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峡库区农村回迁移民的生存状况
(一)居住条件差
回迁移民首先面临的就是居住在何处的问题,除了极个别移民的房屋没有及时拆除或者没有被淹没外,这些外迁移民回来后,发现他们原来的住房不是被淹便是已经拆除,除了投靠当地亲戚朋友外,这群人基本上连一个安身之处都没有。从回迁移民的居住情况看,其居住状况不太好,居住在亲戚朋友家中和出租房内的比例很高,另外,在工地上打工的有相当大比例的人就直接住在工地现场。
(二)身份尴尬带来诸多问题
由于现行的户籍制度,当地户口与外地户口者对本地区生产要素的使用权利是不相等的,外迁移民回到迁出地后,由于他们的户口仍然在迁入地,他们就失去了当地合法的农民身份,回迁移民在教育、医疗、职业、保险等方面所享有的权利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在他们看来,一个原本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一下变成了“外地人”了,尤其是那些被强制外迁而他们根本就没有离开过这个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的那群人。与此同时,又出现一个尴尬的情况,那就是如果受居住地管理,回迁移民的户籍却不在管理范围之内;如果受户籍所在地管理,而人又不在户籍所在地居住的情况。因而,他们绝大多数已按暂住人口进行登记并办理居住证,他们“不得不暂住在这个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由于“人户分离”,给回迁移民带来的困难很多,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很多政策是与户口绑定在一起的,使得这些回迁移民没有办法享受,如就业培训、社会低保、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农业补贴等问题。因为当初与政府签订搬迁协议时,政府有关部门就曾表示过,在政府付清所有经费的情况下,外迁移民迁出后,如果移民因自身原因返迁回原住地,那么他们在原住地以后的生存是不会得到当地政府任何补助或是照顾的。当地政府除了在移民返迁后进行了一次数据统计外,也确实没有再把他们纳入其管理范围,也根本没有对返迁移民进行重新集中安置的打算。其实,目前最让他们担心的是子女的教育问题,由于户口不在现在居住的地方,他们的子女上学不得不缴纳一笔赞助费,另外,他们的高考问题还不知道怎么来解决,那是整个家庭的希望。
总之,因户籍制度背后的社会保障制度等利益安排限制了回迁移民许多获取收益的经济机会和改善生活的可能性,使其处于贫困的边缘之上,使得部分移民很难摆脱贫困,更不用说走上富裕了。
(三)多数回迁外迁移民缺乏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谋生困难
总体而言,在没有责任田,没有合法的宅基地和固定的生产门路以及没有被纳入当地政府管理的情况下,回迁移民多数只有靠抢种消落地和外出打工、做小生意为生。在我们的调查统计范围内,在回迁移民中,有17%难以解决温饱;65%基本能够维持;15%中等收入;3%较为富裕,其中全靠打工维持生计的返迁移民户占44.2%;农闲打工、农忙种地的占29.8%;做小生意的移民户占10.6%,完全靠抢种小片荒地、耕种他人因外出打工等原因暂时抛荒的土地和社会救济的特困户占8.7%。由于当地人多地少,环境容量严重不足,返迁移民要想在当地谋生困难较大。
目前,外迁回迁移民谋生主要依靠打工和从事农业耕种。一方面,三峡库区第二、第三产业的不发达而导致的就业机会不足与回迁移民文化素质与劳动技能的缺乏双重叠加使得回迁移民在城市里谋生空间不足,难以稳定就业,生活缺乏可靠保障。三峡库区集老、少、边、穷、山区于一体,加上三峡工程长达30多年“不上不下”的论证决策过程中,国家对三峡库区的投入很少,使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库区所辖20个区县有11个国家级贫困县,属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的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三峡库区严重缺乏产业支撑,呈现“一产弱、二产缺、三产虚”的状况。农业基本上是以粮猪型结构为主的粗放型经济,人地矛盾突出,“靠天吃饭”,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难;工业经济严重“短腿”,缺乏骨干工业企业,“到处是新房,无处见厂房”,“只有交通线,没有生产线”,第三产业缺乏整体实力,商贸流通迟缓,经营不景气。这样的情况使得库区难以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加上多数回迁移民文化素质不高,劳动技能缺乏,使得回迁移民在城市里谋生空间不足,难以稳定就业,生活缺乏可靠保障。
另一方面,主要从事农业耕种的返迁移民,由于没有责任田,生活困难也很大。他们主要抢种被征过的淹没线以下的消落地,生活无保证,如果遇到某一季节雨水量大时,这些拾来的零星荒地可能被全部淹没,那将是颗粒无收。有些返迁移民则靠开垦荒地,其耕种坡度为25°以上甚至45°以上的山坡地。这些土地东一块西一块,他们称之为“大字报地”,有些小块坡地极小,“一顶草帽盖下一块地”。外部客观环境的困难与回迁移民本身的条件不足使得部分回迁移民“务农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
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外迁移民拿到的补偿款项已经所剩无几了。一方面,由于移民法律法规和政策本身的缺陷,移民有部分的损失补偿不足,甚至部分损失没有得到补偿,使得外迁移民实际拿到的补偿款总数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