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名将与名战: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著名将领和战役
9208200000010

第10章 现代司令部的创始人毛奇

———改变欧洲版图的日耳曼统一战争

〔人物剖析〕

毛奇,亦称老毛奇,普鲁士和德意志总参谋长,著名军事家。1800年生于普鲁士梅克伦堡帕尔希姆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1805年移居丹麦。1818年毕业于哥本哈根皇家军校,进丹麦军队服役。1822年转入普鲁士军队,获少尉军衔。次年进普鲁士陆军学院深造,当时的院长就是克劳塞维茨。1828年调总参谋部测绘局。

毛奇年轻时虽然生活相当贫困,但他安贫乐道,专心致力于学术研究,尤其在地理、历史方面钻研较深,并通晓德、丹、法等多国语言。

1835~1839年任奥斯曼土耳其苏丹军事顾问。1840年调柏林第4军团参谋部供职。1842年参与指挥修筑汉堡至柏林的铁路,开始认识到铁路对军队机动和后勤保障的重大作用。1845~1846年任普鲁士亨利亲王副官。1846年调科布伦茨第8军团参谋部供职。1848年任马格德堡第4军团参谋长。1855年任弗里德里希·威廉亲王(后为普鲁士国王和德意志帝国皇帝弗里德里希三世)副官,这是改变毛奇命运的一职。

1857~1888年,毛奇一直任普军总参谋长。在其指导下,普鲁士的陆军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军队,并在19世纪60年代统一日耳曼的战争中(1864年丹麦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三战三胜,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和军事版图。由于毛奇为实现德意志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得以受封伯爵并于1871年晋升元帅。1888年退役后任国防委员会主席。

毛奇在军队建设方面的主要贡献是主张并创建新型总参谋部。他认为,总参谋部应成为最高统帅的唯一顾问和助手。他凭借国王对他的信任,对旧型总参谋部进行大胆改造:调整内部机构,划分战区,各司其职;增设铁道处、技术室等新单位,以适应作战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他重视参谋人员的选拔和训练,要求他们成为熟悉军事的全才和军人的楷模;主张赋予总参谋部拟定战略战役计划和战时指挥军队的权力。由于毛奇的努力,普鲁士总参谋部成为当时各国军队效法的榜样。

作战指挥方面,毛奇根据新的作战条件修正和发展了作战指挥的原则和方法。他指出,由于新技术在作战中的应用以及大兵团作战的出现,军队的活动领域日益广阔,战局变化更加迅速,即使最有才干的统帅和指挥官也无法洞察作战进程的每一个细节,指挥级别越高,这种现象越突出。为此,他提出少下达命令、多下达指示的指挥原则,要求各级尽量少下达内容具体、约束力强的命令,多下达目标明确、内容简洁的指示,以便给下级较大的自由。他鼓励下级在情况变化或尚未接到命令时积极行动,以免坐失良机。委托式和任务式指挥,其源头就在于此。

毛奇认为,日益先进的武器装备、指挥手段和运输工具,要求作战行动预先有一个周密的计划。战争准备、军队的开进和展开以及战争初期的行动,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至关重要,必须高度重视。在现代条件下,任何高明的统帅和指挥官都难以预料战争的每一步进程和把握每一个细节。因此,没有一个作战计划能适用于作战的始终,必须根据新情况及时修正并下定新的决心。

毛奇认为,只有历史的研究始能令未来的将领得以认清战争的复杂性。在其领导之下,军事史的研究成为普鲁士参谋本部的主要任务之一。此种研究工作是由参谋总长亲自督导,而并非委之于低级人员。毛奇本人曾经写过不少研究报告,为其部下提供示范作用,同时在德国参谋本部养成了一种重视历史研究的传统。毛奇认为,只要所采取的观点正确,则历史研究对于战略会有重大贡献。

有人给了毛奇“德意志统一的持剑人”这一美称,这在画家沃纳“德国的统一”的油画中有充分的表现。画中那位站在俾斯麦左边,侧身对着威廉皇帝的人就是毛奇。他的胸前佩带着许多勋章,一只脚迈向前半步,表示他是一位面向未来、善于行动的人。

