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生必知的国学常识
9513900000046

第46章 中式生活,诗意栖居(2)

四合院一般只有一个院门,关上院门之后,就会形成一个完全封闭的口字形。四合院的院门,大都采用木板大门,而且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而不是正中间;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一般都有砖石砌成的台基,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正房和厢房之间有走廊,供人行走和休息;在院子的南面建有南房,与北房相对应。整个四合院,基本上都是沿袭着中国建筑中的对称传统的。除了这些基本的格局外,有些四合院还会在一些角落处修建“耳房”,用于储存粮食或者当做厨房等。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这样就显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在院中的空地上,人们会种植花草树木,修建石桌石椅或摆上桌椅,用于休憩。

四合院的这种建筑布局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亲切和谐关系的营造,同时也能给人一种稳定感和归属感,这是它的一大优越性。而且,别看四合院的布局简单明了,院内的陈设和布置还是有不少讲究的。比如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它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簪、门头上的吉祥话,悬挂在室内的书画名作,更是中华文化的显现。所以说,四合院其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的缩影,是有着深厚内涵的。

四合院的分类:

四合院的大体形态基本是相同的,但规模大小却很不一样,一般可以分为大型四合院、中型四合院、小型四合院三种。其中,中型和小型四合院多是普通居民的住所,而大型四合院子则多是古代的府邸、官衙用房。

小型四合院规模较小,房间的数量有限,通常的格局是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有些建筑中还有很小的耳房。这些耳房其实就是正房两侧的那些进深、高度都偏小的房间,因为它们的形态就如同挂在正房两侧的两只耳朵,所以被称为耳房。一般来说,长辈居住在正房,晚辈居住于东西厢房,南边的房子用作书房或客厅,耳房则用作仓库、厨房等。整座建筑都是砖瓦结构,院子里面也铺着砖块,而且每间房屋前都有台阶,整体的结构和装饰都比较简朴。

中型四合院比小型四合院宽敞,房间数量也相应地多些,除了北房、东西厢房、南房和耳房外,房前还有可以遮风避雨的长廊。中型的四合院都有前院和后院,两院之间以院墙隔开,并以月亮门相通。整个院子都以方砖铺地,青石作阶。一般来说,前院通常用于接见客人等,后院为居住房。

大型四合院一般都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组合而成,因而,人们又习惯性地称之为“大宅门”。这种四合院占地面积很大,房间数量和院落都很多,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等等。而且,院内建筑和装饰都极为讲究,各处均有抄手游廊连接。

§§§第四节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概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的美,的确是非同凡响。而在苏杭众多的美景中,以典雅而闻名天下的苏州园林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苏州园林指的是我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它充分彰显了中国南方建筑的典型特点。苏州园林的历史悠久,其中多数为私家园林,据史料记载,最迟在东晋时期,就有苏州古典园林的身影了,在此之后,历代造园之风兴盛,有特色的园林也越来越多,到了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了全国最繁华的都市之一,聚集了众多名流雅士,那时候的私家园林也就遍布了古城内外,比较有名的园林也有两百余处。如今,苏州古典园林中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众多典雅别致的园林是苏州的一大特色,也为苏州“人间天堂”的美誉添了不少荣光。

苏州的多数园林小巧玲珑,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身居其中,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含蓄、内敛、庄重的美。乾隆皇帝几次游江南,深爱江南园林之美,就命人将御花园也修建成南方林园的样式,所以今天在北方的名胜古迹当中,也可以体会到苏州园林的味道。

整体而言,苏州的园林构筑精致、艺术高雅,善于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安排,给人一种意境悠远、变化无穷的感觉。在设计构筑中,苏州园林因地制宜,栽植花木,配置庭院、假山等园林建筑。设计手法上借景的大量运用更是为园林增添了不少情趣。

