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生必知的国学常识
9513900000008

第8章 熟悉经典,修身立志(8)

善操理者不能有全功,善处身者不能无过失。

解读:善于操持治理的人也不能把事情做得十全十美,善于自身修养的人也不可能没有过失。这是《旧五代史》中的一句名句。它告诉我们,每个人即使是再优秀的人,也会有缺点和疏漏之处,所以我们应该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断进取,对别人宽容,理解和体谅别人。

毁誉乱真深可畏,直言不闻深可畏。《新五代史》

解读:毁坏别人的名誉、混乱视听是很可怕的,不听别人正直的言论和规劝是很可怕的。这是《新五代史》中的一句名句,它时刻警示着我们,为人要保持良好的德行,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切不可恶意中伤别人,也不要顽固保守。

习见善则安于为善,习见恶则安于为恶。《新五代史》

解读:经常见到善良(的人或事),人就会变得愿意多做善事,经常见到邪恶(的人或事),人就会变得喜欢作恶。所谓“习”,就是耳濡目染,习以为常的意思。一个人能否健康成长,和社会风气的好坏关系极深。所以我们不仅要努力让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友善的环境中,更要学会明辨善恶,从善弃恶。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解读: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当人生活得不如意的时候总喜欢把自己不顺的原因归结为命运,这其实是不对的,所谓“谋事在人”,我们应该从自己身上去寻找原因,并且积极进取。

从谏如流,人君之令范;极言无隐,臣子之常规。出自《旧五代史》卷一百四十七。

解读:听从规劝像流水一样自然,这是身为国君的应该学习的榜样;直言规劝,这是臣子的本分,是平常应该做的事情。这句话出自《旧五代史》,意思是说为人君者应该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为人臣者应该坚持操守,敢于直言进谏,只有君臣各司其职,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骑虎者,势不得下。

解读:这句话出自《新五代史》,是在郭崇韬权大时有人的劝告之言。它的表面意思说的是,骑在老虎背上的人,在当前形势下不能下来。人们常用来比喻做事情进行到中途遇到困难,迫于形势又无法停止,做也不事,不做也不是,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做下去。常用语形容进退两难的境地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解读:祸患的发生常常是由于一些小的失误积累而成的,智慧而又勇敢的人常常被自己所喜好的东西所困惑。这是欧阳修在总结后唐庄宗因宠爱乐工伶人以致国破身亡的历史教训而说的话。意在劝解人们要有警惕心,要防微杜渐和学会自控,不要忽视细小的错误,不要玩物丧志,

§§§第六节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概说:

有人统计,如果一个人每天读3万字的话,那么读完《四库全书》大概需要216年半的时间,更不用说读完中国从《史记》以下的所有书籍了。读书是为了明理达用,并不是每一本书都要细读,而是要有选择地读书。就拿正史中的二十四史来说,也不是每一本都要仔细琢磨的。

二十四史是我们常说的“正史”,由清代乾隆皇帝钦定,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十四史记叙的时间,从《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包括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二十四史名句:

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

解读:学习,不担心能力上不行,而担心没有远大的志向,出自《晋书》。志向是我们对自己的期许,只要能够为这个社会创造美好,任何志向都是了不起的,但是如果一个人的心中没有志向,只是盲目地服从别人的安排,得过且过,这样的人生是没有希望和欢乐的。

行生于己,名生于人。

解读:怎么做取决于自己,得到怎样的名声则取决于别人,出自《北史》。“行生于己”,所以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去做好一件事情或者做坏一件事情;“名生于人”,别人说什么是无法强求的,我们也可以不去理会。

先谋后事者逸,先事后谋者失。

解读:先谋划好再行动的人会很从容,先行动后才想起来计划的人多会失败,出自《旧唐书》。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先计划后行动不仅是古代军事作战的策略,也是我们做事的基本

