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给小学生讲世界历史(上)
9515500000019

第19章 中世纪时期的亚洲(2)

第一次出海,郑和带着他的百艘战舰以及万名官兵到了占城、爪哇、旧港、苏门答腊、古里、锡兰等国家。如此庞大的船队足可称霸沿海各国,但郑和下西洋的宗旨是和平外交。每到一个国家,他先把明成祖的信递交给当地国王,并且把大批金银财物当做礼物送给他们,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许多国家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庞大的船队,又见郑和的态度十分友好,都热情地接待他。

在郑和之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甚至一个使团能够在对海洋的探索上超越他和他率领的舰队。1492年哥伦布开始航海,比郑和晚87年,仅有的3艘船的最大排水量不足250吨,水手约88名;1497年达·伽马开始航海,比郑和晚92年,船也不过4艘,最大排水量120吨,船员约160名;1519年麦哲伦环球航行,比郑和晚114年,船也就5艘,最大排水量130吨。

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船队七下西洋,访问了阿拉伯、东非各国,航程十万余里,最南到爪哇,最北到麦加,最西到非洲东海岸。

永乐年间,在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下,明朝与周边的众多国家都建立并保持了朝贡贸易关系,其延伸联系范围之广,超过以往历代。如果说唐朝是以广阔的胸怀迎接外来文化,那么明朝就是以积极的行动去开拓国际空间。

朱元璋。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出身于农民家庭,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底层,是中国唯一一个农民身份的开国皇帝。

《天方夜谭》。

《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经典文学作品,在世界各国流传广泛。关于这本书的由来,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个萨桑王国,国王努亚因为妻子的背叛而仇视所有的女人,从此每天娶一个女人过夜,第二天就将其杀掉,这样一直持续了三年。当时有一个宰相的女儿为了劝谏国王,大胆入宫,每天晚上给国王讲一个故事,在天亮的时候便停下来,留到第二天再接着讲。过了1001个晚上,国王终于被感化,那些动人的故事也自此流传了下来。

9世纪是阿拉伯帝国的全盛时期,地域横跨亚、欧、非,有着独特灿烂的文化。《天方夜谭》记述了阿拉伯地区的古代传说,从9世纪开始搜集整理,直到16世纪的时候才结集成册。到了18世纪的时候,《天方夜谭》传遍了亚洲、欧洲的许多国家。

《天方夜谭》整本书只有200多个故事,其中很多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比如《阿拉丁神灯》、《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渔夫和魔鬼》等。这些故事折射出东方文化的瑰丽色彩,将神奇的想象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通过读故事就可以了解到那个时期阿拉伯人的生活风貌。《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它吸取了波斯、印度等国家的民间故事,生动地描绘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反映了阿拉伯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

《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这个故事生动地描绘了中世纪时期的阿拉伯帝国生活:阿里巴巴是一个出身穷苦、一贫如洗的樵夫,有一天他无意中发现了强盗们的大批财宝。强盗们密谋要杀掉阿里巴巴,不过阿里巴巴最终凭借自己的智慧战胜了强盗。

阿维森纳。

阿维森纳原为波斯人,但一生居住在伊朗的中部和东部地区,是一名医师,也是中世纪时阿拉伯最有名望、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和科学家。

阿维森纳出生于980年,父亲的启蒙教育使他终生受益。在阿维森纳小的时候,父亲经常邀请一些饱学之士来家中聚会,阿维森纳在小小年纪便常与杰出人士在一起。阿维森纳从小就非常聪明,他有着非凡的记忆力,10岁的时候就能够记住《古兰经》和许多阿拉伯诗歌,而且阅读并掌握了伊斯兰法律,而后又自学医学和哲学。

阿维森纳在18岁那年治好了萨曼王朝一位亲王的病,从此破例被允许进入皇家图书馆,在那里,他看到了很多珍贵的图书版本,如饥似渴地阅读。到21岁的时候,阿维森纳成为一名杰出的医生,不仅如此,他在其他很多学科都造诣颇深。

后来萨曼王朝被土耳其击败,阿维森纳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他去世。这种毫无安全感的生活并没有给阿维森纳的生活带来太大影响,他丝毫不被外界的纷扰影响,从不间断他的学术研究。

阿维森纳的成就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要算他的两部大部头的著作《论治疗》和《医典》。《论治疗》一书完全是阿维森纳一人独立完成的,该书涉及逻辑学、自然科学、几何学、天文学、数学、音乐以及形而上学。

至于《医典》,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是医学史上最有名的著作,可以说是一本系统的医学百科全书,内容的绝大部分是以罗马帝国时期希腊医生的成就为基础而著的,也有一小部分自己的行医经验。

萨曼王朝。

中亚地区的一个封建割据王朝,存在的时间从874年到999年。

萨曼王朝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在宫廷当中会聘请伊斯兰长老担任国师、顾问。长老参与朝政,并享受有宗教特权和较高的政治地位。

