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给小学生讲世界历史(上)
9515500000018

第18章 中世纪时期的亚洲(1)

8~15世纪的亚洲各地,先后步入了封建社会,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国家。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国家在对外扩张和征服的过程中,既促进自身的发展,也对整个世界的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几大帝国的扩张过程中,充满着血腥的杀戮,并给各族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在客观上却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文化交流。

中国在这一时期,是蒸蒸日上的封建帝国,也是当时整个世界最为兴盛的强国,此时中国并没有扩张,而是用最温和的方式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

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一个颇具历史魅力与魄力的名字,690年,她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历史功绩显著,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为辉煌的大唐盛世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贞观十一年(637年),武媚娘被召入宫中,面对泣不成声的母亲,她说了“见天子焉知非福”这样一句话,后人解释说这是她在野心快要实现时表现出的欣喜。豆蔻年华的美丽少女满怀憧憬步入宫闱,却未能得到太宗皇帝的青睐。太宗去世之后,武媚娘与其他宫女一同到感业寺当了尼姑,三年之后,唐高宗李治将武媚娘接回宫中。

武媚娘再次入宫之后,对皇后的位置虎视眈眈。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她为了使自己坐上皇后的位置,杀害自己的亲生女儿,并以此加害于皇后。果然,皇帝一气之下将皇后打入冷宫,武媚娘如愿以偿地坐上了皇后的位置。

成为皇后的武媚娘野心逐渐扩大,于是开始干预政事,她先立自己的儿子李弘为太子,同时为唐高宗出谋划策,成为唐高宗的得力助手。不仅如此,她还在这一时期费尽心机,铲除了不少异己。

唐高宗在政治上没有作为,加上身体虚弱,武则天最后干脆取而代之,开始“垂帘听政”,成为名副其实的女皇帝。

如果说武则天在称帝前30余年参政执政的政治生涯中已显示出惊人的政治谋略和手段,那么,称帝之后则更充分地显示了她在用人、处世、治国等各个方面具有的杰出政治才能和政治家气魄。比如说用人,武则天很有容人之量,她不计门第,不避仇怨,不分性别,经常破格任用人才。她手下的女官上官婉儿是被武则天杀掉的宰相上官仪的孙女,但武则天发现上官婉儿的智慧与文采,便将她留在身边,加以重用,凡是批阅奏章、起草诏令的事情,很多都交给上官婉儿处理。

武则天在位期间,也实行了不少好的政策,比如提倡减轻农民的负担,停止对外作战,减少大型的工程,这样一来,百姓的赋税减少了很多。另外,她用提高待遇的方法来笼络官员,并且提拔了一批长期得不到重用的官员。为了使国库充盈,她下令宫廷手工作坊停止生产奢侈品。可见,武则天也是个有作为的皇帝。

一朝江山在手,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将她的治国之路走得甚是精彩。她将整个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后世的“贞观遗风”四个字便是对她最好的评价。她苦心经营下的国家蒸蒸日上,迎来了不久之后的“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是指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使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此同时,他提倡文教,使天下大治,唐朝因此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前后共经历了29年。

遣唐使。

589年,隋朝结束了中国历史上近300年的南北分裂对峙局面,统一了中国,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当时,日本正处在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过渡阶段,新兴的日本封建主希望从中国学习封建制的统治方式,便有计划地派遣使臣和留学生来中国访问、学习。当时,隋朝也派使臣出使日本,并受到日本方面的热情欢迎和隆重接待。

到了唐朝,中日两国的交往更是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频繁程度。从630年开始的200多年间,日本的天皇先后派出多批使者来到中国,学习唐朝的典章制度和文化礼仪,随同使臣一起来中国的,有官员、留学生和留学僧,人数多时达五六百人。由于他们都是由日本政府派遣来的使者,所以就被称为“遣唐使”。他们在中国学习各种技艺,回国以后便积极传播唐朝的制度和文化,中国的典章制度、工农业生产技术、历法、哲学、历史学、文学、数学、医药学、建筑学、美术等都被介绍到日本。

据史书记载,唐朝时日本派来的遣唐使前后有13批,达数千人。

总的来说,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促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成吉思汗。

元太祖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1162年出生,是世界历史上杰出军事家和政治家。

1206年以前的蒙古一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铁木真经过长期征战统一了各部落,形成一个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统一的高度集权的大部落,并且用蒙古作为统一名称,这为后来忽必烈建立元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206年蒙古各部落首领在斡难河边开会,共同推铁木真做大汗(“汗”就是大帝的意思),称他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在位期间,曾经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向东基本上囊括了整个东亚,向西最远处到达西亚、中欧的黑海海滨。

