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身心富足的智慧:佛家教会你幸福的人生哲学
9511900000015

第15章

世事无常,今日虽平安,明日却难料,如果发了好愿,却动辄心生退转,将有限的光阴浪费在犹豫不决上,实在太可惜了!很多人都知道要修行,也知道要发大心、立大愿,但发心立愿很简单,恒持道心却不容易。发了大愿也不能骄傲,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要坚定志愿、磨炼耐心毅力,如此必定能克服难关,成就志愿。

——证严法师

人生如梦,这场梦不论是美梦、噩梦,我们都是这场梦的主人,可以选择在美梦里不迷失,陷入噩梦里保有醒觉的能力。

——海涛法师

《大智度论》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在世俗生活的人生旅程中,信念同样重要。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一个人若没有信念,便失去了人生目标,只能盲目地活着,如漂浮于茫茫大海中的孤舟,找不到驶往人生彼岸的方向,辛苦一生而碌碌无为,一事无成。

信念控制生命之舟的方向,帮助迷茫者在失落中重新定位。因此,具有坚定信念的人将产生强大的行为动力,即使身处逆境仍可以扭转厄运,焕发出生命的潜能,从而迈向成功之路。

——净因法师

观念决定命运,当我们面对外境时,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看出的层面也不尽相同。譬如一个圆柱形的物体,纵切面会是长方形,横切面是正圆形,斜切面则成椭圆形。切入的角度不同,得出的样貌自然千差万别,凡事若能尝试从正面思考、以积极态度来面对,前景就可能有峰回路转之余地。

——永固法师

与无常和解——深入苦,体验乐

麝因香重身先死,蚕因丝多命早亡;

世界从来多缺陷,幻躯哪得免无常。

——明·憨山德清

人总喜欢把苦和乐分得很清楚,事实上,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没有一个地方是不苦的,也没有一个地方是真正苦的。人之所以会觉得世间苦,是因为不够深入苦。深入体验了苦,就会明白人间的无常不一定全是悲哀,就能把苦乐调和起来,安然对待。

无常是好事

无常是苦,同时也是人生的好事。

禅宗追求大悲无泪,大笑无声,悲与笑都是人的主观情绪,从出生到离世都将与人相伴相随,这也是一种无法摆脱的苦处。人生无常,无常则苦。

苦是佛教的基本观念之一,是佛教对人的现实存在所做的状态定位和价值判断。苦谛是四圣谛之一,也是最关键的一谛。佛教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

这八苦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种是“苦苦”, 即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有生理上引起的痛苦,如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病变的痛苦;也有心理上感觉到的痛苦,死亡的痛苦,例如有所求而终不得,忍不了却不能躲,情人天各一方而冤家却偏偏狭路相逢。

第二种是“坏苦”,是苦于变化而不能满足,尤其指快乐的短暂与快乐的变质。快乐的终点总是通向痛苦,乐而受苦,无法改变。

第三种是“行苦”,世间无常,而人却偏偏追求永恒,缘起缘灭而欲望不熄。美丽总是如一现的昙花,这样的规律与“行”相悖,人就朝着已经偏离的方向越走越远,苦苦挣扎不得解脱。

无常是苦,欲望是苦,身处安逸也是苦,只是人们只顾追求和享乐,而忘了一切事物背后都暗藏着无常的苦痛。

唐代有一位禅师,居住在杭州秦望山的一棵松树之上。松树枝繁叶茂,上有一个鸟巢,禅师就住在鸟巢旁边,因此被人称为“鸟窠道林禅师”。

诗人白居易非常仰慕他,于是就前来拜访,他看到鸟窠道林禅师稳坐在松树之上,不由得担心地说:“禅师,您的处境很危险啊!”

禅师却回答说:“太守大人,你的处境才危险呢!”

白居易大惑不解:“您坐在树端,随时可能因不慎而掉下来;我稳稳地站在地上,且身居要职,地位名声都有,怎么会危险呢?”

鸟窠道林禅师解释道:“你身居官场,犹如干燥的薪柴放在烈火之侧,怎么能说不危险呢?”

