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宋代私学发展略论
9474400000014

第14章 宋代私学发展对当今中国教育的启示(3)

2.正确把握民办学校对政府教育政策的认识与建设方向

(1)当今民办教育质量对教育政策的反馈效应

宋代私学在当时政府的鼓励与约束的双重政策并行下,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反馈效应。第一种是积极的反馈影响,政府对私学发展的政策推动,大大刺激了民间办学的热情,使民间私学发展迅速;而另一种消极的影响是,政府对于理学的官学化与对私学的科举化引导,导致学生治学的风气功利化,偏向加官进爵的目的性增强,降低了民间私学发展的自由化与学术化,由此也逐渐成为了宋代官学的附庸。宋代私学这样的发展过程显而易见是需要提醒我国当前政策制度的制定者,要吸取从宋代私学发展的经验教训,总结民办教育对政策的反馈情况,将有助于政府对于民办教育的引导与改革。

①民办学校对民办教育政策的正反馈

当前政府对于民办教育政策的制定,对于民办教育的发展有着极大的积极影响,并不断推进着民办教育的向前发展。从政策反馈上看,正面的效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刺激了社会资金向民办教育方向的流动。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其中最有效的措施是吸纳社会资金,可补充政府财政性投入的不足。1993年全国民办普通高校才10所,至1998年也只有22所,但是到2011年年底,全国民办高校达到1400多所,其中本科院校390所。由此可见,在政府对民办教育政策的支持下,社会资金在民办学校中的投资力量是巨大的。政府借助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发展教育,使全国各地形成了多种教育模式的并行趋向,以传统民办中小学教育、民办高校教育为主,以新型民办职业技术类型学校为辅的发展模式正逐渐形成。当前的教育投资趋势表明,除了国家外,社会层面出现了大量可以用于教育投资的资源。以珠江三角洲的民办教育发展实践为例,在珠江三角洲各地区政府的推动与鼓励下,作为民办教育起步最早的省份,广东省现在的民办教育规模化与集团化的趋势明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已经初步形成了品牌效应。2002年,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制定与颁布,民办教育的发展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潮。总体来看,社会资本对于民办教育的大力投资,一方面是投资办学者对于国家的民办教育政策的信心力度不断增强,对政策的合理性与长远性的高度信任。政府对民办学校的扶持与激励政策的不断出台,可减轻民办学校的财政压力,缓解民办教育办学者的投资成本压力,使其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来,提高了民办学校的办学质量,扩大了招生就业人数,形成了良性的资本循环。另一方面,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政策对于教育产业化的大力支持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使得社会积聚了举办民办教育和消费民办教育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政策的支持,很难让社会资本对于民办教育投入有信心;如果没有政策的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会出现偏失的倾向,从而导致对民办教育投资的回报信心不足。而从受教育者的目的层面来看,普通百姓对于教育投资的不断认同,使得家长对于学生的受教育目的普遍增强,人们教育消费欲望不断提高,这也为民办教育吸引社会资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形成了民办学校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

第二,提高了民办学校办学者投资信心与力度。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七章规定民办学校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以接受捐赠;新建、扩建民办学校,政府应当按照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向民办教育机构收取任何费用,等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刺激了民办学校办学者的投资信心。特别是肯定民办教育向市场化机制的转变,进一步肯定民办教育的合理利益的回报。“实践已经证明,市场机制是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也是现代社会起基础性作用的资源配置方式。民办高等教育引入市场机制后,拓宽了高等教育的投资渠道,为民间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提供了可能性。”【12】国家政策在学术领域对民办学校的肯定与鼓励,刺激了民办高校发展科学研究、提升科研能力的信心,并大大鼓励了民办教师的科研意识。《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第三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民办高等教育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国家特殊需要人才培养项目试点中,北京城市学院等5所民办本科院校获得硕士招生资格,实现了新的突破。除此之外,在基础民办教育的扶持中,政府对民办幼儿园的师资力量以及校园设置标准等各方面的量化设定与相关政策制定,也极大鼓励了民办幼儿园办学人的投资信心。如政府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筛选与认定,可降低收费标准,更能获得一定的办园补助。这样的措施实施下去,可降低适龄儿童的入园学费,对于民办幼儿园的招生也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也增强了办园人办好幼儿园的信心。总之,扶持与激励民办教育的政策的出台与不断完善,可以提高办学人的信心与力度,又可进一步提高办学人的社会责任意识,为国家培养真正适应需要的人才。

