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问佛陀:《碧岩录》里明心见性大智慧
9518000000015

第15章 终止内心的暴力——佛说慈悲(1)

【颂】虎头虎尾一时收,凛凛威风四百州,却问不知何太险。师云:“放过一着。”

【评】慈悲就是要瞻前顾后,普度众生。我们如果能用一颗菩提心去温暖他人,能够直面承担,就可以终止内心的暴力,就可以将欢喜带给他人。

我们的心就如一座花园,其中蕴藏着各种各样的种子。每当愤怒、暴力、恐惧的种子破土而出时,我们便会失去灿烂的笑靥,坠入伤感抑郁的深渊。每当理解、宽恕和慈悲的种子茁壮成长时,爱与和平之花就将绽放,善意也将在人与人之间流传。生活因微笑而美丽,人生因慈悲而精彩。只有心怀慈悲,我们才能融化人们心中的坚冰,才能拥有欢喜人生。

同体共生,悯物悲人

佛家认为,真正的善良首先应该建立在众生平等的基础之上。世有平等,然后有真慈悲。若是一个拥有很多财物的人将自己的东西送给缺衣少食的人,这并不是慈悲,而是怜悯。若是我们只对品德俱佳的人给予同情和帮助,而对品行不佳的人的困难漠然处之,这并不是慈悲,而是一种品行上的歧视。若是我们只将关爱动物的目光放在国家保护级动物的身上,而对自家的宠物熟视无睹甚至虐待,这并不是慈悲,而是一种名不副实的热爱。

世间万物一直生活在彼此之间的因缘际会中。没有谁可以离开周围的同伴独自前行,也没有谁可以任意地改变身边的人或物的生存轨迹,即使是身为世间最具智慧生物的我们也不例外。因此,无差别地珍惜身边的人和物才是真正的善良者所持有的态度。《碧岩录》中就载有“镇州三圣”慧然禅师就此问题向雪峰义存禅师请教的内容。

有一天,镇州三圣慧然禅师问雪峰义存禅师:“已经修正透脱的人,就像任何网都网不住的金鳞鲤鱼一样。这样的人要吃怎样的食物呢?”

雪峰禅师说:“等你修行到像任何网都网不住的金鳞鲤鱼那样境界的时候,我再来告诉你。”

三圣禅师说:“你是一个指引过一千五百人的高僧,怎么会不懂这样的话呢?”

雪峰禅师说:“为了弘扬佛法,我一直在住持在世的事情,实在是太忙了。”

公案中提及的金鳞鲤鱼就是悟道高僧的象征。三圣禅师想知道的是已经悟道的高僧还能做什么工作,雪峰禅师先后提供了两个答案,一个是“等你修行到任何网都网不住的金鳞鲤鱼那样境界的时候,我再来告诉你”,一个是“为了弘扬佛法,(我)实在是太忙了”。实际上,这两个答案蕴藏着雪峰禅师的真意——高僧在悟道之后并不会在原地停留,而会立刻投入到滚滚红尘中,做普度众生的工作。

滚滚红尘便是每个人的人生道场所在。身为世间众生中的一员,我们同样是自由的热爱者,同样渴望得到爱和尊重,得到他人的怜惜与关怀,同样需要宽厚的肩膀,需要有人来抚慰受伤的心灵……这许多的共同点正是众生之间存在着同体共生关系最真实的写照。我们对周围的人和物心怀怜悯,就是对我们自己心怀怜惜。

因此,对众生心怀怜悯不仅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更是一种对于自我与万物之间紧密联系的理解和顿悟。星云大师认为,真正的财富在自己心里。如果每天有大量的财产供自己支配,每天享受着高消费的生活,而自己的心日渐荒芜,那么我们就是不折不扣的穷人。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与众生相伴的机缘,失去了生命之源。如果这样的现状不能改变,我们就会像一朵花一样慢慢枯萎。

在佛祖眼中,世间众生都是平等的,都是值得珍惜和热爱的。我们也是众生中的一员,为何不能去做珍惜和热爱的工作?与其像一朵娇弱的花一样慢慢枯萎,不如用一颗悲悯之心去关照众生。当众生从我们这里获得爱与尊重,他们同样会将这份爱与尊重带给我们。

【莲心慧语】

《大智度论》有言:“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鹄能高飞;世人虽有富贵力,不如学道功德深。”真正的财富在我们心中。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若是心中荒芜,也只会逐渐迷失自我。当我们对众生心怀悲悯,我们便找到了活力之源,更可贵的是众生会给予我们更多的悲悯。

以大悲本心,行众生方便

世人常说,佛有菩提心。《庄严论》曾经为菩提心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菩提心的根本就是大悲心。”大乘佛法的纲领《大日经》中也提到“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大悲心是一切功德的来源。当大悲心的力量越来越强烈时,我们对于众生的爱和与人方便的责任感就会越强烈,相应的,产生的菩提心的力量就会越强大。

有一天,一位僧人问赵州禅师:“听说您曾经在南泉普愿禅师门下参访,有这回事吗?”

