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给小学生讲国学常识
9509400000014

第14章 俗语典故言简意妙“大水冲了龙王庙”的由来(2)

而关于这个成语的由来,还有这样一段故事:

东汉时期,玉门关、阳关以西,包括新疆在内的广大地区被称为西域。西域地区是独立发展,不受朝廷管辖的。东汉明帝即位后,就派大臣班超出使当时的西域,和西域的管理者鄯善王交朋友。班超带领一队人马,不远万里来到了当时的西域。鄯善王听说后,亲自出城迎接班超,还把他奉为上宾,为他设宴接风。

过了几天,匈奴也派使者来和鄯善王联络感情,鄯善王同样热情地款待了他们。因为匈奴使者在他面前说了很多东汉朝廷的坏话,鄯善王就渐渐疏远了班超,甚至派兵监视班超。

班超见了,立刻召集随行商量对策。他说:“照目前的形势来看,只有除掉匈奴使者才能消除鄯善王的疑虑。”但是其他人都认为这样做很危险。班超于是说了一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天深夜,班超带人来到匈奴营地,用计谋烧死了匈奴使者。鄯善王明白真相后,就恢复了对班超的信任。

后来,人们就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来比喻很多事情都是有风险的,不冒危险,就不能成事。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由来现在人在形容女孩子长得非常漂亮的时候,往往会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可你是否知道,“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说的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这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故事。

“沉鱼”说的是西施浣纱时的故事:

西施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她天生丽质,长得非常漂亮。相传她在河边浣纱的时候,水中的鱼儿看见她的倒影,都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之后,这段故事在民间流传开来,人们就以“沉鱼”来指代西施。

“落雁”说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汉朝时期,中国边境经常受到匈奴的侵扰。汉元帝为了安抚北匈奴,就将王昭君嫁给匈奴单于和亲。在去往匈奴的途中,王昭君思念家乡,就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美丽的王昭君,竟然忘记摆动翅膀,最终跌落下来。从此,昭君就得到“落雁”的代称。

“闭月”说的是貂蝉拜月的故事:

貂蝉是三国时期出了名的美女。有一次,她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风儿吹来,一朵浮云遮住了月亮。这一幕正巧被她的义父王允看见,为了夸奖自己的女儿,王允逢人就说貂蝉的美连月亮都比不过,月亮见了她,也羞得躲进云彩后面去了。从此,貂蝉就得到“闭月”的代称。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杨玉环是唐朝时期的美女,因貌美被选为皇妃。一天,她到花园散心,想着自己的身世和命运,不禁感慨万千。当她伸手想要摘下一朵花时,这花的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原来,她想摘的是含羞草。这一情景正好被一宫女看见了,宫女逢人就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地低下了头。杨玉环“羞花”的代称由此而来。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的由来高山、河流等所处的位置一般都是比较固定的,除非发生地震等重大的自然灾害,导致地壳运动,它们才会变换位置。可中国有句民间谚语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意思是说因为河流会改道,所以某个地方可能原来在河流的东边,后来又变为在河流的西边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句谚语中说到的“河”指的就是黄河。在古代,由于黄河河床较高,泥沙淤积严重,所以黄河的河道极不稳定,经常泛滥成灾。黄河改道后,某个原来在它东面的地方就变成在它的西面了。

后来,人们由黄河改道的现象联想到人类社会,就用这个谚语来比喻人事的盛衰兴替往往难以预料。民间也有“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或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的说法,意思都是一样的。

而关于这一说法的由来,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孙子挥霍无度,家产很快就被败光了,他只能以沿街乞讨为生。一天,他流浪到河西庄,想起了自己的奶妈,于是就向路人打听寻找。恰巧问到的一个农夫正是奶妈的儿子,农夫带他回了家,他看到农夫的家里粮食丰足、牛马成群,就惊讶地问:“你家已经很有钱了,为什么还要辛苦劳动呢?”农夫说:“正是因为以前艰苦劳动,我才有今天的家业。如果不劳作,即使家业再大,也会坐吃山空。”郭孙听后很是惭愧。农夫不忘旧情,便让郭孙在家管账,无奈其对管账一窍不通,于是农夫就感叹说:“真是三十年河东享不尽荣华宝贵,四十年河西寄人篱下。”以此来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由来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可谓家喻户晓,他是蜀汉的丞相,足智多谋,聪明过人,帮助刘备建立了丰功伟业。在人们心目中,他就是智慧的化身。然而,民间却广泛流传着“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说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实际上,臭皮匠和诸葛亮并没有多大关联。“皮匠”只是“裨将”的谐音,而“裨将”就是古代军队中的副将。原话的意思是,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由于误传,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而人们之所以说“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源于这样一段故事:

三国时期,吴国和蜀国联合起来对抗曹操统治的魏国,吴国都督周瑜因嫉妒蜀国军师诸葛亮的才华,便想借机杀掉诸葛亮,他让诸葛亮在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否则军法处置。

诸葛亮夜观星象,想出了“草船借箭”的计策。但他并没有明说,而命令随从准备二十只小船,两边插上草把子,围上青布幔。别人都不明白诸葛亮想做什么,只有三个副将领会了他的用意。他们对诸葛亮说:“这个主意好是好,可如果曹军只见布幔不见人,就会看出破绽。”接着,三人又说出了自己的计谋。因为这三位副将以前都做过皮匠,所以就想出了为稻草人穿上皮衣、皮帽子,让稻草人看起来像真人一样的主意。诸葛亮听后,非常赞同。

后来,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这个故事也就在军士之间流传开来。之后,这个故事和俗语又流传到民间,只是民间的百姓在流传的过程中将“裨将”说成了“皮匠”,所以就有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说法。

为什么要称呼皇帝为“九五之尊”

看中国古代的宫廷剧,我们常会发现,古时的人们不仅将皇帝称为“陛下”、“万岁”,而且还常说皇帝是“九五之尊”。那皇帝为什么被视为“九五之尊”呢?人们对这一问题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中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五居正中,九为最高,所以人们就用“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皇帝为“九五之尊”。

另一种说法认为这个词出自中国古老的经典《周易》。《周易》中说到六十四卦,其中的首卦为乾卦,这个卦象征天,因为古时的皇帝自称“天子”,所以这个卦也就成了代表帝王的卦象。而乾卦又是由六条阳爻组成的,其中最好的爻是第五爻,也称为九五,所以人们就认为这一爻卦代表着帝王之相。

这里的“九”本来并不是指具体的数字,而是判别阴阳属性的符号。只是到了后来,人们才慢慢地把“九”和“五”作为具体的数字来运用,并将其广泛地应用于皇宫的建筑中。比如,现在故宫中的很多建筑就与“九”和“五”这两个数字有关。故宫中的天安门、午门、乾清宫等建筑,一般都是面阔九开间,进深五开间的。

除了皇宫建筑中会广泛采用“九”和“五”这两个数字,皇帝的龙袍上也绣有九条金龙。而且龙袍上的龙从正面或是背面单独看时,所见都是五条(两个肩膀上的龙前后都能看到),这也与“九五之尊”的数字相符合。正因为这样,人们就称皇帝为“九五之尊”了。

“倒霉”到底是倒了什么霉生活中,当人们做事情不顺利或是遇到什么不好的结果时,常常会用“倒霉”这个词语来形容。那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倒霉”究竟是倒了什么霉呢?

原来,“倒霉”最初的时候写作“倒楣”,它原是江浙一带的方言,后来慢慢在全国流传开,成为人们常用的词汇。这个词语大约产生在明朝末年。

明朝时,朝廷主要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和任用人才,不管你知识有多丰富,只有在考中科举之后才能够入朝做官,施展自己的抱负。由于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参加考试的人贿赂考官、考场作弊的现象非常严重,所以一般的读书人要想中举是很不容易的。

为了图吉利,参加考试的人通常会在考试之前在自己的家门前竖一根旗杆,当时的人们称之为“楣”。如果家中的考生考中了科举,就把旗杆一直竖立着;如果没有考中,就把旗杆撤去,叫做“倒楣”。慢慢的,这个词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的口语和书面语中,直到现在。

同时,又因为“倒霉”和“倒楣”的读音相同,而且,“霉”字主要是指坏运气,而“楣”主要还是表达和木头有关的事物。久而久之,人们就常说是“倒霉”了。现在的人们常用“倒霉”这个词来形容事情不顺利或是碰到了坏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