白居易顿时大悟。

对于身在官场的白居易而言,官场沉浮无常,其中的钩心斗角、尔虞我诈往往防不胜防。危险就在眼前,痛苦也就在身畔。

官场之中的人要承受痛苦,职场中的人又何尝不是?学校里,社会中,甚至是一个家庭里,有谁能够摆脱苦的纠缠?常言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外在的“江湖”是人身处的环境,它们与内在的“己”的不自由一起束缚着人的心性,既带来了身体发肤的疼痛,也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烦恼。

佛陀认为一切事物的和合都是无常,有无常便有苦,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的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但是佛陀并不认为无常是坏事,虽然苦不可以消除,但可以减轻。转变苦的观念,改变面对生活的心态,就可以淡然面对无常之苦。

无常是苦,同时也是人生的好事。无常的本质是变化、转化,快乐固然不长久,但痛苦也不会永恒。因此,有死的无常,就有生的无常;有不幸的无常,便有扭转不幸的无常;有无常的这一半,就必定有另一半存在。一切都在无常中变化、相互转化,因此,吃苦也是吃补,受难也是享福。

当我们真正认清了无常的本质和世事的不稳定,能够时刻保持一颗积极的平常心,就一定能够坦然面对人生悲苦喜乐的无常变化,渡过生活的困厄。

痛苦永远由内而生

人生虽苦,却也充满了乐,如何看待它们,从哪个角度看待,是可以选择的。

据说曾经有人问雪窦禅师,如果中秋看不见月亮要怎么办?禅师回答:“更待雪深看。”那人进一步追问,如果黑云遮月那又怎么办?禅师只回答:“这又怎么能怪我?”说完,雪窦禅师做了一首偈:“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源到处闲。斗转星移天欲晓,白云依旧覆盖山。”

这就是禅宗讲求的“了悟”,了悟的心清静平和,十分舒缓。因此,无论是微尘还是风雨,在了悟的心中都不再有喜乐之别。禅宗之所以强调了悟,正是因为世人总是以心造悲苦。

很多时候,痛苦只是人们内心对生活的一种感受。正所谓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深浅。从古至今,天地、月亮、太阳、山河,总是一样,而人们看到这些万古不变的风景,内心是悲哀还是高兴,都只是一种自造的情怀,天地山河并不因为我们心中的悲喜而改变。

悲苦其实来自内心,因为我们自认为悲苦,所以生活才处处笼罩着愁云。如果能意识到自己生命中时时富足,就不会沉浸在哀叹抱怨之中。

有一个青年总是哀叹自己命运不济,生活多舛,既发不了财也求不到一官半职,终日愁眉不展。一天,他在路上偶遇了一个老和尚,看到老和尚一脸的平静祥和不由得叹了口气。

老和尚拦住青年,问他为何叹气,青年说:“我看到你开心的样子觉得很羡慕。为什么我总是有这么多的烦恼?为何我既没有一技之长又一贫如洗?” 老和尚说:“年轻人,你明明很富有啊!”

青年问:“富有?我除了烦恼什么也没有。”

老和尚并没有急着解释,而是继续问他:“那么,假如有人给你一千两银子,换你十年的寿命,你换吗?”

“当然不换!”

“给你五千两银子,换你的健康,你换吗?”

“还是不换!”

“给你一万两银子,换你的生命,你换吗?”

“不换!”

老和尚顿时笑了:“年轻人,到现在为止你至少拥有一万六千两银子了,难道还不够富有吗?”

不要感叹命运不公,不要埋怨生而受苦,凡事只要保持一种正确的心态,就能够找到自己准确的定位,也就能创造出无穷的价值。这样,苦,也就不完全是苦涩的了,也许还能从中品尝出另一种甜蜜。

痛苦和快乐源自人心的不同。人心可大可小,大可容纳万物,小则连自己生命中的起伏都容不下。生活中,很多人往往自寻烦恼,给自己套上枷锁,搞得自己疲惫不堪,就好像故事中的青年一样,心中的愁苦全是自己所造。我们应该学会解除这些自造的苦痛,给自己减压,从而活得轻松、活得快乐。

每个人都不愿意让烦恼缠身,如果把大部分精力用于消除表面的痛苦,获得暂时的解脱,就会陷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恶性循环。

其实,人们的快乐和痛苦取决于心中的选择。如果你决定让一切显得不顺心,那只要告诉自己一切都不顺心,没有什么是令人满意的;如果想要快乐,你就需要告诉自己一切都进展顺利,生活过得很好。

痛苦只不过是一种选择,人生虽苦,却也充满了乐,如何面对生活,是可以选择的。选择的自由意味着生命的弹性,想要让自己的生活充实、饱满、富有,就要在人生的考题上果断划掉痛苦这一选项。

阻碍是一种赐予:泥泞才能留下脚印

泥泞的路上,才能留下脚印;风雨中的人生,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

佛家有语:有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越不能忍耐,会越觉得痛苦,何不把苦当做磨炼?

