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草根宰相诸葛亮
9508300000002

第2章 躬耕南阳隐隆中(2)

但是懂天文的诸葛亮最终还是顺从了内心的召唤,出山去辅佐刘备,而没有考虑天上星星给他的指示,而且出山后还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天文学知识为刘备好好地测过几卦。

其中一回在刘备要东征孙吴、即将被陆逊打败的时候,诸葛亮就曾写过一封信给他,信里就提到了这样一句:“亮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洛城之分,主于将帅,多凶少吉。”

可惜刘备大概把诸葛亮的本事看成了街边算卦摆摊的,没有多加理会,后来他兵败如山倒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再想起那封信里诸葛亮的劝告。

总之一句话,全才诸葛亮在各个方面都是造诣非凡,他先进的理论研究在当时绝对可以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而且绝对脱离了迷信的行列,看看徐庶等人日后的发展就会发现诸葛亮绝对不是街边摆摊的水平。

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有句老话说得好,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诸葛同学徜徉于知识的海洋里忘记时间时,时间也把他给遗忘了。

眼看着周围同龄的人娶媳妇的娶媳妇,抱孩子的抱孩子,诸葛亮虽然没有眼红,但他的老师黄承彦却着急了。

二十多岁的老爷们了,怎么能没有个媳妇当家主事呢?于是一咬牙,就给诸葛亮做了主,把自己的独生女儿黄月英许配给了他。按说得意门生成了恩师的乘龙快婿,多多少少也算得上是一段佳话了。但是诸葛亮的这门亲事虽然在当时轰动无比,却多是被人们当成笑话来看待和讨论的。

一个原因,黄月英的长相过于抱歉。

据说这位大姐黄头发黑皮肤(什么人种),身材短粗(难以想象),跟形象健康、面貌英俊的诸葛亮配起来确实有点那个。黄承彦大概也意识到了这点,所以他没有当面和诸葛亮说,而是悄悄给他塞了个小纸条,写着:我女儿虽然长相配不上你,但是智商绝对不会比你差,你考虑考虑。

黄承彦还在不好意思,但是让他感到意外的是,诸葛亮二话不说,就用个平板车把黄月英拉回家成了亲(家里穷,坐不起轿子)。这件事情成了很多人茶余饭后必谈的八卦新闻,有人说诸葛亮是贪图黄家的地位,也有人说诸葛亮是为了报恩,等等。

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黄承彦的信里提到的黄月瑛的智商,对于诸葛亮这样的实干家来说,媳妇好不好看无所谓,关键得聪明,不然娶个绣花枕头回来,天天当花瓶供着,浪费粮食还谈不到一起,实在不划算,而黄月英的本事比起她爹来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上到天文,下到地理,没她不精通的。和这样的女人过日子,充实啊。

黄姑娘成了诸葛夫人,诸葛亮的日子顿时上了一个档次,家务活有人干了,弟妹有人管了,农活有人帮了,幸福生活再次眷顾了他。

基于这个后备条件,诸葛亮更是将十分的热情投入到了学习中,很快,他拜了第二个师傅,水镜先生司马徽。

司马徽的情况大致和黄承彦差不多,都是隐居的高人,虽然借着对世事不满的借口拒绝出仕,但还是希望有人可以为改变这个社会做出些什么,在他们看来,诸葛亮就是这个最为合适的人选。

在追随司马老师和黄老师学习的过程中,诸葛亮虚心求教,奋发自强。从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到二十多岁的青年,他在隆中度过了十年的光阴,这是他人生最后的平淡日子了,因为很快,一个人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

还是俗话说得好:知识改变命运。

一号人物登场

在诸葛亮同学一边锄地糊口、一边加强自己综合素质的时候,他还不知道老师司马徽家中来了一位稀客。这里的稀客不是说这位客人有多么的尊贵,而是稀有、稀少、稀罕的意思。

此客人名叫刘备,自称是皇家的后人,在历史上大名鼎鼎,名号如雷贯耳,我们在这里就不多做介绍了,总之一句话:刘备是所有白手起家创业者的典范。

刚刚被亲戚刘表(冒认的)发配去新野任职的刘备,迎来了他事业的又一个低谷期。心情郁闷的刘皇叔路过隆中,听说这里人才很多,就抱着淘宝的心态托人找到了司马徽,希望他能为自己推荐一二。

司马老师举贤不避亲,极力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庞德公的侄子),有话为证:“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也!”

