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艺术素养
9469300000005

第5章 绘画

绘画作品既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又包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它反映了画家的思想情感和主观意志,并使人从中得到精神感悟和美的启迪。

第一节 绘画的审美特征

绘画是依赖于视觉来创造、感受和欣赏的艺术,它除了具有造型艺术“应物象形”的造型性、瞬间性、静止性和永固性等一般特征外,还有自己独有的审美特征。

第一,绘画是平面上的空间艺术。绘画是在平面上描绘出具有一定形状、体积、质感和空间感的二维空间艺术,其艺术形象只能正向观赏。但有的绘画运用透视学中明暗向背关系和色彩的浓淡冷暖变化等原理,来表现物体的远近层次,使平面的画幅呈现出具有深度和立体感的视觉空间效果。

第二,把过去和未来凝聚在某一瞬间。绘画是静态艺术,即使是组画、连环画,也只能用一组画面来表现事件、动作中某一瞬间状态,而不能像小说、戏剧、舞蹈、电影那样,在时间的流动中展示整个事件和动作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因此,画家善于选择和捕捉最有启发性的瞬间形象,予以概括、提炼和升华,创造出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并富于联想的艺术形象,将过去和未来的某一时刻凝聚在画面上,使之超越相对静止的时空范围,从而达到深广的艺术境界。

第三,以概括化、个性化的外在造型抒写内心世界。绘画不是纯客观地描摹现实,而是融注了画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即便是最写实的绘画,也区别于摄影艺术,因为画家在摹写客观现实时,不是单纯地摄取和复制,而是通过自己的意志和技巧加以主观表现,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画家在对客观世界的观察、感受、理解和评价中,融入了个人的修养、气质、性格、情思、才能等主观因素,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艺术再创造。现代超现实主义和照相写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仍具有绘画的素质,绝非照相术所能替代的。

第四,借环境突出主体对象。绘画不同于雕塑,它既可重点描摹对象的主体,又可描摹主体周围的环境,借助于环境氛围的烘托来突出所描摹的主体对象,使作品的主题能更好地得以表现。此外,绘画的材料、工具也具有审美价值。中国画的笔情、墨趣,木刻的“木味”、“刀味”,西方油画的笔触、色彩等都能给观赏者带来美感。

第二节 绘画作品赏析

无论是东方绘画还是西方绘画,作为重要的艺术形式,在塑造可视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画家对客观现实的感受上,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然而,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所以世界各国绘画在形式、表现手段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一、中国画

中国画,即中国传统绘画,也称国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西方的油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它是依照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趋向和艺术手法而创作的,其实质是“笔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砚台等。

国画在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人对自然、社会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和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造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以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由于书画同源,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强调骨法用笔,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中国画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独特性。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

中国传统绘画通常分为壁画和卷轴画两大类。卷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独特的装裱形式,分为“手卷”、“长卷”、“立轴”、“横披”和“册页”等;壁画分为墓室壁画和寺庙壁画。

现在多把不同题材的中国画分成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把不同技法特点的中国画,分成工笔、写意和半工半写三种类型。

(一)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是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

中国画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它的工具材料上,国画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和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由于使用特制的毛笔作画,使得“笔墨”成为中国画技法和理论中的重要术语,有时甚至成为中国画技法的总称。所谓“笔”,是指勾、勒、皴、点等运用毛笔的不同技巧和方法,表现变化无穷的点、线、面,以塑造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所谓“墨”,是指以墨代色,运用烘、染、泼、积等墨法,使墨色产生丰富而细微的色度变化,也就是常讲的“墨分五彩”,即焦、浓、重、淡、清五色,以烘托、加强艺术形象,营造中国画的意趣和意境,使之更具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构图。由于构图多采用散点透视而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灵活而自由,使得画面视野宽广辽阔。例如,五代后梁画家荆浩的山水名作《匡庐图》,就是一幅全景式的绢本水墨画,他将崇山峻岭、飞瀑流泉、屋宇庭院、行人小船都巧妙地组织在一个完整的画面里,构图上错落有致,变化丰富,形成一个全景山水的壮观画面。

中国画构图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将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事物安排在同一画面中,犹如一组运动的镜头把不同的场景集中到一起。例如,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不朽名作《韩熙载夜宴图》,就是以五段连续的画面构成了一幅长卷图,而且韩熙载这个人物在不同的画面中多次出现。又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著名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更是以散点透视法将汴河两岸数十里的繁华景象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画面,通过这种全景式的构图展现北宋首都汴京从城郊、农村到城内街市的热闹情景。中国画构图方式上的独特性,植根于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和高度概括的表现手法。因此,中国画构图自由灵活,内容和形式经常“以小见大”,用简略的笔墨去描绘丰富的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中国画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诗书画印有机结合,相互补充,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画特有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从根本上讲,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中国画不管是写意还是工笔,在处理形神关系上都要求“形神兼备”,在意境的表达上要求“气韵生动”。如果和西方绘画作一概括性比较的话,西方绘画重视客观事物形貌逼真地再现,中国画则更加注重物象内在的精神和作者主观情感的表达。在画人物画时,画家能用笔墨表现出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即便是面对无生命的山水、无意识的花鸟鱼虫时,也能寄情于景或寓情于物,并赋予它们人格化的精神气质和活泼的生命与灵气。正是这种植根于民族文化的美学理想,形成了中国画的基本特征和艺术特色。

(二)中国画的名家介绍与名作选读

1.中国最古老的绘画——《人物龙凤帛画》

1949年,在长沙东南部的楚墓中发现了一幅画在白色丝帛上的绘画,后来定名《人物龙凤帛画》或《人物夔凤帛画》,这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这幅画长31厘米,宽22.5厘米,作于战国中期。