人的一生,很难保证永远相安无事。尽管先人们创造了祈祷、祝福一类的吉祥词,但灾难和痛苦还是免不了降临人间。天灾从生命诞生初始便如影随形,人祸则与每个人的一生紧紧相伴,不可分离。

人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灾祸,如失去亲人、感情破裂、事业受挫,等等。有些人遭受打击和困苦,依然挺身直行,有些人却从此一蹶不振。坚持走下去的人可能会遇到更多苦难,然而也必定会收获更多。苦难能锤炼出更具韧性的生命力,当一个人直面苦难时,便能受苦而不觉苦。

《涅槃经》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过去无量劫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很穷困的人。当时有佛出世,释迦牟尼看到大家都先供养佛然后求法,自己却贫穷而无钱可供,于是,他心生一计:愿以身卖钱来供佛。然后,他就到大街上去卖自己的身体。

当他在大街上卖身时,遇到一病人。医生叫病人每日吃三两人肉,那病人看见有人卖身,便十分欢喜,便向他说:“你每日给我三两人肉吃,我可以给你五枚金钱!”释迦牟尼听了这话,与那病人商量说:“你先把五枚金钱给我,我去买东西供养佛,求闻佛法,然后每日把我身上的肉割下给你吃。”病人应允,即先付金钱。释迦牟尼供佛闻法已毕,便天天以刀割身上的三两肉给病人吃。吃了一个月,病人才痊愈。释迦牟尼每天割肉的时候,常常念佛所说的偈,精神完全贯注在佛法上,竟如没有痛苦,而且不久他的身体就恢复无恙了。

释迦牟尼佛为了求佛法,而甘愿受如此的苦行,因沉浸在佛法的世界里,竟丝毫感觉不到痛苦。

由此可见,痛苦来自人心。害怕吃苦的人,遇事便觉苦;不怕吃苦、甚至敢于主动求苦的人,才真正明白苦难的价值。蚌受了苦,珍珠便是它的造化。人生之所以五彩缤纷,也是因为有苦痛的折射。每一次痛苦都意味着一种美的开始,每一场苦难背后都一定蕴涵着成长和收获。

所以,生活中若是迎面遇上了阻碍,不必惊慌,也不要躲避。阻碍是一种赐予,它能促使人进步、蜕变、新生。要正视每一道阻碍,心怀感恩地跨越。

佛家认为,一切苦痛境界都是助道的因缘,修行的路上如果只有顺境没有苦痛,那么自性光明也无所启发,这也正是一切苦痛的价值所在。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在磨难的泥泞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那些立大志、成大事者,都备受磨难,备尝艰辛而最终为上天所成全,得建丰功伟业。

在生命历程中,人们只有具备面对风雨的抵抗能力,才能站稳脚跟。正如山崖上的松柏,经过无数暴风雪的洗礼,终于长成像铁一样坚固的树干。泥泞的路上,才能留下脚印;风雨中的人生,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

苦不是障碍负担,而是契机

今日的苦,便是明日的甘美。

命运很吝啬,绝不肯把所有的好处都给一个人:给了一个人美貌,就可能会剥夺他的智慧;给了一个人金钱,就可能会剥夺他的健康;给了一个人天赋,就可能会剥夺他的自由;给了一个人成功,就一定会在过程中制造些苦难。

无数人随着起伏的命运和莫测的生活时而升至顶峰,时而坠入深渊,但这是生活的必经阶段。跌宕起伏、起承转合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古往今来大凡成功者,都曾经历过苦难命运的严苛历练。

凡人大多都喜欢品味甜美,而不喜欢吃苦。然而,人生本味,酸甜苦辣俱全,舍去了苦味,又如何尝得出甜的美妙?没经历过冬天的寒冷,怎知温暖的珍贵?

常言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佛家看来,苦是人生的增上缘,不经过苦读、苦修、苦练、苦习,就不能成功。吃苦,是走向成功必经的路程,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须经受苦的磨砺。

从前,有个饱受苦痛际遇的少年,为了照顾身体衰弱的父母和多病的弟妹而辛劳异常,甚至到了头发发白的地步,附近的人都叫他“白发郎”。

一天,白发郎在街上遇到了一个化缘的老和尚,他听到老和尚一路唱经,顿时有一种悲伤的感觉,于是走过去给老和尚一个馒头,顺便问道:“大师,请问您诵的是什么经?”

老和尚说:“我唱的是《观音经》。”

白发郎说:“您能再为我诵一遍吗?”

老和尚依言为他又诵了一遍经。白发郎听完之后,流下了眼泪,当即发出了宏愿:“从今天起,我愿以一生的时间效法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行他之所行,救世间一切苦难,即便经历再大的磨难,我此心亦不改。”说完,便来到附近的寺庙虔诚祷告,祈求佛祖保佑百姓平安吉祥。

这样虔诚礼佛了很多天之后,白发郎又找到了老和尚,跟和尚说:“师父,我又发愿,请你帮我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