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法理与实证研究
9472200000008

第8章 “善治”视域下宜昌社会管理创新的调查与思考(6)

六、宜昌社会管理创新的困境与思考

“善政”视野下的社会管理,其意蕴依然是以政府为主体的治理活动。它重视政府的主导,强调公权力的运用,忽视社会组织及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但在“善治”视野下,社会管理旨在打破原有的一元化治理模式,合理限制公权力的行使范围及使用强度,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化社会治理结构,实现国家权力和社会组织、公民权利的和谐共生,从而促使社会整体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包容性发展。目前宜昌社会管理创新,正面临从“善政”向“善治”转变的诸多困境与挑战,需冷静思考,积极应对。

(一)宜昌社会管理创新面临的困境

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有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宜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创造了许多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成功经验。同时,也面临一些带有共性的困境和挑战,应引起高度重视。

1.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定位不够明确。首先,应该充分肯定宜昌市政府在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发挥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根据问卷调查显示,82.0%的居民认为政府对社会管理负起了首要职责,加大了对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增加了对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但也存在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定位不够明确的问题。一是存在缺位现象。在某些社区,由于政府的财政投入有限,许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难以满足居民的正常要求。二是存在越位现象。某些地方领导谈起社区服务,就笼统地认为是政府的事,把本应由市场和社会提供的服务包揽过来。三是存在错位现象。某些行政部门随意向居委会、网格员转嫁行政事务或事项,下指标、派任务,要求居委会、网格员完成非本职工作,冲淡了公共服务。

2.社区服务管理职能缺乏清晰界定。社区是居民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是社会的缩影和最小的细胞。“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负有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两项基本职能。其中,社区服务是其首要职能。但在宜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社区服务的性质和职能缺乏清晰界定,仍把“福利服务、互助服务、自愿服务、商业服务”等性质不同的服务都用社区服务笼统概括,结果出现了服务导向、服务主体、服务内容的混杂与错乱,不利于社区服务的正常开展。

此外,社区管理职能也需清晰界定。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社区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和社会管理重心的不断下移,社区在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目前,宜昌高度重视社区服务管理作用和效能的发挥,同时,由于社区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社区居委会承担着繁重的社区管理工作任务。仅由市社区网格管理监管中心认可,可直接向社区下达任务的就有计生、综治、城管等8个部门,工作类别多达100多项,考核台账多、创建活动多、普查调查多、信息平台多、挂牌多、盖章多等“六多”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社区工作。“上头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大量行政事务往社区转移,使许多社区基层干部和网格员不堪重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区事务时,社区在提供公共服务的时间和效率上不免大打折扣。此外,宜昌社区管理体系与全国一样,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自治组织行政化,同时又由于缺乏独立的收入来源和充足的社会资源,难以对基层社区的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或者因社区管理脱离民众的实际需求,成为一种“一厢情愿的自娱自乐”。

3.信息化系统有待进一步优化。信息化系统的质量不仅能够体现城市发展的水平,它还能够提高社会管理创新的效率、促进社会管理方式的变革,使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更加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目前,宜昌尽管构建了信息化支撑平台,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信息化系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根据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设计,现阶段还只完成了社会矛盾联动化解系统、公众诉求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人口基础信息系统及社区综合服务系统处于在建或待建状态。完善的社会管理系统还未形成,有效的社会管理缺乏高新技术的支持,社会管理的实际效果也会受到影响。二是信息化触角不够深入。现有的系统还只是实现了对主要市直部门和主城区街道、社区的全覆盖,对于郊区或者偏僻的地方,信息化覆盖还远远不够,致使信息的收集还不够及时、全面,信息种类的划分还不够科学,仍存在诸多“盲点”和“死角”,需要不断对系统升级和优化。

4.流动人口等特殊群体服务管理工作存在缺位。尽管宜昌把社会服务管理贯穿于流动人口生活周期的全过程,但仍存在服务管理措施不尽完善的地方。一是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工矿企业、旅店、娱乐场所和居民出租房屋,流动性强、变化快,底数难以掌握。二是许多部门单位及接纳流入人口的企业、场所和个人对流动人口管理支持不够,配合不力,造成清查困难,信息变换不及时。三是流动人口正在日益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发群体,且案件侦破难度较大。四是因城区小学容纳能力有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困难,只好挤往偏远的郊区学校。