第三,加强了对民办教育的社会认同感与支持。社会上对民办高校的认同度较低,这是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但落实起来困难重重。各地政府积极应对此种不利局面,想方设法加大民办学校的优势宣传力度,为民办教育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的提升起到了“担保人”的作用。在此政策的影响下,各地民办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方面也出现了可喜的成果,如河北保定虎振职业技术学院2005届毕业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从另外一方面来看,政府加强了对民办学校办学资质、校园设施、教师业务水平与学校公益性方面的考核力度,也是促使民办学校形成品牌意识、促进民办教育有序发展的保障之一。这样的政府管理模式,也是民办学校赢得社会认可的基础之一。民办高校获得社会认同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政府在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之外,对学校教师待遇的保障与对在校生的助学计划的政策的落实,也使社会对于民办学校的认同感不断增加。另外,政府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对于民办学校进行监督,进一步健全对民办高校的评估机制,提升了社会舆论对于民办学校的关注度。政府鼓励民办学校在偏远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办校与发展,提升了当地的受教育程度与就业率,解决了人口向经济较发达地区流动导致当地生产力下降的问题,为当地的民生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也是民办学校获得社会认同感与支持的必要条件。

②民办学校对民办教育政策的负反馈

在民办教育对于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出现正反馈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一些对民办教育发展不利的负面影响正不断产生。这些政府的不良反应是很多民办学校出现政策消化难度加大,不断面临办学困难的问题根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表现。

第一,政策传达的断层导致民办学校投资方不能及时调整办学布局。厦门大学邬大光教授2000年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在38所提供经费来源的学校中,学费收入占学校总收入50%以上的占37所,其中100%的有14所,90%的有9所,80%的8所,70%的4所,60%的1所。【13】分析上述数据出现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某些政府主管部门并没有及时按当地的实际情况调整对于民办教育办学条件的调研与相关信息的发布,导致社会办学力量的盲目投资。还有些政府主管部门并没有认真分析民办教育办学人所提供的相关资金与办学能力的考核认正,导致民办教育办学人缺乏指导性意见,办学盲目扩大,招生就业出现恶性竞争。特别是一些学校不经过认真调研当地实际办学条件,而盲目申请政府支持和银行贷款,忽视了对学校长远发展的考虑。这些学校虽然通过信用或抵押贷款等方式从银行获取部分周转资金,但在办学成本不断高涨、社会捐赠资金不多和政府资助有限尤其是学费标准难以提高的大背景下,办学经费短缺的等遗留问题不仅难以得到缓解,反而变得更加突出和沉重。许多民办高校渐渐暴露出后续发展无力的症状,陷入经济困顿,部分民办高校被兼并或重组,甚至倒闭。特别是当前政府对于民办学校过高收取学费与住宿费用等项目的严格把关,更增加了民办学校的资金负担。政府对相关政策不进行细则解释与办学指导,是导致民办教育办学人不能及时调整办学方向的原因之一,从而让本来就在弱势条件下生存的民办学校举步维艰。

