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几个月,小牛长大了。它想:‘这婆罗门费了许多心血来养我,现在我是全得叉尸罗国力气最大的牛,正好让我来显一次本领,报答他养育我的恩惠吧!’
“有一天,欢喜满对婆罗门说道:‘婆罗门!请你到养牛的长者家,告诉他说:我所养的牛能拖一百辆货车,你就以千金跟他打赌吧!’
“婆罗门就到那长者的家里,问长者道:‘这城中谁养的牛最有力气?’
“长者先举别家的牛来回答,最后说:‘全城中没有一头牛能及得上我所养的。’
“‘我也有一头牛,能拖一百辆货车。’婆罗门道。
“‘哪里有这样的牛?’长者不相信。
“‘我家里就有。’婆罗门得意地说。
“长者不服气,便以千金和他打赌。
“婆罗门回去后,便在百辆车中装满沙石,为欢喜满洗浴,喂它香饭,把它驾在第一辆车的车轭上,举起皮鞭叱道:‘走呀!欺瞒者!拉呀!欺瞒者!’
“这时,欢喜满听到这话,觉得自己并非欺瞒者,为何受这种称呼?它不知所以,四只脚就如柱子般立着不动。长者看到这情形,就叫婆罗门交出千金。
“婆罗门损失了千金,解下牛,回到家里忧郁地卧着。欢喜满走回来,看见婆罗门忧郁地卧在那里,便走上前去问他:‘婆罗门啊!你为什么躺在这里呢?’
“婆罗门很不高兴地回答道:‘千金输去了,还能睡觉吗?’
“‘婆罗门!我在你家这么久,曾经打碎过碗没有?曾经在别处撒过粪尿没有?’
“‘都没有。’婆罗门连忙否认道。
“‘那么,你为什么要叫我欺瞒者呢?’欢喜满问道,‘你这样称呼我,是你自己的错而不是我的错。现在你可以再去和那长者赌两千金,但这次你可不要再叫我欺瞒者了!’
“婆罗门听了欢喜满的话,再去和长者相约打赌两千金。
“依照上回的方法,波罗门把百辆货车前后联系起来,并将装饰好的欢喜满系在第一辆车子的前面。婆罗门坐在车上,用手轻轻地拍着牛背说道:‘贤者啊!前进呀!贤者啊!往前拉吧!’果然,欢喜满把百辆货车拉着前行,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专门养牛的那位长者拿出两千金来,其他的人看到这种情形也都拿出很多钱来赏赐欢喜满。婆罗门因为欢喜满的帮助,得到了许多财物。
“比丘们啊!恶语是谁也不喜欢的,就是畜生也不喜欢。”
佛陀叱责六群比丘以后,就制定学处,指示弟子们说柔软语、真实语、慈悲语、爱语,不可说恶语,因为恶语不仅伤害别人,更伤害自己。
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哪怕只是一言之善,也可以呈现善良的力量。古语云:“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一句充满善意的话语往往充满无形而巨大的力量,它不仅可以暖人心脾,给人以希望和信心,它甚至还可以“以一言之善而制止一场武力”,化干戈为玉帛。李敖在《北京法源寺》一书中就曾因冯道的“一言之善制止了一场战争”而给予其高度评价:
“契丹打进中国,杀人屠城,无恶不作,中国的英雄豪杰,谁也保护不了老百姓,但是冯道用巧妙的言辞、大臣的雍容,说动了契丹皇帝,放中国人一马。欧阳修写《新五代史》虽然对冯道殊乏好评,但也不得不承认‘人皆以谓契丹不夷灭中国之人者,赖道一言之善也’!冯道能够以‘一言之善’,从胡人手中,救下千千万万中国百姓,这比别的救国者对老百姓实惠得多了。”
红尘禅语:智洪禅师说:“唯有善言、善念、善行才是微妙的禅。”善言必然是发自内心的善意,话语间充满了善意的人往往也是一个内心充满了仁慈、善良的人。而这种发自内心的善意通过善意的语言表达出来,最能打动人心。佛法是极其讲究善良的,“劝人向善”便是其中的一大教义,而且这种善不仅仅表现在言语上,更表现在对于恶的包容与改正上。
胸怀一颗好心,满手都是慈悲事
有这样一则禅理故事:
弥兰王曾向那先比丘求道:“请问大师,世间哪里的水比大海之水更多呢?”