赵州禅师说:“镇州出了个大萝卜头。”

僧人想要向赵州禅师请教是否曾在南泉禅师门下悟得佛法,而赵州禅师借此偷换了概念。在赵州禅师看来,若是自己直接将悟得的佛法传授给提问的僧人,他就只能学到佛法的皮毛,因为没有经过亲身的证悟很难领悟佛法的真谛。本着对僧人负责的精神,赵州禅师才用“镇州出了个大萝卜头”作为答案。这便是赵州禅师回答的深意,也是赵州禅师一颗菩提心最真实的体现。

菩提心并非高不可攀的通天宝塔,也并非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它就那样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菩提心,不欺侮弱小是菩提心,不因善小而不为也是菩提心。当菩提心在心中生根发芽之后,我们的心地会变得更加柔软,内心的暴力会逐渐停止,眼前将呈现出一个崭新的世界。

阿那律是一位勤奋的修道者。他总是孜孜不倦地研读经文,经常整夜不睡。后来,由于过度劳累,阿那律失明了。他虽然很伤心,但是没有丝毫颓唐,反而更加勤奋地研习体悟了。

有一天,阿那律的衣服破了一个洞。他自己动手缝补,可补着补着,线脱了。双目失明的他只好不断地在身边摸索,样子十分狼狈。佛祖知道阿那律遇到了困难,就来到他的房间,替他找到跳脱的线,并帮他穿到针里。

“是谁在帮助我穿针呢?”阿那律问道。

“是佛祖在为你穿针。”佛祖一面回答,一面帮助阿那律缝补他有破洞的衣服。

阿那律感动得流下泪来。

“同情别人,帮助别人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佛祖这样教育他的弟子们。

佛祖主动践行自己的开示,为弟子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弟子们知道这件事之后,十分感动。他们相互勉励,相互鼓劲,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穿针引线只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佛祖却能将它当做自己神圣的职责来加以践行。一滴水折射的是整个太阳的光芒,佛祖对众生的爱怜之心可见一斑。弟子们也正是受佛祖榜样力量的影响,将为大众服务作为己任。

我们都是人生海洋中的一颗小水滴,若能将帮助他人作为一种责任来践行,人生中便多了几分关爱与尊重,少了几分烦恼与痛苦,更令人欣喜的是在海洋深处会长出一株象征觉悟的菩提树。当菩提树逐渐长成参天大树之时,我们也将结束回归澄明心境的旅程,与自己关爱与尊重的人结伴同行。

【莲心慧语】

佛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小事组成的。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就可以将自己对于众生的爱、责任与尊重很好地传达出来,就可以终止自己内心的暴力,与崭新的世界相伴而行。

与人为善也要见人下碟

有一天,新兴严阳尊者在路上遇到一位僧人。尊者举起拄杖就问:“这是什么?”

僧人回答:“不认识。”

严阳尊者说:“只是一根拄杖而已,你都不懂得。”

严阳尊者又拿着拄杖向地上一扎,继续问道:“这样你懂了吗?”

僧人回答:“不懂。”

严阳尊者说:“只是一个土坑你都不懂。”

严阳尊者又把拄杖扛到自己肩上,问:“你会了吗?”

僧人还是回答:“不会。”

严阳尊者说:“横扛着拄杖,不去管别人,一直向千座万座山峰走过去。”

严阳尊者是一位悟道高僧,他对僧人如此耳提面命,就是希望僧人领悟大道,可惜几次三番开示,奈何僧人就是不明白。结果,严阳尊者只好留下“一直向千座万座山峰走去”的开示离去。其实,僧人并非不想学习严阳尊者的大道,只是因为他们双方没有找到与对方交流的契合点。

同样的情景也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生活里。“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我们耳边常常会传来这样的声音。声音的主人除了渴望表达自己独立思想的少年,更多的还是那些表达自己善良和悲悯之心未果的人们。他们有着最美好的初衷,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与痛苦告别,与欢喜相伴,可惜未能如愿。

古人说,要了解某一位禅师所讲的话,必须先知道他所在的宗派旨趣,千万不要自立规矩。同样的,与人为善也要从他人的实际出发,对症下药。每个人的心念、智慧和领悟程度都是不同的,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即使品德再高尚,我们也无法将与人为善的美好初衷变为现实。

妙庄严王有两个儿子净藏、净眼。他们从小就修行菩萨道,已经有了神通。有一天,净藏、净眼的师父对他们讲希望度他们的父亲皈依佛门。

“父亲从来不信佛。这件事恐怕很难。”两位兄弟争先恐后地告诉师父。

“那你们想办法让他来见我一次吧。”师父说道。

两兄弟回宫之后就把这件事对母亲讲了,希望从母亲那里得到帮助。

母亲为难地说:“你们父亲并不信仰佛教呀……”

“可是供养佛是我们应该做的事。”两兄弟答道。

母亲说:“这样好了。你们修行应该会神通吧?只要你们在父亲面前显露一下,我再劝一劝,应该会好一些。”

于是,母子三人来到妙庄严王的宫殿。

“大王,我和儿子来看您了。”母亲说。

“儿子?”妙庄严王很奇怪,明明只有妻子一个人呀。

这时,窗外传来两兄弟的声音:“父亲,母亲,我们在这里。”

妙庄严王和妻子抬头一看,两个儿子在半空中站着。他们先是变成两座金光闪闪的佛像,又变成开满花的菩提树,又变成两匹骏马……

两个儿子的神功让妙庄严王啧啧称奇,并一定要去拜访儿子的师父。

于是,妙庄严王带着后妃、儿子和群臣去拜访了师父。在听过师父讲解的佛法之后,妙庄严王心中产生极大的欢喜,立即决定皈依佛门,出家修行。

正是由于母亲对于父亲的了解,让两个儿子在妙庄严王面前显示了神通,才使妙庄严王皈依了佛门,否则就会引起其无限的反感。与人为善同样也是一种皈依。找到自己的善念与他人的善念的交会点,使双方的智慧和心性不发生冲突,我们就可以不再因为悲悯之心而生出怨念,就可以享受自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