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问佛陀:《碧岩录》里明心见性大智慧
9518000000006

第6章 爱恨贪嗔痴皆牢笼——佛说烦恼(2)

类似的情形也经常在生活中出现。当一件东西找不到时,我们可能怀疑那些平时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并且在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在我们眼中个个都是小偷的模样,一举一动也无一不符合小偷的特征。直到东西被找到,嫌疑才会自动解除,他们在我们眼中才会恢复正常人的形象。

佛家认为,心为诸法源,调心佛善说。澄明内心是世人修习的关键。当对周围的人、事、物怀有强烈的爱憎之情时,情感就可能超越理智的堤坝,澄明的心性就会迷失在一片混乱当中,我们也将深陷情感的旋涡中不能自拔。如此得出的见解便不再是出于本心的判定,而是嗔痴的代言。唯有找回自己迷失的心,使情感不再越过理智的堤坝,我们才能拨开偏见的浮云,结束自己被痴嗔奴役的命运。

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水就会变浑浊;鸟儿在天空飞翔,地上就会有掉落的羽毛。当对事物的真相有了深刻的体悟之后,我们就具备了辨别黑白的能力。这样,我们就可以找回自己迷失的心,就不会轻易地因为爱憎之情而深陷情感的旋涡。当我们的心恢复了以往的澄明,偏见的乌云就会散去,我们就能将欢喜和自在收入怀中。

【莲心慧语】

五台均提童子曾经有言:“面上无嗔真供养,口里无嗔吐妙音。面上无嗔有珍宝,无染无垢是真常。”嗔是偏见产生的源泉。心中有嗔,心就无法清澈澄明,就会被偏见蒙蔽。唯有洞悉事物的真相,找回迷失的心,我们才能拨开偏见的浮云,才能远离烦恼,拥有快乐。

不为虚妄所动

佛说,凡所有相,皆为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世间万物皆是没有边际、不可捉摸之物,就如大海平静的外表下隐藏着惊涛骇浪。如能拨开眼前的迷雾,不为种种假象所迷,我们便可以远离虚妄带来的烦恼和痛苦。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按部就班地生活在种种假象当中而不自知。

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全球经济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仅带来了更为丰富的物质资料,还带来了紧张忙碌的社会生活节奏。与此同时,改变成了这个充满创造力的时代唯一不变的事情。很多有识之士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之外,还不断地通过自学或是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来为自己充电。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喜欢自己拥有的安定现状,虽然创新二字从不离口,却是迟迟不能迈出尝试的步伐。不过,这样的安稳只是一种安全的假象。

“桶底脱落”是佛家悟道的象征。不愿改变的人常常会因为贪图安稳而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潮流,并品尝到亲手酿成的苦酒。这便是掉入阻碍视野的黑漆桶中最典型的表现。只有当噩梦来临的时候,他们才会从舒适和安逸中惊醒,却将遗憾地发现自己早已远远落在了时代的后面。

与此同时,他们的人生也彻底变了模样。抱怨和忧惧成了日常生活的主色调,自尊和虚荣之间的交锋时时撞击着脆弱的心,而深受打击的他们已经失去了最起码的判断能力,只能在一片愁云惨雾中无力地挣扎。要想找回迷失的心,赶走那些莫名的烦恼,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跳出阻碍人们视野的黑漆桶。

有一天,天台山莲花峰庵主将他的弟子们召集到一起。只见他举着拄杖对弟子们说:“从前的禅师有了佛法做拄杖,为什么不肯停留?”

弟子们默然无声。

等了一会儿,见无人答言,莲花峰庵主就替他们回答道:“这是因为他还在修行半途中,功夫还没有得力。”

随后,莲花峰庵主又接着问:“那究竟应该怎么办才好呢?”

接着,他又替弟子们答道:“不要管别人,只自己横扛着拐杖,一直向千峰万峰走去。”

在这里,莲花峰庵主用了譬喻的手法,拄杖就是悟道的化身。在他看来,从前的禅师没有停止悟道是因为功力不够,不能突破自己修行路上的障碍。随后,他又提出了冲破修行障碍的方法——一直向千峰万峰走去。古人有言,无限风光在险峰。登上无数的高峰、险峰,见过无数风景之后,人们的视野就会极大地开阔,困扰自己多时的黑漆桶自然就会被轻易地打破。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周围有数不清的黑漆桶。它们可能是无形的,也可能是有形的;可能是前辈总结出来又逐渐过时的旧模式,也可能是自己思维上的不良习惯;可能是截断交通要道的高层建筑,也可能是某个方面的权威指导。无论形式如何,它们都将使我们变得视野狭窄,烦恼缠身。我们的心也会因此而迷失在思维的死结里。