“比大海之水还要多的是佛法甘露的一滴水。”那先比丘回答说。
“为什么?”弥兰王百思不解。
“这一滴水可以消除众生罪业,洗净身心,所以比大海之水更多、更充沛。”
禅机总是简单而深邃的,正如佛法甘露的一滴水便是一颗饱满的慈心,比大海之水更有力、更充沛。
从竹林旁经过的人,往往会有这样一份意外的发现。几场春雨过后,春笋从湿润的泥土中探出头来,鲜嫩的绿色瞬间充溢了全部的视野;初夏时节,竹林绿荫成片,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浓浓的绿荫;秋风拂过,竹林一片金黄,竹叶在微风的轻抚下翩翩起舞;隆冬来临,积雪覆盖之下,有无数生命正蓄势待发等待春暖花开。
从为世人贡献的角度来看,竹子是世间最美好的植物,它以根、枝、叶、茎丰富人之所需,无私奉献得到世人的普遍喜爱。夏竹迎风摇曳,有招风驱暑之妙;竹声有如天籁,竹笛奏出美妙的乐音,给人间平添悠扬旋律。所谓“青青翠竹,无非般若”,竹子的自在,竹子的柔美,竹子的宁静,竹子的节操,正是修身养性之妙用。
竹子的品质不仅体现在那高洁傲岸的情操,还体现在其默默奉献的精神中。“出世予人惠,捐躯亦自豪”,它以其短暂的一生,从根到梢,从竿到叶,都默默奉献出来,无怪乎人们对其心生毫不吝啬的赞美。
佛陀生于古印度,成道后,四处游化,阐释着人生的真理,广说佛法之要,教化了无数人。
这一天,佛陀亲自巡视弟子的房间,看见一位比丘躺在床上,于是问道:“你的身体是否安好?心中是否有烦恼?”这位比丘很想向佛陀恭敬地礼拜,于是努力想撑起身子,但是因为疲惫不堪,根本无法起身。
佛陀见状,慈悯地来到比丘身旁问:“你怎么病得这么重,却无人照顾呢?”比丘说:“我出家至今,生性懒散,看见病人也不曾细心照料、关怀,所以自己生病了,也就没有人愿意前来关心,我真是感到惭愧啊!”
佛陀听完后,便亲自清理比丘的排泄秽物,把比丘的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
这时,帝释天看到佛陀的慈心,就用水洗浴比丘的身体,而佛陀用手轻轻地抚摸比丘。顿时,比丘身心安稳、全身舒畅,一切苦痛顿时化为乌有。这时,佛陀对比丘说:“你出家至今甚为放逸,不知勤求出离生死,解脱烦恼,所以才会身染疾苦,希望你从今天起,精进用功。”比丘听后,便至诚地向佛陀顶礼忏悔:“佛啊!承蒙您的探望与庇佑,如果不是佛光普照、慈悲摄受,恐怕弟子早已身亡,轮回六道了。弟子从今日起,一定会发大心,上求佛道、普度群迷。”比丘真心忏悔并且精勤办道,后来得证阿罗汉果。
佛陀不畏劳苦、不避污秽的行为感动了比丘,让他从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向佛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敦促他修成正果。
佛法大乘菩萨道的精神,就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有所作为,处处牺牲自我,成就他人,应如是布施,应万缘放下,利益他人的身心。这才是生命的最高追求,也是宗教最闪耀的情怀,世间最美丽的心灵。
播下慈悲的种子,世人都可享用丰硕的果实;留下几句仁爱的语言,世间都充满温暖的和风。种子探头笑,和风拂柳枝,此中风情,此间美丽,都令人心中漾满欢喜。
佛法甘露清净明澈,能洗涤众生罪业,所以比大海之水更加有力、更加充沛。而世间最美,皆由内心出发。美丽的容颜无法历久不衰,美丽的心却能永远动人,唯有心善、心真、心慈,显现于外的相貌、举止、气质才能让人动心。
红尘禅语:明觉禅师说:“要有正见正知,要有好心好道。”世间最美,皆由心生,人人都应以此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满怀好心,多行善事。
本是仙佛种,随处可开花
有位读书人到处拜佛求仙,访到宜兰一座山,就在崖上题了一首诗: 三十三天天重天,白云里面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
怎样的一个人,又是怎样的一颗了悟之心能写下这样的一首诗呢?