廉者憎贪,信者疾伪。

解读:清廉的人憎恨贪婪,诚实的人厌恶虚伪,出自《新唐书》。品行良好的人总是不愿与那些道德败坏的人为伍的,所以我们如果想要结交一些在道德品质方面很优秀的人,自己首先就要修炼好自己的品德。

人谁无过,当容其改。

解读:谁都有犯错误的时候,要允许别人有改错的机会,出自《新唐书》。人犯了错误之后都希望得到谅解,不仅我们自己是这样,别人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不仅自己犯了错误要及时改正,还要学会宽容地对待别人。

不自满者受益,不知足者博闻。

解读:不骄傲自满的人会得益,不自以为是的人能博闻,出自《隋书》。学海无涯,任何时候都要懂得谦逊,哪怕自己对一个领域已经有所了解,也要明白自己了解的只是皮毛而已。

天下之务,当与天下共之,岂一人之智所能独了?

解读:天下的事情,应该与天下人共同商量,哪里是一个人的智慧就能解决的,出自《梁书》。即使是再聪明的人也无法独自生活于生活中,无法独立解决所有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合作,要多听别人的意见,这样,我们才能健康成长。

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无也。

解读:一个人一生中没有明了胸襟博大的含义,他就算活了一百岁也等于短命,出自《南史》。人能相互体谅、相互帮助,人生才有价值,如果心中只有自己,不知道宽容、接纳,这样的人生孤独而乏味,等于没有人生。

国之宝器,其在得贤。

解读: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莫过于贤明的君臣了,出自《北史》。一个贤明的人领导人民,人民就会得福,因此在中国历史上,永远都是在歌颂贤者,成为一个贤明的人,历史就会记住他。

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

解读:虽独行独寝,也不做亏心之事,出自《宋史》。良好的教养需要时刻保持,不能因为时间和场合的变化而改变。我们应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坚守自己的行为准则。“身正不怕影子斜”,这样的人才是坦荡荡的君子。

君子有三惜:此生不学,一可惜;此日闲过,二可惜;此身一败,三可惜。

解读:君子有三件事情是非常可惜的:一是一生不学习,二是浪费时光,三是以失败的结局结束人生,出自《明史》。对我们而言,如果能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人生就不会有一败涂地的结果。

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

解读:长时间的积善,知道的人可能也不多;但是一时作恶,天下的人可能就会全部知道,出自《晋书》。有时候,偶尔所做的一些坏行为也会成为我们人格中的重大缺陷,影响我们的成功,因而,我们应该始终坚持良好的行为。

疾风知劲草,严霜识贞木。

解读:在狂风中才能看出草的坚韧,在乱世里方能显出忠臣的赤诚之心,出自《宋书》。恶劣的化境中往往更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和能力。想要真正增强自己的能力,就应该多经受历练。

迷而知返,得道不远。

解读:能够迷途知返,那么离得道也就不远了,出自《魏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不怕犯错误,怕的是犯了错误却不思悔改。如果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并能及时改过自新的话,还是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

尚俭者开富之源,好奢者起贫之兆。

解读:崇尚节俭的人能够过上富裕的生活,爱好奢侈的人则会一步步走向贫困,出自《魏书》。

懒惰成性、奢侈成风的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财富从手中流走,这样,即使有再多的财富,最终也只能坐吃山空。只有懂得节俭的人才能守住并创造更多的财富,

学不精勤,不如不学。

解读:学习不精通不勤奋,还不如不学,出自《周书》。学习贵在勤奋和坚持,如果总是只求一知半解而不加深入思考,不懂得坚持与勤奋,那肯定是很难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与其枉费时间,还不如多干点其他有意义的事情。

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

解读:感动上天的德行没有比孝更大的,感动万物的方法没有什么比得过诚,出自《宋史》。懂得孝道是为人的根本,待人真诚是做人的美德。真诚能激发出无穷的力量,帮助人们化解矛盾,消除怨恨。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解读:大丈夫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出自《北齐书》。后来人们用它来比喻宁愿为正义而死,决不苟且偷生。为人应保持高洁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要坚守正义的原则,而不能随波逐流。