借景,就是把园外的美景,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之后,收纳到园林中来;或用一处景致映衬另一处景致,为互借。借景创造了更深的层次,而且还极大地扩展了欣赏者的空间感受。比如拙政园的“倚虹亭”,能看到园外的北寺塔;沧浪亭的花窗中,能欣赏到屋外的竹林,这都是借景。这种设计方式就使整个园林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让小小的空间充满了无限的已经。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既具有欣赏和游玩的价值,还可以居住。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这样的建筑形态,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人类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诗意化生活的一种创造,体现出了人类的一种生活情致和理想。

不仅自然景色优美,苏州园林还有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这主要表现在园林厅堂和景点的命名、文学色彩浓郁的匾额和楹联、独具匠心的书法及雕刻装饰上。这些艺术精品不仅是园林的点缀,更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众多的苏州园林中,最著名的是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它们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苏州名园:

沧浪亭

沧浪亭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是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座,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沧浪亭的历史悠久,初建于北宋时期,是文人苏舜钦的私人府邸。苏舜钦是北宋时期有名的诗人和政治家,庆历年间,他因为支持范仲淹变法而成为保守派攻击的目标,为了避祸,他挈全家南下,回到苏州。到苏州后,他找了几处住所,都不能如意,后来,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座庭院,觉得非常满意,就买了下来。在修葺庭院时,他想到自己遭遇,也不由得联想到渔夫劝屈原的那番话:“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于是就在山上筑了个亭子,题名沧浪亭,还写了一篇《沧浪亭记》。

苏舜钦死后,沧浪亭几度荒废,在南宋初年,它曾是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清朝康熙年间,当时的一位巡抚大人买下此作园林,并将原来修在水旁的亭子移建到了山上,并为亭子题写了匾额,之后的几十年,这座园林又被重建了一次,基本上就 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面貌。

在整体布局上,沧浪亭看成构思巧妙、自然和谐的名作。来到沧浪亭,还没进园们就能看见一池绿水绕于园外,水旁山石嶙峋,复廊蜿蜒如带,园林中的各种景致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园内景色简洁古朴,主要景区以各类竹子、树木和山石为主,一进园林就能看到以黄石为主,土石相间的假山;在园子的核心地区,则是一片山林,山上古木参天,生机勃勃,与翠竹藤蔓相映成趣,极具乡野气息;而在山林的四周,环列着各种建筑,建筑之间以长廊相接。这样的设计布局,使整座园林体现出了和谐的自然美,山水相宜、融为一体而不显得矫揉造作。

园林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隐藏在山顶的沧浪亭了,它高踞丘陵,像是展翅欲飞的样子。沧浪亭的结构古雅朴实,与整个园林的气氛非条得当非常协调。亭的石额上题着“沧浪亭”三个大字,两旁的石柱上是一副石刻的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亭的四周环列有数百年树龄的高大乔木五、六株。

在沧浪亭中,最大的主体建筑为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这是明、清两代文人讲学的地方。在明道堂的墙面上有三块宋碑石刻拓片,分别是天文图,宋舆图和宋平江图。整座建筑在假山、古木、竹林的掩映中显得愈加庄严肃穆。相传乾隆帝南巡时,曾召当时非常有名的苏州评弹艺人王周士来此讲过书。

沧浪亭不仅有优美的自然景致,更有浓厚的文化分为,自园林建成以来,无数诗人骚客、政治名人曾来此居住或游历,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因而,沧浪亭作为苏州“四大名园林”,的确是名至实归。

§§§第五节 棋

棋的概说:

在古代,“琴棋书画”是文人骚客和名门闺秀修身必须掌握的技能,在现代,人们也常常以此标准来衡量一个的素养情况。在这四者中,下棋既文雅,又有趣,是古人修身养性、今人娱乐消遣的重要活动。棋的种类很多,最常见的两种就是围棋和象棋。

围棋:

在古代,“琴棋书画”中的“棋子”多指围棋。围棋起源于中国,在我国古代称为弈,是两个人玩的一种策略性游戏,使用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棋子进行对弈。围棋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相传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晋代的张华在《博物志》中认为早在中国远古时期,舜就创造了棋。围棋是古代各种棋类的鼻祖。