这幅2300百多年前的古画,画的是一位侧身妇女,宽袍大袖,双手合十,像是在祈祷,由于画是在墓室中发现的,因此人们认为画中的人物就是墓室的主人。当时的楚人相信在死后人的灵魂会升到天上,与祖先聚集到一起,并且拥有他在世俗生活中所拥有的一切。因此,当死者入葬时,会穿上华丽的衣服,佩戴珍贵的珠宝和玉石,随葬大量的器物和动物。所以,有种说法是画面表现了墓室主人祈祷龙凤引导灵魂升归天国的内容。

另有一种说法是,左边的龙,看上去只有一只脚,所以被认为是夔(传说中的夔是一只脚)。画面表现的是凤与夔的斗争,凤代表了善良与和平,而夔则代表邪恶,画中的女子为善良战胜邪恶而祈祷,夔逐渐败下阵来,凤已经占了上风。这幅画线条流畅、挺劲有力,人和龙凤的造型都有明显的装饰性,画面虽说没有背景,但饱满而富有动感的构图仍使画面显得完整而充实。特别是画面上方一龙一凤凌空飞翔,尾羽向上卷起,整个画面构图平稳,动静结合,墨线勾勒,淡着色,反映出中国画以线条为主的画法此时已经形成。

2.卷轴画的开端——顾恺之《洛神赋图》

顾恺之(348-409),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约364年在南京为石棺寺画像,引起轰动。他博学多艺,善诗赋和书法,特别是在绘画方面,人物、佛像、禽兽、山水无一不能。其画师法卫贤,行笔细劲连绵,如春蚕吐丝,行云流水,出之自然。人称之为“三绝”(才绝、画绝、痴绝)。顾恺之画风独特,人物清瘦俊秀,线条流畅。著有《画论》、《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等绘画理论书籍,提出“以形写神”、“尽在阿堵中”的绘画传神理论。《洛神赋图》是顾恺之的绘画杰作。

《洛神赋图》取材于三国时曹植的《洛神赋》,原作描述的是诗人爱情受挫,未能与所爱之人结合,所以通过神话传说,在想象的空间让自己与洛水边美丽的仙女洛水女神相遇,以释怀对已失去的爱人的伤感和思念。

《洛神赋图》在人物的形态刻画上精巧细致,仕女形体修长清瘦,脸型俊秀,不仅逼真,而且更注重表现人物因不同身份、不同心情而呈现出的不同神情,真正做到了“以形写神”。线条优美流畅,设色浓艳雅致。

顾恺之最擅长人物画,他的人物画摆脱了汉代的稚拙,不仅注重外表的肖似和姿态动作的生动自然,而且注重眼神和人物性格的刻画。现存《洛神赋图》虽是宋人摹本,但风格接近他的原作。

3.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在中国艺术史上,有三位艺术家被戴上“圣”的桂冠:一位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一位是唐代诗人杜甫,被誉为诗圣;还有一位画家被誉为画圣,那就是唐代的吴道子。

吴道子(680-759),河南阳翟(今河南省禹州)人,唐代第一大画家,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画史尊称他为吴生。吴道子从小失去双亲,生活贫困,为了生计向民间画工和雕匠学习,由于他刻苦好学,才华出众,20岁时就已经很有名气。唐玄宗召其入宫担任宫廷画师,赐名道玄,成为御用画家。当时的都城长安(今西安)是全国文化中心,汇集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和书画家。吴道子经常和这些人在一起,这使他的技艺不断提高。有一次,他在洛阳同他的书法老师张旭和善于舞剑的裴将军相遇,在观看完裴将军持剑起舞,左旋右转,神出鬼没,变化万端后,他很受启发,即兴在天宫寺墙壁上画了一幅壁画,画时笔走如飞,飒飒有声,顷刻而成。随后张旭又在墙壁上作书。这使在场数千观众大饱眼福,高兴地赞叹:“一日之中,获观三绝!”[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卷,第164页。]

吴道子性格豪爽,不拘小节,每挥毫,必酣饮。因此,经常是“醉”中作画。另有传说,他作画很快,像一阵旋风,且一气呵成。一次,唐玄宗要看嘉陵江的景象,派吴道子去写生。吴回来后,让人准备素绢一匹,用了一天时间画出嘉陵江三百余里风光,令唐玄宗赞叹不已,认为此画和在此前另一位画家李思训用几个月工夫画成的嘉陵山水一样美妙。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吴道子改变了勾线填彩的画法,主要以白描作画。也只有此法,如此巨作才能一天而成。

他所表现的人物“衣带飘举,满壁风动”,富有运动感和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他还创造出以线条为主略施淡彩,使人物具有一定的立体感,称为“吴装”。吴道子据此风格创造的宗教绘画风格被称为“吴家样”,对佛教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

《送子天王图》(一称《释迦降生图》)是宋人对他作品的临摹本。表现的是释迦牟尼降生为净饭王子以后,其父净饭王抱他拜谢天神的佛经故事。作品反映了吴道子的基本画风。

4.历经十个朝代的敦煌壁画——《鹿王本生故事》

敦煌石窟(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的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的坡地上。公元366年晋代开凿造像,经过隋、唐、五代、北宋、西夏和元等十个朝代的不断开凿,千余年间,筑成了规模宏伟的石窟群。现存有彩塑和壁画的洞窟487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塑像2000多尊。石窟南北逶迤长达1600多米,是我国最大最丰富的石窟群。

壁画《鹿王本生故事》,是莫高窟(257窟,北魏)的代表作。本生故事指释迦牟尼生前从善积德的故事。该故事讲述的是恒水河边有一匹九色鹿,一日,鹿见一人溺水,便将其救起,并嘱咐他不要告诉别人曾见过它。某日,王后梦见九色鹿,欲得鹿皮为衣、角为饰,并以死威胁国王。于是国王悬赏捉鹿。溺水人贪赏而告发,但即遭报应,其面顿生癞疮,口中恶臭。国王率兵围捕时,九色鹿讲述了救助溺水人的经过,指责他忘恩负义。国王听罢深受感动,不仅释放了它,而且下令任何人不得捕捉九色鹿。故事的内容体现了对负义与贪心的道德谴责,以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佛教因果报应的思想。

