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青春没了,痘还在
9466200000023

第23章 80后,一夜情离我们很遥远

我们难道无暇去爱

速度创造了很多奇迹,也让我们丧失了很多微妙的乐趣。所谓的感情,其实都是光阴的故事,如果没有了光阴,也就没有了故事。

有个爱情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一个患重病的女诗人深爱着异国的某个男诗人,垂危时要去看他,于是坐轮船去了结心愿。结果还没等船靠岸就死在途中。这个女诗人看起来很可怜,如果放在今天,买一张机票,几个小时之后就可以见到对方,幸福地死在男人的怀抱中。但是,如果速度这么快,她还能享受到那种慢慢靠近却仍未触及的甜蜜感觉吗?

80后的我们,需要慢下来。

提到“一夜情”,人们往往把这个词和“80后”联系起来。也难怪,80后头上扣了那么多莫名其妙的帽子,这种找不到主儿的屎盆子自然得往我们身上扣,再加上个别不知廉耻、没见过男人、欲求不满、空虚到死的小姑娘呻吟两声“让一夜情来得更猛烈些吧”,于是,各种各样不知所谓的闲杂人士就一并参与到这个大讨论直至大讨伐中来,甚至开始研究一夜情代替婚姻的可行性,真是荒唐得可以。

事实胜于雄辩。可是现在大多数人想说话的欲望特别强,听风就是雨,连什么事儿都没搞明白就开始雄辩,听到俩关键词就开始发挥自己发散性思维,煞有介事地把自己整得跟个专家似的。这样的言论,真可以称得上是“熊便”。

不知道那些声称“80后是一夜情主力”的人听到、看到、经历过多少跟80后有关的一夜情。作为一个既不前卫过火又不特别落伍的标准80后,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一夜情,离大多数80后还很远。

80后的孩子,从中学甚至小学就开始恋爱,异性对我们来说,根本不具有任何神秘感,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在进行着与异性不同程度的交往,这从根本上保证了一夜情对我们没有本质上的吸引力。随着网络、通信、交通越来越发达,爱情的节奏在80后这一代人身上渐渐变得很快,大行其道的是速食爱情,但绝不是一夜情。毕竟速食的也是爱情,而一夜情只是性。

客观地说,80后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脱节,只是比起前人来继承的少了一些,从小受到的教育以及父母的示范,决定了传统的荣辱观并没有在80后这一代人心中丧失。据我了解,在大多数80后人看来,一夜情这种行为仍然是令人羞于启齿,代表道德沦丧的,他们内心追寻的爱情,依然是以单纯、美好、隽永为标准。当然,不是说80后跟一夜情无关,一小部分80后确实活跃在一夜情的第一线,但这绝对不能成为一代人的符号。

那么,为什么人们偏偏把一夜情这个帽子扣在80后头上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我前面所说的,80后头上已经扣了那么多莫名其妙的帽子,这种找不到主儿的屎盆子自然得往我们身上扣。人们看不惯并且难以理解80后的某些个性行为,于是就把一些不好的东西全部放在80后身上。这是一种落井下石的心理。一旦有了这样的说法,有些人就开始顺竿儿爬,三人成虎,弄假成真了。这样的事儿多了去了,中国最不缺的就是顺竿儿爬的人。

第二个原因就是个别放荡的80后把动静闹得太大。或许是为标榜个性,或许是为了出名,有些人乐于为自己塑造放荡的形象,投身一夜情,呼吁一夜情,把“一夜情”这个标签死死地往自己身上摁。咱中国的老百姓啥时候见过这奔放的货色啊,赶紧拿过来当新闻使劲儿传吧。于是传来传去好像所有的80后都是这个德行了。

有时候窥一斑并不能见全豹。

绝大多数的80后行为上是叛逆的,但内心深处是传统的(更多是指85年以前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接受一夜情这种开放的行为。

首先是一些大都市的寂寞男女(比如北京、上海等,普通的省会城市并不包含在内)。中国开放的速度的确很快,但实际程度却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大,大都市和小城市的开放水平还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一些连迪厅都没去过的人,对于“一夜情”这个词只存在于概念上的认识。我曾问过一个来自县城,和我岁数差不多的人,知不知什么是一夜情,他跟我说:“啥一夜情啊,不就是找小姐吗?”听起来挺傻的,这与一夜情完全不是一码事儿,但这就是现状,他的声音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想法。大都市、前卫,把这些定语加上,这拨人所占比例是相当有限的。

再就是个别放荡、堕落的人。这种人是80后的渣滓,也是全社会的渣滓,他们把一夜情当成一种生活,跟吃饭喝水一样,很随意地跟别人提起,这种人各个时代都有,并不专属于80后,所占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一夜情在这个社会中虽然越来越常见,但还远达不到普遍的程度。那些研究一夜情代替婚姻的人,也只是井底之蛙,把眼睛只放在了自己的小圈子里,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实际上,对于绝大多数80后来说,一夜情只局限于了解,或者是认同,真正付诸行动的人可谓少之又少。一句话,一夜情离大多数80后的生活依然很遥远。

尽管外面很喧嚣地鼓吹80后与一夜情的必然联系,但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变现状,因为最小的80后也已成年了,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原则。真正受到这拨儿言论干扰的,恐怕是90后——成长在一个人人谈论一夜情的环境下,长大之后会做出什么样的事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