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问佛陀:《碧岩录》里明心见性大智慧
9518000000014

第14章 纠缠表象是苦自己——佛说超脱(2)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若是不能达到自己所爱的人提出的要求,他们就将收获一大堆抱怨、指责甚至惩罚。面对如此情形,尽管有时会心生抱怨,但是最终如何令所爱的人绽放笑颜的想法还是占据上风,自己仍旧会不折不扣地去执行,至于自己却很少出现在考虑的范围中。

上述情况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很多人心中,自我都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至于真正的自我是什么模样,有着怎样的诉求从来很少出现在人们的头脑中。其实,只要认真回顾一下自己在满足他人要求时遇到的百般痛苦与委屈,我们不难发现自我的呐喊便是它们的源泉。唯有认识真正的自我,确定自我承受的底线,世界才会真正在我们及我们所爱的人面前露出笑脸。

有一天,云门文偃禅师拿着一根拄杖对弟子们说:“我手中的这根拄杖能变成一条龙,吞下整个乾坤!哪里还有什么山河大地呢?”

长沙景岑禅师说:“学道的人不能识别出什么是真如,只是因为错把灵魂当成了它。其实真如是无量劫以来生死的根本。痴愚无知的人却往往把灵魂当成真实的自我。”

实际上,云门禅师的拄杖和长沙禅师口中的真如有着相同的寓意,二者都是真实自我的象征。真实的自我能够包蕴整个乾坤,观照生死,而非人们眼中看到的拄杖或妄解中的灵魂。认知真实的自我是悟道的重要前提。只有与真实的自我相拥,世间的真相才能在我们眼前展露,种种遮蔽真相的浮云才能逐渐散去。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悟道的过程,没有真实自我相伴的旅途同样阴霾满天。只需重新审视那些为了迎合他人而做出的种种举动,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端倪:无底线的付出模糊了过度执著与无私的爱的界限,却没有带来预想中的快乐,反而将自己的心变得狼藉一片。若要改变这种现状,唯有正视自己的内心,洞悉事情的真相,因为我们才是自己最大的贵人。

【莲心慧语】

《大般若经》中说:“上从诸佛,下至傍生,平等无所分别。”做人一定不要为别人活着。如果总是迎合别人,没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就会在过分执著中迷失自我。唯有确定自己的底线与不足所在,不断地充实自我,我们才能与真正的自我相遇,才能与真正的幸福相伴。

不幸福只因不单纯

几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一直与幸福相伴。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人们设计了各种切实可行的方案,并努力去实现它们。可是,多年,幸福仍然没有来到我们身边。难道是自己不够努力吗?当然不是。经过多年的积累之后,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拥有了很多东西,只可惜它们并非件件都是必需品,而且派不上用途的拥有还会成为实现梦想途中的障碍。

这便是幸福迟迟不能到来的重要原因。佛家认为不幸福只因不单纯,与其求多而虚伪,不如少而实在。内心的简约是幸福与快乐的源泉。当简单成为生活的主旋律时,那些扰乱身心的私心杂念进入我们视野中的机会就变少了,心灵的负担也相应地变轻了,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来梳理自己的思绪和心情。这样,痛苦、迷惑和忧虑就减少了入侵的机会。据《碧岩录》记载,俱胝禅师就是简约之风的提倡者。

俱胝禅师庙中有一个小和尚。有一天,小和尚在庙外玩耍。一个人问他:“你师父平常用什么方法开示众人呀?”小和尚就学着俱胝禅师的样子竖起了手指头。

回到庙中,小和尚就将这件事告诉了俱胝禅师。俱胝禅师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却拿着刀把小和尚的手指头剁掉了。小和尚痛得又哭又叫,跑出了俱胝禅师的佛堂。这时,俱胝禅师突然叫了一声。小和尚回过头来一看,发现俱胝禅师正竖着一根手指头,顿时开悟了。