第二,招生就业的压力导致民办学校管理不能及时转变管理职能。就目前国家对民办学校的审批制度而言,主要由教育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实施管理,同时涉及土地、工商、税务、规划、财政、物价、民政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权参与管理。民办教育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后得以发展,并且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社会影响力逐渐提高,但政府部门对其问题关注度与民办教育的实际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政府投入的管理力量薄弱,如对学校收费的监管、财务的监管、人事的监管、招生宣传信息的监管、教学质量的监管、土地的监管、校舍的监管、资产的监管等方面的管理落后。政府对于民办学校的粗放式审批与管理模式,容易导致学校管理的混乱,并引起校与校之间的无序竞争。总体来看,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是民办学校出现管理混乱的根本原因之一。民办学校的管理职能不能及时调整转变,容易出现教师流动加大、办学成本加大以及资源严重浪费等问题。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产业化的宣传大大加强,民办学校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大大强于对于学生与教师的人才培养。民办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大多数学生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备受宠爱,家庭教育不够,且方法不当,转学多见识广,在校纪律差,学习成绩低,这就使得他们“成人意识”和依赖性较强。粗放式的治学环境导致学生的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导致学校的教学、治安等方面问题丛生,也给社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而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学校办学活动中的不法行为,缺乏查处和处罚的执法手段,对民办学校在办学中出现的问题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处理。

第三,政府对行业发展的信息滞后导致民办学校专业设置盲目化与粗放化。政府对于民办中小学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求并不像对公办教育那样传统与严格,也并没有相应合理与健全的指导性建议引导学生在民办学校全面发展,因而民办中学校的专业设置往往存在着自由度十足而规范化不强的现象。当前,民办学校的开展业务多数依赖于政府的扶持,而政府对于某一领域的过度重视也容易导致社会教育资金的盲目涌入,出现产业过热的局面。民办学校的专业设置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如果离开市场需求而仅以办学者的自身优势求得成功则十分艰难。可以看到,以现代私塾为首的一批有自身特色为优势的民办中小学教育发展前景并不乐观,一方面是学校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另一方面是学生在毕业后仍然要与公办学生一起面对升学就业等压力,因为社会对于学校所进行的专业设置安排并不认可。对于民办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这样的情况更是经常发生。由于政府未能联合学校开展招生就业专门指导工作,导致学校专业设置严重滞后,再加上办学特色不够突出,对于政府所扶持的产业盲目自信,开设过热专业随波逐流,因此导致过热专业的人才过剩,也直接地导致了人才资源的浪费与学校专业的过早衰亡。

(2)当今民办教育制度下民办学校的整体建设发展方向

当前民办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公办学校投资加大,规模提升,学生扩招,挤压了民办高校的生源;二是境外学校涉足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包括民办高校展开竞争;三是人口结构变化,生源减少。有分析认为民办高校竞争经历了不同阶段并各有特点。从1982年到2005年是第一次“洗牌”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办学水平是胜出因素;从2006—2020年是民办高校第二次洗牌阶段,这个阶段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是办学特色、质量和学校文化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品牌与核心竞争力的较量,因此民办高校必须在培养办学特色、打造学校品牌上下功夫,否则就会被淘汰。

①坚持《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正确指导

《民办教育促进法》为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基本法律框架。那么,为了保证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达到社会教育的即定目标民办学校必须按照《促进法》进行办学;按该法总则、设立、学校的组织与活动、教师与受教育者以及学校资产和财务管理等各章中所作的法律规定,严格执行,没有讨价还价余地。民办学校应结合法律规定进一步细化办校的校规校纪,并在基本法律的基础之上加以优化与完善。

虽然当前民办教育的优势十分突出,但其首先还必须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它的招生完全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要人家愿意选择民校来上学,民校就必须拥有较高的教育质量和较高的就业率。但是民办教育在资金运转、教育基础设施以及师资来源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着其自身发展不足的地方。这就导致了民办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违规操作的现象。《民办教育促进法》在第63条明确了管理者的法律责任,对于管理者违法的不仅可以给予行政处分,甚至可以追究刑事责任。有序的竞争,才能发挥民办学校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优势,才能维护举办者、办学者、教职工特别是学生的合法权益;缺乏公平竞争平台的无序而混乱的竞争只能以失败而告终。《民办教育促进法》所规范的办学行为与自主办学是不相矛盾的。因为其规范的只是最应该遵守的东西,至于系、科和机构设置、办学优劣、贡献大小、报酬高低等都可以由民办学校自己确定,这给民办学校留下了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新的广阔空间。