刘皇叔很实在,他为了稳妥决定上双保险,要把这两个人都收罗进来。庞统很积极,刘备还没去请,他就自己跑过来自荐,刘备很高兴,打算再派人去找诸葛亮。这时,一个人发话了。

“诸葛亮非等闲之辈,主公如果不亲自去请,恐怕有怠慢的意思。”

于是,刘备亲自准备了礼盒,带着关羽和张飞就去了诸葛亮家,但是很不凑巧,诸葛亮同志出门了,问什么时候能回来,家里人说没准。原来诸葛亮还是个踏青爱好者,常常一个人到野地里去溜达,啥时候回来要看他的心情。

没关系,这次不凑巧,下次再来就是了。刘备留下姓名和来拜访的目的就回去了。回去的路上,听到田间有个农夫在唱歌,出口不凡,气势恢弘,跟老乡打听,刘备才知道原来这人竟然是诸葛亮的弟弟,弟弟都这么有出息,那哥哥一定错不了,刘备满怀希望地走了。

过了几天,刘备再次出发来到诸葛亮家里,非常不幸的是,他却被告知,很不凑巧,先生本来回来了,不过今天一早又去岳父家喝酒去了。

没办法,那就等等吧,也许喝完了诸葛亮就回来了呢。结果一等等到太阳下山,也没见到诸葛亮的影子。这次刘备有些生气了,一旁的关羽和张飞也一个劲儿地数落诸葛亮不地道,上次来的时候都留下姓名了,既然你回来了,不说主动来拜访,起码也该在家等着啊,还摆那么大的谱。

刘备回去后越想越气,越气就越睡不着觉,爷爷我还不请他了呢,不就是一个谋士吗,天下千千万还抵不过一个诸葛亮吗?

还是那个人,一句话浇灭了刘备的怒火:“越是难得到的越是要珍惜啊。”

金玉良言,刘备再次准备了厚礼,带着关羽和张飞去了诸葛亮家,这次很巧,诸葛亮在家,不过在午睡。

刘备很高兴,在家就算放心了,那就等他睡醒了再见,上次他出门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睡觉睡几个钟头总会醒的。于是恭恭敬敬地在门外等候。

诸葛亮已经连续好几晚没睡好觉了。刘备两次来找他的事情家里人已经告诉他了,他一直在苦苦思索,这个来找自己的人是否就是自己想要找的人?

在隆中十年,诸葛亮就是在等这么一个人,他还没司马徽和他老丈人那么高的境界,能够将世间一切都看得淡如云烟,他想成就一番事业,而不是一生无欲无求地在躬耕田间度过,他努力学习只是为了将来可以辅佐明君,成就一代伟业,为天下苍生、为苦难百姓赢得一个太平盛世,但是这个人……

诸葛亮也不是刚劲铁骨,几个晚上想心事,身体自然会扛不住,今天看着天气好,索性就躺倒大睡起来,只是苦了刘备他们,站得腿都酸了,还不见屋里面那位有起床的意思。

因为刘备坚决要求不要打扰诸葛先生休息,所以家人也没去通知诸葛亮门外有人等着,诸葛亮一个放心觉睡起来。天都快黑了,他推开门正准备问老婆晚上吃什么,冷不丁看见院子里有三个黑影,吓了一跳。

“先生,刘玄德等你多时了。”可算起床了,刘备松了口气。

可算是见到这个人了,诸葛亮吸了一口气。

决定历史的那一刻即将到来,在这个山野茅屋里,两个男人都为他们今后的人生作出了抉择,名流千古还是湮没在历史中,这晚就是转折的开始!

还是知识分子厉害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隆中,一间茅屋内。27岁的诸葛亮遇到了47岁的刘备,两个同样胸怀天下的男人展开了一次历史性的谈话。

“我该如何才能得天下呢?”刘备虚心请教,毕竟快50岁的人了,实在是折腾不动了,得尽快去整个家业出来安度晚年。

诸葛亮气定神闲,眼前这个人不辞辛劳三次来找他,可见还是很重视招揽人才的,但是他到底有没有明君的底子呢?“我想先听听你的意见。”高手总是不轻易发言。

刘大叔当然不能在未来下属面前示弱,虽然肚子里实在是墨水不多,但还是得拿出劲头,来对当今局势和今后的打算做一个简单的陈述。

没有立即开口回应,诸葛亮在心里为眼前这个人打分做评估,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从他屡战屡败的战绩可以看出;不是一个自负的人,从他屡次来请自己可以看出;不是一个坏人,从他眼前的样子可以看出(诸葛亮什么时候会相面);总结一句话,这是个没有多大能耐,但志存高远的好人,总分六十分。

接下来便是诸葛亮先生的时间了,首先是精辟地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提出了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和孙权、曹操三分天下,加强自己的实力后,再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最佳时机,最后两路出兵北伐曹操,从而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刘备站在诸葛亮吐沫飞不到的地方,无限景仰地望着诸葛亮,对这一战略思想叹为观止,知识分子就是厉害啊,就算自己再修炼五十年也无论如何达不到这境界啊,这个人我要定了,谁抢我跟谁拼命。

