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灵性的成长:灵修大师克里希那穆提的心灵语录
9510800000037

第37章 从已知中解脱(1)

我们的问题不是如何追寻未知的事物,而是了解头脑累积已知的过程。我们的记忆乃是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不断延续的产物,它永远是历史的成果,而且不可能带来自由。从已知中解脱,这需要一种连续不断的关注、觉知,其中没有一丝分心、认同、谴责的意味,它就是和真实存在在一起,然后头脑才能静下来,从而具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现实和理想的冲突

理想是捏造的,是自我造作之物。追求理想是逃避现实,这只能给我们的生活制造更多的冲突和矛盾。

——《谋生之道》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曾写过一本著名的巨作《乌托邦》,书中描绘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憧憬的美好社会,那里一切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生活用品按需分配,人人从事生产劳动,而且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和娱乐,那里没有酒店、妓院,也没有堕落和罪恶。在战争时期它雇佣临近好战国家的雇佣兵,而不使用自己的公民。“乌托邦”的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好。

然而乌托邦终究只是一种设想,就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鸟语花香,怡然自得,但是那恰好反应了现实社会的丑陋和残酷。由此可见,理想和现实是两个本质完全不同的事情。我们头脑里面的理想世界是被想象出来的,它是现实的投射,是一种头脑幻化出来的虚构状态。没有冲突、没有矛盾、没有暴力、没有仇恨的理想国,那是哲学家、知识分子、乌托邦人士、理想主义者的发明,它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由此就产生了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冲突。

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冲突显然是一种对真实的了解的拖延手段,理想是对真实的绝妙、体面的逃避。它无助于了解真实存在,相反地,它阻碍了了解。比如,有些人想用“非暴力”的概念及理想来消除我们内在的暴力,以为只要怀着与暴力相对的非暴力理念,便能除去我们内心根深蒂固的残忍和暴力,那是行不通的。人间已有数不清的理想和原则被记录在圣书和经典之中,我们却仍然残暴如故。我们不仅对暴力丝毫没有进一步的了解,甚至还凭借非暴力的理想来逃避自我残酷的一面。

还有些人早就有了应该成为怎样的人以及应该如何待人处事的概念和理想,然而,这些概念和理想并没有引导我们走向自由之路,反而把我们带入一种虚而不实的生活,制造了与事实相反的情境。如果我们知道如何与真实的自我相处,相对的理想就不需要了。

因此,心怀理想是一件很残忍的事,只要我们把持任何理想、信仰或原则不放,我们就根本不可能直接看清自己和事物的真实面目。当我们拥有与现实有所距离的理想时,要达到理想,时间是必要的,进步是必要的。我们必须拥有知识,才能进步,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地去奋斗和挣扎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所以矛盾和冲突等一切就都来了。

要消除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冲突,我们必须付出全部的精力和专注力,才可能认出内在的现在,一旦我们编造出一个理想的世界,就消散了那股精力及专注力。因此,我们需要完全摒弃理想。只有当理想、应该从头脑中被抹去以后,对真实的了解才有可能发生,只有当虚假被看清是虚假的时候,才能够觉知到真实的存在。只要头脑以积极或者消极的概念来对待现实,就不可能了解现实。要了解现实我们必须与它直接交流;我们和它的关系不能透过理想的屏障,或者透过过去、传统、经验的屏障发生。这真正意味着要对我们受束缚和制约的头脑去用心了解。

当我们的心不再活在理想之中,不再有什么逃避,我们就会了解现实,就会针对现实作充分的行动。如果我们撇开理论,不谈理想,而只是实事求是地活着,那么我们的心就会变得清新无邪,就能够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

先有思想,然后才有思考者

思想创造思考者,因为思考的过程形成了思考者。有了观察、接触、感觉,然后才有基于记忆的思想。先有思想,然后才有思考者,而不是相反的情况。

——《生命的注释——思考从结论开始吗》

有史以来,我们人类不乏思想者,各个时代都会出现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罗丹的著名雕像《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劳动男子形象。这个巨人弯腰屈膝,右手托着下颌,默默地望着眼前。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有力的拳头触到嘴唇的姿态,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他渴望沉入“绝对”的冥想,努力把那强壮的身体抽缩、弯压成一团。他的肌肉非常紧张,不但在全神贯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恼之中。在他的眼中充满了悲剧的神情,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其中流露出来的深深的悲伤,他似乎在思考着许多深邃的问题。这尊雕塑可谓一个独立思考者的典范。

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一个像罗丹雕塑那样的思考者?我们总是习惯于把自己当作一个高高在上的思考者,去观照别的事物。思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我们头脑观察他者的产物吗,还是凭空想象得来的观念或结论?