开始的时候,小和尚伸出手指只是单纯模仿,并没有理会其中的深意。俱胝禅师认为这样的认识违背了“以心观心”的佛道,是对一指禅理解的庸俗化。只有作为模仿的指头消失,一指禅的真意才能以一种正确简约的方式传达出来。这便是俱胝禅师的目的所在。

古人说,“大道至简”,越是真理就越是简单。但是,这种简单并非是因为见解上的贫乏或内容上的短缺,而是繁华过后的一种觉醒,是一种去繁就简的境界。当我们与简单同行时,也就意味着我们正在一种觉醒中行进着,而美满幸福的人生就是一个去繁就简的人生。

其实,生活并非总是那样云淡风轻,不如意的事情也会层出不穷。烦恼、忧虑、迷惑等常常会不请自到,它们都会和名利、贪欲、痴嗔一样成为牵绊人生的绳索。若是长期背负这些绳索,我们就会轻易地被痛苦与绝望俘获,整日在混乱的心境中无力地挣扎,即将到来的幸福也会在不远处停下靠近的脚步。只有摆脱这些绳索的束缚,我们才能与幸福相拥而行,享受到真正超脱的快乐。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可以从一个简单的事物中看到整个世界的实相。无论是大海掀起的滔天巨浪,还是草原上奔跑着的无数牛羊,它们只会令我们感受到大海的壮阔和草原的富饶。至于二者到底如何,我们还是不得而知,不如将巨浪中的小鱼或是草原上快乐的土拨鼠作为研究的对象。

人生路上如能秉持简约鲜明的风格,同样可以乘风破浪。它不仅简化了探究的过程,还可以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生活并不需要刻意的追求,无限制的索取,因为简约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一种快乐。

【莲心慧语】

无门慧开禅师有言:“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种类繁多的物象是心中杂念的主要来源。与其在这些杂念上耗费心思,不如做一种少而实在的举动,过一种简约超脱的生活。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永嘉玄觉禅师在《证道歌》中有一段话:“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无论是行走坐卧,还是语默动静,只要能体会到安定自然,就在禅里面。禅宗讲究心的自在、明净和烦恼的解脱,若是能够在任何情境面前都保持淡定的心态,我们就能达到一心不生、万法无一的境界。

紫壶和尚在他所住寺庙的山门处立了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紫壶和尚有一条狗,向上方扑,能咬到人的头;向中间扑,能咬到人的腰;向下扑,能咬到人的脚。如果妄自揣摩议论,你就会顷刻间失去性命。”每当新来参访的人到此处,紫壶和尚就大喝一声:“看狗!”只要新来的人一回头,紫壶和尚就掉头走出方丈室。

有一天晚上,紫壶和尚深夜时分在厕所外面大喊:“抓贼!抓贼!”这时,他在黑暗中碰到一个僧人,就一把揪住对方的胸口说:“抓到了!抓到了!”僧人辩解说:“和尚!我不是贼啊!”紫壶和尚说:“说你是贼你就是贼,你竟然还没有承担的胆量。”

无论是山门牌子上的狗还是半夜中捉贼,都是紫壶和尚故意设置的情境。与平常的情境相比,这两个情境略显奇特。紫壶和尚就是希望借助这两个奇特的情境来指引弟子们开悟,观察弟子们是否具有淡定之心。

在任何情境面前处变不惊不仅是悟道的重要步骤,还是从生活的逆境中超脱的重要方法。古人有言:“文似看山不喜平,画如交友须求淡。”不过,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更喜欢一帆风顺,即使遇到了预想中的困难,我们也会心生不快,更何况是逆境呢?

