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身心富足的智慧:佛家教会你幸福的人生哲学
9511900000020

第20章

回归当下就是与生命相接触。生命只能从当下发现,因为“过去事已灭”,“未来尚未到”。佛性、解脱、觉悟、安宁、快乐和幸福只能在当下发现。我们与生命的约会就在当下。我们约会的地点就是在此地,能够停止追逐未来,给了我们时间和空间,使我们能够认识到,我们所追寻的所有这些美好的事物,就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存在于当下。生命不是一个地址,不是一处我们要到的地方,不是一个目的地,生命是一条路。

——一行禅师

人生在世,大家都知道,光阴失掉之后,是没办法再得到的,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并不重视名闻利养,而是重视光阴。一定要知道,我们这一生在这个世间什么最可贵?时间最可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太宝贵!佛法讲“时节因缘”,这是走向成功之道的秘诀。

——净空法师

沉溺于后悔,巧言善辩,沮丧与昏沉,眷恋,以及犹豫不定,要知道这五种情绪是大盗贼,他们盗取了你无限的增上财富。

——慧律法师

因为单纯,所以内心的渴求十分简单,不分别、不虚伪,只是以纯净的心来应对生活的需求。仔细观察婴儿,他们都有非常专注的本事,真的活在当下,不挂虑过去,也不担忧未来,饿了就哭、吃饱就睡。哭的时候专心哭,笑的时候专心笑,就是那么单纯。

——永固法师

有多少力量做多少事——做好小事,成就大事

学道容易悟道难,不下工夫总是闲;

能信不行空费力,空谈论说也徒然。

——明·憨山德清

做人做事需往好处看、往大处想、往细处察、往深处解。心胸要大,落脚点却须实在;着眼宜深,行动起来却要稳当。小事不做,大事难成,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踏实地走一步路,胜过说一百句空洞的漂亮话。

心莫向外求:没人能替你成功

没人能替我们成功,只能靠着一双手,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靠着一双脚,走出自己的一条路。

有一句谚语说:“黄金随着潮水流来,你也应该早起把它捞起来。”

世间上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就,万丈高楼平地起,万里路程一步始。智者一切求自己,愚者一切求别人,一切靠自己永远是成功的不二法门。唐明皇在蝗虫遍地之时,毅然离开佛前,第一个品尝了油炸的“天虫”,告诉民众治蝗灾要靠自己。郑板桥也在临终前告诫儿子:“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每一个大的成就背后都包含着一个不变的真理:“成功要靠自己。”因为成败生死,痛苦烦恼,别人不能代替分毫。佛以无限慈悲心度世间众生,然而,即使是佛,也无法代替世人感受生活。

有一次,道谦禅师与好友宗圆结伴参访行脚,宗圆不堪旅途之苦,几次闹着要回去。

道谦禅师于是安慰他说:“我们已发心出来参学,而且也走了这么远的路,现在半途放弃实在可惜。这样吧,从现在起,一路上如果有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为你代劳,但只有五件事我帮不上忙。”

宗圆问道:“哪五件事?”

道谦答道:“穿衣、吃饭、屙屎、撒尿、走路。”

听了道谦的话,宗圆大悟,从此再也不喊辛苦。

自己的苦只能自己承担,生活中的一切也只能自己去体验,依靠他人总是有限的,因为他人不可能替你活着。

靠自己,才能有所收获,靠自己得到的收获才会心安理得。无论是学佛,还是做事,都不能像武侠电视剧里所演的那样,靠高人输给自己几十年的“功力”,或靠吃灵芝和仙丹等变得武功盖世。

任何外在的力量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命运,在人生行进的途中,只有自己才是最有力的法宝,只有靠自己一点一滴、脚踏实地地积累,才能改变命运,获得成功。如何依靠自己的力量,如何增强自己的独立性和抗压性呢?

