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草根宰相诸葛亮
9508300000001

第1章 躬耕南阳隐隆中(1)

一个天生就有出将入相气质的男子,一个对什么都游刃有余的男子,在一个天命所归的契机中,从此为谁辛苦为谁忙,一杯浊酒,江月年年,此后便凤翔千仞,任谁也无法留住的一腔热血,是完成霸业还是成就理想,自有后人评说。

一、当名人之前从个人档案开始

姓名:诸葛亮

小名:孔明

外号:卧龙

性别:男

民族:汉

生卒:公元181年4月14日~公元234年8月28日

家庭出身:干部成分

代表作品:《出师表》

最喜爱的歌曲:《梁甫吟》

主要社会关系:

父亲:诸葛珪,国家官员

母亲:章氏,家庭妇女

妻子:黄月英(特点:奇丑)

职业:国家公务员

人生信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主要人生经历:181年~207年种地务农

207年~221年当军师

221年~234年当丞相

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一切事情都从那天开始了。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郡丞诸葛珪的妻子章氏产下了一个男婴。不说大家也知道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千古名相诸葛亮。

但凡是历史名人出生,一定会在史书上留下一些诸如放光、打雷闪电之类的怪异现象的记载,但诸葛亮是个例外。他出生那天风轻云淡,风和日丽,天气之好,绝对是外出郊游的首选。

可是当时诸葛珪的心情并不轻松,看着怀里不知人事的儿子,他只能沉沉地叹一口气。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父亲,除了要为子女提供稳定的生活之外,教育也是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诸葛珪作为一个吃国家财政的政府官员,虽然吃穿不愁,家里还小有积蓄,但此刻他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给他发工资、发福利、养活他一家老小的政府即将垮台,这时的中国正处在两党轮流执政的时代(外戚党和宦官党)。两个党派你争我夺,在中央进行着一场轰轰烈烈的权力拉锯比赛,但是不论是谁执政,老百姓的日子是过得一天不如一天了(诸葛亮未来的老板刘备正在从事手工业编草鞋工作,曹操正在四处拉人造反)。

上头抢大权,下面争小权,军阀割据,盗匪猖獗,道德已经沦丧,只有权力才是最重要的,没有人关心最底层那些芸芸众生是否活得下去,也没有人在乎。当权管事的人所在乎的只是握在自己手里的究竟是多大的权力,能带一个团,还是一个连?

这样一个时局当然不会是利于孩子健康发展的环境,但诸葛珪忧心归忧心,小诸葛亮还是健硕地成长起来了。

在父母的关怀和亲情的呵护下,诸葛亮度过了幸福的童年时期。他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因为诸葛珪认为教育应当从娃娃抓起,尤其是在这个动荡的年月里,只有多读书才能提高素质,将来才不会犯作风错误。

而小诸葛亮也是个听话的孩子,何况从小他就显示出神童特质,读书对他来讲实在不是什么难事。

这个时候,诸葛亮的梦想只是好好地活下去,将来和他的父亲一样做一名好官,娶一个像自己母亲那样贤惠的妻子,然后有自己的儿女,可以等他们长大同样像父亲教育他一样教育自己的儿女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这就是诸葛亮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但是梦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总是残酷的,诸葛亮9岁的时候,母亲章氏病故,12岁那年,父亲也因为疾病而永远地离开了他。幼年丧亲,这个打击对小诸葛亮来说是巨大的,美满的家庭一下子变得支离破碎,这在诸葛亮幼小的心灵上划上了一道永远也抹不去的伤痕。

安葬了父母,还得继续活下去,兴平元年(公元194年),14岁的诸葛亮和几个弟妹被叔叔诸葛玄收养,大哥诸葛瑾则被送去江东的亲戚家里。

第二年,叔叔因为工作变动,担任了豫章太守,诸葛亮又随着搬去了豫章。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再次被命运抛弃,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

没有家了,再也没有可以停留的地方,诸葛亮一个人躲进角落里痛哭,这是他唯一的宣泄方式,可是哭完了,他还要面对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养活他的弟妹,他要承担起一个男人应该承担的责任,所以他只能去投靠诸葛玄生前的朋友,荆州太守刘表。

在去荆州的路上,诸葛亮站在船头,江水浩渺,望不到边际,如同他今后的人生一样,未知而又无望。他想如果上天真的这样无情,那我们就来比比看,看看到底谁才是最后的胜利者。有生之年,我一定要将这纷乱的世界统一,让所有家庭都不要再忍受分离,让所有孩子都有一个可以栖息的屋檐。这一年,他17岁。