这种情形就像是走进了一个长长的迷梦,越到深处,熟悉的东西就越多。相反的,如果要走出去,我们便会发现这里只有坚固无比的墙壁,根本没有门。这些看似坚固的墙壁就是阻碍我们视野的黑漆桶,它们当中积聚了无数的假象和妄念。如果能够放下世间的一切假象,不为虚妄所动,我们才能跳出阻碍视野的黑漆桶,回归自己的真正本性,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莲心慧语】

雪窦禅师曾经留下这样的颂词:“眼里尘沙耳里土,千峰万峰不肯住;落花流水太茫茫,剔起眉毛何处去?”我们如果总是执著于世间的假象,就无法跳出阻碍自己视野的黑漆桶。只要勇敢地去探寻原有视野之外的世界,我们就能把握住快乐的生活。

你眼前的并不是通向终点唯一的路

马祖道一禅师是一位禅学大家。他曾经跟随南岳怀让禅师学习。开始的时候,马祖道一总是对坐禅很热衷,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动摇他参禅的决心。日子一天天过去,马祖道一尽管勤奋,却仍然没有悟道。

这时,怀让禅师有心点拨他,就向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你坐禅的目的是什么?”

马祖禅师说:“弟子坐禅是为了成为普度众生的佛陀。”

看到弟子没有领会自己的深意,怀让禅师就不再说话,拿着一块砖头在石头上磨了起来。

马祖道一看到师父的举动之后,非常惊讶:“师父,您为什么要磨砖头?”

怀让禅师答道:“我想用它做一面镜子。”

马祖道一更加奇怪了:“师父,砖头怎么可能磨成镜子呢?”

怀让禅师笑着说:“既然砖头没办法磨成镜子,那么坐禅就能成为佛陀吗?”

马祖道一明白了师父的苦心,继续求教道:“请师父指教弟子成为佛陀的方法。”

怀让禅师说:“这个道理就好像有人驾着一辆牛车在路上走,车子突然不动了,驾车人是该打车还是打牛呢?现在你必须明白自己到底是要学坐禅还是要学坐佛。如果是学坐禅,禅并不局限于坐卧的形式。如果是学坐佛,佛性无处不在,佛并没有一定的形相规定。就禅宗大法而言,不应执著于变化不定的事物。你如果学佛就是扼杀了佛,如果对于坐禅这种形式过于执著就是与佛法背道而驰。所以,坐禅并不能帮助你悟道成佛。”

听了师父的一番话,马祖道一恍然大悟。

马祖道一怀有普度众生的理想,却迟迟不能悟道,这与他过分在意悟道的具体形式有着莫大的关系。正是这份在意使他被具体的形式所困,远离了最初的理想。执著可以帮助人们突破那些需要持久的努力才能攻克的堡垒,但是,如果努力的方向南辕北辙,那么执著的程度越高带来的阻碍就会越大。

岩头大师有言:“尔不见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须是自己胸中留出,盖天盖地,方有少分相应。”只有从自性中流露出来的道才能充满天地,才能与自身相契合。要想真正悟道,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就要勇于打破自己身体的牢笼,不再执著于是非得失。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时刻专注于自己的梦想,不再为五花八门的形式所迷惑。要知道,执著于某一具体形式从来都不是实现梦想的最佳方式。

雪峰禅师曾就此开示他的弟子们:“如果把整个大地揉成一团,大地就只有一粒小米那样大小。尽管这样的道理就明明白白地出现在你们眼前,你们却一个个像掉进了黑漆桶里一样,一点也不明白其中的深意。我之所以这样讲就是希望你们能像训练有素的军队一样,听到鼓声就要举旗,面前摆着道理就一定要做出反应。”

雪峰大师借用了两个比喻来阐明道理。首先,他将大地比做一粒小米,是要众人不要被世间万物的种种色相所迷。尽管世间万物种类众多,不过它们所要阐述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其次,他用掉进黑漆桶来比喻众人为形式所困的状态。当人们沉迷于某种形式时,他们眼中的各种物象就取代了自己念念不忘一心追求的道或是梦想。这时的他们已经无力分辨哪个是自己真正要追求的目标,哪个是自己要超脱的物象。对此,当务之急就是打破使自己与领悟失之交臂的黑漆桶,越出阻碍自己前进的物象的牢笼。

在物象牢笼里挣扎的人是可悲的。他们眼中只有一处风景,他们只为一处风景伤心流泪,却舍弃了拥有无边风景的梦想。其实,从一处风景到无边的风景只需要迈出关键性的一步。勇敢地迈出那一步,你就会发现映入眼帘的是多么与众不同的东西。那件东西就是你渴望得到的,它一直就在那里,从未改变。同时,你也将发现眼前的那条路并不是通向终点的唯一路径。能够到达那里的路径还有很多条,放眼望去,每一条小径上都开满了迷人的鲜花,传来阵阵淡淡的香气。