首先,思考者和他的思想之间是存在区别的。思想创造思考者,因为思考的过程形成了思考者。有了观察、接触、感觉,然后才有基于记忆的思想。先有思想,然后才有思考者,而不是相反的情况。假如我们是一个基督教徒,那么我们的心中就会首先产生一个关于基督的形象,他或者被钉在十字架上,或者是一个替大众受苦受难的面貌。然后我们基于这样的形象去思考基督教的教义、礼拜仪式等等,我们才把自己当作是一个真正的基督教徒去思考。没有一个人敢于声称自己是一个基督徒,但是他心中却丝毫没有关于基督的形象和思想。

然而,建立在已有的形象和思想之上的思考者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是受到束缚的,因为它局限在一定的意识范围之内。我们对生活的体验是头脑受到传统和各种各样的影响塑造的结果。一个基督教徒的宗教影像和其他教徒之所以会不同,是因为它们所代表的思想在本质上都是基于头脑所受的特殊限制。

思想从头脑中产生,作为经验和记忆仓库的头脑本身是受束缚的。当头脑努力改变自身时,它只是在建立另一种模式,可能是不一样的,但仍然是一种模式。头脑要使自己获得自由的每个努力都是思想的延续。它可能出于更高的层面,但仍然在它自己的圈子里,思想的圈子、时间的圈子。我们虽然可以透过想象,透过各种方法、各种扩张意识的技巧或更精致的思考来拓展它的空间,但是它仍然束缚在意识有限的范畴之内。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够超越已有的形象和记忆以及意识有限的范畴,去填补思考者和思想之间的那条鸿沟?有没有办法超越那个受束缚的思考者,从而进行独立的、自由的、真正的思考?

自由是思考的本质,独立的思考意味着我们不带任何国家的分别,把生活看做是一个统一的运动,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没有时间。当我们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是依据自己特定的反应、经验、成见,不去固守自己的思维方式。我们的心能够对于一个理想、一个历史的结论,或某个哲学观念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必须摆脱自己的观念、偏见等等,也必须是自由的,然后丢掉我们所有的局限。

这种独立自由的思考也许可以通过培养专注的注意力而得到。一开始,如果我们每天花五分钟、十分钟、半小时,思考这些事情,接下来这种思考就会创造更多这种时刻,让我们去独立地思考和挖掘。心表面上占据的那些事情没有多大意义。有一件事情更重要,那就是弄清楚心的运作、我们的思考方式、动机、驱策、记忆、传统。我们的心陷在这一切里面。这样,我们就会充分觉察自己,觉察自己的特质。这样,我们的心就真的能够安静,就能够真正地超越思想而进行独立的思考。

不知道的状态

如果我们说“我不知道”,那么别人的认识就不重要了,这时我们的心自然是清新的。我们的心因为说出“我不知道”而保有了清新的本质。

——《爱的觉醒》

对于事物的理解,我们只能存在知道和不知道这两种状态,对已知的我们习惯称之为“知道”,对未知的我们只能称作“不知道”。事实上难道真的只能这样去观察和理解吗?

有一次,主人派伊索进城。半路上,他遇见一位法官。

法官严厉地盘问他:“你要去哪儿?”

