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给小学生讲国学常识
9509400000032

第32章 科技之光璀璨夺目优秀的数学专著《算术》(1)

数学是我们现在要学的一门重要课程,同时也是非常实用的一门学科,以至现在的很多人都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虽然数学的实际功能并没有这么强大,但学好数学的确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难题。因此,不仅是现代人重视数学学科,我国古人在很早以前就开始数学方面的研究了,并留下了《九章算术》这样优秀的数学专著。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它并不是由一个人独自完成,而是由很多人共同参与编写,写了很长时间,到东汉时期才最终写成的。所以说,这本书是我国秦汉时期数学成果的总结,体现了人民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书中分九章系统地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比如,这本书中留下了关于分数和负数的最早记录,说明了加减法的运算法则和完整的分数四则运算,同时还记载了有关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等,这些内容我们在如今的中小学课程中仍是要学的,其中的很多成就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书中的内容采用问题集的形式编排,收录了两百多个与生产和生活实践相关的数学问题,一般是每道题都有问题、解答的步骤和答案,这种形式与我们现在的数学练习是差不多一样的。

从古至今,这本书一直被人们广为流传,而且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古代社会,一些统治者明确规定将这本书作为学校的数学教材,后世的数学家大多也都是从《九章算术》开始学习和研究数学的。

见证辉煌科学的《周髀算经》

如今,一提起数学和天文学上非常有名的人物,可能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西方的一些科学家,其实在古代,我国也曾经是这方面的领跑者,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取得了领先于世界的成就,今天我们要讲的这本《周髀算经》就是我国当时辉煌成果的见证。

《周髀算经》是我国古代一本重要的科学书。因为年代已经很久远,所以关于这本书的完成时间和作者人们有很多种说法,但一般都认为这本书完成的时间大约是在两汉之间或者是西汉时期,作者为周公。书中的主要内容包含数学和天文学两方面。

在数学方面,书中主要讲述了学习数学的方法、用勾股定理来计算数学问题和一些比较复杂的分数计算等,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关于勾股定理的最早文字记录“勾三股四弦五”,这句话换算成我们现在常说的公式就是:“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的长度是3,另一条直角边的长度是4,那么斜边的长度就是5。”

在天文学方面,书中主要讲了一些天文历法和宇宙观之类的问题。古时候,人们认为天是圆的,而地是方的。除了记述了这样的宇宙观,书中还讲述了计算地球与太阳之间距离的方法,由于当时的人并不知道地球是圆形的,加上设备也简陋,算出来的数据和现在的科学测量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他们的运算方法是完全正确的,这是古人很了不起的地方。

除此之外,《周髀算经》中还介绍了一些四季更替、气候变化和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等方面的常识,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知识。

综合性地理专述《水经注》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出门远游是很方便的事情,一千公里的路程,坐飞机、汽车、火车,只要几小时,最多也就十几个小时就可以到了。可在古代,交通非常不发达,人们出行时要步行或者骑马,如果去远点的地方,通常要花上几天乃至几年时间。可就在这样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还出现了《水经注》这本书,实在是难得。

我国古代原本有一本记载河流情况的书,名为《水经》,这本书在历史上并没有多大的名气。后来,北魏晚期的郦道元在这本书的基础上对书中原有的内容进行了注释,并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补充了很多新的内容,于是编成了《水经注》这本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地理书。

《水经注》详细地记载了我国各地的一千多条河流,并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河流所流经地区的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具有较高的地理、文学和历史价值,被人称为“宇宙未有之奇书”。

在地理方面,《水经注》对我国许多河流、湖泊、沼泽、山岳、动植物的基本情况都有所记载,其中的很多资料都是其他书中没有提到的,非常珍贵;在文学方面,书中记录了不少古代名人的书法、碑刻作品和渔歌民谣,文学价值很高;在历史方面,这本书能让我们很好地了解古代动植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等。

这本书之所以能写得这么丰富,是与郦道元的认真和求实态度分不开的。为了写这本书,他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同时也翻阅了大量书籍,搜集了无数文献资料。这种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17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

想要真正掌握知识,不能总是死读书,还要多思考、多实践,这是很多成功人士的经验之谈。明末清初的乡村教师宋应星就是这样一位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的人。他不仅是一名知识渊博的学者和老师,还是一位敢想敢做的实践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验证知识,最终编著了《天工开物》这本书。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17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全书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包括农业、手工业、陶瓷、机械、兵器、火药、纺织等生产技术,特别是详细地记述了机械的生产技术。书中除了有文字记载,还附有121幅插图,这些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等,具有非常珍贵的价值。

书中所记的这些内容基本都是作者通过亲自观察或查找资料、深入研究得来的,所以可信度很高。而且,作者还在书中表达了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的观点,这些思想在当时是很有进步意义的。这本书问世之后不久就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本,流传于海外。

后来,由于清朝政府实行文字狱,这本书也不幸被销毁了。直到民国初年,有人在查找冶炼铜矿的知识时发现书中提到了《天工开物》,就又四下搜寻这本书,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找到了这本书流传在海外的版本,又重新将它刻印出版,《天工开物》才得以重见天日。

实用的农书《齐民要术》

人生存在世界上,首先就要解决吃饭和穿衣的问题,而要解决好这些问题,自然离不开农业生产,因而不管是在什么年代,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可是在古代,农业生产技术还很低下,农民即使是常年辛勤劳动,收获也很少。北魏时期的农学家贾思勰(xié)看到这种情况,就写了一本名为《齐民要术》的书,在书中专门给大家讲解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知识。