5.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功能尚未充分体现。根据调查显示,在宜昌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党委、政府起到了强有力的主导推动作用,而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显得非常薄弱,其功能还需充分发挥,这将是宜昌深化社会管理创新需要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是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的活动空间狭窄有限,需要深化拓展、重点培育和扶持社会管理类、公益慈善类、专业调解类等贴近社会、贴近群众的社会组织,支持这些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活动,使其在服务中体现社会价值的存在。

二是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能力有待加强。目前,宜昌各类社会组织,一方面,存在自身发育程度不高,结构布局不均衡,公益慈善、民生服务、社会工作等专业性组织偏少等问题;另一方面,诸多社会组织尚未形成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制度,服务功能薄弱、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突出。

三是公民缺乏参与社会管理的主动意识。“公众参与”是衡量社会管理创新的第一指标。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对行政权威的服从心理,公民缺乏直接参与社会管理的实践,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和应有的权利和责任。

四是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机制不够畅通。第一,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程序制度不健全,严重影响到公民参与工作的具体开展和推行。第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束缚了公民参与的开展。第三,政府对公民参与的回应机制不健全,影响了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事实上,只有充分发挥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的积极性,社会管理创新才有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

6.社区网格管理员激励存在不足。作为宜昌市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之一的网格管理员,自2011年开始实行以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不占行政编制、“全科式”履职、劳动合同管理、“两结合”考核、招录数量大。但在社区网格管理员的激励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薪酬结构单一。薪酬结构是指一个人的工作报酬由哪几部分构成。一般员工的薪酬包括基本薪酬、奖金、津贴和福利四大部分。合理健全的薪资结构不仅关乎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效,影响整体绩效,同时对于激励员工和维护员工的稳定性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宜昌市对社区网格管理员实行统一的薪酬管理,社区网格管理员的薪酬主要由基本工资和考核工资两部分组成,现每月工资为1440元,其中基本工资1140元,考核工资300元。从薪酬构成来看,社区网格管理员薪酬组成单一、多样性缺乏,具体表现为没有津贴、奖金两项,没有住房公积金,保险由社区网格管理员自己全额缴纳;从薪酬的数额来看,社区网格管理员的薪酬水平处于宜昌市中低水平【20】,与宜昌市公务员工资水平相去甚远。当下,宜昌市社区网格管理员的薪酬结构并不合理,薪酬灵活性不强,与工作业绩脱节,对社区网格管理员归属感的塑造帮扶不大。此外,薪酬水平直接影响到社区网格管理员对于工作性质及自身社会地位的看法,低层次的薪酬容易导致社区网格员的工作不认同,也会使社区网格员在开展工作时产生自卑心理,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绩效考评不合理。在现阶段实行的“两结合”为主的考核制度中,以街道网格管理中心和区直相关部门为主体的平时考核存在着社区网格管理员的工作量化难度大,工作任务完成评判标准难以统一,e通“轨迹”监督失效、痕迹管理“名存实亡”的问题;另外,“人情”给分、“面子”评判普遍存在于社区网格管理员的出勤考核中。由市社区网格管理监管中心牵头负责,市直相关部门参与的全年考核,虽设有不同的考核等级,但由于奖励系数相距不大,奖金基数过小,等级差距不明显,对于社区网格管理员的激励效果不大。因而,这样的考核模式流于形式、监督乏力,不仅对社区网格管理员的激励效果不明显,对规范社区网格管理员的行为、提高社区网格管理员的职业素养,健全社区网格管理员的管理体制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是培训不足。目前,宜昌市对社区网格管理员的培训主要有集中培训和专业培训两种,涉及的内容有政策法规、业务知识、职业道德等方面,培训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主要是对社区网格管理员进行了业务方面的培训,缺乏心态、理念、个人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培训的周期不固定,一般间隔较长,社区网格管理员的培训尚未形成常规化的机制,规范化的模式,以临时性和偶发性为主;培训一般与机关干部学习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相结合,针对社区网格管理员的培训形式暂无;培训的师资力量和培训的教材资料主要由街道网格管理中心负责实施,并无专门的师资力量和教材提供途径,社区网格管理员的培训缺乏相应的智力支持和物质保障。所以,宜昌市社区网格管理员的培训还是一块短板,这对于提高宜昌市社区网格管理员的各方面素质,使社区网格管理员更从容应对各种新挑战以及对整个网格管理员队伍的水平都存在不容忽视的影响。

