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名将与名战: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著名将领和战役
9208200000009

第9章 铁腕公爵威灵顿

———令拿破仑陨落的滑铁卢战役

〔人物剖析〕

很多人知道拿破仑,但可能不知道威灵顿。其实,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在欧洲叱咤风云的拿破仑就是被时任英国远征军司令的陆军元帅威灵顿所打败。威灵顿是英国19世纪最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19世纪欧洲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威灵顿,原名亚瑟·韦尔斯利,1769年5月1日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莫宁顿既是一个伯爵,也是当时都柏林三一学院的一名音乐教授。他的哥哥理查德从小就极有天赋,精通拉丁文,了解希腊文化,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牛津大学的基督学院,之后进入爱尔兰上议院,并很快显示出政治才华。与他的哥哥相比,威灵顿的兴趣似乎不在学习上,他成绩平平,他的妈妈经常为他的学习和将来担忧。

由于父亲去世过早,家庭开支增大,经济拮据,威灵顿在1784年不得不辍学在家。为使威灵顿得到进一步的教育,他的妈妈选择带他去国外旅行,目的是帮助他开阔视野,增广见闻。可十五六岁的他依旧爱玩,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学习小提琴上。之后,他被送入法国昂热军事学校学习,主要学习跳舞、骑马和击剑。这些依然提不起他的兴趣。为消磨时间,他经常参加当地贵族的聚餐或斗狗。18岁那年,在“只能当兵吃粮,干不了别的事”的窘境下,靠哥哥的帮助,威灵顿入伍当兵了。

1787年3月7日,威灵顿被任命为国王第73苏格兰高地团的掌旗官,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之后,在母亲的帮助下,他担任了爱尔兰总督白金汉爵士的副官,后又靠哥哥的关系,依靠购买得来的军阶得以晋升,并在20岁那年成为爱尔兰下院议员。为了得到心上人,也为了不断得到提升,他烧掉提琴,放弃音乐,决心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1793年,威灵顿很快升至中校,在爱尔兰负责指挥第33团。在不到7年的时间内,他从掌旗官升到中校,应该说这主要归功于权势和军队经纪人的作用,而非什么军事才能。

1794年,威灵顿参加了第一次反法联盟的对法战争。在佛兰德之战中,他指挥部队大胆地绕过敌人危险的翼侧,把部队安全地撤退到安特卫普,并在一系列撤退中担任后卫,初步显示出他的指挥才华。

1796年,威灵顿被派往印度,参加英国第四次侵略迈索尔战争,受命指挥1个师的兵力。1799年,他成功地指挥军队攻陷塞林加巴坦城及一些城堡,控制了迈索尔,随后担任迈索尔总督。1803年9月23日,他在事先未得到情报、与敌人不期而遇,且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以7000人的兵力成功击败4万敌人,取得了阿萨耶战役的胜利。之后又攻陷盖维尔格堡垒,征服了马拉塔诸邦,晋升为少将,被封为爵士。在印度这段时间内,威灵顿一改过去不爱学习的习惯,阅读了大量军事、政治书籍,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再加上成功进行了一系列军事实践,军事素质极大提高,这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将奠定了坚实基础。

1805年,威灵顿返回爱尔兰,并于次年再次当选为议员。1807年,他被任命为爱尔兰事务大臣。

1808年,威灵顿开始参加西班牙伊比利亚半岛战争。面对强大的法军,他战术灵活,指挥若定。8月份,他率领1.3万英国远征军在葡萄牙蒙德古河口登陆,大败朱诺军,迫其退出葡萄牙。之后,由于与法国签订条约,战争告一段落,加上作战中与上司在指挥问题上经常意见相左,他返回了英国。与此同时,为挽回败局,拿破仑率领法军20万远征西班牙,于12月4日重占马德里,并在许多地区击败起义部队和英军。1809年1月,拿破仑返回巴黎后,法军在海岸城市科伦纳再败英军,乘势推进到波尔图,并一度占领里斯本。由于力量十分悬殊,为保存实力,英军不得不向后撤退。

此时的英国国内,法庭正在对威灵顿与其上司之间的不和问题进行调查,双方在法庭上展开了激烈辩论。最后,法庭裁决威灵顿无罪,同时受命担任爱尔兰首席秘书。鉴于前方战事吃紧,内阁和国王在慎重考虑威灵顿关于前线战事建议的基础上,一致决定由威灵顿爵士统帅远征军,命其再次出征半岛。这年的7月,在威灵顿的指挥下,英军和西班牙军民发起反攻,在塔拉韦拉取得了歼灭法军7000人的重大胜利,并直接威胁马德里。威灵顿因此受封为威灵顿勋爵,并从此由亚瑟改名为威灵顿。