这幅壁画采取连环画的长卷形式表现故事情节,突破了外来的单幅构图形式,体现了外来艺术形式与民族传统绘画形式的融合。作品没有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时间顺序依次组织画面,而是将情节从画幅两端向中间铺展,把故事的高潮、即九色鹿陈述事情的经过放在画幅的中部。绘画手法简洁新颖,造型稚拙而带有装饰意味,显示出早期绘画以人物为主、山水为辅的“人大于山”的特点。画面线条勾勒刚劲有力、豪放泼辣,色彩调配浓郁且沉稳,画面奇异又真实,明显承袭了汉代绘画的传统,也说明传统绘画在佛教美术中的重要作用。

5.宫廷画家——周窻、张萱

唐代中期,先后产生了两位重要的人物画家,这就是擅长描绘宫廷女性的张萱和周窻。

张萱(713-741),唐代开元年间的画官,擅长画贵族妇女、婴儿和鞍马。宋代《宣和画谱》载录他的作品就有47件。但其作品的真迹并没有流传下来,今天所能见到的是宋徽宗赵佶的摹本《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捣练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是天宝年间杨贵妃的妹妹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带随从出游的场面。画中有八个骑马女性,布局疏密有致,背景不落墨痕,以人物闲欢的意态和华丽的服饰烘托“春”的感觉。《捣练图》描绘的是妇女捣练、缝制等劳动的情景。全画分三组,人物或坐或立,相互顾盼呼应,特别是通过动作细节的描绘,传达出劳动过程中的生活情趣。

周窻(763-804),活跃于唐代宗和唐德宗时期。周窻出身贵族,绘画受张萱影响。他的肖像画颇为传神。有一次,他和另一位画家韩干同时为郭子仪的女婿赵纵画像,两人画完后,众人连连赞赏,不分高下。郭子仪的女儿看了,说韩干的画“空得赵郎状貌”,而周窻则“兼移其神气,得赵郎性情笑言之状”。可见,周窻作画是善于抓取人物神态特征的。周窻的作品“衣裳劲简”、“彩色柔丽”,女性形象“以丰厚为体”。《簪花仕女图》和《纨扇仕女图》是他的代表性作品。

《簪花仕女图》取材于宫廷女性生活,后宫嫔妃装饰华丽奢艳,体态丰腴,从容悠缓地在庭园散步,表现出贵族妇女的苦闷和空虚。背景极其简括,画面的意境情调、人物的形象神态主要是通过贵夫人簪花、赏花、戏狗、漫步和拍蝶等几个情节表现出来。

张萱和周窻的人物画一改汉魏以来的列女、孝子、功臣、良将以及佛道人物为主要题材的绘画传统,将人物画的表现视野转向了现实生活。他们是贵族女性风俗画的先驱,对后世仕女画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6.现实主义杰作——《韩熙载夜宴图》

顾闳中是五代最为著名的人物画家,今天我们能看到的《韩熙载夜宴图》是其代表作品。

《韩熙载夜宴图》全长3米,共分5段。描绘的是政治上失意的官僚韩熙载纵情声色的夜宴生活。据《宣和画谱》记载:后主“颇闻其荒纵,然欲见樽俎灯烛间觥筹交错之态度不可得,乃命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视心记,绘图以上之,故世有《韩熙载夜宴图》。”

顾闳中在卷轴画中不但务求形似,而且把当时众人玩乐时的神情和各人物的性格统统表现得十分逼真。

全画构图用连环画的形式,每个场合很巧妙地用屏风隔离,“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和“宾客”,5个段落情节细腻,顾盼生姿,如亲临其境。韩熙载服饰、动作都不相同,但他的形貌和性格前后却都一致。他头戴高帽,身躯魁伟,长脸美髯,虽然是在夜宴歌舞中纵情声色,但流露出忧郁寡欢的表情,反映出主人公当时的苦闷、空虚和无可奈何的复杂心境。

以人物画论,这幅画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人物形象、衣纹、动态与身份非常符合,用线细劲有转折,色彩明快而协调,使女衣纹、花纹精细,与大面积的灰色轮廓形成对比。所以,千百年以来,凡有此画著录的书籍,对此都有极高的评价。

7.宋代院体花鸟画——《芙蓉锦鸡图》

《芙蓉锦鸡图》是北宋皇帝赵佶的名作,此画描绘的是一只锦鸡飞临芙蓉花枝,转首回望一对翩翩起舞的蝴蝶的情景。宋代花鸟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精工富丽的院体花鸟;二是追求笔墨意趣的文人花鸟。赵佶就是院体花鸟的代表人物。

赵佶在治理国家上昏庸无能,但在书画方面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它建立了翰林书画院,培养了一大批成就卓著、影响深远的画家。他对宋代院体画的发展、古代艺术的整理和保存有着突出的贡献。而且他本人绘画造诣精湛,在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上都很有建树,并且自创“瘦金书”体,是一个“不爱江山爱丹青”的皇帝。

8.宋代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宋代画家张择端,山东人,早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学习绘画,后为北宋画院画师。虽然有关他的记载很少,但这幅经典之作却使后人永远记住了他。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绢本设色长卷,高24.8厘米,长528厘米。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繁华热闹的景象。画面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全图大致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画,第二段是虹桥,第三段是城内街市。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汴京郊外景象:农民在耕作,有钱人扫墓归来,驮队、挑夫、骑马、坐轿的人正匆匆进城。接下去是精彩的虹桥部分,汴河上的拱桥如一道彩虹,桥上行人如潮,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桥下舟楫相竞相争。许多细小情节刻画得极有情趣。比如,桥头一匹惊马造成险情,毛驴被惊吓,好奇的人在围观。接着又描绘汴京的街市:两边店铺如林,各有招牌,街上车水马龙,九流三教应有尽有,百业兴隆,热闹非凡,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画面有张有弛,形成有趣的对比和节奏感。画家通过对汴京城内建筑、商贸、交通和运输等几个方面的描绘,再现了北宋都城的繁华和发达。