《民办教育促进法》向民办学校的办学人们提供了“教育地位平等原则”、“促进原则”、“公益性原则”三种最基本的办学原则,从而合理限制了办学人盲目追求利润的趋向性,形成了良性的监管体系。民办教育应支持拥护这种体系的监督管理,积极调整办学方向,面向社会合理办学。正是由于《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与实施,因此对民办学校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并对公办学校形成挑战。所以,民办学校应坚持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带领下的发展,规范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不断完善民办学校的管理体制,推进民办学校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构建有特色的现代民办学校制度,坚持依法治校,诚信办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各具特色的办学实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自身快速、健康的发展。

②确保民办学校的自主性与创新性

民办学校是办学者,其内部的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内部管理及与社会的联系等都是民办学校职权范围内的事,政府不得对这些属于办学者的职权予以干预,甚至包办代替。民办学校是独立办学的、具有法人地位的实体,政府只能对民办学校在方针、政策、法律规范方面予以控制,不至于使民办学校越轨,其职能主要是在方向上加以引导。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包括招生权、专业设置权、科学研究权、教学权、校内人事权、资产权以及对外交往权。这些权力都需要法律来保障,都需要得到真正的落实,这样才可能促进民办学校的自主发展。

民办学校所要向政府争取的办学自主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涉及教学、招生、学习和校内管理等领域。一是教学自主权。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计划的安排、学生成绩的评定、学位的授予等涉及教学活动方面的权力,都应由高等学校自行决定。二是招生自主权。为了更优化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方向,民办学校应打破常规招生模式,面向社会招收有特长的学生入学。三是学习自生权。为了尊重受教育者的自主行为,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民办学校要保证学生在选择专业、修习课程、采用学习方法等学习活动方面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四是校内人事任免和财务使用的自主权。高等学校应当在校长推选、行政人员职务任命、教师聘用和晋升、学校财务管理与使用等人事和财务活动中享有较大的独立自主权。

除了民办学校自主权是民办教育办学人应重视的关键点之外,另外需要重视的是必须加强办学体制创新,坚定不移地推行现代化管理,这是民办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民办教育要实现发展上的新突破,必须注重三个方面的创新:一是管理创新。加强学校内部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调动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紧密程度,由粗放型管理向科学化管理模式转变。二是教学创新。带动教师科研能力培养,提高对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扶持力度,改善师生合作模式,重视实践,重视探究,让学生从书本和课堂中适度解放出来,让学生在实践中的活动,接触活生生的各种实际问题。第三,激励制度创新。民办学校要想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吸引、维系和激励优秀人才为其服务,必须要为在校教工制定有吸引力和激励效用的薪酬制度。有效的薪酬制度能够提高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和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促使其主动提升自身价值,为实现学校目标和个人利益而努力工作。特别是民办中、高职以及民办高等院校的人才创新工作的重视与开展,更能为社会提供大量实用型人才,从而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③发挥民办学校的社会责任职能

民办学校作为一个事业组织公民,在关注自身健康发展的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的社会责任职能。它是民办学校持续发展的良药,是办学理念的价值回报。从民办教育20多年的发展实践看,举办者如何面对现实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与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的重要方面,举办者动力的模糊与淡化或者动力偏差,已经成为影响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一种消极因素。一所民办学校如果没有教育理想,不能承担社会责任,就没有灵魂、没有精神、没有品质的提升,就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学校。

民办学校的社会责任感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建设:一是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民办学校要以育人为根本宗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民办学校在为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的同时,还要坚持自己应有的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自觉地以其新思想、新传统和新文化在引导社会前进中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率先作用。二是对学生的责任。学生是民办学校教育培养的对象,是民办学校教育服务的消费者,也是民办学校最为重要的直接相关利益者。民办学校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努力改善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设施、图书资料和校园文化氛围等办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切实使学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三是对办学质量的责任。民办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学生服务体系和投诉处理机制,保证学生的安全,建立正常教学生活秩序,切实关注学生发展。学生有权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态度、教学质量,以及学校的软硬环境建设与维护等进行监督。除以上三点外,民办学校还应对投资方、所在社区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切实履行作为一个事业组织公民所应履行的义务。