中国围棋大师吴清源在考证围棋的起源时认为,围棋其实是古人一种观天工具。棋盘代表星空,棋子代表星星。这种说法的确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近看,围棋棋盘为标准的正方形,由纵横各19条线互相垂直、均衡地纵横交错而成,构成一幅对称、简洁而又完美的几何图形;远处凝视,它又是一个浑然的整体。

整体性、对称性、均匀性是围棋棋盘的最大特点。它全然一个整体,四面八方绝对均匀,上下左右完全对称;既无双方阵地之分,也无东西南北之别。而且,棋盘可以任意摆放,下棋者也可以从任何一边落子。围棋棋盘的这些特点十分契合宇宙空间的本性。

尽管关于围棋的起源,学界还有诸多的争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围棋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了。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多爱好下棋,甚至还出现了类似“举棋不定”这样的以围棋中的术语来比喻性格优柔寡断的词语。在此以后的几个朝代,它的发展就渐趋平缓了。直到东汉中晚期,围棋又兴盛起来,而且还成为了培养军人才能的重要工具。

魏晋南北朝时期,清谈之风兴盛,因而下围棋也成为文人学士们喜爱的活动。在当时,围棋对弈又被称为“手谈”,双方以落子作为语言进行交流,每手棋都传递着信息。当时的统治阶级因为爱好对弈,便以棋设官,建立“棋品”制度,并明确将棋艺分为九品。相传现在日本围棋分为“九段”即源于此。

在之后的历史时期,围棋又经历了诸多变化,不仅棋艺水平不断提高、围棋规则不断完善,而且围棋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增长智慧的意味也越来越突出。目前,围棋广泛流行于亚太地区,并且覆盖世界范围,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棋类游戏,而且,亚洲的一些国家,每年都会举办一些围棋赛事。

围棋的规则既与其他棋类有相似之处,也有所不同。其他棋类项目一样,围棋也是双方轮流下子,棋子及落子的机会就是棋手所掌握的稀缺资源;而不同于其他棋类项目以先擒获对方某种棋子为胜,追求达到目标的过程,围棋以控制地盘大者为胜方,追求数量的优势。

象棋:

象棋属于二人对抗性游戏,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的古籍中已经有了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最早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当时的棋子多用象牙雕刻而成;箸就是投掷以决定行棋先后的骰子;局,则是一种方形的棋盘。与围棋不同,象棋行棋两方,每方六子。下棋之前,双方先要投箸,以决定先后。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制对方于死地为胜。实际上,之所以这样设计棋子的数目与下棋的规则,与当时的军事训练和战斗方式有关。因为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由此可见,早期的象棋,象征了战斗,是模拟战争的一种游戏。

在之后的朝代中,象棋的形制和规则都经历了一些变化,而且发展也并不稳定。直到北宋末期,它才定型为近代的模式:32 枚棋子,黑、红棋各有将(帅)1个,车、马、炮、象(相)、士(仕)各2个,卒(兵)5个,棋盘上有河界,将在九宫之中。到了南宋时期,象棋留传得非常广泛,近乎家喻户晓,下象棋的专业选手和专门制作象棋工具的手工业者相继出现。当时的很多文人、政治家也都喜欢下象棋,如李清照、文天祥等,甚至还出现了许多关于象棋方面的著述。

元明清时期,象棋继续在民间流行,技术水平提高得很快。象棋不仅受到文人学者的喜爱,还受到了其他阶层人民的欢迎,著名棋手不断涌现,多部总结性的理论专著相继问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如《梅花谱》、《橘中秘》、《适情雅趣》、《竹香斋象棋谱》等。

建国以后,象棋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它在1956年被作为国家体育项目,以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比赛。1962年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下属组织——中国象棋协会,各地相应建立了下属协会机构。由于人们的喜爱和推动,象棋的棋艺水平不断提高,优秀选手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