《清明上河图》中画有550余人,各种牲畜60多匹,木船20多只,房屋楼阁30多栋,推车乘轿也有20多乘。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绘画所罕见。可贵的是,画中每个人物、景象和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高度的艺术修养和绘画表现力。此卷在艺术手法上也很有特色,笔墨技巧极为精熟,线条遒劲老练,兼工带写,设色朴素,显示出极深的绘画功底。

《清明上河图》既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丰富的形象资料,因此它还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9.四位高僧和扬州八怪

清初有四位著名的和尚画家,他们分别是朱耷、石涛、髡残和弘仁。

朱耷(1626—约1705),字雪个、个山等,江西南昌人。明朝皇室后裔,明灭亡后,他心情悲愤,落发为僧。他用“八大山人”四个字在作品上落款,将“八大”与“山人”二字紧联起来,“类哭之、笑之”。这显然是借此表达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郑燮题他的作品道:“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朱耷是一位极富个性的画家,他打破了明代惯于摹仿前人的常规,用简练的造型,豪放的笔墨,象征的手法,创造出概括性很强,富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形象。他强调物象的内在精神,形象夸张,苍劲狂放,信笔横涂,逸气横生。他画的鱼、鸟等动物个个桀骜不驯,他画的景物也都是荒山怪石,枯枝败叶,给人以残山剩水、地老天荒之感,表现了他孤独、冷峻、高傲的个性和对现实不满的情绪。

石涛(1641—约1710),原姓朱,自称苦瓜和尚,别名很多。他和朱耷一样也是明王室后裔,入清后做了和尚。著有画论《苦瓜和尚画话录》。他早年过着云游四方的生活,游览了许多名山大川,在山水画方面成就卓著。他特别重视写生,主张“搜尽奇峰打草稿”。因此,他画的山水有千情万态,有真情实感。他因屡画黄山,对黄山怀有深厚的感情,曾说“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反映了他以自然为师的艺术观,主张笔墨当随时代,富有创新意识。郑板桥在他的《板桥集题画》记有:“石涛画法,千变万化,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帖,比之八大山人殆有过之无不及者。”

髡残(1612—约1692),俗姓刘,字介丘,号石溪、白秃,因号石溪,故与石涛并称二石。髡残为人刚正不阿,为世人所敬重。他人物、花鸟、山水皆能,以山水为最精。他画的《层岩叠壑图》轴,景致繁复,层层深入,使观者有可游可居之感。他的作品于平中求奇,画风凝重幽深。

弘仁(1610-1664),俗名江舫,字鸥盟。明朝灭亡后入武夷山为僧,经常云游各地,往来于黄山、五岳之间。因以画黄山出名,是安徽“新安画派”的重要人物。他的画构图十分简洁,喜欢用淡淡的干笔,加强了山水洁净的特点。作品有《黄山天都图》、《内海松石图》和《疏泉洗砚图》等。

这四大名僧画家都是明朝遗民,他们在政治上对清统治者持不合作态度,反对清王朝贵族的繁缛作风。他们利用传统艺术形式,面向自然,面对人生,抒发心胸志向,表达真情实感。他们重视笔墨情趣,寻找超然宁静的乐土。

扬州八怪是继“四僧画家”之后,又崛起的一个革新画派。因为他们在作画时不守陈矩,离经叛道,奇奇怪怪,再加上大都个性很强,孤傲清高,行为狂放,所以称之为“八怪”:金农、黄慎、郑燮、李、李方膺、汪士慎、高翔和罗聘。

10.人民艺术家——齐白石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号濒生,别号白石。做过农活,学过木匠、雕花木工,从民间画工入手,习古人真迹,曾习摹《芥子园画传》并据此作雕花新样。学诗文、书法,游山川名胜,最终成为诗、书、印、画全人神品的名家。他将中国画的精神与时代精神统一得完美无瑕,使中国画得到国际的重视。他虽然出身贫寒,但凭借着天赋与不懈努力,最终脱出民间工匠的窠臼,为传统文人画打开天真烂漫的新局面。在他90岁时,文化部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

齐白石的诗文、书画、篆刻都达到很深的造诣,他的写意花鸟承徐渭、朱耷、扬州八怪以及吴昌硕,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力。同时,他把百姓的生活和情感也融入他的艺术创作之中。例如,他把老鼠、油灯、算盘、锄头、柴耙等写进画中,并流露出农民的质朴和孩子般的天真,以及真诚的爱和恨,远远打破了传统文人画中画竹即写“虚心”,画兰便写“幽香”的陈套。60岁后,他完成了艺术上的“衰年变法”,确立起雄健烂漫的画风。

齐白石的画风豪放,墨气淋漓,神满意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既有迎合文人士大夫欣赏口味的一面,亦有他早年从事民间艺术过程中掌握的纯朴、热烈、浓重的乡土味,从而开拓出对后人影响至深的艺术空间。这不仅扩展了文人画表现的题材,而且也更新了文人画的艺术境界,开创了具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的写意花鸟的新篇章。

二、西方绘画

(一)西方绘画的艺术特征

西方早期油画经凡·爱克兄弟革新后,迅速成为西方绘画中最主要的画种,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行,这与油画工具性能的优越、所具备的丰富的表现力是分不开的。

在西方绘画中,油画是主要画种之一。油画是用快干性的植物油(亚麻油、罂粟油、核桃油等)调和颜料,在画布、亚麻布、纸板或木板上进行制作的画种。它凭借颜料的遮盖力、透明性能充分地表现、描绘对象,色彩丰富,立体感强。当画面干燥后,所附着的颜料有较强的硬度,能长期保持画面光泽和色彩的鲜艳度。

油画具有包容性强的特点。油画颜料不但能涂画在各种基底材料上,同时油画颜料也可以混合其他物质材料进行作画。油画的表现形式和手段十分丰富,它可大可小,可粗可细,可薄可厚,也可透明或不透明,形式、手段灵活多变。可采用厚涂、渲染、泼溅和塑造等不同的表现方式,充分传达作者心中的意念。