1810年,拿破仑取得对奥战争胜利后,又调兵近10万对葡萄牙发起新的远征,由罗德里戈城出发,经苦战攻占阿尔梅达,但在威灵顿秘密构筑的托里什韦德拉什防线前遭到了英葡联军的顽强抵抗,进攻受阻。后因供应不济,被迫于1811年3月撤退。此后,法军将领因主帅不在而相互倾轧,协同不力,陷入被动。

1812年,拿破仑集中兵力对俄作战,不断从西班牙抽调兵力,使得西班牙境内法军对英西联军的优势逐步转变为劣势。同年7月,威灵顿乘虚而入,指挥联军在萨拉曼卡大败法军,取得了萨拉曼卡大捷。8月,英军进占马德里。1813年,法军在联军的不断进攻下,节节败退。同年6月,威灵顿指挥联军8万人在维多利亚附近打败约瑟夫指挥的法军主力5.5万人。1814年4月,威灵顿率军侵入法国,攻占图卢兹,半岛战争结束。该年,威灵顿受封为公爵,被任命为驻法大使。

1815年,拿破仑一世恢复在法国的统治后,威灵顿又再次披挂出征,指挥英荷联军对法作战,在滑铁卢之战中彻底击败拿破仑。随后,威灵顿进军巴黎,统率盟国驻法占领军。战后多次参加反法联盟各国重新瓜分势力范围的会议。1818年起历任军械总长、内阁首相、外交大臣和不管部大臣,并长期任陆军总司令。1852年在伦敦去世。

威灵顿从1787年开始当兵到1852年去世,亲自指挥或参与指挥的重大战役有塞林加巴坦、阿萨耶、塔拉韦拉、托里什韦德拉什、萨拉曼卡、维多利亚、滑铁卢等战役,为英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而且多数是以少胜多。威灵顿虽然上学时期学习表现一般,但自到印度后,他勤奋学习军事理论,了解当地情况和主要对手,在战争实践中善于动脑,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战略战术和指挥艺术。主要表现在:一是注意了解和掌握敌情,亲自侦察;二是经常深入一线指挥,沉着冷静,意志非常坚强;三是注重后勤保障,对远离本土作战的后勤保障有独到的方法和措施;四是战略战术研究深入,尤其擅长防御反击战术;五是治军严明,所统帅的部队极富战斗力。他杰出的指挥艺术在滑铁卢战役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并达到自身辉煌的顶点。

威灵顿对于建设具有较高战斗力的英国陆军作出了一定贡献,发扬了英军擅长防卫作战的传统,培养了军队的勇敢坚定精神。但他在政治上比较反动,曾反对“改革方案”,镇压过1848年的宪章运动;在军事上坚持旧的观点和制度,要求按门第选拔军官,并主张棍棒纪律。因此,西方有人根据他在政治、军事上的强硬立场,称他为“铁腕”公爵。

滑铁卢战役

发生时间:1815年6月16日~ 6月18日

交战双方:法军与英荷联军、普军

交战地点: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以南的滑铁卢村

交战原因:拿破仑逃离厄尔巴岛回到巴黎,重登帝位。英、普、奥、俄等国结成第7次反法联盟,集结重兵,准备分头进攻巴黎。

战例点评:威灵顿巧用地形,部署得当,指挥果断,沉着顽强;拿破仑侦察不力,用将不当,逐次增兵,指挥不果断。

1815年3月初,拿破仑一世逃离厄尔巴岛,在法国南部登陆,一路聚集旧部,于20日进入巴黎,再登帝位。拿破仑复位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震惊了欧洲各国。25日,英、俄、普、奥等国抛弃彼此的矛盾和争吵,迅速结成第7次反法联盟,决心出动70万军队,彻底打败拿破仑。英荷联军和普鲁士军队率先进驻比利时。拿破仑计划在比利时战场切断英荷联军与普军的联系,予以各个击破,然后迎击俄军和奥军。为先发制人,拿破仑于6月15日率军约12万人进入比利时境内。