《源氏物语》。

《源氏物语》是日本中古时期的一部长篇写实小说,由当时的著名女作家紫式部创作。整本书共54回,近百万字,布局宏大,内容丰富,涉及4代日本天皇,跨越70余年,书中出现的人物多达百余人。

这部作品带有一些佛教色彩,因为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映射出“无所有毕竟空”的佛学思想。但这部小说并不是一部宣扬佛教教义的文学作品,它展示的是平安王朝时期宫廷生活的奢靡以及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现象。

《源氏物语》最大的艺术成就在于成功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小说中的女性一般有三种结局:其一是走入坟墓,香消玉殒;其二是落发为尼,了断尘缘;其三就是独守空闺,虽生犹死。书中女性多舛的命运也间接反映作者紫式部偏于悲观的审美特征。《源氏物语》在日本开启了“物哀”的时代,此后,日本的小说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带着一些淡淡的哀伤的情怀。而“物哀”这种情怀也逐渐成为日本一种全国性的民族意识,随着一代又一代的诗人、散文家、小说家逐渐流传下来。

《源氏物语》代表了日本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峰,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长篇写实小说。作品流露出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为后世作家的创作提供了艺术典范。作者紫式部的名字不仅永远载于日本文学史册,而且享誉世界文坛。196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她选为“世界五大伟人”之一。

紫式部。

紫式部的父亲名叫藤原为时,是当时有名的中国文学学者,他擅长诗歌。紫式部受到父亲的影响,从小学习中国的诗歌,并熟读中国经典,擅长乐器和作画,有“才女”之称。自小熏习出来的深厚文学造诣使紫式部有足够的功底来完成《源氏物语》。

吴哥窟。

吴哥窟是柬埔寨人的骄傲,占地面积约21万平方米的吴哥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物。

这座伟大寺庙的建造者是神勇善战的高棉国王苏利亚瓦尔曼二世,他1113年即位之后就开始积极地扩张疆土,尽其所能地占领邻国的土地。苏利亚瓦尔曼二世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他希望建造一座宏伟壮丽的寺庙来炫耀他的权势,这样的想法成就了吴哥窟。

苏利亚瓦尔曼二世动用全国最好的工匠、彩绘师、建筑师以及雕刻家,历时37年才完成吴哥窟的建造。整个建筑由一块一块的大石头堆砌而成,没有用水泥石灰,更没有用钉子梁柱,却坚固无比,如此巧夺天工的建造技艺充分展示了古代柬埔寨人的出色建筑水平。

天女浮雕墙是吴哥窟内最为扣人心弦的景点之一。这些天女雕像都裸露上身,头戴华丽的头冠,显得雍容典雅,整个浮雕墙上的浮雕造型各异,姿态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

除了天女浮雕,吴哥窟内最引人注目的建筑还有以五座宝塔为主体的大殿,这个主殿位于吴哥窟的中心,代表印度神话中世界的中心须弥山。

如今,吴哥窟已经成为柬埔寨的标志,并展现在柬埔寨的国旗上。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吴哥窟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其宗旨在于保护和恢复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由21个委员国组成,每年召开一次会议,评定将哪些文化遗产收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评上世界文化遗产的古迹将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和监督。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项科技发明,包括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这四大发明相继传入世界各地,对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纸是一种片状纤维制品,一般是经过制浆处理的植物纤维水悬浮液,经过脱水,再经过压缩、烘干制成的。造纸术于5世纪初沿丝绸古道先传到新疆,约7世纪传到中亚,9世纪末传到埃及,12世纪时由埃及西传到摩洛哥,再从那里传入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

大约在隋唐时期,我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并通过阿拉伯人传入西方国家。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促成了印刷技术的一次飞跃。中国的印刷术西传欧洲,对于日后欧洲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等文化活动,有重要意义。

约在公元前3世纪,中国人已经发现了磁石的吸铁功能。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了指南针的应用。其中的水浮法是将磁针横贯灯心草浮在水上,用于航海业的导航中。航海罗盘的导航技术在12世纪传入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不久被英、法等国水手使用。指南针传入欧洲,为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火药也是中国最早发明的。七八世纪时,中国人已知道硝和硫黄可以构成一种极易燃烧的物质。10世纪初,火药被中国人用于城市攻坚战中。元代时,中国已制造出最早的火铳。蒙古人挟火器西征,将之传入欧洲。火药和火器的使用,对欧洲封建主义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的胜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也方便了欧洲殖民者对亚、非、拉美地区的征服与掠夺。

毕昇。

中国古代发明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他发明的胶泥活字印刷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

根据历史的记载,毕昇只是一个普通百姓,是当时一位从事雕版印刷的工匠,在日常工作的启示下发明了活字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