油画具有最容易控制的画材。与中国画相比较,油画颜料的色彩更加丰富且稳定,油彩干结速度适中,可以使作者有充分的思考时间,下笔从容,同时笔触、色块的形状、大小、方向等好控制、易衔接,也便于修改。油画颜色在调和油的调节下既可以变得十分稀薄,具有透明、半透明的效果,又可以十分浓稠,具有极强的遮盖力和黏着力,可以多层次地覆盖、厚涂,也可以进行长时间的描绘制作。绘画中的各种造型因素如色彩、明暗、线条等等都可以得到综合、充分的运用。

由于油画颜料厚实且不易干,比较适合大尺寸画幅制作或多层次的表现。油画可以非常具体、细致地表现对象的全部造型和视觉特征,即再现物象在具体的时间、空间里的光色关系、明暗层次、形体结构、空间感和质量感,使画面形象达到异常逼真的地步。并且具有丰富、厚重、沉着和光泽感,易于构成绘画肌理,显示油画独特的质地感和质地美。因此,对宏大场面的表现和细节的描绘是其所长。

当然,油画也有它的局限性。有人把油画比作造型艺术中的交响乐、重武器,可以说这是恰当的。交响乐音响丰富,场面宏大,震撼人心,但却并不能替代轻音乐。比如,油画就不能像其他西方绘画(水彩画、水粉画)种类那样简便易行;油画的表现力、表现手法虽然是丰富多彩的,但也不是万能的,比如年画、插图、连环画以及图案设计等,采用油画并不是不可以,但油画绝不是最合适的画种。所以,了解和掌握油画的特点,是赏析西方绘画作品的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讲,油画的艺术特点也代表着西方绘画的主要艺术特征。西方绘画强调色彩的运用和形象的塑造。而古典与反古典,则是西方绘画艺术的两大主流。古典绘画偏重理性,追求庄严、静穆、单纯、和谐的古典意蕴;反古典绘画则热衷于情感表现,强调自由、放纵的精神追求,形式富丽、壮观。但无论其形式如何多变、流派风格如何迥异,其本质特点是基本一致的。

(二)西方绘画的名家介绍与名作选读

1.文艺复兴的先行者——乔托

乔托·迪·邦多纳(1267-1337),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被认定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创者,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

15世纪的意大利北部城市佛罗伦萨涌现出了一批艺术家,他们热切关注新成果、渴望创造新的艺术。他们学习自然,追求科学,研究古代遗物,以便实现新目标、新观念。而早在13世纪,意大利的一些艺术家已表现出对希腊、罗马古典艺术的兴趣。然而,真正掀开艺术史新篇章的是被誉为“佛罗伦萨的光荣”、“佛罗伦萨王冠上一颗宝石”的乔托。

乔托以富有景深、视错觉效果的壁画取代了中世纪的图画,这预示着文艺复兴的到来。乔托被认为是第一个奠定了现代绘画传统的天才,他连接了新旧两个时代,改变了中世纪以来的绘画观念。对于乔托来说,绘画并不仅仅是文字的代用品。在他的画中,富有体积感的人物被井然有序地安排在适当的空间,让人感觉好像亲眼看到了真实事情的发生。《哀悼基督》是他的代表作品。

2.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

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的出现,标志着文艺复兴盛期的到来。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最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出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叫芬奇的小镇,早年到佛罗伦萨,在委罗基奥的工场学习。达·芬奇在这里不仅学会了绘画、雕刻的技巧,还热衷于科学研究。

他的重要作品有《圣母子与圣安娜》、为圣玛利亚修道院食堂所作的不朽之作《最后的晚餐》。他把这一圣经题材表现为真理与邪恶(基督与犹大)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主要情节是从基督与门徒一起进晚餐时说的一句话——“你们之中有一个人已经出卖了我”所引起的不同反应而展开的。作者深刻地描绘了每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气质,以及一瞬间所产生的微妙的心理状态。这幅作品无论是其构思的完美、情节的紧凑、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还是其表现手法的纯熟,都应位于世界艺术前列。

米开朗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雕刻家、会画家和建筑师。他在美术上不像达·芬奇那样充满科学精神和哲学思考,而是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满腔的悲剧性的激情。米开朗琪罗在少年时代就进了著名的“美第奇花园”,他在那里接受了艺术训练,并接触到大量的收藏在那里的古代艺术珍品。他在早期的作品中就流露出非凡的气质。1501-1505年的4年间,米开朗琪罗创作完成了著名的雕塑作品《大卫》,他将这位少年成名的英雄雕刻成青年壮士的形象:双目凝视着远方,左手握着肩上的投石器,大卫正是用这具投石器击倒了巨人哥利亚。雕像充分体现出一种顽强、坚定和正义的精神气质。他的著名作品还有雕刻《哀悼基督》、《晨》、《暮》、《昼》、《夜》和《奴隶》等;大型壁画有《最后的审判》。

拉斐尔作为文艺复兴“三杰”中最年轻的一员,他头脑聪慧,性格温和,创造出典雅、优美且有高度技巧的艺术典型,被奉为古典艺术的楷模。

拉斐尔以画圣母见长。《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最具代表性的圣母题材作品。他早期的圣母形象偏重于平民气息,后期的圣母形象已由人间母性转变为庄重威严的圣母形象了。拉斐尔有关圣母的绘画作品众多,如《椅中圣母》、《大公爵圣母》、《金翅雀圣母》和《藤皮圣母》等。在绘画构图上讲究比例均衡的法则,色彩尤其柔和圆润,并将一切美好的理想寄托在画中的人物身上,这些画不但体现了拉斐尔的思想情操及艺术理想,也体现了他自己平易近人的性格气质。