“不知道。”伊索回答说。法官起了疑心,派人先把伊索关进了监狱。法官办完事,又到监狱来审问伊索。

“法官先生,要知道,我讲的全是实话。”伊索说,“我确实不知道会进监狱。”法官无可奈何,只好把他放了。

不知道是一种事实,它是心智和头脑的一种状态,有时候我们确实不知道自己要去往何方,要做什么。当我们意识到心智和头脑处于不知道的状态之中时,那就是我们最真实的时候。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就是说,对于知道的我们就说自己知道,对于不知道的我们就说自己不知道,这就是智慧。那些我们根本不了解的东西,我们说不知道,这并不表示我们的头脑多么地愚钝无知,而恰恰表明了它的清明和智慧。

我们的心智或头脑是建立在过去旧有的知识、经验和记忆之上的,它们总是受到时间与空间所造成的局限,所以肯定存在着某些心智或头脑触摸不到的领域。再加上这个社会整体都是建立在传统、权威、欲望之上的,我们的智慧被牢牢地束缚在那些固有的理论、野心、信仰和教条里面。因此当我们以一颗有限的心去观察那无限的世界时,我们注定有太多无法接触和了解的领域,那就是不知道的地方。换句话说,只要我们还活在时空和束缚之中,就一定会有痛苦,一定会产生心理上的绝望、希望以及随之而来的焦虑。心一旦洞悉到这一点,它就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不知道的。

不知道的状态是冥想的内容之一,“不知道”是没有任何意识内容的一种状态。换句话说,不知道的状态就是在每个当下觉知真相与幻象。觉察到意识里的内容即是整体意识,认清自己不知该如何反抗这些东西,并且承认自己不知道,那便是看见了真相。世界目前盛行着各式各样的冥想方法。比如,现在世界日益盛行的瑜伽就是一种冥想方法,而瑜伽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去获得健康、快乐、青春。此外,人们对玄学也产生了兴趣,因为它的神秘是那样令人兴奋,它使我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可开阔,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追求自然的新的途径。可见,人类对自己一无所知的事往往太急于去经验,迫切地填满所有不知道的领域,贪心地想知道所有未知的事物。

如果我们深入探索人生中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物,一边探索一边学习,那么我们的心和脑就会变得非常安静而充满智慧。我们根本不需要透过任何方法、老师、导师或修行体系来达到知道的目的。因为“不知道”的心是一颗默然不语的真空之心,它是一个神圣的东西,只有在“不知道”的空寂之中,才最能出现崭新的事物。

我们的心如果足够诚实的话,它就会说:“我不知道!”这时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如果我们说“我不知道”,那么别人的认识就不重要了,这时我们的心自然是清新的。因此,我们所说的“不知道”如果是有深度、有意义,而且是诚实认真的,那么我们的心便空掉了意识里面所有的内容,包括过去的知识、经验、记忆、思想。如果我们的心能承认自己不知道,它就永远是清新、活泼而流畅的,不会再积累任何的意见、结论和界分感,这么一来,它自然就没有任何的束缚和局限。

思想的荒谬

思想不能产生爱和善,它实际上是世界上最荒谬的东西。对于一个灵敏的头脑来说,重要的不是控制思想,而是去了解它,了解思想的开端和源头以及它在我们心里的真相。

——《智慧的觉醒》

也许有很多人都在努力成为一个思想者,刻苦地学习,认真地生活,不断地积累知识,以便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问题。这促使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持有自己的见解,生怕自己被他人轻视。生活中,如果你评论一个人说“这个人没有思想”,这似乎是对对方最沉重的审判。我们的思想真的那么重要吗?

有一天深夜,一位巡回推销员在又黑暗又偏僻的路上,发现自己汽车的轮胎破了,需要马上更换,但不幸的是他车上没有带着千斤顶。他看见不远处有一家农舍里透着光,于是他向前走去。但他一边走一边心里面想着:“要是他们听不到我敲门怎么办”,“要是他们没有千斤顶,不是白费力了吗”,“要是他们有千斤顶但是又不愿借给我怎么办”……他就这样反复盘算着,越想心里面越着急越失望,于是当他已经走到门口后干脆又折了回来,连门都没敲。

这个故事的可笑之处在于,一个只会空想的头脑甚至连行动的能力都没有。尤其是头脑里面那些负面的胡思乱想,只会干扰我们的实践活动,它会把我们的行为引向一个缺乏实际行动的误区里面。我们的生活就像是在旅行的途中,思想就是我们的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可见,思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

一个被大家普遍接受的理论认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大特征,就在于人类有思想。但又如笛卡尔说过的,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上帝笑的不是我们的机灵和智慧,而是笑我们的思想,因为思想实际上是世界上最荒谬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