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补肾养生法
933900000001

第1章 肾与肾虚基本知识 (1)

第一章 肾与肾虚基本知识 (1)

一、肾的概念与生理功能

(一)何谓中医所特指的“肾”

中医谈及的“肾”涵义广泛,是由肾脏、膀胱、骨、髓、脑、耳、二阴胞宫,即属经络及奇经八脉等部分组成。包括了西医学肾脏的大部分功能,也包括了诸如神经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等其他器官的部分功能,在生理功能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肾脏左右各一,命门附焉,内藏元阳元阴,为水火之脏,其经脉络膀胱,与膀胱相表里。肾主藏精,为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之源,为生命活动之根,故称为先天之本。肾主水液以维持体内的水液平衡。肾主骨,主生殖,以使骨坚齿固,脑充发荣,精力充沛。外能抵御六淫之邪内侵,内可调气血以和五脏。肾与各脏腑的关系至为密切,肾主纳气,气根于肾而归于肺,故有助于肺之吸气和肃降;肾水上济于心,心火下济于肾,水火既济,则阴阳平衡;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之健运,有赖肾阳之温熙,而肾气之充沛,又需脾胃之补养;肝肾同居下焦,肝木需赖肾水之濡养,肾精充足,则肝亦得养。膀胱主蓄津液,化气行水,但膀胱之气化,需肾气之蒸腾。

(二)肾主人体发育与生殖

先天之精储藏于肾中,称为肾精,肾精化生肾气,肾中精气在人体中的主要生理功能,就是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逐步具有生殖的能力。《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明确指出了人体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与肾中精气盛衰的密切关系。

认为人体生长发育,是肾气的逐步成熟与充盛的结果,表现为“齿更”、“发长”,并产生能促进人体生殖功能成熟的物质——“天癸”,于是女子“月事以时下”,男子“精气溢泻”,从而具备了生殖的能力。随着肾气的增长,人体发育日趋健全、充盛壮实,然随着肾气的衰退,则生殖与生命能力低下,直至生命终止。因此在肾脏疾病中,可由于肾脏的损伤而引起人体发育病变,如小儿先天肾气不足,常可发生遗传性肾脏疾病、肾脏先天性异常、肾胚胎瘤等;在青壮年,由于肾脏损伤,肾之阴阳失衡而出现遗精、阳萎、血精、少精、无精、死精或女子月经不调乃至生育能力丧失。以上不难看出,肾脏功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生长发育及一切生命活动。观察肾中精气盛衰,可以作为判断生命活动能力及肾脏功能的重要标志。

性激素、生长激素的分泌与肾相关甚密,而这些激素的分泌又直接关系到人的生长发育与生殖。肾功能正常时,下丘脑-垂体-性腺相互之间处于动态平衡,以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功能的旺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某些疾病的影响,性腺相互之间的动态平衡失调,造成分泌不足而致衰老、死亡。

(三)肾精与血液

中医学认为,血液的化生主要与脾胃和肾有密切的关系。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消化和吸收的水谷精微物质经过变化而成血液。精血之间可以互化。肾主藏精,主骨生髓,精髓可以化生气血。如《张氏医通》说:“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类经》说:“肾之精液入心化赤而为血。”《简易方》说:“精为血之本。”以上记载充分说明精血同源,相互资生转化。从中医精血可以互化理论来看,与现代医学对血液生成的认识是有共同之处的。现代医学认为人体主要的造血器官是骨骼中的红骨髓,红骨髓可以制造红血胞、白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以及单核细胞等,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也在脾脏制造。同时在血液形成过程中,水分、蛋白质和铁是重要的原料,还有促红细胞发育成熟的一些物质,如维生素B12、叶酸等。这些营养物质皆为脾胃中焦水谷之精微所化。故中医学所说“肾主骨、生髓、藏精”。“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是有科学道理的。

由此不难看出,血之源在于脾,血之化在于肾,故有“脾生血”、“肾化血”之说。脾肾两脏关系甚密,正常情况下,肾阳可以温煦脾阳,使脾阳旺盛。脾阳健旺不但可以运化水湿,而且可以使水谷之精微化生精血以助先天之精气。精足血则旺,血旺精自足,精血相互滋生,共同生存。若肾阳不足,肾精亏乏,不能上助脾阳,可致水湿内停,精微难化,出现精亏、虚乏、消瘦憔悴、心悸怔忡、生长发育不良、闭经少经、爪甲苍白、面色不华、贫血、水肿的临床特征。

(四)肾与水液代谢

祖国医学认为肾脏的主要功能是主水,是主管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功能的要害脏器,故肾又有“水脏”之称。《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方水,受五脏六脏之精而藏之。”这与现代医学的肾主水液代谢的认识大有相同之处。肾主水液代谢的功能中医认为主要是靠肾阳(命门火)对水液蒸发气化的作用来实现的。但肾具有阴阳水火两个方面:肾火为阳,不仅司生殖及泌尿等功能,而且为人体之元阳而关乎四脏,主“开”、为“用”,有煦养四脏及“举阳”、泌尿排泄废物等方面功能。肾水为阴,司四脏生成精液之物质。

肾水与肾火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的,共同构成肾之生理功能,起到主宰水液代谢的作用。当然人体水液的正常代谢、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除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外,还离不开肺、脾、肾、三焦和膀胱的气化功能。正如《灵枢·水胀》中所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然而所有这些脏腑功能的发挥关键还在于肾主水的作用。如脾对水液的运化,有赖于肾的温煦、推动;肺对水液的宣发肃降,有赖于肾的蒸化协助,以肾主水液、升精降浊为基础;三焦为水液通道,更以肾气通行于三焦为前提,尤其是肾的气化作用直接影响到膀胱的气化和职司。正如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言:“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治在脾。今肺虚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水无所主而妄行。”其高度概括了水液代谢失常的发病之标在肺,发病之源在脾,而发病之根在肾。

(五)肾与骨骼的发育生长

《素问·宣照五气论》说:“肾主骨。”《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中医谈及的肾主骨、生髓,是指肾的精气有促进骨骼生长发育和资生骨髓充汇于脑的作用。骨指骨骼而言。它的作用主要依赖于骨髓的充养,而骨髓为肾精所化生,故有“肾在体合骨,肾主骨”之说。实践证明,肾精旺盛,骨髓充盈,骨骼得以充养而健壮有力,肢体轻劲敏捷;若肾的精气不足,则骨髓空虚、骨骼失养,从而出现骨软无力或骨质疏松脆弱,易于骨折。

这与临床上所见的慢性肾脏疾病,尤其是肾功能衰竭时出现的钙磷代谢异常而出现的骨痛、骨质疏松、易于骨折等慢性骨营养不良症基本上是吻合的。齿为骨之余,所以牙齿的生长和强劲亦赖于肾精的充养。肾精充沛,则牙齿坚固而不易脱摇;如果肾脏受损,日久则肾精不足,故慢性肾脏病患者常出现牙齿易于动摇,采用补肾法多取良效。现代医学认为:肾脏还有活化维生素D、促进骨骼生长的作用。维生素D的作用主要是调节钙磷代谢,它能促进肠道钙磷的吸收,使血钙和血磷的浓度增加,有利于钙磷在骨内沉着,促使骨组织钙化。维生素D必须在体内转变为活性的物质后,才能发挥其上述的生理作用。肾脏的这种活化维生素D,促使骨组织钙化的作用与中医所说的肾主骨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