日耳曼统一战争

发生时间:1864年、1866年、1870年7月19日~ 1871年5月10日

交战双方:普鲁士与丹麦、奥地利、法国

交战地点:丹麦、奥地利、法国

交战原因: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先后击败了丹麦及奥地利,但法国仍然在幕后操控着南德意志诸邦,阻碍德国统一。在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的策动下,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制造争端,令法皇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普鲁士借此团结德意志民族,进攻法国。

战例点评:日耳曼统一战争的经验表明,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对于建立庞大

的资产阶级军队并使其预先做好周密的战争准备具有重大意义;总参谋部在准备和实施作战方面作用极大;编制动员计划和铁路运输计划以及在军事上使用电报均具有特殊的意义。

1862年,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将德意志的小国联合起来。北部的什列士维格和霍尔斯泰因两个公国仍处于丹麦国王的控制之下,但大部分居民是德国人。1864年,德意志联合奥地利,发起丹麦战争。对毛奇而言,此战只是小试牛刀。由于占尽数量优势,丹麦惨败,不得不把霍尔斯泰因让给奥地利,而把什列士维格交由普鲁士管理。

为了实现武力统一德意志,在军事上打败奥地利才是德意志强人俾斯麦的主要目的。普奥战争,对于毛奇才是一次真正的考验。当时的奥军被誉为欧洲最佳陆军之一,其兵员是服役七年的常备兵,其骑兵受过严格训练,野炮比普军占优。

1866年6月14日,普鲁士以有权共同占有霍尔斯泰因为由,出兵奥地利,从而挑起战争。毛奇指挥普军30万人,及意大利、北德小邦军队共63万人。奥军由L.A .贝内德克指挥34万人,及巴伐利亚、巴登、黑森、符腾堡、萨克森、汉诺威等邦的兵力共58.5万人。毛奇计划首先切断奥地利与其盟邦的联系,然后以主力侵入奥地利腹地,通过决战歼灭奥军。奥军企图阻滞普军进攻,然后联合盟军待机破敌。战争在西北德意志、意大利和波希米亚三个战场展开,主战场在波希米亚。

1866年7月3日,普奥双方在萨多瓦进行决战。当时,奥军有23.8万人,普军有29.1万人,决战结果,奥军惨败。14日,普军逼近奥国首都,法国出面调停。26日,交战双方签订停战协定,8月23日签订《布拉格和约》,普奥战争结束。条约规定,奥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联;普鲁士获得汉诺威、黑森、拿骚、美因河畔法兰克福、霍尔斯泰因等地;威尼斯归还意大利。从此结束了这两个强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对峙。此战,普军的取胜得益于善于利用铁路实施战略机动,提高了部队的机动速度,再加上指挥坚决果断,部队先敌展开并装备了射速较快的后膛枪等。

萨多瓦会战之后,毛奇作过如下综述:“假使在会战之日,兵力能从各点上分别直接进入战场,则甚至于还要更好。对于作战若能作这样的指导,必能获得较佳的结果。不过,任何远见都不能保证此种作战的成功,多少受到机会和命运的支配。但在战争中若不冒大险则很难取得大的成功。”

1867年,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成立,为实现德意志统一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普鲁士的日益强大,使法国深感不安。普鲁士欲南进,而法国想保持在欧洲大陆的霸权,竭力阻止德意志统一,战争一触即发。1870年7月初,普王威廉一世的亲属霍亨索伦家族的利奥波德亲王,应西班牙政府之邀同意继承西班牙王位。法国因担心普西联合反法而极力反对。俾斯麦为挑起战争,巧妙地制造有辱于法国的“埃姆斯电报”事件,诱使法国于7月19日首先向普鲁士宣战。

普法战争在为时两周的动员阶段,法国由于计划组织不周、后勤保障混乱、军队集结迟缓,至7月底仅在边境地区集结8个军约22万人。8月初编成洛林和阿尔萨斯两个军团,分别由巴赞元帅和麦克马洪伯爵指挥。法军总司令由法皇拿破仑三世担任,总参谋长为勒布夫元帅。普军因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并预先制定了周密的动员计划,充分发挥铁路运输能力,迅速在边境地区集结47万人。普军编成三个军团,第1、第2军团由弗里德里希·卡尔亲王统一指挥,部署在萨尔布吕肯以北地区;第3军团由弗里德里希·威廉王储指挥,集结在巴伐利亚地区。普军总司令是普王威廉一世,总参谋长为毛奇。