在这一年,诸葛亮和上天打下了一个赌,带着亲人离去的伤痛担负起照顾弟妹的重担,去了一个他完全陌生的地方。

老天爷是个很奇怪的老人家,他要交付一样东西之前,不把你折腾得够戗,他是不会罢休的。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来到荆州后,诸葛亮顺利地见到了刘表,刘表对这位世侄也还算客气,好吃好喝地招待着。诸葛亮想每天这么白吃白喝实在不像话,就去找刘表商量看能不能给他找个工作,让他先干着。

虽然这时候诸葛亮才17岁,还是未成年人,但那时候又没有劳动合同法规定不能聘用童工。何况在荆州,刘表说他是老二,谁敢争自己是老大?他要想给诸葛亮个活儿干,那不是一句话的事吗?

但刘表实在不怎么厚道,明明自己有这个能力,就是不肯让诸葛亮沾一点光,每次诸葛亮问他工作的事,他就藏着掖着,说点诸如现在政府不景气,不要着急、再等等之类的废话。后来,诸葛亮也看出来了,这是个小心眼儿的主,只能自己好,不乐意帮助别人。

诸葛亮分析得很对,其实这都是性格所致。

作为一个全国范围内的知名人士,刘表开经立学,爱民养士,万里肃清,群民悦服,工作做得很到位。冷不丁地一接触,也感觉像是个儒雅之士(主要是因为长相不错),但是这人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目光短浅。

在刘表眼中,只有名人,没有贤人。诸葛亮现在这么没地位,他觉得这个小子闹不出什么名堂,而这个穷小子居然还每天把天下大事、今后走向挂在嘴边,动不动就当着大伙的面跟刘表谈现在天下谁第一、谁能耐的事,这么一个天生反骨的人留在身边不是祸害吗?既然这样还聘用他干什么,不如让他在这儿住几天,找个借口打发了算了。

刘表是这样想的,因为他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他只要老婆孩子热炕头,每天有吃有喝,一家人其乐融融,偶尔还能贪污点公款,建个别墅,买个新交通工具(轿子)就够了,当时全国数一数二的大军阀曹操与袁绍对峙于河北,两个人都想把刘表拉到自己的阵营里壮大声势,但是刘表奉行着安全第一、知足常乐的原则,保持中立。

这样一个安于现状又没爱心的人怎么能立足于乱世呢?迟早得被灭掉,跟着他混恐怕也是自取灭亡,他不要自己说不定还是件好事。诸葛亮想通后便卷卷铺盖,扛着行李,带着弟妹离开了刘表家。但是天下虽大,何处才是容身之所呢?这又是一个难题。

对于此时拖家带口、一穷二白的诸葛亮来说,不管他去哪儿都好像是无所谓的事情,反正是混日子嘛,人在哪里,我们就混到哪里,饿不死就行了。但人才总是从小就会露出苗头的,诸葛亮在思考之后,毅然决然地选择去了隆中(今襄阳县西20里)。

隆中是沾带龙气的地方,当年汉光武帝刘秀就是从这里崛起的,所以当时也有很多失业人士跑到这里,希望沾沾龙气,能出去找个顺手的工作干干。当然,诸葛亮倒不是因为这个才落户隆中的,当时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居全国领先地位,有很多名人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和成才,而且中原大乱,很多青年才俊都避乱在这里,那些都是些有识之士,非常有才学。这样的环境对于诸葛亮今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所以啥也不说了,就住这儿了。

同样是男人,同样是长相不错的男人,差距就出来了,刘表守着荆州,在他的大宅子里混吃等死,最后被曹操吓得吐血挂掉,而诸葛亮在隆中沉潜10年,在简陋的茅草屋里粗衣淡饭,终于迎来刘备的赏识和重用,从此扬名于世,成就一代伟业,真是:“自来宇宙垂名布衣有几人,能使山川生色陋室又何妨?”

大浪淘沙,始见真金。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诸葛亮盖了房子,在房前开了块地,准备踏踏实实地在隆中常住下去。他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教弟妹认字,如果就这样过下去,倒也不失为一种幸福安定的生活,但是人各有志,何况诸葛亮同志胸怀的志还是大志。

不能沉迷在这小小的安乐现状中,他思前想后,心情此起彼伏,于是做了一个决定,他要去读书,去继续未完成的学业。读书是需要天分的,诸葛亮就十分有天分,可是读书还要另外一样东西,那就是钱。这是很重要的,古时候的学堂也是需要交学费的,不然拿什么给老师发工资,但是诸葛亮没钱,他的弟妹更没钱(都还要靠他养活)。