一、心莫向外求。不要一心期望别人来帮我们,不要一味依赖外在的条件,要靠内心的力量撑起自己的一片天,否则,一旦失去外力的帮助我们的世界就会坍塌。

二、有恒心,发愿力。成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要有恒心,有愿力,锲而不舍,肯下苦功,才能不断成长进步。

三、增强自我的力量。一棵幼苗要有生长力才能长成大树,同样,一个人要成功,也需要在平日的生活中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能力,如增强学习能力,加强对成功的信仰力,用知识和思考力武装自己,等等。

生命是一条船,要顺利通向彼岸,只能靠我们自己掌握航向;生活是一块待耕的土地,想要收获丰收的果实,就需要我们付出辛勤的汗水;人生在世充满艰难险阻,想要有所成就,也需要我们有坚强的毅力和无比的信念。没人能替我们成功,只能靠着一双手,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靠着一双脚,走出自己的一条路。

修一颗不为外界所扰的专注心

只要能够做到专注,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释放出自己的能量。

一位得道高僧来到一座无名荒山,山间茅屋中闪烁金光,高僧料定此间必有高人,遂前往一探究竟。

原来,茅屋中有一位老人,正在虔诚礼佛,老人目不识丁,从未研读佛经,只是专注地念着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哞。”高僧深为老人的修为所动,只是他发现老人将六字真言中的两个字念错了,他指点了老人正确的梵音读法后便离开了,想老人日后的修为定能更上一层楼。

然而,一年后,他再次来到山中,发现老人仍在屋中念咒,但金光已不再。高僧疑惑万分,与老人攀谈得知,老人以往念咒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而得高僧指点后总是过于关注其中两字的读法,不由心绪烦乱。

专注于心是做人做事的大原则,博而不专,杂而不精,必会制约人的发展高度。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极其有限的,如果我们想做成一件事情,就必须将自己仅有的时间和精力集中投入这件事情中,只有一心一意,心无旁骛,才能把事情做好,做到完美。

人,一旦进入专注状态,整个大脑就会围绕一个兴奋点活动,一切干扰就会自动排除,除了自己所醉心的事业,一切皆忘。禅门修行也提倡这种不为外物所扰专注于心的禅定功夫。

宋代慧远大师曾做一禅诗:“月白风清凉夜何,静中思动意差讹;云山巢顶芦穿膝,铁杵成针石上磨。”这讲的是当年佛陀修行坐禅时,因专注静心,不动宛若静物,因此鸟在他头上筑巢。他身边的芦苇也因时日渐长,而从他膝盖下长出。这恐怕是专注的最高境界,同样的事例还有禅宗公案中的达摩面壁。

相传,中国禅宗的初祖菩提达摩本是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他自幼参悟佛法,在般若多罗禅师门下修得正果后,提出要外出传法。在般若禅师的指点下,达摩来到中国传法。在短暂游历之后达摩来到嵩山少林寺,开始在五乳峰中峰的一个天然石洞中闭关参禅。

据说达摩在这个石洞里,整日面对石壁,盘膝静坐,既不说话,也不持律,终日默然面朝石壁,双眼闭目,五心朝天。石洞内万籁俱寂,静若无人,当达摩入定后,连飞鸟都不知道这个石洞中有人。每次开定后,他也只活动一下四肢,饮水吃饭,待倦怠恢复后仍继续坐禅。外界的一切,似乎都与他毫无关系。

就这样,入定、开定、入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527年到536年,达摩一个人在石洞中面壁参禅9年,成为中国禅宗的第一代宗师,而这段故事也成为佛教史上的美谈。

这个天然石洞,后来被称为“达摩面壁洞”,达摩坐禅对面的那块石头,也因留下了一个达摩面壁姿态的形象而被称为“达摩面壁影石”。面壁入定9年,是一颗不为外界所扰的专注之心成就了一代宗师。

专注所带来的能量是惊人的,无论是谁,在工作时只要能够做到专注,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释放出自己的能量。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一个人要想成就自己的事业,只有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把自己完全沉浸在工作里,此外没有别的秘诀。因为专注,我们会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产生恭敬之意;因为专注,我们内心才会涌出无限的激情;因为专注,我们才会更接近目标。

眼光要远,脚步要近

目光远大的人,会有远大的计划;目光短浅、只看眼前的人,只能安于现状,无法进步。

世界上有三种人:第一种人只会回忆过去,在回忆的过程中体验感伤;第二种人只会空想未来,在空想的过程中不务正事;只有第三种人将现实与理想完美结合,高瞻远瞩,脚踏实地。

将昨天、今天、明天的事情都打理妥当,在回想过去时,不阻碍今天前进的脚步;在过好今天时,也要为明天打算,如此才能走好生活之路。

有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两座山之间有一条小溪,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二人成为好友。时光飞逝,在每天一成不变的挑水中不知不觉已过了五年。

突然有一天左边山上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便没有在意。哪知第二天左边山上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样。过了十天还是一样,直到过了一个月,右边那座山的和尚终于忍不住了,他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过去拜访他,看看能帮上什么忙。”于是他便爬上了左边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等他到了左边这座山的庙里,看到他的老友之后大吃一惊,因为他的老友正在诵经读书,一点也不像一个月没喝水的人。他很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吗?”

