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不需要诗人的年代
为什么诗人从80后这一代式微了,甚至走到被淘汰的边缘?因为这是一个不需要诗人的年代。
茫然、失落、怀旧、敏感、伤感、寂寞、脆弱、眼高手低、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节,这是诗人现实生活的明显硬伤,但现在,却是80后的通病。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诗人的气质,为什么还需要诗人?
不需要诗歌,是因为不再需要共鸣,诗歌成了一个人的诗歌。80后的我们,将追求个体精神发挥到史无前例,每个人对自己都看得太重,因此,我们不可避免地备受争议。
汉语,我们的母语。汉字,中国的文字。歌里有唱:“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我认为这是对汉字最通俗也最准确的评价。
汉语有时候过于沉重,承载了太多民族的、尊严的历史包袱,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汉语有时候却不过是一种默默无闻的工具,一个形而上的符号,这样一个时代正在走来。
街边的路牌、标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错别字,高高地悬挂着,而路人行色匆匆;广告里以歪曲成语为创意,而闻者欣然;主持人一次次有口无心的误读,影视明星们大言不惭地把字念错,我们却熟视无睹。
错误淹没在匆匆里,文化淹没在错误里。
这是一个文字快餐的时代,却不是一个只有快餐的时代。
关于茴字的四种写法,我们可以和那个咸亨酒店的伙计一样不予理睬,却不能对所有的汉字不屑一顾。
当我们的大学里所有的学位都要与英语挂钩的时候,可曾想过,汉语——我们的母语,你在何方?当我们看到一个个孩子英语出口流利,汉语却捉襟见肘,选秀节目里的人将英文歌曲唱得惟妙惟肖,中文歌曲却滥竽充数,我们的心中会是怎样的一种滋味?
文字,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这不是沉重的时代,却有必要扫盲。
那些侃大山的哥们儿姐们儿能口若悬河、引经据典,但错字连篇,甚至提笔忘字;那些看似光鲜的所谓精英们能把天文地理、子曰诗云讲得头头是道,但写下的是一个个歪曲的笔迹。
这是根,我们快要飞起来了。
忽然想起那个燕国青年去邯郸学步,却爬回了家。
这是一个全民学习英语的时代,我们却丢失了母语。
每当看到电视里那些久居海外的侨胞们仍用娴熟的汉语表达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而激动得热泪盈眶的时候,我也很激动,我也热泪盈眶。
汉语,就是我们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