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是民办学校的义务,也是学校生存的底线和竞争力的源泉。社会责任是符合法律要求、符合道德规范,获得社会主流认同的价值观,因此必然成为形成民办学校良性发展机制的主要原则和形成社会选择的基本依据,更是举办者取得合理回报的前提条件。民办学校应正确认识民办教育的性质,无论是否要求取得合理回报,民办学校均属于公益性事业。民办教育的办学者与投资、管理与教学层应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以奠定民办学校持续发展坚实的基础。民办学校更应吸取传统私学的经验,从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的角度提升我们办学的历史责任感,以此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水平,增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在研究办学特色问题上,需要正视这样一个事实——特色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形成的。作为一所新办学校,必须站在传承性、地区需求、时代需要三个层面上去思考办学特色。

④推行民办学校的传统化与现代化整合

民办教育现代化办学的前提基础是当前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发展,而教育现代化则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其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促进社会的发展,对于民办教育来讲更是如此。建设有特色的民办学校,就是要在自主与创新的基础之上,走向现代化的办学道路。与此同时,借鉴中国传统办学经验,坚守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理念与知识沉淀,是民办学校现代化发展不可忽视的后盾与根基。

办学条件现代化是民办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没有现代化的办学条件,民办教育现代化就失去了物质基础。树立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观念,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教育理念,是实现民办教育及其办学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推动民办学校毕业生向市场方向流通,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民办教育应将提高国民素质放在办学目的的首位,将教育现代化朝着社会现代化方向发展,把我国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我国民办教育现代化的动力是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形成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当前,民办高校发展的外部环境已明显好转。特别是《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后,随着中央与地方相关法律规章的不断完善和相应法律的酝酿出台,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家长和学生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可度上升,社会资源、教育资源大量注入民办高校,民办高校自身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就业安置等方面大为改观,一个有利于民办高校发展的大环境已基本形成。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学校与市场经济接轨紧密,具有思想、观念、经济方面的包袱较小的优势。一旦民办高校具备了一流的学生、一流的教师和一流的教学设备,创建一流民办大学的愿望必定可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为教育的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空间,与此同时还应从中国传统思想出发,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出发,宣传民办教育继承性发展,将古代私学教育中的教材、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手段等优秀成果吸收到民办私学的发展中,加强学生的素质文化建设以及德育工作,为民办教育现代化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⑤坚持民办学校“可持续发展”理念

面对未来,立足现实,如何使民办学校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是民办学校自创办之日始的永恒命题。在办学过程中,民办学校既要保持应有的发展势头,又要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资源,将能量有效积聚起来,夯结成更加深厚的底蕴。理念、素质、文化是民办学校发展力的三大支柱。理念是人生观、价值观在实践领域的呈现。素质是固有的,也是变异的、动态的,在开发中、在实践磨炼中发生变异,并得以提升。民办学校的整体素质既取决于办学者、教师与学生本身的个体素质状况,也取决于人员机构的合理安置与配合工作。文化是整个实践过程、结果的积淀、凝聚,是存留在整个空间的一种长期有效的凝聚力。随着我国开始进入“大国办强教育”的新时代,民办教育从“补充型教育”向“选择型教育”的定位转变。民办学校只有提升学校能力,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

民办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讲,是师资力量的发展。民办学校要吸引和稳定优秀教师就要扬长避短、充分挖掘内在的人文环境优势,特别注重精神性的软环境的氛围的营造,因而需要对教师进行人本化管理。“教师人本管理是既把人当作手段又把人当作目的,追求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是在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下,管理活动以教师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通过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为基本途径,以达到开发、利用好人力资源,从而实现管理目标,并进而实现教师全面、自由发展的管理。”【14】民办学校的管理者应充分关心、尊重教师,关注教师的整体性生命和终生性发展,努力为教师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精神保障。除此之外,要实现民办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民办学校还必须以民办教育的公正性、延续性、共同性为原则与导向。公正性是保障民办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处于根本的、核心的地位,起着总体性、统领性作用。延续性是指在时间的纵向维度上,民办学校要充分考虑到拥有永续利用和持续保持的办学资源的现实可行性。而共同性是在时间的横断面上,民办学校应树立资源协调与整合的理念,将各方面资源配置高速并有效地运转起来。