遗憾的是,很多时候,人们总是对这片与众不同的风景视而不见,直到自己掉进物象的陷阱中才后悔莫及,往往还要慨叹一声:为什么我的人生竟是这样一场苦涩之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天空阴霾沉积。生活会带给我们种种不如意,不过,只要不为事物的表象所迷,找准努力的方向,我们就将迎来崭新的天地。那片天地里有着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景,最重要的是那里住着一位叫做梦想的姑娘。

【莲心慧语】

“身是菩提树,心若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们的心灵就像一座明亮的镜台,如果总是在物象中沉迷,它就会被厚厚的灰尘覆盖,难以发出夺目的光彩。只有跳出物象的牢笼,我们的心灵才会获得新生,我们才能与梦想在现实中相逢。

清醒地活在声色繁华的世界

世人常言浮生如梦。于是,为了抓住人生短短几十年如梦的岁月,人们便开始尽情地追寻金钱、名誉、物质享受与爱情,以求在有生之年完成立言、立功、立德的目标。不过,即便只实现上述“三立”中的一种也需要人们大半生的不懈努力,又加之随着金钱、名誉等的不断积累,更多的人开始背弃自己的初衷,离开了最初设定的人生轨道。

佛学大家石屋禅师曾经将人生视为一个大梦。在他看来,醒时做白日梦,睡时做黑夜梦,现象不同,本质一样,夜里的梦是白天梦里的梦,如此而已。一个完满的人生需要人们看清外物的本质。任何用单纯的物质和虚伪的荣耀支撑的人生都像无根的浮云,时刻都有被颠覆的危险。镜清禅师将其形象地称为“众生颠倒,己迷逐物”,同时以雨滴为喻开示弟子唯有在超越外物的同时做到和光同尘才能远离痴嗔烦恼,获得人生美满。

有一天,镜清禅师和门下的僧侣一起打坐。他突然问道:“请告诉我门外是什么声音?”

一位弟子回答说:“是雨滴的声音。”

镜清禅师说:“这个回答就是世间众生颠倒妄想的表现。他们已经失去了自己清净的本性,转而去追求外物。”

弟子问道:“您到底想表达什么样的意思呢?”

镜清禅师说:“要等到自己不迷失的时候。”

弟子接着问道:“等到自己不迷失的时候,这句话又要表达什么样的意旨呢?”

镜清禅师说:“突破身心的牢笼还是比较容易的,要让道体透脱才更加困难。”

所谓让道体透脱就是让世界的本原从它安住的超悟之境中再脱离出来,重新回到这个声色纷纭的世界中来。按照自己的所闻所感进行判断是世人最寻常的习惯。所以,僧人在回答问题时会将自己听到的雨滴声作为答案。不过,他所不了解的是雨滴正是人世间声色物欲的一个缩影,若是眼中只容得下这些,我们便会为外物所迷,成为嗔痴的俘虏,不能看清世间真相。只有在看清世间真相的同时还能回到纷繁复杂的世间去,我们才能真正得到人生的圆满。这便是和光同尘的真意。

和光同尘是远离痴嗔牢笼、摆脱烦恼的至高境界。想要达到这一境界,没有一番艰苦的努力是无法实现的,更何况在很多时候我们还会在通往和光同尘的途中受到虚假的自由的诱惑。这是一片用声色编织的温柔乡。在这里,人们可以充分地享受“自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从信用卡中提取大笔现金,可以不争取任何人的同意就随意地购买自己渴望拥有的东西,可以不付出真情就与美女约会……然而,它们只是一堆虚幻的泡沫。当从信用卡中不能提出任何一分钱的时候,“自由”之地就开始了崩溃的旅程。

只有当所有的泡沫散尽,人们才会察觉到其实自己早已迷失在声色编织的虚假繁荣里。他们怀着失去物质财富的痛苦和一丝侥幸继续自己的人生旅程。世间万事万物皆处在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中,没有谁可以离开人间烟火而独立生存。与世间万物和谐相处而不过分依赖它们我们才能听到福音。若是不能把握好其中的度,痛苦与烦恼将与我们长期相伴。

幸福与物质无关,与欲望无关。不生病,不缺少钱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与家人和睦相处就是生活的幸福。

【莲心慧语】

雪窦禅师说:“徐塘雨滴声,作者难酬对。若谓曾入流,依前还不会。”世间的声色物欲就像雨点一样随时可能出现在我们眼前,只有不迷于外物,又与外物和谐相处,我们才能得到人生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