3.画坛的歌德——丢勒

15-16世纪,文艺复兴影响到德国和西班牙。这一时期的许多艺术家对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现象表现出关切之情,热衷于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人物的造型强调真实感,这反映出该时期人文主义者肯定现实生活与人生、歌颂大自然的意识倾向。

在所有德国艺术家中,成就最大的无疑是丢勒,他不但是伟大的画家,还是一位全才,他在艺术理论、雕刻、建筑和解剖等方面都有精深的造诣,是一个能与达·芬奇或者米开朗琪罗相媲美的人物。恩格斯说他是“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以及在多才多艺和学问渊博方面的巨人”。

他的作品充满人文主义精神,即使在宗教画中也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塑造了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代表作有《亚当与夏娃》和《四使徒》。画家把《圣经》四福音书的约翰、马太、保罗、马可看做人类社会仁爱、正义的代表和象征,赋予他们不同的个性和情绪,同时又以坚定统一的气质包含着对统治者的抗议和愤慨,通过这种象征意义来体现宗教改革势在必行的精神。

丢勒不仅是画家,而且是数学家、机械师和建筑学家,他曾创立了筑城学理论。为后人留下了《圆规和三角尺测量工程》、《建筑术原理》、《尼德兰日记》等文化和科学遗产。

4.巴洛克绘画大师——鲁本斯

鲁本斯出生在德国,21岁时成为当地著名的画家。他将宏伟华丽的巴洛克艺术风格与民族传统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独特风格。他的妙笔能让所有对象瞬间变得无比鲜活。为了开阔视野,他像许多画家一样,曾到意大利游历。在意大利期间,他接受曼图亚大公的礼遇成为奥奇契的宫廷画家,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古代艺术珍藏,丰富了他的艺术修养。因为受到大公的赏识和信任,他作为宫廷使臣去意大利各地和西班牙收集艺术珍品,难得的机遇使他在艺术上博采众长。提香绘画的明亮色彩和宏伟风格对鲁本斯产生较大的影响。

《劫夺吕希普斯的女儿》是鲁本斯的代表作品。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传统的“抢婚”场面:卡斯托耳与波吕刻斯两个黝黑的壮汉把吕希普斯的两个女儿从睡梦中劫走,正准备强行拉上马背的情景。画面上人和马占据了整个空间,两匹马和两对男女的交错动势,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马头、手臂、马腿和人脚,放射般地向四角展伸,这里既是暴力,又是一种充满喜悦的游戏。无论这种风俗是表现双方的心愿还是双方的敌对,对画家鲁本斯来说是并不重要的,他所关注的是肉体与马匹之间的色调对比,关心的是人仰马翻般的猛烈的场面。这种动势的色彩,和他在另一幅《阿玛琮之战》中的画面一样,线的运动与裸体的质感造成一种狂热的色彩交响。近乎方形的构图,本来是稳定的,但形象组成了“X”形,却又构成了极不稳定的动乱。

画面左侧一角,画家又添画上一个长着翅膀的小爱神,它给整个画面做了一点暗示:这是一种爱情的暴力。两匹马和两对男女交错所产生的强烈的运动感,显示了典型的“巴洛克风格”。

鲁本斯的绘画作品达2000件以上,题材包括宗教、神话、肖像和风景等诸多方面,他是17世纪欧洲最多产的一位巴洛克画家。他的画具有构图宏大、色彩饱满、明暗对比强烈和线条丰富的特点。其笔下的人物总是那样乐观、好胜、热烈多情,充满了生命力,使人观后也受到鼓舞,增强了对人生的信念。而他所绘的女性,则是生活的希望,是健康与欲念的化身。其另一代表作《三美神》,虽然取材于古希腊神话,但人物形象充满了欢快气息,三位女神健硕、丰满的身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她们的表情欢快而自信。

5.新古典主义的代表——大卫和安格尔

自17-18世纪以来,为宫廷服务的古典主义美术演化成罗可可风格。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社会需要一种足以鼓舞人们的美术形式来促进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用以排除罗可可艺术的萎靡粉脂气。古希腊、古罗马的英雄又成了他们借以利用的武器。于是,一种带有革命意义的新古典主义便在法国迅速兴起。

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开创人大卫出身中产阶级家庭,他早期仿效老师维恩的罗可可风格,在意大利接触古典美术后认为:古代是画家的学校,是艺术家永不枯竭的源泉。他不是在简单意义上的“复古”,而是以古代英雄的形象鼓舞现实生活中的下层市民,借以传播革命观念,达到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

其代表作《马拉之死》,描绘的是法国革命家马拉被杀手刺杀在浴缸里的历史事件。画家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情形:马拉倒在浴缸里,鲜血正在从伤口中流出;带血的匕首滑落在地,而凶手已经逃离现场。画家将画中的主角设计在一个情节和场景之中,丰富了肖像画的表现内容,增强了它的感染力。画家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处理得单纯、深暗以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表现,同时,加强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和这一令人震惊愤慨的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憋闷,以及莫大的悲痛之感。

安格尔,法国著名画家,大卫的学生,同时是大卫古典主义原则的忠实捍卫者和积极发挥者。安格尔的画风线条整齐,轮廓确切,色彩明晰,构图严谨,对后来许多画家如德加、雷诺阿甚至毕加索都有一定影响。

《泉》是安格尔把心中长期积聚并抽象出来的古典美与具体的、写实的少女之美完美结合的佳作。他的这幅画展示了人类普遍赞美的恬静、抒情和纯洁。在创作中,画家吸收了前辈古典主义的求实技巧,使自己的素描技巧发挥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在造型上,画家充分表现了古典女性的优美,一张一弛、一紧一松的动态节奏感的处理,外轮廓线与形体表现的统一性,以及人物和背景的处理,均体现出线条、形体和色调等因素所表现的女性美的实质。有评论家说,她的美姿超出了所有女性,她集中了她们各自的美于一身,形象更富有生气也更理想化了。