这时有个人跳出来替他完成了心愿。此人名叫黄承彦,是隆中一所私塾的校长兼教师,因为学校的教学质量高和他本人过硬的学术功底,在当地还颇有些威望。

黄承彦亲自找到诸葛亮,希望他能当自己的学生,学杂费全免。诸葛亮不傻,他知道这对自己意味着什么,所以他当即给黄老先生跪下磕头,第二天便高高兴兴地进了学堂,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公费生。

黄校长自掏腰包来培养诸葛亮同学,原因只有两个字——惜才。

作为教育界的一名达人,黄承彦深感如今世风日下,书生不读书,农民不种地,商人不开店,大伙全都去参与了一个看似更有前途的职业——造反。

家不成家,国不成国,对这个社会倍感失望的黄老爷子只想在残余之年闭门造车,好好搞搞他自己的学问。没想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老朋友庞德公的家里见到了诸葛亮,这个小伙子的谈吐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小伙子高超的悟性和机智的言辞让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前途不可限量的可造之材。有为青年就该是如此。

诸葛亮对黄承彦只是略有印象,觉得这个老头和蔼可亲,每次都是笑嘻嘻的,人很不错。但是黄承彦对诸葛亮是念念不忘,所以才有了上面那一幕的拜师入学,看来诸葛亮的眼光也很准,黄校长的确为人宽厚。

命运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诸葛亮为了理想隐居隆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里的庞、习、黄、蒯、蔡五大家族和诸葛家当年也是素有交情,诸葛亮的大姐就是嫁给了蒯家蒯良的大儿子蒯祺,二姐嫁给了庞家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为妻。黄家是黄承彦,习家是习祯、习询、习竺数人,蔡家是蔡讽。这些大家族之间各有联姻,在隆中地区形成了牢不可破的一张关系网络。

这几大家族的人都是当地很有声望的大名士,学问深,见识广,不少人都想去拜访他们,听他们对时局的分析和见解。诸葛亮也常借着看望姐姐的机会和他们打打交道,希望能受点熏陶。

结果机会就此降临,诸葛亮成了黄承彦的得意门生,从此以后,一场真正的素质教育开始了。不要认为黄老师只会教四书五经,他可是个文理全才,还做得一手好木工活,诸葛亮后来的本事,诸如预报天气、摆迷魂阵之类的绝活都是从他这儿继承过去的。

诸葛亮在之后的年月里,一直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日夜不辍。因为他敏感的神经告诉他,这位老师传授给他的是一种特别的智慧,将会成为他一生的财富。

这是一个疯狂的世界,这是一个宁静的角落,诸葛亮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最为平静和充实的象牙塔生活,虽然生活上并不富裕,但从精神层面上来说,却是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人生如此,如斯幸哉!

不要满足得太早,这还只是刚刚开始罢了。

诸葛同学,加油。

天文学很重要

诸葛亮这时在隆中已经属于是小有名气的人物了,不但跟黄承彦、司马徽这些老资历的长辈混得很熟,也跟徐庶,庞统这些志同道合的有志向、有抱负的年轻人常常在一起闲坐聊天。

有一次,他们聊到未来前途的时候,诸葛同学信誓旦旦地对庞统和徐庶说:“我敢担保你们将来能干到刺史这个位子。”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你怎么就知道人家将来不会做更大的官,或者马失前蹄被降职呢?

大概徐庶他们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也没当真,但是当他们反问诸葛亮自己能混到什么份儿上时,诸葛亮就卖了个关子不说话了,只是微笑。后来,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是诸葛亮对自己的前途非常有信心,而且认定自己不会是一个普通的官场人物这么简单。

其实诸葛亮只笑不答更大一部分原因恰恰是因为他的没信心,而他对自己没信心的原因则是因为一个更为奥妙的理由:星象所示。

今天人们还对天文学兴趣浓厚,时不时就能看见街头有人摆个天文望远镜,翘着屁股在那儿看啊看的。在当时,这门技术更是了不得,完全凭借的是肉眼,所以不是人人都能学得来的。这可是帝王之学的一种,皇帝觉得前途命运无法把握的时候,就常常会去找一个星象师傅来夜观繁星,为他推测出他是会红运当头呢,还是会遭遇不幸,最后根据预测来安排下一步的行动。总之,这是门非常吃香但又非常难学的技术。

当然了,像诸葛亮这样智商超凡的人就另当别论了,他不但会看天气预报,还会通过观察星星来看出未来凶吉。

而那段时间,诸葛亮总觉得自己的星象十分不稳定,似乎前途无限,却又凶吉未卜,简单来说就是代表自己运势的那颗星忽明忽暗、忽隐忽现,非常诡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