大多数人对于逆境持有一种极端抵触的心理,一旦陷入逆境,就如临大敌,随时准备拿起身边的任何一件东西作为武器进行反击。此刻,对逆境的厌弃和不成功便成仁的决绝之心充溢着整个胸膛。若在与逆境的对抗中失利,我们就会彻底丧失信心和勇气,一下子跌进人生的谷底。

六祖慧能认为,参禅的关键并不在于打坐不打坐,而在于怎样去修心。只有心先进入禅的境界,人才可能修成禅,才可以从禅定中体会到何为自由。如何面对逆境同样是一种参禅的过程。我们只有先静下心来,以淡定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处境,才能洞悉事情的真相,才能在逆境中站稳脚跟。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心是一切的基础,万境处于一心。如果我们能修好自己的一颗心,悦纳一切情境带来的苦乐悲喜,就能淡定地面对任何情境,不再受逆境的干扰,找回久违的自在逍遥。

【莲心慧语】

佛说,春来任他百花开,秋去随他黄叶散。无穷般若心自在,清净自有菩提伴。生活的情境总是那样多姿多彩,当然有顺境也有逆境。我们若是能修好自己的一颗心,淡定地面对任何情境,就可以跳出逆境的包围圈,安享自在超脱的生活。

发出你自己的声音

有一天,南泉禅师正在禅房中参禅。突然,廊下传来一阵嘈杂声。原来是东西两堂的弟子们正在争夺一只猫。南泉禅师走出禅房,将猫抓到自己手中。弟子们一下子静下来。

这时,南泉禅师说道:“你们如果说对了,我就不杀这只猫。”

虽然在场的人很多,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答出南泉禅师的深意。

于是,南泉禅师就把手中的猫斩成两段。

后来,南泉禅师将这件事告诉了赵州禅师,问他会怎么做。赵州禅师没有说什么,只是将自己脚上的草鞋脱下来顶在头上,从禅房中走了出去。

南泉禅师说:“你如果当时在场,就一定能救得了那只猫。”

在这则公案中,猫只是一个引子。南泉禅师捉住猫,就是为了考察弟子们的悟性,希望他们在悟道的过程中不要只停留在言语层面,而要用眼去看,用心去感受。可惜,当时在场的弟子没有一个人能领会南泉禅师的深意。而赵州禅师不拘形式的回答深得南泉禅师之意。

这样的情形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世界因为有了不同的声音才变得不拘一格,精彩纷呈。大家如果都长着相同的面孔,说着相同的话,就不仅仅是单调的问题了。开始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安全感。不过,时间久了,我们就会逐渐沉溺于这种高度一致的氛围中,因为身在其中的人不会受到任何质疑和观点上的挑战。

过于趋同的模式很容易在无意间将我们带入一片祥和的误区中。直到痛苦突然袭来,我们才发现自己心中的乐园早已变了模样,急切之中想要同身边的人商量一下对策,结果映入眼帘的是与自己一样愁眉苦脸的人,原来大家是一样的束手无策。此刻,许久未见的烦恼、悲伤、焦虑一起袭来,负面情绪顷刻间填满心中的每一片净土。

《华严经》有言:“如悬镜高堂,无心虚招,万像斯鉴,不简妍媸,以绝常之静心,照常之圆理。”世间万象的妍媸、巨微,都只是一种表象。我们如果能观照自己的内心,形成自我独特的见解,就能顺利地屏蔽模仿带来的干扰,驱除内心的杂念,得到心灵的安定和平静。一味地模仿不仅会使自己成为形式的俘虏,还会令视野失去拓展的空间,泯灭自我的特色。古人就曾以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深以为戒。

虽然生活给予每个人的阳光雨露并不相同,但在佛祖面前,众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有从自己的本心出发,发挥自我认识上的优势,我们才能满怀信心地针对事情的实际情况作出合情合理的判断,才能摆脱趋同模式带来的种种烦恼、忧愁和焦虑,享受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

【莲心慧语】

星云大师说:“精神的提升、心胸的开阔,能使人生的境界扩大。”如果总是停留在形式上,停留在对他人的模仿中,我们就会在狭隘的环境中折断自己的翅膀,失去展翅高飞的能力。所以,唯有勇敢地从模仿的堡垒中走出,以自我的本心作为判断事物的出发点,我们才能从狭隘的环境中走出,拥抱快乐自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