《泉》、《大宫女》、《土耳其浴女》和《瓦平松的浴女》等是安格尔古典主义的代表作,作品洋溢着自然的生气和生命的活力。

6.浪漫主义的先驱——德拉克洛瓦

19世纪30年代,当新古典主义还在盛行时,另一个在法国画坛上影响很大的流派——浪漫主义登场了。德拉克洛瓦是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奠基人。他的美术实践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以及现代美术各流派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力。

《希阿岛的屠杀》是德拉克洛瓦以当时的土耳其侵略军镇压希腊民族独立运动的真实历史为创作蓝本的。画面上我们看不到刀光剑影,但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灾难和痛苦。一个婴儿正在吮吸已经死去的母亲的乳汁,这是多么悲惨的一幕!整幅画构图宏大,笔法洗练,充分表现了人类的不幸与灾难。

1830年,德拉克洛瓦最有影响的作品《自由领导人

民》诞生了。画家运用高光的技法、强烈的色彩和激昂的情感表现了自由女神引导人民穿过街垒的情景。前景中死去的战士与画面中心举着旗子的女神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德拉克洛瓦浪漫主义艺术风格的不朽魅力。

7.印象主义的领导者——莫奈、马奈、雷诺阿和德加

19世纪的法国画坛经过德拉克洛瓦和库尔贝两个高潮以后,在六七十年代又迎来艺术史上的第三次革新——印象主义。这是由一批年轻人发起的,他们受现实主义绘画风格和新的色彩学理论的影响,对以前的绘画形式提出质疑。他们走出画室,记录不同光线照在物体上的瞬间的色彩变化。印象主义绘画注重绘画本身的结构和语言,注重光影的变化表现,注重个人情趣的表达,提倡重新认识绘画在美术领域的“自我性”。他们力争摆脱传统绘画的情节性、叙事性因素以及文学性的影响,使绘画走上一条具有独立价值的道路。

1874年4月,这群画家举办了一个无名画家展览会,展览作品的形式、题材和技艺新颖而有独创性,吸引了不少观众,却遭到官方和保守派的尖锐嘲笑。一位批评家仅以莫奈的《日出·印象》一画借题发挥,称这个展览会叫“印象主义展览会”,“印象主义”由此而得名。

莫奈是印象主义绘画运动的发起人和领导者。莫奈的创作目的是为了探索表现大自然的方法,记录瞬间的感觉印象、所看到的充满生命力和运动的东西。

莫奈所关心的是整个大自然,在莫奈的画中人和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他们融合在景色、阳光和空气中,而这一切又融合在画家特有的灿烂、艳丽却又像乐曲般和谐的色彩之中。色彩就是描绘壮丽的自然交响乐的音符!莫奈研究色彩,入迷到了在守护病中妻子时竟下意识地去观察搜索死亡在她面孔上引起褪色的迹象,看到的是蓝色、黄色和灰色的细微变化。

莫奈作品很重视笔触,它成为色彩表现的灵魂,不同的笔触能表现出事物不同的质感和动势,他运用不同的笔触充分表现色彩以符合自然的本来面貌。在他29岁时开始和雷诺阿共同在塞纳河上写生作画,他们为水面上闪烁和晃动不已的光所激动,为迅速变幻的丰富色彩所迷惑,于是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迅速疾驰粗犷的笔触和灿烂斑驳的色块。他们在迅疾挥毫中获得了捕捉瞬间即逝的印象的有效方法。

马奈是最早打破传统绘画棕褐色“酱油”调的画家,他的画画面明亮、有新鲜感,如《莫奈在船上作画》、《床单》等。他的画中有印象主义的“鲜明”,但仍有古典绘画宏大、庄重气味。《草地上的午餐》这幅画展出时曾引起激烈争议,可以说是当时最早具现代特色的作品之一。

雷诺阿,主要画妇女肖像,他的画充满了欢乐和生机。雷诺阿在肖像中尝试运用印象主义的方法,将色彩画得十分明丽。同时,拉斐尔、安格尔及罗可可画风对他有很大影响。最能代表雷诺阿绘画风格的是女人体,他笔下的人体体态丰腴、健康而富有生气,她们美丽动人,不含丝毫的挑逗情调,优雅的气质与艳丽的色彩和谐统一。其代表作品《金发浴女》,让我们饱览了阳光洒在丰满的女人体上的灿烂,她们柔软而有弹性的形体,准确的肌肉和骨骼的构造,涌动着强烈的生命力。雷诺阿的浴女使我们看到了生之喜悦,以至于他的浴女常常成为欧洲美丽丰满女性的代名词。

德加早年深受古典主义绘画的影响,重视线条和形体的表现,更重视绘画的形式效果。他将传统素描同印象派的色彩结合起来,成为印象派中最善于运用线条的画家。他的绘画题材以赛马、舞女、浴妇和平民生活为主。跑马场和剧院是他经常出入的场所,所以他通过描绘一些芭蕾舞演员的台前台后生活,创作了一系列风俗画。他的主要作品有《苦艾酒》、《舞蹈教室》、《蓝衣舞女》和《舞台上的舞女》等。

8.现代绘画之父——塞尚

后印象主义的产生是印象主义向现代绘画发展的继续。塞尚作为后印象派的主将,现代艺术的先驱,被现代艺术家称为“现代艺术之父”或“现代派之父”。他与马奈等印象主义派画家交往,曾多次参加印象派画展。但他并不具有纯粹的印象主义风格。塞尚对印象派取得的成果是尊重的,但他又不满足于仅仅描绘对象飘忽易逝的瞬间。

《圣维克多山》是塞尚的代表作,画中注重绘画风景式构成,讲究色彩的运用。为了表现这种空间感,房屋的垂直线、道路的水平线都被清楚地标示出来。画家最重视的是色彩与形体的关系,用色彩直接表现物象的体积和远近,并进行抽象和整合,当做各种不同的柱体、球体和锥体等。这种观察方式的改变,对现代艺术构成和立体主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塞尚常常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