当前,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比如,国家法律法规的规范程度仍不足以保证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在一个十分宽松、有序、公平的环境中健康发展、公平竞争。社会认可并扶持民办高校发展的力度、信度也不足以促其快速发展等。另外,民办高校自身存在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生源问题以及经费问题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各种问题,民办学校应积极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以确保发展的持续性。

(三)当代民办教育发展的具体规划建议与前景展望

1.在体制上,地方政府应与中央政府的扶持政策一致,积极鼓励和扶持民办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民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的颁布,为地方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思路提供了法律支持与合理化表率。在《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统一指导下,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符合社会实际发展需要的具体政策法规。地方政府应从法规制定、政府宣传以及建立有效的信息平台三方面入手,具体考虑并实施对于民办教育发展的规划与扶持。

(1)地方政府确保民办教育政策制定的合理性与长期性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和社会以及教育的发展差异很大,单靠《民促法》和《实施条例》仍无法解决全国不同地区民办教育发展的所有问题,这就需要各地方在贯彻执行中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制定适合本地区民办教育发展的具体实施办法。各地方应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适合本地区民办教育发展需要的地方性民办教育管理实施办法。

首先,在制定地方性民办教育管理法规上应遵守“原则性”、“特色化”与“可操作性”三大基本原则。原则性即是需要严格以《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为指导地方立法的基本原则,与国家法律规定没有抵触和矛盾的地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因此,地方政府必须按照其法律细则的指导原则去制定相关地方法律,并成为民办教育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化是各地区应针对本市或地方的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立法。应与了解当地发展实际情况的管理者与办学者开办针对性的专题座谈会,充分了解本地的情况与办学者的要求与希望,找到具有特点的民办教育突破口,制定具备适应特色化办学与专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可操作性”则是指地方性政策应清楚明确地规范办学者的可操作范围,便于法规的理解与实施。地方法规应避免作“大”作“空”的高要求所造成的立法资源浪费,因而导致民办教育法令变成“一纸空文”。

其次,在制定地方性民办教育管理法规上应注重长期有效性与可持续发展。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一样,都是具有公益性作用的社会事业单位,在针对其制定相关法规时,要确保其具有长期有效性和法律的可持续性发展。长期有效性是指对于民办教育的办学人“合理利益”获取的长期有效、对民办学校的扶持激励办法的长期有效,以及对民办学校的政策环境保证的长期有效。应积极肯定与理解民办学校办学人的赢利需求,有效引导民办学校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应坚持对民办学校的扶持激励举措,并进行合理量化评估,积极稳定进行财政扶持与有效激励措施;应加强学校周围的环境建设,确保学校的正常教学管理秩序,对学校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客观地引导疏通,并协助民办学校解决实际困难。可持续性发展是政府在领导换届与政策条令到期之时,应注重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连贯性,换届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者应与上任政府官员进行责任对接,保证民办教育发展处于长期、稳定的政策环境下,避免民办教育资源投入的失误与浪费。地方政府确保民办学校在与公办学校的竞争中处于法律的平等地位。