普军的作战计划是:兵分两路向法国发动钳形攻势,在法国边境消灭法军主力,夺取阿尔萨斯和洛林,尔后进攻巴黎。法军的作战计划是:集中兵力先机出击,越过莱茵河向法兰克福推进,迫使南德意志各邦保持中立,尔后联合奥地利取道耶拿直取柏林,最终击败普鲁士。

8月2日,法国洛林军团一部率先越境向萨尔布吕肯发起进攻,一度攻占该城西部高地,但遭到普军有力抗击,进展甚微。4日凌晨,普军左翼第3军团开始反攻,在维桑堡地区攻入法境,击溃法国阿尔萨斯军团先遣师,6日在沃尔特重创阿尔萨斯军团,迫使麦克马洪率部向沙隆撤退。同日,普军右翼第1、第2军团击退越境法军,并攻入洛林地区,在斯比克伦附近击败法国第2军。法军连遭挫败,设在梅斯的法军指挥部为之震惊。12日,拿破仑三世撤换总参谋长并将洛林军团改编为莱茵军团,授权巴赞全权指挥,本人则随麦克马洪退至沙隆。普军总参谋长毛奇为阻止法国莱茵军团与退至沙隆的阿尔萨斯军团会合,命令普军迅速追击,以便各个击破。14日,巴赞率莱茵军团由梅斯撤向沙隆途中,遭普军右翼第1、第2军团截击。经马斯拉图尔之战和格拉沃洛特-圣普里瓦之战,莱茵军团西撤的道路被切断,被迫退回梅斯,从而陷入普军第1、第2军团的包围。麦克马洪奉命率部前往梅斯解围。为避免与向西推进的普军遭遇,麦克马洪于22日率12万人的新编沙隆军团从沙隆出发,向西北经兰斯迂回前进。拿破仑三世随军督战。毛奇获悉后,命令普军第3军团和新编第4军团北进迎击。31日,法国沙隆军团被普军第3、第4军团围困在色当。

色当会战成为普法战争的关键之役。9月1日凌晨,普军第4军团从东、南方向,第3军团从西、北方向同时向色当发起攻击,以猛烈的炮火压制对方火力、杀伤法军。7时,麦克马洪中弹受重伤,由第1军军长迪克罗接替指挥(下午改由第5军军长温普芬指挥)。普军骑兵向法军阵地轮番冲击,但被法军击退。迪克罗指挥法军向西北方向突围未成,后向南突围亦被普军挫败。下午,法军被压缩到色当城内,一片混乱。温普芬曾要求拿破仑三世率领法军进行最后一次突围,遭拒绝。9月2日,拿破仑三世率8.3万余名官兵向普王威廉一世投降。此役,普军伤亡9000人,全歼法军沙隆军团,为进军巴黎铺平了道路,并最终导致法兰西第二帝国覆亡。

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成立第三共和国,组成以特罗胥将军为首的“国防政府”。至此,普鲁士实现德意志统一的主要障碍已经消除,但普军第3、第4军团仍向巴黎推进,战争进入新阶段。9月19日,普军包围巴黎。法国人民奋起抗敌,各地广泛开展游击战,袭击普军后勤供应线。而法国政府一面策划投降谈判,一面被迫成立国民自卫军,组建北方军团和卢瓦尔军团,继续在法国北部、东部和南部抗击普军。意大利将军加里波第率志愿部队支援法国抗战。正当普军主力被牵制在各要塞之际,9月28日斯特拉斯堡法国守军投降,10月27日巴赞率法军主力在梅斯投降,法国处境更加危急。巴赞投降的消息传到巴黎,愤怒的巴黎人民于31日举行武装起义,遭镇压。此时,攻占梅斯地区的普军第1、第2军团立即分兵拦击法国北方军团和卢瓦尔军团,以阻止其前往巴黎解围。12月5日,奥尔良陷落。1871年1月5日,普军开始对巴黎连续炮击。驻守巴黎的法军数次突围均未奏效。

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为皇帝,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28日,交战双方签订停战协定,2月26日签订预备和约,5月10日正式签订《法兰克福和约》。条约规定:法国赔款50亿法郎,割让阿尔萨斯全部和洛林大部分地区。在此期间,巴黎人民于3月18日再次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但72天后即遭镇压。

普法战争之后,德意志基本实现了统一,成为欧洲主要强国;法国则丧失了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