9.后印象主义代表——凡·高和高更

凡·高出生于农村牧师家庭,做过职员和商行的经纪人,青年时期当过传教士,后在荷兰、比利时学画,1886年来到巴黎,在弟弟提奥的帮助下,从事绘画创作,不久来到法国南方的阿尔作画。阿尔的自然景色、明媚阳光启示着凡·高,使他在画中提高色彩的明度、纯度与对比度。凡·高对东方版画颇感兴趣,在自己的绘画中吸纳了日本浮世绘的养料,追求单纯感和表现力。凡·高总是处在一种狂热的创作冲动之中,他关心的重点不是正确的透视表现方法和对象的体积感,他有意识地抛弃“模仿自然”的理念,希望用色彩和造型表达出自己对所画的对象的感觉以及带给别人的感觉。只要符合他的目标,他可以夸张变形和改变对象的色彩。但生活的折磨使凡·高的神经变得十分敏感和脆弱,最后在精神错乱中自杀而死。

凡·高作品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难以为世人接受。但是,他对西方20世纪的艺术发展却有深远的影响。充分认识作者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自由地抒发内心的感情、意识和把握形式相对独立的价值,在油画创作中吸收东方绘画的因素——这是凡·高的艺术对后人的启示。法国的野兽派、德国的表现主义乃至于20世纪出现的抒情抽象派都曾经受益于凡·高的艺术。不论是静物画《向日葵》,人物肖像画《农民》、《邮递员罗林》、《夜间咖啡馆》、《卧室》,还是风景画《星夜》,都充满对生命的爱,诉说了他内心强烈的感情。

高更最初是位证券交易经纪人,后专门从事绘画创作。曾先后在法国布列塔尼阿望桥村和阿尔进行艺术创作活动。1891年,高更到南太平洋法国殖民地塔希提岛从事艺术活动,他的画《诺阿·诺阿》在塔西提诞生。高更的艺术活动反映了当时欧洲艺术的原始回归,他从土著人的生活和文化中吸取营养,追求表现生命本源,追求犷悍奇异的倾向,在许多方面与文学中的象征主义思潮是一致的。

高更的绘画吸收了东方绘画、黑人雕刻、中世纪宗教艺术和民间版画的一些手法,创造了一种有内在力量的装饰性画风。

高更的艺术强调抒发自己的感受,让主观感觉控制画面。他大胆地利用单线平涂和黑线勾边,色彩表现纯粹,在艺术手法上独树一帜。

《塔希提妇女》描绘塔希提妇女生活的场景,突出表现风土人情,平面涂色的装饰效果、棕色皮肤与鲜艳裙子的对比、园林表现的简化、十足的异国情调、原始风味等都极具特色。《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是高更处在创作的癫狂状态下夜以继日完成的,整整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他说他再也画不出比这更好的作品了。他把生前的全部经历都投入到这幅画中,它是高更以最大热情完成的一幅哲理性作品。

10.20世纪西方现代派艺术——立体派和野兽派

二战以后,世界艺术中心转到纽约,更多的流派接踵而至。这里仅对立体主义、野兽派的代表人物毕加索和马蒂斯作概括介绍。

立体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毕加索,他是美术史上少有的天才之一。进入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一个被称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的美术派别,它是指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和先锋特色又与传统美术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思潮和流派。立体主义打破传统的时空观念的理念,对以后的艺术流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毕加索是立体主义的旗手。

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他很小的时候,就接受美术训练,并展露出过人的艺术天赋。他8岁开始接触油画,13岁时的油画作品已相当成熟,能与大学生的作品媲美。毕加索早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美术学院受过严格的学院派教育,有着扎实的基本功。他经历了艺术创作的“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和打破传统格局的“分析立体主义”、“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再演变到“心理分析立体主义”。代表作品有《镜前少女》、《格尔尼卡》和《三个音乐家》等。

1908年,毕加索的艺术进入重要的“立体主义”时期。代表立体主义诞生的关键作品是《亚威农少女》,这是21世纪西方现代派艺术不可不提的一幅作品。《亚威农少女》是一个独立的绘画结构,它并不关照外在的世界。它所关照的,是它自身的形、色构成的世界。它脱胎于塞尚那些描绘浴女的纪念碑式作品。它以某种不同于自然秩序的秩序,组建了一个纯绘画性的结构。

马蒂斯被称为色彩大师,他的作品很美。在具有令人震惊力量的同时,又显得安静、祥和。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在艺术创作中强调主观自由的发挥,强调形的表现力,希望自由地运用色彩和造型,把色彩从自然中解放出来,达到主观感觉的和谐;把造型从客观物质的“真实”中解放出来,使之具有形式美感和视觉的冲击力。

野兽派的正式确立是1905年在巴黎举行的秋季沙龙上。出于某种原因,主持展览的人临时决定把马蒂斯等十几位画家独具特色的新作并置放在了一个展厅里,因而给人们造成了极其鲜明的印象。随后批评家路易·沃塞尔首先以“野兽”一词来评论他们,从此“野兽派”不胫而走。

马蒂斯的艺术受东方艺术影响较大。日本版画让他明白,一个人可以利用表性的色彩进行创作。在马蒂斯的《含羞草》、《舞蹈》等一系列代表作品中,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形色体系,符合平面造型要求下的色彩组合,体现了色彩语言的视觉力度关系,使画面获得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和空间感,让纯粹的语言和视觉交流,而不是用内容去说教。所以说,野兽派以难能可贵的勇敢精神为艺术的未来开辟了道路。

《舞蹈》创作于1909-1910年。马蒂斯在创作时,将模特儿带到地中海岸边,他认为这件作品跟地中海给他的喜悦情绪紧密相连,画中背景的蓝色,寓意着仲夏八月南方蔚蓝的天空,一大片绿色让人想起青翠的绿地,人物的朱砂色则象征着地中海人健康的棕色身体。在这幅狂野奔放的画面上,舞蹈者似乎被某种粗犷而原始的强大节奏所控制,他们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圈,扭动着身躯,四肢疯狂地舞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