中又是有规律可循的。按照造型分类紫砂壶可分为光货、花货、筋囊货,而按不同的形态特征,又可以分为圆器、方器、塑器和筋纹器四类。

(5)装饰体系,原则上主要是充分利用紫砂泥料固有的肌理质感、造型和泥色的变化特点表现其装饰效果。紫砂壶往往在成型过程中同时完成装饰工艺,如线条的装饰以及造型上弧面反弧面的利用等。除了造型自体装饰外,还有印章款识、彩釉装饰、粉彩装饰、镶嵌金银、包银包锡、绞泥装饰、泥绘装饰和普遍使用的书画陶刻装饰等。装饰图像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所负载的种种人生、历史、审美体验等,使紫砂壶的艺术体系形成了日益丰富的文化底蕴。

25紫砂壶具有什么样的文化内涵?

答紫砂壶的文化内涵十分深厚。紫砂壶的艺术体系是其文化内涵的主要载体和表现。在紫砂壶的发展过程中,紫砂壶艺不断提高,这除了历代制壶艺人的贡献外,历代文人的参与功不可没。文人的参与,使紫砂壶的形制更为雅致。同时,壶的工艺、造型以及各种装饰,共同组成了紫砂壶的文化内涵的载体,它们以优美的壶铭、典雅的印记款识、贴切而意境高远的命名,赋予了紫砂壶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之能够给人带来温润舒适的使用感觉和激发美好想象的精神享受。

当然,这一切的来源在于“人”,因为融合了所有的经验、知识、技能而最终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艺人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创造之中。紫砂壶的观赏者从壶中享受到的一切美好感觉,正是对紫砂壶文化内涵的整体把握而得来的。

26紫砂壶是怎样划分品种的?

答紫砂壶的器形多种多样,千变万化,怎样进行品类划分呢?宜兴紫砂行业自有一套分类方法,将紫砂壶分为花货、光货、筋囊货三大类。从名称上看,这种分类当是适应紫砂壶销售的分类,但事实上这也是紫砂壶器形特征的分类,还是制作技艺的分类,相当于绘画艺术中的山水、人物、花鸟等分类。关于花货、光货、筋囊货的具体特点,我们将在后文的“造型鉴赏”中进行详细介绍。

27宜兴粗陶与紫砂壶的工艺存在什么样的差别?

答早在东汉,宜兴丁蜀与南山一带已形成了制陶中心,人们在当地挖泥,农闲制陶,并依靠水路运送陶器。宜兴地区近年修筑公路和铁路,挖掘到大量的古代陶器残片和垫片窑具,堆积之厚使人震惊,证明古代世代相传,制陶历史之漫长。三国两晋时,宜兴地区向越窑青瓷学习,也生产青瓷,1959年发现的汤渡均山窑遗址已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但宜兴青瓷由于胎土的质量不如越窑,因而渐渐地转向生产“韩瓶”,即一种施釉盛水四系瓶,相传为南宋名将韩世忠所用的行军水壶。

大量的出土文物说明宜兴地区制陶基础之深厚,世代相因的制陶手工艺、筑窑烧陶的工艺对原料——陶泥的认识不断积累,不断改进,为紫砂壶工艺的出现和完善作了很好的铺垫。对比宜兴地区传统的制陶方法和制作紫砂壶的手工艺流程,便会发现其中继承和发扬的血脉关系。

主体上圆筒形的造型成型工艺是一脉相承的,只是一为大,一为小,一为粗,一为精,最初的紫砂壶应该就是用泥中粗选出的紫砂泥所制成的小罐,再附加上壶嘴、壶把、壶盖,壶的形式就完整了。

要了解第一件紫砂壶的样子,恐怕是没有可能了,但早期刚刚有了雏形的紫砂壶,我们现在还能看到。那就是宋元时期的紫砂壶,它们在1976年的一次翻修工程中被发现,并由南京大学考古系组织了考古发掘。

羊角山的早期紫砂壶还只能靠复原来想象宋元时期的紫砂壶,而南京出土的明代司礼太监(相当宫廷总管)吴经墓中出土的壶(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更证明了明代嘉靖以前早期紫砂壶与宜兴当地陶业的血缘关系。

提梁大壶的泥质质地甚至更接近于缸胎,体型很大,表面沾有釉滴,壶的腹部有接合的痕迹,正像缸瓮的做法。对比之下,万历年间,款为“时大彬”的紫砂壶更接近现代紫砂壶的样貌。从粗陶的夹泥中筛选出紫砂泥,从缸瓮的工艺中分化出小型壶的制作工艺,越走越精,一路的蜕变如同化蝶,因此,从紫砂壶的出身看,应当称为“陶中陶”。

28什么是贡品紫砂壶?

