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名将与名战: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著名将领和战役
9208200000057

第57章 皇室之胄蒙巴顿(1)

———重创东南亚战场日军主力的英帕尔战役

〔人物剖析〕

路易斯·蒙巴顿,英国海军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任英军联合作战司令部司令、东南亚盟军司令部最高司令,战后任英国海军参谋长兼第一海务大臣、印度总督等职。

蒙巴顿的一生颇富传奇色彩。1900年6月25日,他生于英国温莎的王室家庭,曾祖母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父亲巴登堡亲王路易斯原系德国王室成员,后放弃德国国籍,参加英国皇家海军,曾任海军参谋长兼第一海务大臣。由于优裕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家庭教育,蒙巴顿从小就能说流利的德语和法语。13岁时,他便按照王室子弟正常的成长道路,走进了奥斯本皇家海军学校。然而,他的人生之路刚刚起步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蒙巴顿的父亲因原籍为德国,在英国国内一片反德声浪和极不信任的气氛中,被迫辞去了在皇家海军里的一切职务。当时,少年蒙巴顿也因此备受歧视,屡遭侮辱。不幸的境遇极大地刺激了其进取心,从此他一改往日悠闲贪玩和懒散的毛病,刻苦攻读,进步神速,最后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毕业于达特茅斯海军学院,成为一名正式的海军军官。

加入英国皇家海军后,蒙巴顿先后在“雄狮”号、“伊丽莎白女王”号、“复仇”号等战列舰任初级军官,尔后任舰长、联合作战总部负责人等职务。1943年8月,蒙巴顿出任东南亚盟军司令部最高司令。1944年初,日军驻缅方面军先后对若开和英帕尔地区发动进攻,蒙巴顿亲临前线指挥战斗,使战局转危为安,并取得了这两次战役的重大胜利。至1944年底,蒙巴顿不失时机地指挥英印军队突袭敏铁拉、夺取曼德勒,最后于1945年5月收复了缅甸首都仰光。1945年9月,蒙巴顿在新加坡接受东南亚日军投降。战争结束后,他出任英国海军参谋长兼第一海务大臣。1956年,晋升为海军元帅。1979年,被爱尔兰共和军暗杀。

蒙巴顿戎马生涯50年,能在同辈人中出类拔萃,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有着别人无与伦比的敬业精神。蒙巴顿有显赫的贵族地位,也很富有,但这些都没有成为他的枷锁,他一生勤奋、工作努力。他极端蔑视高级司令部人员不与前线官兵接触的现象,所以,他能放下王室成员的架子,经常深入所属部队,同各级军官和士兵会面、交谈,让每一个部属都认识他、了解他,从他身上获取力量和信心。因此,他在官兵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作为高级指挥员,他特别注意发挥将领们的各自特长,善于鼓舞士气。梅塞维、斯利姆等将领在他的指挥下都能独当一面,有所建树。在作战指挥上,他注重发挥空中优势,在若开战役、英帕尔战役中,他利用英军的空中优势对日军实施纵深火力打击,并给被日军包围的英军提供及时有力的后勤保障;注重谋局造势,在因帕尔战役中,他首先将部队收缩到亲敦江以西,迫使日军部队处于机动和后勤保障困难的不利态势,为英军组织防御和反攻创造了条件。

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与许多著名人物一样,蒙巴顿也有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他的虚荣心很强,在生活上,他是一个奔放不羁的男人,引起过人们的议论;在工作中有时过于急躁或受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遭到过某些同事们的嫉恨等。但正如英国著名传记作家菲利浦·齐格勒所说:“记住,无论如何,他是一位伟大的人物。”

英帕尔战役

发生时间:1944年3月~7月

交战双方:英军与日军

交战地点:印度英帕尔地区

交战原因:日军企图夺取盟军的反攻基地英帕尔,威胁盟军重要补给基地迪马布尔,切断中印公路,改善其在缅甸的防御态势。

战例点评:日军惨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后勤保障。日军在进攻前,片面强调“就粮于敌”的传统补给思想,对后勤保障问题不仅计划不周,而且准备不足。而英军依托着后方完备的铁路交通网和强大的空中优势,轻易地粉碎了日本陆军的重兵集团。

蒙巴顿亲自指挥的英帕尔战役,是英军在东南亚地区组织的一次防御性战役。此次战役重挫了日军在东南亚的主力部队15军,由此使日军在东南亚大陆彻底丧失了进攻的主动权。

日军之所以将英帕尔作为进攻印度的首选目标,是由于英帕尔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英帕尔是东印度的主要边境城市,位于吉大港通往阿萨姆邦的重要交通干线上。该城周围是曼尼普尔山脉,近郊是长40英里、宽20英里的英帕尔平原。为了将来的战略反攻,英军将这里建成了一个巨大的基地。平原上,遍布着大型巴沙营房、医院、军械仓库、弹药库、工场以及军事基地所需要的各种大型设施,四通八达的沥青公路从基地中间穿过。但是,英帕尔的地形绝不是打一场防御战的理想地点。因为这个平原完全处于丛林覆盖的陡峭群山的俯瞰之下,而且防御设施也不尽人意。负责防守英帕尔的第4军,军长是斯康斯将军。此时,他们正在英帕尔外围很远的地方驻扎,当日军进攻已迫在眉睫时,才开始陆续返回英帕尔。但是,未等部队完全返回,战斗已经打响了。

当3月8日牟田口中将的先头部队渡过亲敦江向英帕尔打来时,蒙巴顿还正在医院住院。原来几天以前,蒙巴顿访问史迪威的前线指挥部时,自己驾驶吉普车在一条林间小道行驶,不巧汽车的前轮压住了一根毛竹,驶过以后竹子反弹起来,扎进了他的左眼。蒙巴顿被送往利多的陆军医院,经过诊断,他的左眼严重内出血,需要休息治疗。但是,来自英帕尔的消息使他心急如焚,他不顾医生的劝阻,自己离开医院,飞抵卡米拉的斯利姆指挥部。他知道这样做左眼将有失明的危险,但是,哪怕肯定会瞎,他也要去前线部署作战。

集团军军长斯利姆中将,见蒙巴顿眼缠绷带被人牵引着走进自己的指挥部,感动得不禁紧紧地拥抱住他,然后立即向他汇报了当前的战事情况。蒙巴顿此时不能看也不能写,但思路仍十分清晰、敏锐。听了斯利姆的汇报,他思考良久后下定了决心:把在亲敦江以西沿边境进行防御的部队,撤至英帕尔附近高地上组织防御。他认为,这样一来就会使日军进攻部队远离自己的后勤基地,敌人不仅要被迫背靠着宽阔的亲敦江作战,而且还得完全依赖很不安全的丛林运输线。此外,己方的空中优势不仅会保证可能遭包围的一些部队的补给供应,而且还能阻止日军获得补给品。由于雨季即将使一些干涸的河床变成汹涌的急流,日军必须在雨季到来之前迅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否则就不得不面临一场灾难。据战后日本防卫厅的战史专家称:“这一决策正中日军要害,而牟田口中将恰恰没有看出这一点。”