在智者眼中,佛本来就是凡人修的,所以人人皆可成仙、成佛。所有的变化都源于自己的智慧,只要你是向上的,心生欢喜,心生平等,心生慈悲,便能随处开花得果,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最终成佛。
每个人都是佛在尘世洒下的一粒种子,都可能开花,都可成仙成佛。
佛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中云:“如来法身自性不空,有真实体,具足无量清净功业,从无始世来自然圆满,非修非作,乃至一切众生身中亦皆具足,不变不异,无增无减。”因此,佛教中的“佛”并非“禅”而是人,并且佛陀当初在证悟得道时,第一句宣言就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的因果业报千差万别,但众生的本体自性并无二致。所以,任何人都不必妄自菲薄,也不要把神仙看得太虚幻,只要你想,你也能修成佛法。
在人类生命的小宇宙里,所有生物的生命现象,人都具备了,只是大家没有回转来分析自己罢了。其实,人与佛的差异都是人定的,人人皆有佛性。
有个小和尚满怀疑惑地去见师父:“师父,您说好人坏人都可以度,问题是坏人已经失去了人的本质,如何算是人呢?既不是人,就不应该度化他。”
师父没有立刻做答,只是拿起笔在纸上写了个“我”,但字是反写的,如同印章上的文字左右颠倒。
“这是什么?”师父问。
“这是个字。”小和尚说,“但是写反了!”
“什么字呢?”
答:“‘我’字!”
“写反了的‘我’字算不算字?”师父追问。
“不算!”
“既然不算,你为什么说它是个‘我’字?”
“算!”小和尚立刻改口。
“既算是个字,你为什么说它反了呢?”
小和尚怔住了,不知怎样做答。
“正字是字,反字也是字,你说它是‘我’字,又认得出那是写反的字,主要是因为你心里认得真正的‘我’字;相反,如果你本不识字,就算我写反了,你也无法分辨,只怕当人告诉你那是个‘我’字之后,遇到正写的‘我’字,你倒要说是写反了。”师父说,“同样的道理,好人是人,坏人也是人,最重要的是你须识得人的本性。当你遇到坏人的时候,仍然一眼能见到他的‘本质’,并唤出他的‘本真’。本真既明,便不难度化了。”
师父的意思再明白不过,在这个世界上,佛与众生没有任何差别,每个人都是佛,每个佛也都是平凡的人,一个人体悟到般若的智慧,就和佛无差别了。因此,如果要去度人,当然也要度坏人,如果这世上都是好人,还需要去度谁呢?
清末民初的国学巨擘章太炎先生在《齐物论释》一书中,阐述了“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样一个观点。既然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那么每个个体就都是一个自在自足的个体,就像佛家所说的那样,自性自然圆满。
心、佛、众生原无差别,只是人的心理在作怪。
一大早,寺院门口就吵闹不休,玄素禅师前去询问,了解到原来是一个屠夫想要进寺烧香拜佛,但是寺里的僧人嫌他满手血腥,不肯让他进殿,于是双方发生了争执。玄素禅师看到这一情景,立刻阻止了众僧人。
他问道:“为何事在这里吵闹?”
旁边的僧人说道:“这个屠夫每天杀猪宰牛,双手沾满了血腥与罪孽,怎能让他破坏佛门的清净呢?”
旁边的人也附和道:“每天晚上,他家里就会传来猪狗牛羊的哀叫声,听得人心烦,让人无法入睡,像他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到这里来呢?”
玄素禅师说道:“你们这样说就不对了,他身为屠夫,为了生计被迫屠宰生灵,一定于心不安,有很多罪需要忏悔。佛门为十方善人而开,也为度化十方恶人而开。”
屠夫满脸感激,来到禅师面前说:“方丈慈悲,我杀孽太重,于心不安,因此我想请方丈和各位法师到我家里,我准备在家里办斋供养各位,以安慰我不安的心。我们全家斋戒沐浴三日,恳请各位光临寒舍,助我完成这个心愿。”
众人听了他的话,摇头不止。玄素禅师却用微笑化解了,他说道:“在佛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只要与佛有缘,就可度他,佛门慈悲,不会舍弃任何人。”
屠夫也好,显贵也罢;刽子手也好,慈善家也罢,在佛陀眼里,众生皆平等,哪里分谁聪明,谁愚钝,谁善良,谁凶恶呢?所以,玄素禅师毫不犹豫,而且欣然愉快地接受屠夫的邀请前去说法。
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认为觉悟正道,得超得度只是少数人的专利,这仅仅是人的妄想,违背了佛的本意。有尊卑贵贱分别之心的人,永远不能成为悟者。
红尘禅语:《四十二章经》中讲:“心、佛、众生是没有差别的,每个人都是佛仙种,只是很多人沉沦于俗世,不能自拔,所以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误认为佛和人不同。”因此,每个人都不必妄自菲薄,只要人们满怀一颗慈悲之心,静心修行,一样能够有所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