四是管理监督薄弱。宜昌市社区网格管理员管理监督不到位,管理监督的效力不大、效果不明显,社区网格管理员在组织纪律和责任意识方面有待加强。社区网格管理员的日常管理为归口管理,网格管理员所在社区建立考勤管理制度,网格管理员工作日上午和下午须到所属社区集中报到一次。网格内巡查由市网格管理监管中心通过“社区e通”进行打卡考勤和量化考核。这种管理方式较为粗放,容易导致社区网格管理员在岗位职责内不作为或乱作为,影响社区网格管理员队伍的整体形象和长远发展。针对社区网格管理员在日常工作中的行为规范,市网格管理监管中心并没有十分明确的规定和解释,对社区网格管理员导致的矛盾激化,造成的集体上访、聚众闹事等严重情况,以及故意透露网格内所采集的信息,侵害个人隐私的,市网格管理监管中心授权社区网格管理站对网格管理员予以批评教育、责令书面检查或予以辞退。但由于社区网格管理站并不发放社区网格管理员的工资,考核部分又缺乏约束效力,社区网格管理站在制度层面上的约束可行性不大,现在社区网格管理员的日常管理正逐步被“行政化”,社区专干领导与社区网格管理员的上下级隶属关系较为明显,各社区对网格管理员的管理不仅体现了自己社区的特色,且管理过程中“人治”色彩较为浓厚。

(二)推进宜昌社会管理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宜昌市政协主席、市社会管理创新负责人李亚隆深刻指出,继续深化改革社会服务管理绝不是增加几个网格员、建一套信息系统的事,它涉及政府部门整个运行的体制机制,需要对组织架构、服务方式等进行改革。“这样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探索构建一个科学的社会管理新体系,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抓住“全省学宜昌”的契机

宜昌“一本三化”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湖北省委、省政府要求学习推广“宜昌经验”,开创全省社会管理工作新局面。对宜昌而言,这既是一次重要契机,更是一个巨大动力。如何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从整体上谋划和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是摆在宜昌人面前的重大课题。当务之急是在巩固“一本三化”成果的基础上,围绕“三先”,继续探索,推进宜昌社会服务管理跃上新台阶。所谓“三先”,即坚持“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这是对“一本三化”载体优势的进一步彰显,更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强化。如果说“三化”,即“网格化管理、全程化服务、信息化支撑”,更多强调的是物的力量、物的优势,是硬件的创新;“三先”则更多地注重人的力量,重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三先”,就能使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得到更及时的回应,就能把“三化”的载体优势发挥到极致,更好地为基层服务,为百姓解难。从“三化”到“三先”,一字之变,彰显的是民生优先,服务至上,是继承基础上的又一次锐意创新。坚持“三先”,就要眼睛向下,不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不断提升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三化”,坚持突出“三先”,才能进一步从整体上深化社会管理创新。

2.合理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一是塑造公共精神,打造善治政府。注重原则,把明确政府职能作为创新工作的制度基础,按照建立现代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结合对市直部门进行分类管理,全面调整和完善市直部门工作职责与工作要求,强化其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提高政府部门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对公共资源的掌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善治强调政府应当还权于民,但并非表示政府就不用保留必要的权力和权威,政府也是要保留自己的权力的。转变政府职能关键是要正确定位,解决好“越位”与“缺位”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情况下,要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手的作用,发挥新型社会组织的作用,凡是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调节,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之外,政府不再大包大揽、行政干预。同时,要建立、健全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政策法规,通过立法的方式来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从而打造“和谐政府”,不断加强政府的职能建设,创造出一个有活力的政府,从而推进公益事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是构建公共治理机制,完善治理体系。在向善治迈步的过程中,作为一个好的政府。政府要能真正有所作为,首先就需要对其角色进行重新定位,特别是在社会管理的活动中来塑造结构,也就是权力结构重塑以及现代国家的重新设计与建构。我国政府应对全社会实施平等的公共管理,无论是对国营企业、合营企业还是私营企业,以及各类社会团体都应实行无差别的对待管理。在公共服务、电信等领域,应当做到更加开放。并加快建设各项服务的配套设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在法律规定的计划内不断打破垄断,在遵循我国市场经济的几条基本原则之下,对我国的行政管理和行政服务进行改革,不断加大改革的范围和改革的力度,保证城乡所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塑造一个很好的竞争环境。让公共治理机制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不断为公共生活增光增彩,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的社会管理之下,运用现有的资源,依据政治、经济等要素发展态势,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用创新的思想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从而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从根本上说,社会管理创新是执政者对自己的管理观念、制度、政策、方式等进行改革,所以从党委到政府,从上层领导到基层干部,领导要负责更要带头实践,这就需要加大对所有参与人员相关知识的培训。从宜昌市的做法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社会管理创新不仅要有市领导的亲力亲为,还要有群众的广泛动员,把二者有效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进行社会管理的创新,把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的根本依据。