最后,在实施地方性民办教育管理法规上应根据具体问题及时调整政策导向。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法规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实施相关政策之时,应积极获取相关对象的反馈信息,将不合理或不适应当前民办教育发展的相关条例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整,从而保证民办教育管理更具体、更有作用。地方政府应分清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的区别,站在高度层位指导民办学校的有序竞争与稳定发展;对于应由民办学校内部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的相关职能,应积极配合、及时退出。政府应加强民办教育制度创新,提高政府的内在推动力,精简办学审批手续,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主体共同参与办教育的模式。地方民办教育管理法规应充分考虑民办教育办学人的基本权利,不挫伤办学人的办学积极性,保证民办学校长期、良性地发展下去,形成促进社会发展与社会安定的中坚力量。总而言之,地方政府应将一些原有的、比较落后的民办教育政策必须淘汰,及时转变教育发展观念,调整民办教育政策导向,在新的国家教育战略基础上,制定更富有发展性的民办教育政策。

(2)地方政府宣传民办学校优势,引导社会对其认同吸收

地方政策在针对当地发展民办教育的过程中有着无法回避的作用与影响。在民办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政府必须利用有效的宣传手段,利用政府公信力与舆论导向的效用为民办教育的发展壮大做出表率。

首先,政府宣传责任的基本理念是政府对民办学校发展的服务意识。办学质量和经济效益都可能会给民办学校带来极大的风险。如何及时发现并想办法规避这些风险,不仅仅是投资人需要操心的事,更需要地方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密切关注并及时帮助化解。政府对于民办教育的宣传责任,其出发点是政府有义务为教育的现代化服务。民办教育是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政府不断加强对公办学校的服务力度同时,更应该加大对于民办教育的支持与宣传,这是建立服务型政府职能的必要之路。服务型政府最重要的职责是提供公共服务,而帮助民办学校进行宣传则是提高共同服务需要的基本要求之一。地方政策不仅仅要为民办学校服务,更要为民办学校的相关利益方服务,“以人为本”,坚持公民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基本原则,强化服务于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意识,并真正成为地方政府的基本核心理念。

其次,政府宣传责任的主要手段是加强民办学校与政府的积极合作。民办学校要想在当地长期健康地发展下去,必须要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的合作;更要利用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为学校自身树立良好的办学形象。同样,地方政府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扶持手段之一,也是需要在一定条件下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方向。因为社会对民办学校的不理解甚至歧视,固然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办教育事业的不成熟特别是自身存在的某些弱点有关,但政府在民办教育政策上不能及时调整宣传导向,对于公办教育利益的过度保护,才是形成社会普遍性认知错位与态度错位的根本原因。先需要在政府内部宣传民办教育的优势与作用,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实施环境,使政府部门内部对民办教育的扶持达成统一的态度,形成共识。对外应大力宣传民办教育中的优秀代表,营造了解、理解、关心、支持民办教育的良好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除此之外,政府应配合条件优越的民办学校打造当地民办教育的品牌形象。地方政府应自民办学校成立之日起,就从政策上、舆论导向上、管理上等方面引导和激励民办学校向名校方向发展。通过政府的大力宣传,民办学校打造品牌的意识会不断增强,有效刺激当地民办教育环境的积极和谐竞争,提高当地的升学就业率。与时同时,对民办教育的政府宣传也可促进当地政府形象,提高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度。

最后,政府宣传责任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社会对民办学校的观念认同。在很多地方,民办教育对老百姓来说还是新生事物,加上各地民办教育发展良莠不齐,社会上很多人对民办教育持猜测、疑惑、观望等态度,民办教育的发展有可能面临着生源不足的危机。民办学校的公益性得到确立后,虽有资格享有公共教育资源,但是若不能紧紧依靠政府,依法办学,是不能充分利用更多的公共教育资源,而获得更大发展。因此,在这样的教育发展背景下,地方政府应积极向社会宣传民办教育的优势,打消社会公众对民办教育的顾虑和不信任,使民办教育获得同等的竞争机会。民办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不仅是政府的份内事,政府对民办教育的大力宣传,其最终目的仍然指向社会力量办学,以实现民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社会参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当前的一个国际性趋势。我国要实现民办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必须要有社会的认同和支持。政府有责任和义务让全社会都来关心、理解和支持民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的繁荣发展。随着政府积极有效的宣传、民办学校自身的发展壮大,其办学质量、政治地位等的不断提升,社会的认同度也将随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