6月16日早晨,英荷联军的统帅威灵顿与普军统帅布吕歇尔就作战问题交换意见,细心的威灵顿发现普军在部署上存在随意的弱点,并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不知是没有理解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布吕歇尔没有纠正这一错误。在当天傍晚发起的利尼村之战中,布吕歇尔所统率的普军被法军打得七零八落,布吕歇尔本人也在战马中弹后跌落马下,浑身青肿。法军分兵追击,主力则转向英荷联军。在经过几次激烈交战后,英军步兵方阵顽强顶住了法军的进攻。

17日,虽然早上阳光灿烂,但中午天气开始变坏。由于担心孤军奋战,威灵顿不得不下令部队后撤。他密切注视着法军的动向,边组织部队后撤,边组织炮火掩护。在英荷联军奋力向滑铁卢方向后撤的时候,天空下起了瓢泼大雨,很快道路上便一片汪洋。法国人紧跟着他们的脚步,也穿过了被雨水浸透的田野。傍晚,英荷联军占领滑铁卢以南的圣让安山地区,法军则占领圣让安山对面的山坡。双方都度过了一个潮湿的夜晚。

18日,威灵顿公爵指挥英荷联军6.8万人、154门火炮,以圣让安山为依托构成梯次配置,预备队置于山后,骑兵隐蔽在两翼,扼守布鲁塞尔大道,阻击法军。阵地正面宽约6公里,纵深约3公里,易守难攻。法军在圣让安山的对面,部署了7.3万人、270门火炮,从左至右依次为雷耶军、内伊骑兵、戴尔隆军、洛博军,预备队置于内伊骑兵之后,总兵力超过英荷联军。11时30分,拿破仑先以雷耶军佯攻联军右翼,联军采取先在山脊后面等待,接着是一阵阵齐射,最后用刺刀冲锋的战术,进行顽强抵抗。13时30分,在炮火的支援下,戴尔隆军1.6万人以营纵队队形,主攻英荷联军的左翼及其中央前沿阵地圣拉埃庄园,遭对方火力杀伤。战斗进行得十分惨烈,法军多次攻上英军阵地,曾几次欢呼胜利,然而又被英军一次次地击退下来。英荷联军也曾攻到法军阵地,砍断了法军40门大炮的绳索,但这些勇士也全部阵亡。双方伤亡都很大。

威灵顿在阵地前沿不断来回穿梭,根据情况变化调整部署,及时堵住了各个缺口。14时左右,普军先头部队由瓦夫尔方向赶至滑铁卢地区,拿破仑被迫分兵阻击,同时火速传令,让负责追击普军的格鲁希立即率部前来支援。15时30分起,拿破仑以主力对联军中央多次实施突击,并逐次投入预备队,威灵顿在中央防线加强了炮兵力量,致使法军始终进展不大。期间,内伊元帅率骑兵三次发起冲击,曾两次突入英军阵地,但因法步兵和炮兵未及时支援而被击退。18时,拿破仑投入预备队10个营,在内伊的带领下,对联军中央阵地实施最后突击,攻占圣拉埃庄园,并越过山脊突破英军的炮兵阵地,动摇了英军防线。这时法军满以为得胜了,然而又被斜坡后面的英军和侧方的英军步兵方阵的火力打退。由于中部阵地争夺战十分激烈,英军开始难以支持,法军也难以扩展战果,双方均急切地盼望着援军的到来。18时30分,布吕歇尔率普军主力赶赴战场,并立即从左翼投入战斗,威胁法军右翼,稳定了联军防线。法军的格鲁希却杳无音信。

格鲁希没有及时支援拿破仑,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拿破仑给格鲁希的指令不明确,使格鲁希误以为拿破仑要他前往瓦弗,而不是向拿破仑靠拢;一说是格鲁希存心背弃拿破仑。两说已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谜”。

22时许,联军10余万兵力发起全面反攻,战局急转直下。法军虽竭力抵御,但因兵力过于悬殊,结果全线溃退。拿破仑仅率少数随从逃离战场。英荷联军和普军取得了重大胜利。此次战役,法军伤亡和被俘3.4万人,联军伤亡2.3万人。

战后,拿破仑“百日王朝”覆灭,其本人被流放到大西洋圣赫勒拿岛。威灵顿由于在此次战役中的重大贡献而光芒四射,曾先后被欧洲主要国家授予俄罗斯元帅、法兰西元帅、普鲁士元帅、西班牙元帅、葡萄牙元帅、荷兰元帅,嘉德骑士、圣灵骑士、金羊毛骑士、巴斯大十字骑士、汉诺威大十字骑士、黑鹰骑士等。维多利亚女王称他为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