3.创新社会管理理念与体制

一是社会管理创新理念的深化。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因此,正确的管理理念可以推动社会管理创新这一活动的前进。在宜昌的社会管理创新中,要想使社会管理创新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就要深刻领会社会管理创新的应有内涵。内涵领会以后,势必会推动整个社会管理创新过程的发展。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就应当用开放的思维管理社会事务,不断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对思想方式的创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对创新理念进行深化,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能力。从单一的行政手段向经济、行政、道德、科技等综合手段进行转变,只有如此,才可以加大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力度,才可以用思想的高度引领活动,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的理念。

二是社会管理创新体制的变革。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宜昌在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厘清社会管理体制,真正实现从政府统管的一元化模式向“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主体协作治理模式转变。党委应进一步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合理配置党政部门社会管理职责权限,解决多头管理、缺乏有效合力的问题,不断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政府的力量和民间的力量,二者在创新管理体制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就能达到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效果。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既要符合管理的一般规律,同时,又要符合我国自身的发展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简单地照抄外国的东西,更不能离开中国自己的土壤。为促进社会系统的顺利运行,就要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不断创新管理方式,不断从我国自身的大环境中去实现社会管理的善治。

政府应致力于由“善政”向“善治”的转变。一方面,需要积极作为,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健全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有效机制,逐步增加购买公共服务的项目、方式和比重,有效地提供公共管理和服务,并推动公共服务向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消极”作为,通过政府简政放权,实现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从亲自“划桨”向负责“掌舵”转变,力求职能到位而又不越位、缺位和错位,革除“有利就上,无利就让”的不良政府行为,形成所有利益相关者共管共治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各类社会组织应充分发挥参与社会管理的主体作用。在“善治”视野下,要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必须重视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加强以社区为重点的基层基础建设,推动包括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志愿者团体等在内的各类社会组织发展壮大,挖掘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功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的社会管理责任,在政府与社会组织互动合作的基础上确立共同的公共管理目标,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三是公民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作用也应高度重视。“善治”是社会管理的理想状态,公民参与社会管理是“善治”的应有之义。“善治”需要公民自愿的合作和对权威的自觉认同,从而发挥其在公共事务治理中的独特作用。“善治”离不开政府,更离不开公民。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至多只有“善政”而不会有“善治”。因此,应引导公民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和社会监督的能力。

总之,通过厘清社会管理体制,促进社会管理手段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市场及社会自助与互助等多种手段转变;使社会管理资源的投入和服务主体由单一的政府向多元的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转变;使社会管理方式从以行政管制为主向以提供社会性公共服务为主转变;使社会管理的权力配置格局从政府集中管理向给社会放权转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富有宜昌特色的社会管理新体制。

4.加强重点人群管理

一是增强对流动人口的控制力度。组织开展“实有人口、实有房屋”信息集中采集工作,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全面推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证通”制度,以居住证代替暂住证,构建起流动人口常态化、动态式服务管理平台。加强部门和区域合作,推进流动人口管理综合治理。要加强政府在流动人口控制上的领导作用,加强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使各方参与,形成综合治理的模式。更重要的是把流动人口的管理作为重点和难点来处理,强调流动人口管理的难度的同时,要想尽办法处理好流动人口管理的问题。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是适应新形势下,我国对人口管理的重要一步。只有不断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才能达到对我市整个人口的管理,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如果房主是重点管理人口,为避免承租的人有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就要将其列入重点管理之中,以此来加大对重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不断加强管理的力度。在旅馆中,应当建立和公安机关相联系的网络系统。这样有助于对在逃人员或者犯罪人员的锁定和追踪。把犯罪人员的范围缩小到旅馆中,这样就降低了抓捕犯罪嫌疑人的困难,能够更好地控制住流动人员,加大社会的稳定性和治安力度。