§§§第七节 《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概说:

初看此书,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书名的意思,翻翻里面的内容,或许就会明白了,这是一本描述北魏都城洛阳佛寺情况的作品。“伽蓝”是从梵文中翻译过来的,意为无诤之地,也即是说是一个大家相处得很和谐,没有争执的地方,而世间最符合这一特性的地方可能就是佛寺了,故称之为“伽蓝”。这本书的作者是北魏时候的杨衔之。

全书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5卷,记述了70多处寺庙。不仅具体描写了殿堂屋宇的形制规模和建立寺庙的始末兴废,还有有关的政治历史事件、社会经济情况,以及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名人逸事等的记述,可以说是一部集佛教、历史、地理、文学于一体的名著。

全书兼具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书中叙事主要用散文,形容描写则往往夹用骈偶,条理清晰,洁净秀丽,读之如同亲眼见证了那些美丽的建筑一样。由此,它与郦道元的《水经注》一起,被称为是北朝文学的双璧。

《洛阳伽蓝记》名句:

其寺东西南北,方五百步。前望嵩山、少室,却负帝城,青林垂影,绿水为文。形胜之地,爽垲独美。山悬堂观,光盛一千余间。复殿重房,交疏对溜,青台紫阁,浮道相通,虽外有四时,而内无寒暑。

解读:寺院东西南北,方圆五百步,前面可以看见嵩山、少室山,后面靠着皇城,树木垂落绿影,绿水回荡着波纹。地势优越,明朗而干燥,是独一无二的美景。山上悬挂一般建造着庙堂、庙观,光彩富丽,有一千多间,重重叠叠的房屋,屋瓦、屋檐交错、相对,五彩缤纷的楼台亭阁,有空中浮道相通,虽然有四季变化,室内却感觉不到寒暑的更替。这是作者对景明寺情况的描述,骈散结合,既有散文的清新,也有骈文的优美和工整。

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国之始。寺在西阳门外三里御道南。帝梦金神长丈六,项背日月光明,胡人号曰佛。遣使向西域求之,乃得经像焉。时白马负经而来,因以为名。

解读:白马寺,是汉明帝所建,佛教传入中国是从这里开始的。它位于洛阳出西阳门三里外御道的南边。(相传)皇帝夜里梦见一个金人,身高一丈六尺,背上脖颈后面放射光芒,有人说这就是西方天竺国的佛。汉明帝派遣使者去西域取经求佛,求得了佛经佛像。因为当时是用白马驮着经书佛像回来的,于是就把它作为寺庙的名字。作者在此介绍了白马寺得名的由来,并穿插记述了佛教开始传入中国的情况,通俗生动。

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

解读:对麦秀的感叹,不只是目睹殷都废墟的人才有;对黍离的悲情,实在是痛心于周代朝政的灭亡。无数的史实已经证明,国家与个人的命运向来都是连在一起的。我们应该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不要重蹈覆辙。作者在此是想要提醒后世,不要再奢华糜烂,导致“黍离之悲”了。

于是招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摹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讲殿共阿房等壮。岂直木衣绨绣,土被朱紫而已哉!

解读:洛阳城中到处是招提寺和佛塔,就像天上的仙境、群山的缩影;金碧辉煌的古刹可以和古代的灵台一样的高大,讲佛经的大殿犹如阿房宫一样雄伟。这哪里仅是在给树木穿上绫罗绸缎,给大地铺上朱砂紫玉而已!作者在此以细节描写的方式写出了当时洛阳佛教兴盛的状况,写得清新而生动。

§§§第八节 《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概说:

在现代,如果要投票选举中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所得的选票应该很多。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明君,有着被人们认同的诸多美德,如勤政爱民宽容虚心、善于纳谏、以德服人,等等。虽然他在位的时间只有23年,却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