左边这座山的和尚微笑着说:“来,我带你去看。”于是他带着右边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也不会停下来,能挖多少就算多少。一个月前终于挖出水来,我就不用再下山挑水了,可以有更多时间诵经打坐,钻研佛理。”

天天担水的和尚安于现状,从未想过要改变,而挖井的和尚才真正是为未来打算的人,并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为自己创造了更好的前景。

如果一个人鼠目寸光,其成就将是有限的。只有高瞻远瞩的人,才有可能成就千秋的事业。

生活就好像旅行,到近处去,一天来回,回来了肚子还是饱的;走一百里路就不同了,得带一点干粮,说不定要两三天才能回来;如果走一千里路,那就要准备带两三个月的粮食了。

目光远大的人,会有远大的计划;目光短浅、只看眼前的人,只能安于现状,无法进步。我们应该做的不只是拥有今天,还应该抓住明天、后天,抓住自己的未来。只有为今后的旅程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走得更远。

急功近利是很多人的特点。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眼前利益的绚烂外表蒙住了双眼,宁愿一直低头享受那片刻的短暂欢愉,也不肯抬起头望向远方,去寻找更广阔的空间。

只看眼前利益的人,受人性所限,只会陷入庸人自扰的无边烦恼;唯有立足长远的人,才能突破人性的瓶颈,活出智慧的人生。

眼光要远,但脚步要近,做人、做事要放远眼光,但是不能好高骛远,要从近处开始做起,要脚踏实地。虽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宏大的愿望,但是从低处做起,从细节做起,会距离成功更近一步。

有长远打算的人,才会实实在在做好眼前的事;没有规划的人容易随波逐流,一无所得。前途是一次有计划的旅行,执著而有远见,自信而把握关键,便能拥有一张生命之旅永远的票。

从低处来,到达高处

到达高处,须从低处起步,所以人若是懂得生命的高下之道,便会在人生路上进退有度,以达到平衡的支点。

古人提到万事万物的辩证关系之时,用“高下相倾”之语。高高在上,低低在下,表面看来,并非齐一平等,重点在相倾的“倾”字。天地宇宙,本来便在周圆旋转中,凡事崇高必有倾倒时,复归于平。因此,高与低,本来就是相倾而自然归于平等的,即佛法中所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表面看来,“高”似乎意味着进取,“低”则意味着退步。然而在很多情况下,退步只不过是一种低调的积蓄,是另一种方式的前进,因此“低”最终也能转化成“高”。

明心禅师游方归来,见苦心禅院的学僧们正在寺前的围墙上描绘一幅龙虎斗的画,画面上巨龙于云端盘旋而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众僧多次修改,总觉不如意,却找不到问题所在。

明心禅师见状,微笑言道:“动态不足。”

学僧们欲闻其详,禅师道:“龙于攻击之前,头须向后退缩;虎欲上扑之时,头必自下压低。龙颈愈屈,虎头愈低,冲势愈猛,扑劲愈大,此乃常性。”

学僧们点头受教。

明心禅师进一步指点迷津:“为人处世,参禅修道的道理也是如此啊!”学僧们闻言恍然大悟。

有一位禅师曾经譬喻说:“宇宙有多大多高?宇宙只不过五尺高而已!我们这具昂昂六尺之躯,想生存于宇宙之间,只有低下头来!”

生活之中,有时顶天立地,孤傲不群,犹如龙抬头虎相扑;但有时也应虚怀若谷,有如龙退缩,虎低头。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高下相倾,进退有据,才能独立于世。

提到高下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看看苗家人房屋建筑的特点:一个不大的屋子里面可以有几十个房檐和门槛,平日里,苗寨里的乡亲们就背着沉甸甸的大背篓从外面穿过这些房檐和门槛走进来。虽然障碍如此之多,但从来没有人因此撞到房檐或者是被门槛绊倒,而外乡人初至,即使是空手走在这样的屋子里也会经常碰头跌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