二是妥善处理刑满释放人员的安置问题。为积极解放刑满释放人员的思想,不断提高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自立的能力,就应当加强对刑满释放人员的教育,用教育的方式对其各个方面进行改进,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应当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失业进行研究,了解失业的原因,并对其积极就业提供帮助,将这一部分人群作为重点扶持对象来管理。统筹市、县(区)两级财政,建立刑释解教人员出监(所)必接机制。政府可以对其开展培训并积极引导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对个别困难的刑释解教人员应让相关部门办理低保。建立市级集食宿、教育、培训、救助职能为一体的“阳光中途之家”,安置重点帮教对象。

三是加大吸毒人员的调教力度。吸毒人员是重点管理人员,对吸毒人员的调教,也应当以教育为主。对其思想等各方面进行教育。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并调动吸毒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其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感等等。吸毒人员是重点调教对象,能否更好对其管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是进一步做好社会闲散青少年等特殊人群的教育帮扶、引导工作。启动实施未成年人违法及轻罪记录消除制度的实践,探索完善工作流程。

五是进一步做好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服务管理工作。继续将精神病人免费服药救助工作纳入民生工程行动,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

5.加强基层治理

一是加快基层基础建设。社会管理创新要想达到好的效果,就应当要加强基层基础的建设。基层是基础,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基层,基础工作做得好,社会管理的路途就会走得更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夯实组织基础。如果没有坚固可靠的基层基础,那么,社会管理创新就将成为无源之水。对于基层工作,领导应当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在基层上,把更多的财、物用在基层上,积极调动各方面的因素来夯实基层的力量。

二是培育发展民间组织。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心在基层,根植于基层的民间组织在健全社会管理体制、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加强社会协调、化解社会矛盾、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正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这样,可以“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诱惑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利益”。政府应不断完善资助的机制。运用财政的手段发展新型的民间组织。为使这种方式有效进行,还要不断借鉴不同国家的经验,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政府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加强对新型组织的分类指导,推动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民间组织植根于民间,这是其最大的优势,是天然而不可分割的优势,因为它的生命力就来自于民间。它们在为公众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就应当激活公民及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活动的责任感。在培育新型民间组织时,应与业务主管单位多沟通和联系,从中获取重要的信息。不断培育好和发展好民间组织,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是完善社区服务体系。(1)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和强有力的监管,避免社区服务管理的行政化、案头化,避免社区网格员反而成为增加的第五级行政体系,始终保持网格员工作的专职化、规范化。(2)建立社区多元治理机制。建设以便民服务站、综治信访维稳站、网格管理站为支撑的整体架构,理顺和规范社区组织体系各类主体之间的关系,形成社会建设和管理合力。同时,特别需要建立社区公共服务准入制度,杜绝随意向居委会、网格员转嫁行政事务或事项,通过简化普查调查、整合网络信息平台、规范机构挂牌等措施的推行,切实为社区“减负扩能”,解决好社区职能归位和社工角色归位问题,进一步提升社区公共服务职能。(3)坚持社区服务的公共性。强化具有一定的救助和福利性质的社区公共服务,培育社会组织参与服务,同时,对于适合按商业化服务方式运作的服务类别,应该让其进入服务业市场,积极引导向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以便集中有限的资源来做好社区公共服务。(4)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加大财政投入,按规定配足协管力量;加快建立各类社区平安建设志愿服务组织,提高群防群治水平。(5)创新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机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合理设置社区工作者岗位。拓宽选人视野,优化人员结构,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6)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社区生活的主体是居民。如何将居民纳入社区治理的过程中来,强化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不仅是社区管理的一条捷径,而且是社区管理的成败之举。因此,要大力培育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健全社区居民自治规章,推进社区自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健全民意表达和监督评价机制,大力推广听证会、论证会、居民评议、社区qq网络服务队等行之有效的做法,畅通民意诉求渠道。