《齐民要术》不仅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同时在世界上也很有名气。书名的意思是,这是一本教给平民百姓谋生方法的书,因为在古代社会,农业生产是一般百姓谋生的主要方式,所以这本书就主要讲这方面的知识。

《齐民要术》写于北魏年间,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至今约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在北魏时期,我国的农业生产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而贾思勰认为农业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本,也是百姓谋生的根本,于是就编写了这本书。

《齐民要术》共有十一万字,包括序、杂说和正文三大部分。其中正文约七万字,注释约四万字。这本书虽然字数不多,但内容非常丰富,系统总结了北魏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当时及后来的农业生产影响很大。而且,书中提到的一些农业生产技术,如耕地之后要保持土地的平整、在土地还很潮湿的时候不能播种等,都是很实用的,对农业生产有很强的指导性。

“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梦溪笔谈》

如今,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很有学问。如果以此为标准,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因为它写了一本囊括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等内容的百科书,书名叫做《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写的一本笔记体著作,因为这本书是作者在江苏镇江的梦溪园居住期间完成的,所以名为《梦溪笔谈》。

这本书主要分为《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约有六百零九个条目,内容涉及天文、历法、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历史、文学、艺术、军事、法律等方面,非常丰富。其中,记述得最为详细的是有关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逸事等方面的内容,约占全书的46%。其次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占到了全书内容的18%。

《梦溪笔谈》是我国古代的一本著名的科学书,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称它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书中所记载的内容有些是总结古代的科技成果,还有一些是作者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得出的发现,很有开创性的意义。比如,这本书中留下了历史上对指南针的最早记载;作者还精心设计了一个声学共振实验,并从中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等等。此外,书中还记载了一些很实用的知识,如通过趴在地上听马蹄的声音来辨别距离远近等,这些知识都能很好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甲骨文我们都知道,现在我们最常用的文字是汉字。其实,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汉字的形体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很多汉字都与以前完全不一样。而如果要考究汉字最古老的祖先,那就要算是甲骨文了。

甲骨文是一种古老的文字,因为这些文字是刻在龟甲或牛的肩胛骨上的,所以被称为“甲骨文”。而甲骨文的内容几乎都是一样的,大多为对某件事情的占卜和占卜的结果。

甲骨文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那时候,由于科学技术很不发达,人们总希望通过占卜的方式来确定事情的吉凶、推断事物的发展。比如,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做的梦是好是坏等,古人都会以占卜的方式来推断结果。他们占卜的方式主要就是先准备好龟甲和牛骨,加工修平后,在上面挖出一些小坑,然后用火烧,通过观察甲骨上裂纹的走向来进行判断。占卜结束后,还要将占卜记录在甲骨上。这些记录的内容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甲骨文。

虽然甲骨文出现得很早,但直到清代才被发现。当时,有一个名为王懿荣的官员在拿中药的时候,看到龙骨这味中药上居然有一些看似文字的图案,就觉得很好奇,于是他又买了很多龙骨回家进行研究。通过仔细研究,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后来,人们找到龙骨出土的地方,发现了更多有文字的龙骨。从此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研究甲骨文。

甲骨文是现代汉字的祖先,同时也证明了我国的文明源远流长。

古代的指南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古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都已经成为现实,比如,我们可以坐飞机飞翔在天空,可以坐潜水艇潜入深海,甚至可以带上各种先进的仪器装备去深山或沙漠探险。可在我们享受现代科技的时候,也千万不要忘了前人的奋斗与探索,正是他们的努力才点燃了现代科学的星火,就像我们现在使用的指南针,始祖就是古代的司南。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我国古人就已经发明并开始使用司南来指示方向了。当时,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看到自然界中存在着一些有趣的现象:有些石块一碰到铁,马上就会被吸附住。于是人们就将这些石头称为“磁石”。后来人们经过探索和实验,就利用磁石和铁的这种原理,制成了司南。

司南就是古代的指南针,但它在外形上与我们现代的指南针有很大的不同。司南是由天然的磁石制成的,它的下部是一个金属方盘,上面刻画着天干、地支、二十八宿等古代天文要素。而方盘的上面放置有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磁勺,磁勺的勺柄就相当于指针,静止的时候,勺柄是指向南方的。

不过在最初的时候,人们并不明白司南的勺柄为什么总是指向南方,随着司南的广泛应用和传播,这个谜底才终于被揭晓。原来,这是因为地球本身也是一个大磁体,司南受到地球磁场力的作用,所以会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司南的发明给古代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人们常常借助它来辨别方向。后来,司南还传到了世界各国,广泛造福于人类。

司母戊鼎现代社会中,铸造技术非常发达,在技艺高超的技师手中,即使是再粗糙的金银等金属也能被打制成精美的饰品。在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并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但在很久以前的商周时期却出现了工艺精美的司母戊方鼎,这不得不令人叹服。

司母戊方鼎是我国的宝贵文物,它是我国的考古学家于1939年3月在河南省安阳市郊考古时发现的,重达832.84千克,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形体高大而厚重,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现今被保存在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中。

根据考古学家的考察发现,司母戊方鼎铸造于商周时期。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青铜工艺高度发达的时期,当时的人们铸造了很多青铜器精品,而司母戊方鼎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相传,这个鼎原本是商潮时期的国君在祭祀母亲时用的祭器,因为鼎的里面刻有“司母戊”三个字,所以人们就称之为司母戊方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