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
9475000000009

第9章 成渝经济区融合的自身基础

成渝经济区发展的环境

一、经济实力雄厚

2008年成渝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888.55亿元,占川渝地区生产总值的90.2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136元,经济密度(每平方千米产出)达到787万元,是西部地区86万元的8.1倍,高于全国312万的平均水平,是西部地区经济最发达、经济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全国区域经济中也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沿海发达经济区。

二、基础设施一体化初步形成

成渝经济区由铁路、公路、水路、航空、邮电、通讯、电力等构成的立体网络,把区域紧密地联成一体。宝成、成昆、成渝、达成、内昆等构成的铁路网北通欧亚大陆桥、东接长江大动脉、南连黔桂可达出海口,并随着电气化、复线化和新线建设而日益通达。公路正在形成高速和高等级公路的主骨架,先后建成并开通了成渝、成绵、成乐、成雅、内宜、渝万、渝湛、渝合等高速公路,新的遂渝铁路、新成渝高速(成都经遂宁到重庆)也已建成通车。成都双流机场、重庆江北机场正在进行改造升格为高标准的国际机场。重庆港、九龙坡、寸滩集装箱码头等重要港口加紧建设,进一步改善成渝经济区航运条件和能力。一些大型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三网融合”工程(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电信网)、“西气东输”工程川渝通道、兰成渝输油管道等,也处于在建或正在规划建设之中。

三、人文历史和经济联系密切

川渝两地从古至今本是一家,有着浓厚的历史渊源,并且同处长江上游,两地地缘相同。成渝经济区内各区域同属四川盆地,其作为独立的行政单元已近千年,又同源于巴蜀文化,它们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具有悠久历史,在长期的交往中,孕育了“血浓于水”的特殊感情。共同的文化渊源加上地缘相近,使两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密不可分。通过共同发掘丰富的巴蜀文化资源,将有利于与时俱进地把巴蜀文化推向现代文明的新境界,使成渝经济区成为具有强大活力和发展动力的特色经济区域。

四、具有较为广阔的经济腹地支撑

从地理范围和区位看,成渝经济区囊括了四川省及重庆市的部分区县,与成渝经济区接壤的四川西部及重庆东南部、东北部、云南、贵州北部的广大区域,特别是四川及重庆境内的区域,由于其处于成渝经济区所属的行政区划内,在资源及要素配置方面具有政府指导和调控的优势,对成渝经济区可以形成强大的腹地支撑。

五、城市群雏形基本形成

成渝经济区内成都和重庆两个核心城市是西部仅有的三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中的两个。以成都和重庆为中心,形成了区域内东部以重庆主城为中心的一小时通勤半径范围内的城市群核心和西部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群核心,以及连接重庆和成都“两核”的多个副核中心城市组群。城市分布呈沿交通通道、沿江河流域及向平原和盆地集中的放射状结构体系。区域内城市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千米1.68座,高于西部0.24座和全国0.7座的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