答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是紫砂壶生产制作最繁荣的时期,紫砂壶被宫廷皇室所看重,成为贡品。由于宫廷需要,出现泥绘、描金、彩釉、炉均、堆贴、簇印等豪华的装饰手法,器形没有新创意。宜兴紫砂茶壶,不仅有优秀的宜茶功能,而且器形的多样性、功能的合理性都超过了其他种类的工艺壶,是中国传统壶类造型的典范。所以紫砂壶的器形,具有很高的示范性。据清代皇宫档案记载,雍正年间,清宫内务府总管兼景德镇御窑厂总监年希尧,曾受命在江西景德镇御窑厂内以宜兴紫砂壶为范本,烧制瓷壶,用高温颜色釉或釉上彩装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鳝鱼青釉茶壶、霁蓝釉茶壶,就是按照紫砂壶的器形制作出来的。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记载了这些情况:如雍正四年(1726)十月二十日“……持出宜兴壶大小六把,奉旨……照此打造银壶几把,珐琅壶几把。”又雍正十年(1732)十一月十一日“太监……交宜兴壶四把,外画洋金花纹。传旨:此壶画的款式略蠢些,收小些,做好样呈览……”。

乾隆朝造办处档案有宜兴壶作正式贡品的记载:乾隆二十三年(1758)十月五日“苏州织造……送到……宜兴壶四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乾隆御制诗紫砂壶、紫砂茶叶罐等,还有乾隆外出时携带的成套紫砂茶具,用一藤编提盒盛装,有炉、壶、罐等。

29紫砂壶成为贡品对其自身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清代乾隆皇帝一生嗜茶。关于他与茶的传说很多,如杭州西湖狮峰山下龙井茶园中的“十八棵御茶”,据说就是乾隆册封的御茶树。自乾隆年间始,宜兴紫砂壶被定为正式贡品进献朝廷。这种来自宫廷的青睐,对于宜兴紫砂壶制作工艺的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比如紫砂壶在清代开始加彩上釉,其重要原因就在于皇室的需求。这种加彩的紫砂壶始于康熙,盛于雍正、乾隆两朝。这一时期宜兴有不少工匠为宫廷制作加彩的贡品茗壶,如王南林、杨继元、邵基祖、邵玉亭等。

30故宫收藏有哪些紫砂器?

答自明代末期,宜兴紫砂陶开始受到宫廷的重视,开始作为贡品进入宫廷。至清代宣统年止,大量精品紫砂器被宫廷收藏使用。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1949年以前的旧藏品,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以前新收的器皿,共计400余件,虽然整体数量不是很多,但品类相当齐全,有各式茶具、餐具、文房用具、清供雅玩等,另有成套的祭器、鱼缸花盆、动物雕塑、仿生果品等。在数量上以紫砂壶为最大宗,有圆壶、扁圆壶、掇球壶、瓜棱壶、包袱壶、龙凤壶、提梁壶、包漆壶、僧帽壶、树瘿壶、六方壶、扁方壶、方斗壶、覆斗壶、筒式壶、菊瓣壶、莲瓣壶、蟠螭壶、虎柄壶、延年壶、百果壶、竹节壶、梅花壶、砚滴壶、温酒壶等。仅次于紫砂壶的是陈设及文房用品,盘、碗等实用器具数量较少。

这些藏品中,绝大部分是清代制品,极少数是明末制品,还有一部分民国初年的制品,名家款识有时大彬、项圣思、惠孟臣、陈鸣远、陈觐侯、陈殷堂、陈圣恩、杨彭年、陈曼生、邵友兰、邵玉堂、邵任远、王南林、杨梦臣、朱石梅、黄玉麟、华凤翔、季圣明、邹东帆、杨季初、刘醒民、王竹坪、葛明祥,以及东溪、少林、冰心道人、石庵、适园主人、仲侯、祖德、友义、海村、松鹤轩、匋斋、敬业自造、宝华庵、裴石民等。

31外国有紫砂陶器吗?

答紫砂壶在明代末年随着茶叶的出口而流传到欧洲各国,它优良的宜茶功能博得了欧洲王室和贵族们的赞誉,一些欧洲国家也开始仿造。荷兰在1635年(明崇祯八年)进口紫砂壶与杯,荷兰的著名陶乡德尔费特不仅仿制了中国的青花瓷器,还生产仿宜兴紫砂的红色陶器。17世纪末,匠师克莱夫福斯和卢卡维就以仿制宜兴茶具而闻名,著名的茶壶匠师米尔迪所制的仿紫砂壶(实为紫泥壶)特受欢迎,获得了“茶壶赞助人先生”的外号。

英国也是以饮茶为主的国家,对宜茶的茶具十分重视。1698年(清康熙三十七年),英格兰西部的斯坦福德郡有一位首饰匠埃勒尔斯,对宜兴茶具有浓厚的兴趣,他在当地意外地找到了性能良好的红色黏土,于是转向生产陶器,仿制宜兴紫砂,并运用他熟练的金属工艺技巧来装饰红陶茶壶(不是紫泥壶),也取得了成功。

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德国的著名陶瓷工匠柏特格用坚硬的红色黏土仿制宜兴紫砂,至1711年共生产了2000多件,并发表了专业论文《朱砂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