其实刘大叔用不着这么激动,在道出三分天下的同时,诸葛亮就决定帮助眼前这个已经两鬓斑白的长胳膊、大耳朵男人了,为了刘备的抱负,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隆中,我终于还是要离开你了。

这一晚的谈话被载入史册,有名曰为“隆中对”。

告别第二故乡,诸葛亮随着刘备踏上了一条前途未卜的凶险道路,如果成功,会是名垂千古,但是失败,那就是万劫不复,造反这个行当,进得来,出不去,那句话说得好,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在陌生的道路上,诸葛亮遇到了熟悉的故人,除了庞统,还有一个人,此人就是之前两次为刘备造访诸葛亮献计的人,名叫徐庶。

徐庶字元直,生卒不详,家庭不详,户籍地不详,就连长相也不详,这个在历史上留下甚少的人,当时也是名有志青年,为了理想加入了刘备集团,并且受到重用。他和诸葛亮在隆中有过交情,深知这位老兄的本事,所以极力推荐。

徐庶也好,司马徽也好,他们向刘备推荐人才不能简单看做是他们的个人行为。荆州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除了当地的人才,还有那些前来避难的人才,他们关心国家,一腔热血,愿意出山效力的人发现了刘备这棵可以依托的大树,就紧紧地团结在其周围,而不愿意出山的,就提供人选,这可以看做是一种荆州人士的集体推荐,是一种地方文化。

不管怎么说,当初的好友再次相遇,诸葛亮十分高兴,他们这些心怀抱负的青年终于可以一同共事、挥斥方遒了。但是历史再次证明,最后能站在峰顶的人只能有一个,诸葛亮不知道最终攀越上风口浪尖的人只有他,他的朋友和战友们在攀爬的过程中一个个掉落,这是万人的不幸成就一人之幸。

幸与不幸,历史是无法告诉我们的,我们只能猜测。诸葛亮就此翻开了自己传奇人生的扉页。

为崛起而奋斗

最初的崭露头角

刘备知道有了诸葛亮在身边,任何困难都可以解决了,这时的他不再害怕打仗,反而对此有些期待,想看看他这位军师到底本领几何,在这种情绪的鼓舞下,刘备对诸葛亮可谓是关怀备至。用人情拉拢人心,这是刘大叔的强项。

诸葛亮每天在刘备的礼遇下心情也算是不错,毕竟领导重视是每个人都很受用的,包括清高的诸葛先生,但是在满意之余,诸葛亮发现了一个问题,对他来说比较吃惊。

就是刘备实在不是一般的穷。不要看刘大叔一直说自己是什么汉室正统,是皇室后人,跟皇帝沾着血缘关系,可是手里是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地没地,简直可以说是要什么没什么。

之前,诸葛亮想到过刘备很潦倒,只是没想到竟然会这么潦倒,但诸葛亮是从不说后悔的那种人,记住现在的穷,等将来富的时候,我才能有更大的成就感。

诸葛亮选择帮刘备,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刘备对他的肯定,虽然诸葛亮很穷,但这并不妨碍他发挥才干。曹操是当时全国最强的军阀,要钱有钱,要房有房,但诸葛亮还不至于俗到为了物质享受去跟多疑的曹丞相比智商,再说江那边的孙权,身边有周瑜、鲁肃这么一帮子能人围着,就连他哥哥诸葛瑾都挤在那里,人才太多,再亮的金子也容易被淹没,去了也是浪费青春,只有一穷二白的刘备,才能为他提供发展自我的空间。

这就够了,我只要一个可以实现理想的平台就够了,满怀激情,准备大干一场的诸葛亮很快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以关羽和张飞为首的同僚们对他都爱答不理的。这真是奇了怪了,我初来乍到的,脸还没混熟呢,怎么惹着你们了?

问题就出在这里,你初来乍到的,凭什么比我们这些老员工待遇好啊?领导对你又嘘寒又问暖的,论资排辈是官场的优良传统,凭什么你一来就比我们高出一截来啊?不公平,真是太不公平了,黑手,绝对是黑手,一定得把你挤掉。

对于同事们的猜忌,诸葛亮渐渐洞若观火,他不着急、不上火,耐心地做好他的本职工作,见到关羽他们,依然笑脸相迎,暗中较劲的关羽他们也抓不到他的什么把柄,反而倒显得像是自己欺负新同志一样,弄得很不好意思,渐渐也就不针对诸葛亮了,反而觉得这个随时随地拿把羽毛扇的家伙有些深不可测的本事,不能小看。

就这样,高调上台的诸葛亮依旧留在了那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上,并且一生都没能离开。此刻身为一个身强力壮的有志青年,他无法想到数十年后,他费劲一生心血建立起来的宏图大厦会一朝坍塌,如果人生可以预知,不知道诸葛亮是否还会离开隆中的平静生活,来到战争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