6.建立公正合理的薪酬体系

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员工对薪酬的满意程度是一个比较的过程,人们总会下意识地将自己付出的劳动、得到的报酬进行比对,判断出是否公平。只有感到公平时,员工才会心情愉悦、努力工作,而在感受到不公平时就会产生牢骚怨气,消极怠工,并且会试图通过增加自己的报酬或降低自己的贡献、降低他人的报酬或增加别人的贡献去修正报酬分配中的不公平状态。中国历来“不患寡而患不均”,从现实的情况看,宜昌社区网格管理员实行的是“统一薪酬管理”,在这种薪酬体系下,虽然网格管理员相互之间的差异不明显,但是对于网格管理员与公务员、社区工作者之间的报酬差异却没有很好的考虑到。此外,这种薪酬体系也还存在着难以调动网格管理员工作积极性等的弊端。所以,公正合理的薪酬体系亟待出台,一方面,要平衡网格管理员与社区工作者之间的收入差距,避免网格管理员产生“同工不同酬”的心理,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效应,提高网格管理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同时转变认识、狠抓落实。在社区网格管理员激励的实践中,首先,必须对激励的作用有清醒的认识,对社区网格管理员进行管理时,积极有效发挥激励的效力,在确保社区网格管理员基本生存需求的同时,也要关注网格管理员其他的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不断提高社区网格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责任心,从而实现管理的目标;其次,要正确区分网格管理员与公务员在性质上面的差异,努力摆脱已有的公务员激励制度的限制和影响,大胆创新适合网格管理员的激励方式和手段,以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到网格管理员队伍之中,留住有才能干的网格管理员;最后,要重视各项激励措施的落实。在具体操作环节上,制度理想与现实复杂间的差距会产生各种阻力,造成激励制度在实践中被“扭曲”或被选择性“为我适用”,这不仅会造成已有的激励制度流于形式,同时也使得处于“弱势地位”的网格管理员的权益受到损害,不利于社区网格管理员队伍的健康发展。

7.夯实数字化平台

首先,要加快社区综合服务系统等平台的建设步伐,努力建成城乡同构、囊括社会各阶层、各地域的全方位、多层次、全时段的信息化系统,为社会管理提供可靠安全的信息来源与数据,保障社会管理有效开展。其次,深化应用,统筹城乡,不断扩大社会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面,把葛洲坝片区、县市(包括夷陵区)城关、重点集镇和广大乡村逐步纳入社会管理创新的覆盖范围。同时,进一步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和范围,发挥各职能部门在信息收集中的保障性作用,避免出现“上下推、部门拖、基层躲”的现象。再次,完善社会信息收集管理和考核办法,对责任单位实行定期考核,逐月通报,并与单位目标管理、文明机关创建、公务员年度考核挂钩,督促各责任单位切实履行职责,提高信息收集的工作效率。

8.借鉴外地成功经验

宜昌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不仅要向全国推广其成功的经验,同时也要虚心学习和借鉴外地社会管理的宝贵经验。例如,湖南长沙创新法治化的制度体系、人本化的保障体系、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立体化的防控体系、网格化的责任体系等五大体系;浙江诸暨注重发挥工青妇的作用,积极引导非公企业党组织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安徽合肥实现信息化无缝式支撑,在每个网格管理单位内,不仅以蓝、灰、紫、橙四种颜色区分房屋是自住、闲置、混居还是外租,而且以笑脸等不同表情标注出“放心”、“关注”、“严管”、“禁租”四种安全管理状态,使社区管理工作更加有序和精细;安徽铜陵在全国率先实施“区直管社区”的综合体制改革,重新界定社区职能,促使服务重心下沉。这些城市的宝贵经验无疑对宜昌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事实上,宜昌也从深圳、南通等地学到了诸多宝贵的社会管理创新经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探索聚厚积,创新促勃发”。面对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的困境与挑战,宜昌始终秉持“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的理念,把上级指示具体化,把外地经验本土化,进一步实现从“善政”向“善治”的转变,从整体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横向拓展,纵向延伸,努力实现城乡区域全覆盖、服务领域全覆盖,加快建设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宜人之城、昌盛之地”。我们期待:宜昌将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征途上,继续勇于担当,阔步前行。

尊敬的女士/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