1225年,经过7年西征的成吉思汗回到蒙古草原,他不顾64岁的高龄,坚持亲征西夏。但是在途中,由于意外的围猎受伤,成吉思汗高烧不退,最终西夏国王被迫派使者求降。

病危中的成吉思汗在六盘山休养,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留下了三条遗嘱。1227年秋天,成吉思汗病逝于六盘山。他没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灭亡西夏,也没能征服中原,却为自己的子孙留下了灭夏、灭金的策略。

斡难河。

斡难河也称作鄂伦河、鄂诺河或者是敖嫩河,古时称为黑水,是黑龙江的上游之一,发源于蒙古小肯特山东麓,是蒙古族的发祥地。1206年,成吉思汗即位于此。

元世祖忽必烈。

忽必烈是铁木真的孙子,1260年自称为蒙古帝国可汗,1271年建立元朝,成为元朝的开国皇帝。

忽必烈在年少的时候就产生了“大有为于天下”的念头,希望自己能成就一番事业,他积极地学习中原传统文化,并以儒家思想治国。他任用了一大批汉人儒士来治理内务,比较著名的有刘秉忠、元好问、张文谦等人,这些人主要帮助他整顿军事政务。

1253年,忽必烈开始一步步地为自己称帝做准备,先是南下攻打大理国,之后又回到北方与同父异母的阿里不哥争夺帝位,将阿里不哥打败之后,忽必烈迁都北京,建国号元,1276年灭南宋,统一了全国。在此之后,忽必烈还曾进攻日本、安南、占城、爪哇等国。

忽必烈统治期间,注重选用人才、采取汉法,并注意建立和完善各项政治制度,鼓励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使生产力水平迅速发展起来。

但是,忽必烈统治时期也颁布了一些不好的政策,比如他规定把境内的民众分为四等,这种做法不利于民族团结,使民族歧视的现象更加严重。

刘秉忠。

刘秉忠是元代的政治家。元世祖忽必烈还没有即位的时候,就很注意物色人才。有一次,刘秉忠和云海禅师一同拜见忽必烈,忽必烈将刘秉忠留在身边,向他请教军国大事。

忽必烈即位之后,更加重用刘秉忠,国家的典章制度基本上都由刘秉忠参与设计草定。北京城的雏形元大都,就是刘秉忠规划修建的。

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是中世纪闻名世界的意大利旅行家,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据他自己说,1271年,他随父亲和叔父到达中国,并在中国居住了17年。在返回故乡后,他因参加一场海战,兵败被俘入狱。他在狱中口述自己在东方的见闻,由狱友记录,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根据《马可·波罗游记》的记载,马可·波罗一行来到中国时,元世祖忽必烈隆重地接待了这几位远道而来的异国朋友。元世祖对年轻的马可·波罗尤为器重,派马可·波罗到全国各地巡视。在巡视至江苏扬州时,“曾亲受大可汗的命令,治理这城三年之久”。马可·波罗在书中自称治理扬州三年,也就是说他做了三年的扬州总管。

但是后来有历史学家认为,如果马可·波罗曾在扬州做过行省长官或总管,那么,《元史》或扬州的地方志中都应有文字记载,在当地也应有遗迹可寻,但是后来的人们根本找不到可以作为证据的蛛丝马迹。还有人发现,《马可·波罗游记》的译本很多,其中的一种译本写有“奉大可汗命居住此城中三年”。如果只是在扬州居住过三年,而未曾做官,那史书上没有记载也就是正常的事了。

因为这本书是口述而成的,所以记录的过程中出现错误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尤其是这本书的译本有很多种,对同一件事的说法也有很多不相同之处。

还有学者产生过这样的质疑:马可·波罗真的到过中国吗?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质疑呢?道理也很明显,因为在马可·波罗的记述中,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在他的书中并未被提及。比如说东方人使用的餐具是筷子,这么显而易见的不同之处在书中却只字未提,再比如说当时的中国妇女盛行裹小脚,在书中也没有提到,再比如长城,对于这个震惊世界的建筑奇迹马可·波罗似乎也视而不见。

也许,马可·波罗当初的那位狱友在记录的过程中遗漏了很多,也许,马可·波罗真的从未来过中国。不管怎样,马可·波罗是当时伟大的探险家,他在自己的著作《马可·波罗游记》中认为东方是一片神秘的富庶之地。

总管。

总管是古代的官职名称,是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者管理专门事务的长官。

郑和下西洋。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他是战争无辜的牺牲品,在由朱元璋下令、傅友德担任指挥的云南之役中,年仅11岁的郑和被明军掳获阉割,做了军中的“秀童”,后来被选送到燕王朱棣的府邸。尽管身为阉宦,但他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屡建战功,及至被委以重任——出使西洋。

明朝永乐年间,为了对外宣扬大明国威,同时与其他国家开展更多的文化交流,郑和奉命率领庞大的船队出使西洋。其实,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就其活动的性质来说,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队,也不是正式的外交使团,而是兼有外交和贸易双重任务的船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